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九旅的巾帼英雄们

京西老松

<h3>在整个抗战期间,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全部东渡黄河,开往晋察冀一带的抗日前线,只留了近1.5万兵力的留守兵团,担负保卫陕甘宁边区的职责。土匪的袭扰,日军对黄河河防不间断的进攻: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包围、侵犯,严重的威胁着陕甘宁边区安全,就军事力量的对比来说,我边区始终处于明显的劣势。1939年9月,毛主席、朱总司令决定将能征善战的三五九旅从晋西北抗日前线调回到陕甘宁边区,加强边区的军事力量,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安全。</h3> <h3>三五九旅自从1939年9月由晋西北抗日前线回到陕甘宁边区后,得到了难得的休憩。这时,王震旅长考虑:我们这支部队经历了艰苦的长征,又与日本鬼子拼杀了几年,许多战友牺牲了,现在的一些指挥员早已过了嫁娶之年,应该想办法为他们解决老婆问题了。于是王震指示政治部召开联谊会,请当地的文人、绅士、名流和家有闺女的市民出席他举办的宴会。王震亲自讲话:“大家都看到了,我们八路军越来越壮大,我们一定能打败日本鬼子,总有一天,我们还要解放全中国,到那个时候,我们要进天津、北平、上海这些大城市,那时,中国将是共产党、八路军的天下。你们能来大城市走亲戚那该多好!”“这个事不要急,以后,你们可以带着闺女常来部队走走,边区已经定了‘婚姻法’,我们八路军也提倡自由恋爱嘛!”</h3> <h3>同时,三五九旅办的大光纺织厂在绥德一带招收了几十名青年女学徒工编成一个女工排,又有不少爱国女青年来到延安,投入抗日洪流中。就这样王震多方想办法,陆续有三、四百名干部成了家,三五九旅的家属队不断壮大。</h3> <h3>随着大光纺织厂的迅速扩建和生产率的不断提高,需要大批的绵纱和毛线。为此又在全旅掀起了纺纱热潮,上至领导干部、下至普通家属,每人都承担了一定的纺纱任务。“男耕女织”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家庭分工方式,家属们自然成为了纺纱热潮的主力军。</h3> <h3>全旅掀起了纺纱热潮</h3> <h3>在延属分区召开的干部家属大会上王震旅长亲自做动员报告,号召家属们积极参加种地、纺纱、做鞋、做衣服等各种生产活动,并制定了合理的劳动报酬。鼓励家属们用自已的劳动报酬养育子女,建设好自已的家庭,努力做到自给自足不向公家伸手。同时还还制定了奖励政策,带一个孩子全部自给的公家奖励一万元(边区币),带二个孩子全部自给的公家奖励三万元。各单位都分别成立了军人家属联合会,选举出了联合会主席来指导家属的生产运动。在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中干部家属从不甘落后,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她们除了自己纺纱,解决自己和孩子的吃穿以外,一有时间就去帮助战士们洗洗缝缝。补充团的干部家属们,还为这事开会作了决议,要求洗干净,补结实;一件衣服要洗三次:碱水洗,开水烫,清水摆。有时战士们拿着自己洗过的衣服请她们补,当她们发现没有洗净时,就重洗一遍再补。战士们的衣服破了,她们总是想方设法给补好,长裤子破得不能穿了,她们想法给改成短裤,长袖衬衣不能穿了,她们想法子改成短袖衬衣。刚从伪军解放过来的新战士感动的说:“在旧军队里,当官的老婆叫做太太,坐在椅子上喝茶,还是觉得不舒服呢!给当兵的洗衣服,休想!别说团长副团长的老婆,就是排长的,见一下也是不容易的。”有的说,“我们八路军,男的种地,女的纺纱,又帮我们洗洗缝缝,真是个革命的大家庭。” </h3> <h3>巾帼不让须眉,在家属中发生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多人被边区政府评为“模范家属”、“劳动模范”</h3><h3>补充团供给处吴成恩七岁的女儿吴萍,利用寒假学会了纺纱,每天可纺一两头等纺。有人问她:“小鬼,干吗哪么费劲?”她撅着小嘴说:“干什么?我也要自给自足哩!” 1943年9月春毛主席视察南泥湾大生产时听陪同讲到,成人每天纺线二三两,七岁的小吴萍就能纺到一两多,主席听后,语重心长地说:“以后我们的条件好了,要让孩子们去上学。”小吴萍的先进事迹当时在《解放日报》上刊登,全国轰动。小吴萍成为陕甘宁边区最小的劳动英雄模范。</h3> <h3>霍桂英(左)是陕西省绥德县中角乡卜家沟人,生于1923年1月11日。其父霍清才是跟着刘志丹闹革命的陕北老红军、老共产党员。霍桂英在其父亲的影响下,很早就投入革命,参加儿童团、妇救会,1940年由绥德县青干班参加了八路军,在三五九旅供给部大光纺织厂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她努力生产,积极参加劳动竞赛,当上了劳模。后和三五九旅红军干部彭南峰(右)结婚。(中间为大儿子彭对喜)</h3> <h3>郭秀英(中后)与战友张勤(左),艾明(右)</h3> <h3>大光纺织厂女工郭琳(原名郭秀英)1925年生于陕北绥德县义合镇,1939年参军到了三五九旅大光纺织厂工作。1941年7月在纺织厂的劳动竞赛中荣获特等奖,被评为纺织厂劳动模范,1942年三八妇女节被评为绥德县劳动模范,1943年荣获359旅大生产运动劳动模范,生平第一次坐着汽车到了延安受到毛主席接见并颁发了奖品。</h3> <h3>《特等劳动模范》陈敏,毛主席曾亲笔为她题词“模范家属”</h3> <h3>1942年3月,特务团政委谭文邦的妻子陈敏调到359旅717团鞋工厂任指导员。不久,厂长调走了,管理教育,生产业务,都落在了陈敏瘦削的肩上。厂里的全部“家当”:8000元现款,300斤烂布,吃不了一个星期的小米。还有全厂职工:小鬼10人(都是从连队调来的,一半学徒性质),2名技术工人,加上火夫、采办人员共有二十七八人。</h3><div>&nbsp;&nbsp;&nbsp; 为了使工厂活起来,她改变了经营管理方式,经济权自己掌握,原料自己采办,除了应供给公家的鞋以外,剩余的可以自己出售。她的想法得到了团里批准,工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陈敏十分关心工人,她给工人们上课、谈心、开会,跟大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常常把管理员、大师傅找到一起研究改善工人们的伙食。六七月,新麦上市的时候,她打听得一斗小米可换一斗半麦子,她看合算,就把一部分小米换成麦子,蒸馒头和小米稀饭豆子配合吃,把伙食调剂得很美。工人们都夸奖她说:“我们的指导员想得真周到!”她对大家说:“工厂是我们党的,我们是工厂的主人。因此,我们要努力工作,多生产鞋,生产好鞋,支援抗战。我们不能让我们的战士,光着双脚去冲锋陷阵哪!”那些往常很调皮的工人,被她的话感动了,惭愧地低下了头,更加努力的工作。</div><div>在生产中陈敏精打细算:一丈布能裁多少双鞋面,一双鞋用多少麻,……。尽可能降低每双鞋的成本这样很快打开了销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鞋工厂在陈敏的苦心经营下,越办越红火。她们生产的鞋,式样好,又耐穿,还便宜。深受部队和老百姓的欢迎。各地机关、部队都纷纷派人前来定货、购买。生意越来越兴隆。工厂做到了全部自给,除了供给全团7000双鞋之外,年终结帐还盈利20万元。</div><div>然而,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啊!丈夫谭文邦是团政委,工作很忙,常常是天不亮就出门,夜深了才回家。里里外外,她都要操心尽力,挑起工作和家庭的两付重担。4月的一天,上级送来命令,说:“到6月中旬,要完成1200双鞋子。两个半月时间拿出一千多双鞋子,这是一个多么艰巨的任务啊!她放下娃娃。连夜拟制生产计划。第二天便召开全厂工人会议,决定日夜加班,星期天只休息半天。她自己也成天泡在车间里,糊鞋帮、缝鞋口。一缝就是大半夜,甚至到天明。她一天能缝50双鞋口呢!6月1日到了,陈敏带着1200双鞋送到团里。大家见了,惊叹不已。她人瘦了,她是把她的心和生命,都倾注在那一双双鞋子上了!她在1942、1943年连续两年被评为《特等劳动模范》,毛主席曾亲笔为她题词“模范家属”。</div> <h3>苏正明(右后)与战友张勤(左前)</h3> <h3>  红军干部谢松柏的家属苏正明自身也是红军干部,苏正明同志1921年5月出生在陕西省绥德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6年6月,年仅14岁的苏正明在绥德加入了刘志丹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1940 年,18岁的她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陕西省绥德县枣林坪区、薛家茆区妇联主任。后和359旅的红军干部谢松柏结为夫妻,成为359旅大家庭的一员,参加了著名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心灵手巧的苏正明很快就学了会最新的纺织技能,用24个头的纺线机纺线,无论纺线、织布都是速度快,质量好,被评为“纺织能手”,受到地委表彰。当时习仲勋任绥德专署书记、袁任远任专员,亲自分派她到清涧县组织群众发展养蚕事业。养蚕本是个精细活儿,领导从湖南引进了一名专业的养蚕技术员,但他只能在清涧县待很短的一段时间就得调往其他地方指导工作。于是技术员就先教会苏正明,苏正明再手把手地教给当地老百姓。每次下雨后最忙碌,桑叶摘下来要一片片彻底擦干了再喂,不然蚕会吃坏肚子。养到一定阶段,公蚕母蚕要分开喂养,从一个小小的蚕卵养到两三寸长,得费很多功夫。那时候苏正明能分清楚四十多个蚕的品种,还把蚕种无偿发给无蚕的老乡。当年清涧以优良蚕树、蚕种远近闻名,苏正明可以说功不可没。她圆满完成了组织交给的养蚕育种任务,使清涧地区的养蚕和丝织业得到了复苏,获得绥德专署表彰。</h3><div>三五九旅的全体家属和妇女们真正成为大生产运动中一支不可缺少的主力军,她们用出色的功绩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成为妇女解放运动的排头兵。</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