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王 仁 华</h3><h3>中国美协会会员</h3><h3>国家一级美术师</h3><h3>中国画学会理事</h3><h3>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h3><h3>民盟中央美术院理事</h3><h3>安徽省书画院专职画家</h3><h3>安徽省民盟书画院院长</h3><h3>安徽省文史馆馆员</h3><h3>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h3><div><br></div> <h3><br></h3><div>1994年作品《寻风拾遗》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div> <h3><br></h3><div>2000年作品《窥探》获“新世纪·中国风情中国画展金奖。</div> <h3>2001年作品《庭院深深》获“十一世纪中国画澳大利亚展”银奖。<br></h3> <h3><br></h3><div>2003年作品《景泰蓝》获“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优秀奖。</div> <h3>2004年作品《美眉》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h3> <h3>2005年《花非花》获“第六届国际造型艺术代表大会美术特展”铜奖。<br></h3><div>《似水、似风、似云》获“百家中国金陵画展”金奖。</div> <h3>在当下多元并起,风云际会的中国画坛上,王仁华的人物画是一朵不可多得的奇葩。她浪漫而奇诡,凄美而冷艳,其强烈的艺术个性和丰富的文化蕴含,令人耳目一新,堪称女性美的生命咏叹和诗意述说,不论是在艺术欣赏方面,还是在学术价值方面,皆有着别开生面的独创性,给人以极为广阔的审美空间和无比充分的阐释潜能。</h3> <h3>从画风体格上看,王仁华的人物画应属于是写意性工笔人物画。所谓“写意性工笔人物画”,意思是说她的人物画虽然筑基于工笔画的的语言和技法,但在创作理念和艺术精神上却是偏向于写意的。王仁华的人物画虽然属于工笔画的范畴,但却是强调写意性的。</h3> <h3>从总体上说,王仁华的人物画有工笔和意笔两种类别样式,但工笔为其本格,意笔为其别体。王仁华的人物画虽然造型坚实,勾勒精准,但是在画面的形态上与一般工笔画不尽相同,而且在绘画的语言上也与一般工笔画有所区别。</h3> <h3>王仁华老师近年迅速跻身安徽省获奖最多、获奖质量最高的画家之列。56岁时安徽书画院鉴于她的成就,破格录取其为专业画师,62岁她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这种情况全国罕见。<br></h3> <h3>王仁华的人物画不仅在画面的形态上与一般工笔画不尽相同,而且在绘画的语言上也与一般工笔画有所区别。一般工笔画或者说是严格意义上的工笔画工整细致,规行矩步,一丝不苟,有着很强的确定性和操作性,程式化的特点极其强烈。而王仁华的人物画虽然也可谓之为工笔画,但却注重趣味和发挥,有着很强烈的随机性和自由度,并不完全受工笔画程式法则的束缚。<br></h3><div><br></div> <h3>人物画其线条的运动轨迹灵动、遒逸(有些线条甚至有些纵意),不象一般工笔画那么呆板、纤弱,而是有着书法的骨力和韵致,不仅执行着勾勒表现对象形态边廊的造型功能,而且具备自身独立的形式美感,这种自身独立的形式美感在一般工笔画中是很少出现的。</h3> <h3>王仁华在描绘诸如服饰、器物、背景等块面状的物象时,不是象一般工笔画那样简单地平涂,而是采用积墨和分染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水墨渗化洇晕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在物象边廊的内部创造出一种元气淋漓,迷茫微妙,倏浓倏淡,变幻莫测的肌理效果。</h3> <h3>王仁华的人物画在以上形态和语言两方面,借鉴和兼融了写意画的抒情特点和自由精神,才成功地打破了一般工笔画全新意境。</h3> <h3>艺术家那不为人知的隐秘心灵,更符艺术创作的本质和真谛罢了。王仁华的人物画“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是心中流淌出来的歌;亦真亦幻,亦梦亦醒,是画家精神跃动的灵魂之舞。<br></h3><div><br></div> <h3>如今,随着时光的流逝,王仁华的生命之歌唱的越发曲折委婉,真切动人;灵魂之舞跳得越发婀娜多姿,从容自信。毫无疑问,王仁华的艺术潜质和发展前景不可限量,在今后的日子里,她一定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喜和更多的启示,让我们拭目以待。<br></h3> <h3>汪承涛</h3><h3>寒門布衣</h3><h3>無為山人</h3><h3>資深藝術策展人</h3><h3>資深藝術经理人</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