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宁祖源写生

刘海粟美术培训

<h3>朋友说,休宁的祖源村可以看看,很有特色。于是,国庆中秋时节,约几位画友带着画具自驾去了祖源。</h3><div>  从溪口左拐,进山约摸五分钟,车到了山脚。见有古道盘旋,山风习习,夹杂着淡淡的丹桂香气,让久居在城市水泥丛林的人们,有着一种脱离尘世的爽朗。古道的石板铺得也算整齐,不紧不慢,走在上面让人感觉有种游子回乡的意思。后来打听这古道也是有名气的,叫思贤岭古道。有问,谁思贤呢?朱元璋!当年朱元璋从祖源翻岭,去迴溪寻找朱升访贤问计,问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良策。村人荣耀这段往事,便将村前古道取了“思贤”这样一个雅名。金秋的徽州,天气不热不冷,古道缓缓依山势而上,山角地头一些作物也都成熟了,沉甸甸的样子。走过山梁,远远看去,古道钻进一片古树林,再走上几步,古树右方有座凉亭,劳作的人负担而行,此情此景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挂在眼前。</div><div>  古道旁边立有碑刻,岁月已湮没了它的文字。有人说是块乐输碑,上面记载着当年修建古道时,众人出资出劳的芳名;也有人说是块思源碑,告诫外出谋生的人,无论经商入仕,发达如何,不要忘记生于斯养于斯的乡村。在中段的山梁上的那座凉亭,即为思源亭,亭是两进三开间,四面通透,三面有圈木凳。上岭的人坐下来歇憩,凭栏远眺,旷野平畴,一片金黄;山下村落,民居点点星星,散落其间。近看山道弯弯,枫情万种,就连那棵乌桕也羞涩地露出一脸驼红。</div><div>  从思源亭进祖源村,有插角尖与石坞尖两山对峙,形成狮象把门之势,山脚两水相汇,山岗古树掩映。乾隆年间,人们在两水相汇之处,筑了两小石桥连接,名曰“荟源桥”与“萃源桥”,形成一个“心锁”,意在锁住财气,所谓是“地户紧闭,藏风聚气”。村民们在水口的来龙山上,建了观音庙、海瑞殿和佛堂等建筑,这些不仅使水口文化丰满起来,还让乡村多了一道美丽风景线。</div><div>  祖源水口天门开阔,但山脉不高,溪水涓涓,潆迴曲折,泾流田野,又九九归一,归于村口,颇有宋人杨万里的诗意:“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等到前头山脚尽,堂堂小溪出前村。 ”而来龙山上的红豆杉则冠盖如云,像把巨伞擎天而立,一千三百年前项氏始祖开村时就种下的红豆杉,已经是祖源的老祖宗了。如今,村民视它为树神,每逢大事要向古树祷告,小病小灾也会烧香祈福。徽州有个寄命于树的习俗,为了小孩好养育,往往过继给古树为子,以期大树的护佑。不过,村民护树也是不惜生命,1958年“大跃进”时,县里想放伐木卫星,有人瞄上了红豆杉。谁知砍树那天,村民们自发围着古树排成人墙,砍树的人硬是近不了树身。古树经历生生死死,枯荣更替,依然繁华如初。</div><div>  走进秋天的祖源村,处处是丰收的景色,树头的柿子,溪边的丝瓜,残垣的扁豆,门前的红椒,地角的苞谷,路旁的桂花……不仅入景入画,还处处让人感到丰收的喜悦。祖源民居依山而建,盆地中间为层次分明的田畴。金色稻菽,田边竹篱,与徽派民居相映成景,就连田间那堆燃烧野烟,也飘出袅袅的样子。我问采柿子归来的大嫂,柿子甜吗?她说甜的,随手塞了几个,咬一口还真是肉脆味甜。祖源虽不富裕,可民风纯朴,见有山外来客,村民总是停下来让客人先走。村书记说,山道弯多路险,外地人不熟,容易出事,而自己人熟悉路况。再说,谦让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家训呢。</div><div>这是我们住的地方。老板小项和他媳妇是个非常热情,好客的小夫妻,非常感谢兄弟梁老师的推荐!</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