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何文山,也叫何坟山,据说后山留有很多孤坟,故而得名。水,从来都是村里稀缺的东西,记忆深处的孩子总是很小就挑着几乎与身子同样高的木桶,结伴同行去邻村挑水。这一方池塘,以前一圈都是垂柳依依的,水却一直不怎么干净,是村里老黄牛大水牛乘凉洗澡的专属之地。一到盛夏的黄昏,放牛人就会赶着牛群下到水塘,一时间整个水面就成了蚊蝇盘旋的世界,黑压压的一片,嗡嗡嗡的犹如轰炸机进村。</h3><div> </div> <div> 我们呢,一定会捡更清冽一些的村前的那个池塘,不知道是叫过路塘,还是咕噜塘,尽情嬉戏。</div><div> </div><div><div> 这一方池塘,是我们小时候学游泳的场所——每到大热天的正午时分,各家爸爸妈妈都会回来在家小息个把小时,村里的小伙伴们便不约而同地冲向这里,各占一块埠石,放好衣裤:女孩脱到只剩小短裤,男娃则干脆赤条条下水,大家也不会互相取笑,那时候的孩子玩得纯粹,没有太多小心思。我们以对面的埠石为起点,“1,2,3”便齐刷刷钻入水底,拼了劲儿地往前潜行,水面上绝没有一个水泡,更不可能有一个脑袋露着,都是无师自通的潜泳[偷笑][偷笑][偷笑]大约10秒左右,这头的埠石边就会蹦上一个一个湿淋淋的脑袋,还不准用手抹脸上眼睛鼻子沾上的水珠,只统一像狗狗一样用力甩脑袋,这样才算过关,下次就有资格继续玩了。接着,再次有一个大嗓门喊口令,再次潜泳到对岸,如此几次三番,也不会累着。</div><div> 当然,我们这是一个非常团结的群体,总会有一个留在岸上放哨——只要看见有大人经过,他就会压低声音说声“落!”我们便“嗖”的一下溜下水,在水底潜伏着,屏气敛息。直到解除警报“上”的一声指令响起,不然是断不能冒个泡什么的。万一露馅,我们都是会挨打的,谁露馅谁就被开除出局,这个池塘就没有他或她的份了…… </div></div> <h3><font color="#010101"><br> 小时候的池塘,依稀可见儿时的快乐影子。</font></h3> <h3> 这一圈圈涟漪,会不会是我们小时候养下的小鱼小虾在欢迎我?</h3> <h3><font color="#010101"><br> 童年,是美好的,尽管当时吃不饱穿不暖,却从未有过叫苦的心思。估计现在的孩子已经缺失了没有物质打底的快乐了,现在的孩子太物质太受宠……<br> 这里是我们小时候看电影做表演的大会堂所在,当时非常热闹,是临近几个村庄集会的中心地,如今却完全消失了,只留下老樟树坚守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去年的9月,爸爸张罗着这样那样 ,都说让我带回来,最后协商之后才打包成一个纸箱。沉甸甸的纸箱,妈妈一直帮忙提着,直到表弟开车来接上我母女。儿行千里母担忧——只是麻车距离新安江这么点路程,在他们眼里也是很远很远了吧?常回家看看他们,因为真正能在一起的日子并不多[拥抱][拥抱][拥抱]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今年的10月,再回到池塘边,已见一圈洋气的白色围栏,却少了一种味道。 </font></h3> <h3><br></h3><div> 水,村落的灵魂,是村中最灵动的一抹温情。更在中国传统风水文化中,水具有“荫地脉、养生气、招财源”多重功能,以水为财,所以才会不管干净与否都认真地养护着吧?在我们那里的村村落落,必有池塘,而且在祠堂的前方一定有一方很大的池塘。如果没有池塘的话,也一定会有一条河涌。村中有池塘,尤其是祠堂前的池塘,这在风水学中是有讲究的。它们与村前层次分明畦垅清晰的田野充当着整个村子的明堂,与村子前方面起伏的山体和后面略微有点隆起的山包构成了“前有照后有靠”的绝佳风水格局。古人相信只有这样的格局,才能够保住村子的兴盛不衰,才能固住这里的天地灵气,保佑子孙延绵。一些池塘还特意仿生,作为村子的保护神存在,这让人想到广东一个叫石排塘尾古村前的大小三方池塘,搭配祠堂广场两侧的两眼古井,构成了一只张牙舞爪的巨蟹,它耀武扬威的像外人宣示着这里的不可侵犯。且不说其在风水学上的功用,村中有这么一方方池塘,便多了一些可供消暑的绝佳去处。塘边一般种有茂盛的大树,或柳树或槐树,它们犹如一顶顶撑起的伞盖,树下多设有石凳石桌供人纳凉。而池塘中一般会养鱼、种荷。池塘是人们生活的福利,纳凉话家常的好去处,同时也能够丰富人们的餐桌,美化人们的起居环境。</div><div> 何文山是名副其实的小村庄,村中巷道狭窄,每一个院落又比较狭窄,印象中在村子正中央有一个与北方那样的庭院,院中有一眼天井,其他的房子🏠都围绕着这个院落而建,房子低矮,都是典型的麻雀造型,狭小精悍,三间两廊也好,明字间也好,都给人一种拥挤的感觉。而池塘刚好提供了一份秀色可餐的空阔,试想当年,凉风习习,花香四溢,微波涟涟,风摇花影,荷塘月色,手执扇子,三五老友,相聚而坐,侃侃而谈,岂不是更仆难数!池塘边;老妪聚众,端着饭碗,家长里短,岂不是盛况空前,白日里的汗水与疲累都在知了的聒噪和夜风的安抚中消散。有临塘人家饲养的鸡鸭,鸭子可以在池塘里随性的游玩,鸡笼就在岸边。间或可遇到田中的耕牛回家经过,哞哞地带着田中禾苗的气息。</div><div> 池塘对于村落还有另一个用处。村中的排水最终都汇集到这里,村中每一条街巷都设有专门的排水渠,或明或暗,一般明的较多。村子一般都是前低后高,而南方原本雨水就比较多,这样的地方方便村中排水,所有的水汇聚在一起,无非要一个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好意头。再说水在中国文化中原本就是财的意思,聚水便是聚财。同时如遇到火灾,这里也是最佳的取水之地,比村中的井台要来的方便快捷。</div><div> 2017102,倒着顺着都一样的日子,有些特别,故而再见村中池塘心生欢喜。其实,今天残存下来的池塘基本都已不是当年的模样,现代化的砖瓦厂蚕食了村子原有的风水格局,池塘也被围追堵截了,一些小的基本都被填平了。能够剩下来的基本都在村子的重要位置上,不可轻易动的位置,估计以后能留下来了吧?</div> <h3> 这些农具,你可还认得?</h3> <h3><font color="#010101"> 隔壁大伯家曾经簇新高大的房子,如今已是残垣断壁,门前的几棵李子树也没了,只能靠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拼凑着回忆了。<br>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曾经一起嬉戏一起上山砍柴下地打猪草的孩童伙伴已不再,惟余爸爸妈妈是我们最大的牵挂。<br> 麻车,何文山,竹林,菜地,都已刻进我们的生命里,在每一个静好的时间的缝隙,不由得你不去怀想……<br> 这便是乡愁了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怀揣乡愁,浑身阳光,再配以这不依不饶的秋雨,是否更有7秒的味道呢?</font></h3> <h3> 回到新安江,夕阳无限好,心却不知归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