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近八月十五

张弓

<h3>清秋黄叶飞舞,冷月孤影漫渡。</h3><h3>衣单透寒意,所思人在何处?</h3><h3>凄楚、凄楚。</h3><h3>又近八月十五。</h3><h3>寄调《如梦令》</h3><h3><br></h3><h3>时光恍惚,突闻秋的气息,童年时代的校园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在耳边响起。让我惊觉,又一年中秋将至。</h3><h3><br></h3><h3>小时候的中秋节,学校会放假一天。中秋节前日下午放学,我和姐姐翻过张坑的那座山,一路步行回到家里。那个时候已入深秋时节,到村口时天色已经暗下来,隐隐约约看见几盏昏暗的灯光,在黑夜里亮起。空气中弥漫着柴火做饭的香味</h3><h3><br></h3><h3>节前没什么不一样,依旧是和母亲吃过饭后,姐姐收拾碗筷。而我,打着手电跟在母亲的身后,随他挑着猪食桶到屋后的猪圈里喂猪。每当回忆起喂猪的场景,那猪嚼食的声音和母亲一边拍打着猪的怒斥声仿佛就在耳边。</h3><h3><br></h3><h3>我们村子的正中,有个亭子。名为"四柱亭"。顾名思义,是由四根柱子支撑的四角凉亭。榫卯结构。两面各由一块大板横跨于两条柱子之间。供人休息使用。一条小路贯通南北,穿过亭子。</h3><h3><br></h3><h3>此处是村里热闹之所,边上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小卖店。杂乱无章的店铺摆放着各种生活用品,油盐酱醋、毛巾牙刷,那时没有啤酒,店铺里摆放着一坛一坛的竹叶青酒。乌漆麻黑的墙壁上挂了一排带把的竹筒,我们管他叫酒角。那是用来量酒或者酱油的工具。店主也会把它们区分开来。靠门的位置摆放着一张小桌,平日里总能看见爱喝酒的坐在桌旁边打了几角酒,称二两花生,喝得满脸通红,地上散乱的扔满了花生壳和烟头。</h3><h3><br></h3><h3>亭子的一角是个猪肉铺,板案上放着一块块分类好的猪肉和骨头,苍蝇成堆的聚集在这里,卖肉的用棕叶扎成的掸子往上一挥,乌压压的苍蝇四处乱窜,慢慢的又禁不住诱惑飞回了原处!</h3><h3><br></h3><h3> 中秋节当日,天刚蒙蒙亮,这里便热闹起来。村民们早早就把自家养的鸡鸭鱼和兔子等挑到这里交易,说是交易,不如说是一种置换。村里平时没有墟场,只有在比较重要的节日里才自发地带着自家的农产品在这里交易,一年到头勤俭节约。人们只有在节日里才舍得奢侈一回。</h3><h3><br></h3><h3>一时间,人群就把这里挤得水泄不通。猪肉铺老板这一天要比平日多杀一头猪的,而后,鸡笼、鸭围、兔篮子、垫着塑料纸拉鱼的板车,还有一些装着新鲜蔬菜瓜果的土箕箩筐,在这狭小的街道上一字排开。买卖的在喧闹声中交易,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我们也爱早早的起床,加入到人群中,感受这节日里难得的热闹场面!</h3><h3><br></h3><h3>渐渐的,人群散去,留下地面的一片狼藉。周边的小卖店主出来打扫满地的垃圾。他们也迎来一年中难得的好生意!人们陆陆续续的到小卖店买些过节用品。香烛炮仗,味精胡椒,酱油米醋,当然爱喝酒的还必少不了沽几斤酒。而孩子们关注的,则是玻璃柜台上那一摞一摞叠得整整齐齐的月饼。</h3><h3><br></h3><h3>那时候的月饼,是本县食品公司加工的,直径在25公分左右。用花生米和冬瓜糖做馅,面上沾满一层芝麻。用油皮纸包裹着。散发着一股好闻的猪油香味。价格估计也就两块钱吧!</h3><h3><br></h3><h3>眼见着柜台上的月饼一块一块的少去。到下午已所剩无几了,我的心开始揪紧。跑回家看看在外工作的父亲有没有回来,只见母亲在忙碌的准备晚饭,父亲依旧未见踪影,于是,我又跑到四柱亭边,焦急的等待父亲的回来,每看到人们腋窝里夹着一块月饼走出小卖店,我的心愈加的焦灼了起来,万一父亲回来,月饼已经卖完了,那可怎么办呢?</h3><h3><br></h3><h3>终于,父亲披着月光回家了。没有让我们失望,他来不及擦一把脸,笑盈盈地给我们递来一盒县城购买的,精美纸盒包装的月饼……</h3><h3><br></h3><h3>月光清咧咧的撒在大地上。哪怕是在回忆中,都能感受到些许的凉意。秋已至,冬不远。我已忘却经历过多少个最后一片黄叶飘落的季节了。而回忆,依然是如此的清晰美好!只是不知,现在的生活,将来能给我的孩子留下怎样的美好回忆呢?</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