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情系沂蒙》

媒购委 一竹/文学

<h3>  沂蒙之行报告会,极大的鼓舞了战友们的热情,大家更想实地考察,我们战友的家乡沂蒙:</h3><h3><b> 历史长河中的沂蒙的作用……</b></h3><h3><b> 革命战争年代红色的沂蒙……</b></h3><div><b> 改革前进中,现在的沂蒙……</b></div> <h3>  吃罢中午饭,我们就直奔主题——千年古县,想看个究竟。</h3> <h3>  在沂水博物馆,我们了解到,沂水县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h3><h3><br></h3> <h3>  从本县出土文物看,早在二、三十万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h3> <h3> “沂”载入史册,最早见于《禹贡》和《周礼》。</h3> <h3>  没有想到,闻名中外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就出土在这里。</h3><h3> 并拥有精美的汉画像石刻的沂南北寨汉墓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  临沂还是一代名相诸葛亮、书圣王羲之、书法家颜真卿、算圣刘洪,以及曾子、匡衡、王祥等的故乡。</h3> <h3>  在华夏五千年的文化的长河中,生机勃勃,奋发图强。</h3> <h3>  沂蒙老区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著名的四大革命老区之一(井冈山、延安、西柏坡、沂蒙)。</h3> <h3>  井冈山、延安与沂蒙山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据地。</h3><h3> </h3> <h3>  后来,沂蒙曾被无数革命后人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h3> <h3>  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区460万人口中就有120万人支前参战,有31000多名沂蒙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h3><h3> </h3> <h3>  涌现出了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的“沂蒙红嫂”;</h3><div> 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div><div> 不顾生死抢救解放军战士的“沂蒙六姐妹”等等……</div><div> </div> <h3>  正是这一切,孕育了沂蒙精神,孕育了沂蒙精神不息的生命力,也推动着沂蒙精神与时俱进。</h3> <h3>  在这里,有被毛泽东称作“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典型厉家寨;</h3><div> 在这里,有宛转悠扬、风靡大江南北的一曲民歌《沂蒙山小调》;</div><div>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nbsp;</div><div> </div> <h3>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沂蒙人民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h3><div> 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奋发图强,发扬光大,无所畏惧,勇往直往!</div> <h3>  看着棵棵硕果累累的山楂、板栗……</h3><div> 层层梯田,一片片,一望无际,长势喜人,大面积种植的生姜……</div><div> </div> <h3> 战友们,品着茶道小姐一道道的《沂蒙茶》,回味无穷地开怀大笑了,沂蒙山区这几年的发展,抓住了党的好政策,在特色产业上下足了功夫。</h3> <h3>  战友们一路欢笑,一路歌声,不觉就来到《山东地下大峡谷》</h3> <h3>  <b>大峡谷是如何发现的?</b></h3><div> 据当时的见证者,马延泰先生,亲自给我们作了介绍。</div> <h3>  十几年前,《地下大峡谷》洞口位置为一眼“浒眼”,也就是一汪泉水,四季长流,当地百姓计划就在此处建一“大口井”,结果放炮开完,赫然发现一洞口呈现,但只可深入其中约200米即止,再往里就进不去了。</h3> <h3>  后经山东龙冈集团董事长张善久等进一步挖掘发现,才探明目前6100米长度的地下大峡谷,并以此开发成功为旅游景区。</h3><div> </div> <h3>  洞体长度6100米,是江北第一长洞,中国特大型著名溶洞之一。</h3><div> 洞穴沿290-320度方向延伸,由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巨大喀斯特裂隙发育而成,形成于约0.65亿年至2.3亿年前。</div><div> </div> <h3><b>  新华社是这样报道</b></h3><h3>《山东省沂蒙山区惊现地下洞穴大峡谷》</h3><div> 2003年04月02日14:21 </div><div>  据新华社济南4月2日电 地处山东省沂蒙山区的沂水县,日前发现“地下大峡谷”,洞穴已探明长度6100米,两壁峭如刀削,地下暗河长而曲折……</div> <h3>  这一峡谷位于沂水县城西南8公里处风景秀丽的九顶莲花山山脚,整个洞穴是沿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巨大喀斯特地形裂隙发育而成。目前,这一“地下峡谷”已被列入山东省旅游重点工程。</h3><div> </div> <h3>  整个洞穴迂回曲折,洞内流水潺潺,钟乳石奇形怪状,石笋、石瀑、石竹、石花、石鳍等千姿百态,扑朔迷离。</h3><div><br></div> <h3>  已探明峡谷内共分十七个景段,有一河、五关、六瀑、七峡、九泉、十二宫等160余处景点,尤其是地下暗河四季长流,实属罕见。</h3><div> ——新华社</div> <h3><b>景观特点:</b></h3><h3> 一是气势雄伟壮丽,峡谷深切近百米、两壁如削、宽处百余米、窄处仅可容身,成具体而微之地下三峡。洞内有一河、九泉、九宫、十二瀑、十二峡等景观100余处,构成了一幅气势恢宏的洞中峡谷雄奇画卷,令人叹为观止。</h3><h3> &nbsp; </h3> <h3>  二是地下暗河漫长而曲折,水量充沛,四季长流,地下河瀑布十分壮观,在我国北方溶洞内实属罕见。</h3><div> </div> <h3> 三是利用暗河水势开发的1000米 漂流项目 ,被上海大世界 基尼斯记录 总部认证为“中国最长的 溶洞漂流 ”项目” 。 </h3><div> </div> <h3>  四是洞内常年温度在17/18摄氏度,冬暖夏凉,四季宜人,接待游客不受季节和天气影响。被誉为“中国地下河漂流第一洞”。</h3> <h3>  <b>走进《天上王城》</b></h3> <h3>  “天上王城”建造在著名的纪王崮上,该崮是崮群中最有代表性的崮,也是沂蒙山区唯一一座至今仍有人居住的山崮,海拔近600米。</h3><div>  </div> <h3>  纪王是春秋时期的纪国国君,后齐师伐纪,纪王遭败失国后流亡居此,故名纪王崮。世纪初在这里发现了春秋时期的纪王古墓,后建造成“天上王城”4A级特色景区。</h3><div>   据说,古城墙已有2700多年历史,较之战国时期秦长城还要早数百年。</div><div> </div> <h3> 沿崖壁栈道而下,步王道台阶而上,前往王城古墓。道路两旁,旌旗猎猎,古城墙边,巨型铜鼎列成长排。</h3><h3> 据介绍,纪王朝建于公元前1046年,历15代王侯,近200年历史,“纪侯好狙”“纪昌学箭”等成语盖出于此,可见历史文化之悠久和深远。</h3><div>   进入纪王宫,在金銮殿的王座上坐上一坐,在一长排编钟上敲一敲,然后,去马场看大型古装马战表演,过了一把古代帝王的瘾。</div><div>  </div> <h3> 值得一游的是天上人家。古色古香的街道上,旌幡飘扬,牌匾琳琅,文物店,独戏台,葫芦坊,手绣坊,豆腐、煎饼坊,各种店铺、作坊鳞次栉比。</h3><div> </div> <h3> “沂蒙人家”的酒坊,门口挂“天上酒王城迎宾,好客的主人不停地邀我们进去,坐石台旁,品尝家酿,酒香醉人,情更醉人。呵呵,“丰年俗景惹人醉,岂笑农家腊酒浑?”</h3><div>   </div> <h3>  还有纪军七营,擂鼓台等遗址,“上刀山”,“鼻子拉车”等气功表演,让大家惊恐万分,充分领略了沂蒙群崮地貌,欣赏了悠久的王城文化,体味了古国市井民俗风情,让我们耳目一新。</h3> <h3>  在返回的路上,<b>沂蒙山小调</b> (再次响起)……</h3><div>人人那个都说哎</div><div>沂蒙山好</div><div>沂蒙那个山上哎</div><div>好风光</div><div>青山那个绿水哎</div><div>多好看</div><div>风吹那个草低哎</div><div>见牛羊</div><div>高梁那个红来哎</div><div>稻花香</div><div>万担那个谷子哎</div><div>堆满仓</div><div>万担那个谷子哎</div><div>堆满仓</div> <h3>  蒙山沂水,天城地谷,那山,那景,那人,那情……</h3><h3> 就像那沂水大地上的壮丽诗篇,诗意地充盈战友们的心田。</h3> <h3>  我不知道流星能飞多久,值不值得追求;我不知道樱花能开多久,值不值得等候。</h3><h3> 但我知道有一份战友情谊像恒星一样永久,值得一生守候!</h3><div><br></div> <h3>  沂蒙之行期间,一到吃饭的时候,自发的战友歌唱会,一曲接一曲,气氛热烈,高潮不断迭起。</h3><h3> </h3> <h3>  战友张西明与程新民联合领唱《打靶归来》,战友合唱《我是一个兵》,朱铨班长说起了天津快板《武松打虎》,战友张志国夫妇《沂蒙山小调》,战友黄玉国《涛声依旧》等等,有的战友们与军嫂,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h3><div> </div> <h3>  那可是真功放,大家瞠目结舌,掌声雷动。</h3> <h3>  跳啊,欢呼啊,尽情地歌唱吧……</h3> <h3>  掌声、歌声,欢乐声、阵阵悦耳,充分体现了革命军人永远是年轻的真谛。</h3><div> </div> <h3>  四天的《沂蒙之行》,一转眼就过去了,战友们,明天就要各奔前程。</h3><div> 即将卸任的宣传部长王文学与战友们合唱英雄儿女《英雄赞歌》,鼓舞大家,再接再厉,健康长寿。</div><div> </div> <h3>  军嫂孙兰,最后一曲北京评戏《花为媒》报花名,那清脆的歌声,好似山谷中黄鹂的鸣叫,婉转动听,让人沉醉入沂蒙情中,久久难易忘怀。</h3> <h3>  我们的战友刘长周,特为沂蒙之行撰写的军旅情第三首,在此首次发布,也体现出他对战友们的深情厚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