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我小的时候,家住东交民巷,我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十一前的一天,趁着天儿好,我从东交民巷的东口一直走到西口,努力寻找儿时这条街的踪影。<br><br></font></h3> <h3>最先看到的是新侨饭店西边的一个门洞,里面很杂乱,只有那扇老旧的铁栅栏门能看出它的沧桑。如果没记错的话,小学同学Y的家原先就在这里。<br></h3><h3><br></h3> <p>据说这里最早是比利时华比银行所在地,后来曾为波兰使馆,社科院宿舍也在这里,现在临街的楼是中国旅行社签证部。(老照片)</p><p><br></p> <h3>路北,门洞的斜对面,是北京医院家属院,一栋栋楼房取代了原来的平房。那时,小学同学G和YY就住在这里,在我印象里,G像只小白兔,温顺乖巧,她家里有股浓浓的来苏水味儿。<br></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 <p>台基厂十字路口东南角的大院原来是缅甸大使馆,建国前是比利时公使馆。现在大门开在南面,被紫金宾馆占据。90年代进去过一次,里面百年老房子保存完好。</p><p><br></p> <h3>网络照片<br></h3><h3><br></h3> <h3>这座教堂是东交民巷的地标建筑,当年是东交民巷小学的一部分,曾是我们的食堂,教室和礼堂。现在它已回归正业,听说北京的韩国人最喜欢去这座教堂。<br></h3><h3><br></h3> <h3>现在里面是酱紫的。<br></h3><h3><br></h3> <h3>教堂前面的院子留下我们儿时的欢声笑语和朗朗读书声。教堂的东边院原来好像是罗马尼亚使馆(记不清了,反正是东欧国家的使馆),我们学生时常不小心把球踢进使馆院里,去找球还挺麻烦。<br></h3><div><br></div> <p>教堂旁边的平房是我六年级时的教室。</p><p><br></p> <p>东交民巷小学的大门紧闭,从门缝看到那座熟悉的教学楼。为了不影响交通,现在正式的校门开在台基厂三条里。</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小学旁边的松鹤楼餐馆是80年代才从南方迁京的,这以前是上海小吃店,里面的盖浇饭,阳春面,鸡蛋汤,榨菜汤是我的最爱,一毛多钱就能吃的香香的饱饱的。</span></p><p><br></p> <p>小学里除了这座老楼,其它都变了模样。</p><p><br></p> <p>原来的校长办公室。</p><p><br></p> <p>老楼背面。</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5号院,清朝时是安亲王府,后来是法国公使馆。我的小学同学Z家原来住在这里,后来让给柬埔寨的西</span>哈努克亲王住了。</p><p><br></p> <p>老照片。</p><p><br></p> <p>17号院文革前是元帅府,现在还是政府官员的官邸。(网络照片)</p><p><br></p> <p>对面路南那院子是北京市政府官员的宿舍。以前曾是德国兵营,它的西边是原来的德国使馆。</p><p><br></p> <p>老照片。院里是这样的,远处是崇文门。</p><p><br></p> <p>斑驳树影下的建筑是原来的邮局,再以前叫法国邮局。小学同学L就住在邮局后院。后来这里被川菜馆占据,乌烟瘴气,满是油烟。现在房子已经腾空,是不是要恢复原貌?不得而知。</p><p><br></p><p>邮局对面原来的东德大使馆和印度使馆如今已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高大现代建筑是首都宾馆。</p><p><br></p><p>记得有一次上学路过印度使馆时,有个印度外交官送给我几块奶糖,我没敢吃,到学校交给了老师,老师表扬我,说我觉悟高,警惕性强。</p><p><br></p><p>文革时,东交民巷改名为反帝路,印度使馆也受到冲击,这应该是与印度使馆外交官鲁冠南间谍案有关。</p><p><br></p> <p>网络照片比较清楚。</p><p><br></p> <p>百年前的法国邮局和德国公使馆。(老照片)</p><p><br></p> <p>文革时,东交民巷改名为反帝路。</p><p><br></p> <p>邮局西侧的院子是北京市政府的家属宿舍。文革初期,院门上帖着一副对联:庙小神灵大,水浅王八多,横批是:打倒一切牛鬼蛇神。</p><p><br></p> <p>老照片。</p><p><br></p> <p class="ql-block">路南28号是红都服装集团,文革前这里只是波纬服装裁缝店,专给政府官员,出国人员,外交使团做高档西装。1956年,为满足首都外事工作需要,从上海抽调很多西服店和裁缝来京,波纬就是其中一家,后来这些西服店联合成立了红都集团,文革中立足东交民巷。(网络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波纬裁缝店旁边有个院子,是外交人员服务处宿舍,里面住个老太太,驼着背,走路颤颤巍巍,我们学雷锋做好事,帮她家打扫卫生,后来不知谁说她家成分有问题,害得我们还做了检讨。</p><p class="ql-block"><br></p> <p>正义路东北角是原来的日本正金银行。小时候总觉得这座楼里没什么人,空空荡荡,屋顶没有现在这么红。</p><p><br></p> <p>正金银行老照片,远处有钟楼,我记得小时候那里是印度使馆。</p> <p>六国饭店(国际饭店)前些年遭遇火灾,三分之二毁于一旦,所幸没有面目全非。外交部在文革中曾一度搬到这里,那时经常有造反派在门前围攻示威。现在这里是华风宾馆。</p><p><br></p> <p>老照片。</p> <p>32号院这片地原来有4个四合院,曾经是三官庙,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美国兵驻扎在这里,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使馆暂时占用三官庙作为临时办公之用。再后来据说美国新闻处曾在这里办公。现如今除了一座小灰楼外,其它全荡然无存。</p><p><br></p> <p>正义路的街心花园,小时候总在这里玩过家家,后来长大些,还经常围着花园跑步,锻炼身体。</p><p><br></p> <p>这街心花园的地段是以前连接皇城、通惠河和大运河的御河故道,1926年御河改为暗沟,地面辟为绿化隔离带。我小时候,正义路与东交民巷交叉路口就叫御河桥。</p><p><br></p> <p>当年的团中央,后来是北京卫戍区,小学很多同学住在这里。</p><p><br></p> <p>北京市人委(原来是日本使馆)与台基厂的北京市委连着,还有门通着对外友协(原来是意大利公使馆)。小时候觉得院子好大好大,走起来很累很累。</p><p><br></p> <p>正义路路西是原来的英国使馆,后来的公安部,里面有翰林院遗址。小学同学LXY和LXG住在里面。五年级时,我曾跟LXG同桌,他总欺负我😔</p><p><br></p> <p>前些年有一阵,门洞变成了这样。</p><p><br></p> <p>34号院是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旧址。小学同学F五年级从广州转来住在这里,他教我们用广东话数数: 妖,拧,三,撒,母,鹿,擦,把,狗,屎(1--10)😄</p><p><br></p> <p>红围墙是近年建的,以前是铁栅栏。老照片。</p> <p>东交民巷西侧过去有不少深宅大院,路北的原高法高检大院,现在盖起了高法大楼。</p><p><br></p> <p>俄国公使馆老照片。</p><p><br></p> <p>这里是俄国公使馆旧址,我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被捕前曾在这里避难。记得小学时每逢4月底李大钊就义纪念日,学校就会组织学生来这里回顾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p><p><br></p> <p>路南的警察博物馆是美国花旗银行旧址。</p> <p>荷兰使馆原址。</p><p><br></p> <p>荷兰使馆老照片。</p><p><br></p> <p>这里曾是美国使馆,司徒雷登曾在这里办公。</p><p><br></p> <p>老照片。</p><p><br></p> <p>马路斜对面是原英国麦加利银行(网片)。旁边的39号院文革前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外科整形专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文革时该院被关闭,大部分医务人员下放到江西。1978年在北京西山八大处又恢复重建了整形医院。</p><p><br></p><p>大概五六年级时,整形医院大院来了个一年级小男生,长得特别可爱,像年画里的胖娃娃,我们高年级同学每天放学回家都追着看他,吓得他见我们就跑😛</p><p><br></p> <p>最西口这座欧式建筑应该是近年新建的。</p><p><br></p> <p>东交民巷西口矗立着路牌,介绍这条著名的历尽沧桑的街道。斗转星移,今非昔比,今天当我再次走进东交民巷时,发觉这条街这些年经历了不小的变化。</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新起的建筑有:高层居民住宅楼,同仁医院大楼,北京医院体检中心,首都宾馆,东交民巷饭店,</span>红都大楼,最高法院,警察博物馆,北京市天安门管委会,还有正义路路口那个当街的公共厕所 。。。。。。</p><p><br></p> <p><br></p><p>附: 东交民巷简史(摘自网络文章)</p><p><br></p><p> 元大都时,北京皇城的东墙外,有一条水路,1292年开凿通惠河连接南北大运河,当时的运粮船直接停泊在城外的船板胡同一带,人们就地卸粮售卖,于是形成了粮食买卖一条街。南人叫糯米,北人叫江米。时间一长人们就干脆叫它江米巷了。北京胡同的名字多很实用,见了名字就知道它的含义。如今人们之所以还留恋北京的老胡同,十有八九和这有关。永乐十八年,朱棣迁都北京。从此江米巷就成了城里的一条长街。</p><p> 明代时修建棋盘界,将原来江米巷截断成为东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在东江米巷设有六部中礼部以及鸿胪寺和会同馆但主要只接待来自安南、蒙古、朝鲜、缅甸等四个藩属国使节,因此会同馆又被称作四夷馆。到了清代,会同馆改名四译馆,并修改政策只允许外国使节这里居住四十天。</p><p>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根据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的《天津条约》中相关条款规定1861年3月英国公使正式入住东江米巷的淳亲王府(当时名为梁公府,系康熙皇帝第七子铁帽子醇王允佑的府邸);法国公使正式入住安郡王府(当时名为纯公府,系努尔哈赤之孙安郡王岳乐的府邸);美国公使进驻美国公民Dr S.SWilliam位于东江米巷的私宅;而俄国公使则入住清初在这里修建的东正教教堂俄罗斯馆。</p><p> 随后各国公使馆均选择东交民巷一带作为馆址,到1900年义和团运动之前这里有法国、日本、美国、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多国使馆,义和团运动爆发后,这里因为洋人糜集,而被作为攻击的重点,曾有童谣念道“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前者指的是位于北京西皇城根的西什库教堂,后者即指东交民巷。1900年义和团运动之后,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东江米巷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馆街),其在中方绘制的地图中则正式更名为东交民巷,成为由各个使馆自行管理的使馆区,清政府在这条街上的衙署,仅保留了吏、户、礼三部和宗人府,其余尽数迁出。随后在这里出现了英国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俄国俄华道胜银行,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等外资银行,还开办了法国邮局、医院等设施,并出现了大量西式建筑。这块使馆区在辛亥革命后一直保留。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除德国意大利等轴心国外交官移交给国民政府。</p><p> 1949年之后这里仍被作为使馆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民主德国、匈牙利、缅甸等国的使馆沿用这里旧有的建筑,直到1959年迁往朝阳门外三里屯第一使馆区。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里由于其历史特殊性,再次收到冲击,街名被改为反帝路,很多西式风格建筑遭到破坏,1980年代以来,随着北京城市建设发展,东交民巷建筑亦受到冲击,汇丰银行、怡和洋行、俄罗斯馆的旧址因拓宽马路被拆除;德华银行在1992年被拆除;日本使馆旧址被北京市政府占据着;街上还兴建很多高层建筑和现代建筑,整条街风貌遭到了极大的破坏。</p><p> 现在,东交民巷为北京市文物保护街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