沪江文脉 中秋掠影___ 上理工

淑勤

<h3 style="text-align: left;">很早就见过上理工复兴校区的红砖尖顶的西式房子,在绿树掩映下透出的洋气,而军工路校区一直是理工娃们向往的一块圣地。军工路,远在上海的东北面,仿佛一条丝带给大杨浦镶上了边。中秋节一早,骑着摩拜,沿着周家嘴路,走过4500号梅林公寓,迎面便是军工路334号上海理工大学。</h3> <h3>作为外行,对理工门道一点不懂,能看的就是从前的沪江浸会大学留下的老房子。感谢百度那么详细的说明文字,可以现成的复制粘贴,从中也了解了这所学校的历史传承。</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上海理工大学坐落于上海市东北部、中环线和黄浦江之间,毗邻复兴岛和共青森林公园。校园绿树环抱,红墙辉映,拥有目前上海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群,共有20栋优秀大学建筑和15栋优秀别墅建筑列入上海市历史保护建筑名单,为世人提供了绝好的回眸历史、前瞻未来的人文景观。位于杨浦区的军工路校区,源于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位于徐汇区的复兴路校区,源于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学堂。1996年华东工业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上海理工大学。1999年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并入学校。 2003年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 <h3>学校师资雄厚,产学研一体,广泛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已成为了以工学为主,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建设大学。</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沪江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是20世纪上半叶一所位于上海的浸会背景的教会大学,校址位于黄浦江畔的杨树浦军工路,鼎盛时期以文理商著称于世,是上海理工大学的前身。沪江大学创办于1906年,原名上海浸会大学,最初的校长为美国人柏高德博士。另设浸会神学院,由美国人万应远博士任院长。1952年秋季,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沪江大学各科系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相关院校,校址移归上海机械学院(今上海理工大学)。</div> <h3>学校著名的湛恩大道上伫立有毛泽东雕像,许多中老年人选择雕像前合影留念,也是具有一份特殊的意义。</h3> <h3><br></h3><h3>1928年1月,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年仅三十一岁的刘湛恩博士,被校董会聘为首任华人校长。</h3><h3>刘湛恩出身于湖北阳新县山区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就任校长后,他立即对这所美国基督教浸礼会创办的宗教气息浓郁的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使沪江大学在当时私立大学中以学风纯朴闻名。</h3><h3>刘湛恩校长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更是一位坚定不移的爱国者。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他被推举担任上海各界人民救亡协会理事、上海各大学抗日联合会负责人、中国基督教难民救济委员会主席等职,为宣传抗日,支援前线,做了大量工作。1938年4月7日,遭暗杀,以身殉国,年仅43岁。</h3><h3><br></h3> <h3>经历一百多年的历史沉淀,沪江精神至今依然常青于黄浦江畔。</h3> <h3>徐志摩、李公朴、谢希德、李道豫等名人都是校友。</h3> <h3>曾经的教会学堂校舍成为今天国际文化交流中心。</h3> <h3>建国前,中国共有14所教会大学,分别是燕京大学、齐鲁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华中大学、金陵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湘雅医科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沪江大学、岭南大学、协和大学等。</h3> <h3>虽然数量不多,但起点很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因为它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由此可见,教会大学史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它们为中国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h3> <h3>学校建筑</h3><h3>馥赉堂(Franklin-ray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二教师公寓</h3><div>思伊堂(Evanston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四宿舍。曾有文这样描述:“每值暮潮初敛,夜阑人静,月光如水,波平如镜,风景绝胜。”</div><div>大礼堂与思魏堂(Auditoriumand and White Chapel):今上海理工大学大礼堂,为庆祝沪江大学建校30周年而建。1936年,为纪念沪江大学第二任校长魏馥兰博士募建思魏堂,上层为礼拜堂,下层设教会办公室、教员休息室,并在此举行30周年校庆活动。整座建筑于1937年5月全部竣工,外观为后罗马风格,是沪江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1994年,此楼与原图书馆一起列入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录。</div><div><br></div><div>思裴堂(Breaker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三宿舍。</div><div>思孟堂(Melrose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二办公楼。</div><div>思晏堂(Yates Hall):建于1908年,1909年落成投入使用,是沪江大学第一座大建筑,耗资2.13万美元。取名思晏为纪念浸会第一位到中国的传教士晏马太。</div><div>思雷堂(Richmond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一办公楼。</div><div>思福堂(Faculty Residence):今上海理工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取名思福为纪念美国弗吉尼亚州Henrietta Hall Shuck夫人,又称弗吉尼亚堂。</div><div>怀德堂(Women's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五宿舍。</div><div>体育馆(Haskell Gymnastum):今上海理工大学学生活动中心。</div><div>科学馆(Science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div><div>图书馆(Library):今上海理工大学仪表一馆。此楼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div><div>健身房(Gymnastum):今上海理工大学南体育馆。</div><div>音乐室(Music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学校办公楼。</div> <h3>信、义、勤、爱</h3><div>上海理工大学办学百年,文脉源远流长。1906年创建的沪江大学,以“信义勤爱”为校训。1907年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一战以后,原址变迁为中法国立工学院,后者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校训。持自强不息之志,擎教育兴国之旗,走民族振兴之路,是几代学人不变的追求。即便饱经沧桑,亦坦然以对,不忘教书育人、教育强国之神圣职责。百年以来,培育学子七万之众,正是“信义勤爱”人文理念的结晶。</div> <h3>信,乃信崇真理,信而有征,讲信修睦,诚信不欺;义,即仁义礼智,遵道秉义,义薄云天,见义敢为;勤,则奋发勤勉,勤学好问,将勤补拙,业精于勤;爱,需大雅博爱,修身自爱,爱人以德,爱国敬业。</h3> 校歌<div>我来我校,时曰沪江,共高歌乐赞扬。 赞扬之声,遍于四方,我爱我校,爰升其堂, 惟我母校,信义勤爱,赞扬母校荣光, 使我学行,罔或不臧,增荣名仰沪江。</div> <h3>沪江大学的校园总体规划设计师,感谢他留下的作品,供世人在东西文化的交流中厘清一段情感与脉络。</h3> <h3>这些曾经平常或不平常的景致,不仅吸引了我们这些路人,更有剧组进驻拍摄电影电视剧。</h3> <h3>一所学校的美,是自然的美,也是人文的美。是这所学校的一段历史,更是书写历史的人积淀的一份家国情怀。但愿这些美能穿越时空,永久存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