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克罗地亚是巴尔干半岛最得上天恩宠的国家。它不仅有上千公里风光旖旎的海岸线,山川秀美,物产丰富,而且拥有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和美轮美奂、堪称"欧洲九寨沟"的16湖国家公园。</h3> <h3>16湖本名叫" 普利特维采湖群国家公园"。它位于克罗地亚中部山区,距首都萨格勒布约140公里,驱车两小时便可抵达。因景区内自上而下分布有16个湖泊,简称"16湖"。我猜这个简称应该是嫌其发音拗口的中国人赠送的。聪明的国人在发音命名上也不忘占点便宜。</h3><h3><br /></h3><h3>数千年来,虽然伊利里亚人、凯尔特人、色雷斯人、罗马人、斯拉夫人以及土耳其人都曾在此涉足,但终因这里森林密布,山高谷深,湖水和瀑布隐而不露,真正深入湖区、了解湖区的人极少。</h3><h3><br /></h3><h3>300多年前,这里人迹罕至,偶然闯入、见过它真容的猎人对此惊叹不已,在地图上将它标注为"魔鬼花园"。<br /></h3><h3>200多年前,由于克罗地亚与匈牙利的纷争不断,16湖一带变成前沿战区,一度成为军营驻地。后来战争结束,这里又恢复了无人打扰的幽深宁静。</h3><h3>100多年前,地理学家弗朗克在考察中重新发现了它,他在笔记中将这里形容为"远离尘嚣、远离大道"。1914年,有人提议在下湖区最大的瀑布群旁建水力发电厂,遭到当地环保人士的强烈反对,从而促使当时的政府制定了保护法案,开始筹备建立国家公园,保护这一地区的特殊地貌及生态系统。借助现代媒体的传播,世人开始逐渐认知到16湖深藏不露的神奇魅力。但由于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推迟了它作为国家公园的进程,直到1949年,湖区作为前南斯拉夫国家公园的地位得以确立。</h3><h3><br /></h3><h3>值得一提的是,1963年,早已疏远前苏联,同西方打得火热的"修正主义"南斯拉夫与西德合作,效仿好莱坞西部片的风格,以湖区为外景地拍摄了盛极一时的巴尔干西部片《Winnetou》。正是通过这部影片,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向往这个隐匿在喀斯特森林里的世外桃源,希望身临其境来此体验它妙不可言的神秘。</h3><h3>1979年,16湖荣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但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历经南斯拉夫解体、克罗地亚独立战争,16湖也曾遭遇战争创伤。战后,景区修复了被破坏的设施,重获精心保护,并将景区面积扩大到近300平方公里。如今,它早已蜚声世界,成为克罗地亚的国家名片,深受全球旅行者青睐。</h3><h3><br /></h3> <h3>这里的湖水主要来源于名为Bijela River的白河和名为Cma River的黑河,也有些来自于地下泉水。园区面积约3万公顷,现在约有二十分之一的面积对公众开放。整个湖区呈现出喀斯特地貌特有的嶙峋多姿气象,钙华堤岸曲折逶迤,众多的植物重叠生长其间,树根则深入湖中,在吸收了水里的碳酸钙后,经过岁月的沉淀形成如同化石般的根茎,在不同的光照下,辉映清澈透底的湖水,展现出幻化迷离的水底田园风光。</h3> <h3>聚集了12个湖泊的上湖区山高林茂,碧波涟漪,花木扶疏。湖床由白云石铺垫,瀑布成梯级前赴后继,你追我赶。下湖区则是位于石灰石的峡谷地带。相比南侧的上湖区,北侧的下湖区面积虽然小一些,但湖与湖之间的落差更大,瀑布更密集多变,宛如上湖区的精华浓缩版。徒步其间,移步移景,看天光云影在湖中描画,听飞泉溪流于林间嬉闹,恍若置身传说中的瑶池仙境。</h3><h3><br /></h3><h3>在16湖景区中段,有一个面积比较开阔的湖泊,恰好是上下湖区的交汇处。这里建有游船码头,游人可以行船观景,但见水天一色,林木葳蕤,清风拂面,顿觉豁然开朗,十分惬意。</h3><h3><br /></h3> <h3>作为巴尔干半岛国家公园的先驱,16湖始终维护着原生态,处处野趣横生。在保护生态环境,尽量降低人为活动的不良影响,抵制过度开发和过度商业化方面做得可圈可点。景区内的服务配套设施无论是游轮码头、厕所、餐吧、还是景区道路、木栈道等都设计得十分低调,一切都恰到好处,绝无喧宾夺主、随意开发之弊。</h3><h3>即使游客逐年增多,16湖国家公园管理局也不能随意增加园区内的旅游设施,以避免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据媒体报道:2014年4月,公园管理局向克罗地亚议会递交了一份普利特维采湖群国家公园空间发展计划,打算修缮公园内的两家宾馆重新启用,并恢复几年前关闭的一家餐馆,结果遭到当地环保组织"绿色行动"以及一些民众的抗议,他们认为在生态敏感区域进行施工并扩建旅游设施,将对生态系统造成损害。克罗地亚议会的多数议员对此也表示担忧,认为该计划可能会使游客大量增加,强调不能只顾短期利益,必须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及整体的生态保护。</h3><h3> 除了社会及立法机构的监督,公园管理局自身也在不断完善管理措施。由于园内的停车场铺设了硬地,不利于生态保护,管理局决定将停车场搬出公园。这一举措足以体现在十六湖国家公园的管理目标中,短期经济利益必须让位于生态系统保护,以及区域内居民和游客的利益。</h3><h3><br /></h3><h3>综观世界上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国家公园,一般都具有二个比较明显的特征:一是国家公园自然状况的天然性和原始性,即国家公园通常都以天然形成的环境为基础,以天然景观为主要内容,人为的建筑、设施,若非必要,一律做减法不建。二是国家公园景观资源的珍稀性和独特性,即国家公园天然原始的景观资源往往为珍稀罕见,并在国内、甚至在世界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价值。</h3><h3>国家公园以严格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和适度旅游开发为基本策略,通过适度有节制的开发,实现整体有效的保护,既要避免与保护目标相矛盾的开发利用方式,达到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目的,又要为公众提供旅游休闲、科研教育的空间和功能,最终实现良性循环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h3><h3><br /></h3><h3>正是因为克罗地亚人心怀对大自然的敬重与热爱,多年来用心守护这片神奇的山水,十六湖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才得以完好如初。16湖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旅游与保护生态应当并行不悖,二者之间可以保持基本平衡。</h3> <h3>回眸16湖,恍如九寨沟。到过九寨沟的朋友,如果再游16湖,一定会感觉格外亲切。我也不例外,前后两次游览湖区,一路似曾相识的湖光水色、飞泉流瀑,让我情不自禁想起童话世界九寨沟。</h3><h3><br /></h3><h3>16湖跟九寨沟不愧是一对好基友。二者虽不在同一大洲,也不在同一经纬度上,前者地处欧洲东南的巴尔干半岛,濒临亚得里亚海岸;后者靠近青藏高原,位于地球第三极的边缘,但奇妙的是它们却有着相同的地质结构和景观形态,是喀斯特地貌的钙华沉积与多种地质运动塑造的水景奇观。它们先后都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并已结为姐妹景区。若非要将二者做个比较,我感觉16湖的瀑布群比九寨沟更密集、更多变。但湖水的颜色和生物多样性方面九寨略胜一筹,还有九寨沟拥有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带所特有的冰蚀地貌、雪山风光,以及藏寨人文景观,也使其魅力独具。</h3><h3>相比之下,在控制景区人工建设规模,避免过度开发和抵制急功近利方面,16湖处变不惊,一直坚守着高标准,堪称楷模,值得正处于灾后恢复阶段的九寨沟借鉴学习。</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十六湖"与九寨沟的景观共性特征主要体现在:翠湖叠瀑,水树相亲,瀑布溪流皆以树为伍、以湖相伴。不少瀑布都是透过树丛缝隙漫溢出来,丝丝缕缕,轻柔飘逸。这些瀑布的顶端通常都长着一排水柳,枝叶攀搭,形成一堵天然绿篱;绿篱与水流,动静相宜,水借花树营造的疏密有致的空间,或迂回流转,或飞扬飘落,有的激情澎湃,气度不凡,有的浅唱低吟,婉约流转。其中落差最高的瀑布在下湖区末端,高达78米,号称大瀑布,排行冠军;亚军则位于上湖区,高约25米。除此之外,其余瀑布皆不以雄浑气势取胜,而以绰约多姿、成群结队令人目不暇接,神秘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灵动的飘逸深涧独自吟。身临其境,让人浑然忘我,出离于红尘之外。</h3> <h3>正如九寨沟的秋天,宛若一场色彩的饕餮盛宴,垂直分布的众多植物群落如上帝的调色板,经秋风一抹,层林尽染,万紫千红,把湖水染得五彩斑斓,挥洒出大自然最绚丽的风光画卷。</h3><h3> </h3><h3>"十六湖"的秋季也不逊色,这里的植被混合了阿尔卑斯山和地中海沿岸的丰富植物群落。每到秋季,漫山遍野的山毛榉树、云杉和冷杉摇身一变,赤橙黄绿,把山水描绘得绚烂多姿,一时翠湖叠彩,山谷生辉。在"十六湖"的一千多种植物中,有28种是巴尔干地区所独有的,包括著名的"青蛙花"。这些簇拥着湖畔山谷的花草树木,与湖水里的苔藓藻类交相呼应,为十六湖增辉添彩。整个湖区,四季景色奇幻迷人,上演着永不落幕的"山水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