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 <h3>9月26日,星期二,理化组例行教研活动日。按教研组本学期教研活动安排,本周由教导处余跃华主任上公开教学课。</h3> <h3> 上午第二节课时,本组所有化学老师围坐在一起,探讨了这节公开课的相关细节:</h3><h3> 1 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本册书中的重要地位和重点难点</h3><h3> 2 本节课在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h3><h3> 3 本节课在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和面临的障碍</h3><h3> 4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突破重点难点。<br></h3><h3></h3><h3> </h3> <h3>下午第二节课,余老师在9(1)班进行公开课</h3><h3></h3> <h3>设置情景,引入新课</h3><h3></h3> <h3>余老师认真讲课</h3><h3></h3> <h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认真听课,积极讨论。</h3><h3></h3> <h3>同组教师积极参加观摩,并做好听课记录。</h3> <h3>公开课结束后,大家又在办公室对余老师的公开课进行了积极点评。</h3> <h3> 首先余老师谈了上课前的构思和上课后的体会:“本节课主要讲解化合价,对学生而言理解很难,我在本节课中穿插化合价,从始至终以学生的理解为根本。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能对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战化。“</h3> <h3><br></h3> <h3>其他同组化学老师也进行了积极评价。</h3> <h3><br></h3> <h3> 首先章润根老师说:“《化学式与化合价》是第四单元的难点。听完余老师的课后,让我受益匪浅,值得学习和借鉴。从原子得失电子联系化合价及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结合,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O,使化合价的特点条条清楚。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背为生动,丰富了本节教学的内容和情境,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h3> <h3><br></h3> <h3> 万芳芳老师说:“.教学思维突破常规,但却非常符合学情,解决了化学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化学学科思维框架。”</h3> <h3><br></h3> <h3> 熊莉老师:“化学式与化合价这一课题,在大家集体备课时就引起了大家的争议,如何合理安排这堂课、这堂课的重点究竟在哪里、如何使学生明白化学式与化合价的含义都进行了详细地讨论。而余跃华老师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知识点独到的理解将本堂课处理得很到位,使得化学式与化合价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入浅出地使学生掌握了化学式与化合价的功能。可以说这堂课的教学形式使我们专业教师也感到耳目一新。”</h3> <h3><br></h3> <h3> 熊真真老师:“余老师的这堂化学式与化合价的公开课,知识点条理清晰详细,对概念的把握很到位,传授给学生“化合价是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概念,采用理解性的灌输方法并反复强调,使得学生完全掌握。在三种元素的化学式书写中,采取原子团法合并成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让学生很容易掌握。课堂中,余老师偶用南昌话,活跃气氛,使学生接近老师贴近课堂,对学生接受课堂知识有着不小的助力。”</h3> <h3><br></h3> <h3> 刘庆红老师:“《化学式和化合价》是初三化学上册的重点和难点,比较抽象难懂。余老师通过复习氯化钠的书写来引出化合价的内容,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体现新课标的要求。老师负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接着让同学们探索化合物元素原子个数之比,进一步引出化合价的概念和举例说明化合价是如何确定的。化合价的规律,余老师总结了四点,让同学们更加清楚理解化合价的内容。课堂上,余老师教态自然,师生互动融洽,板书简洁明了,对学生的情况非常了解,课堂内容充实紧凑,对知识把握合理,突出重点,举出例子具有代表性,学生反映也很合理,这体现余老师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老师。通过老师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同学们能够综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有理有据的解析问题,得出最后的答案,可以看出老师上课非常好,整节课下来,老师对同学们起到一个非常好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h3> <h3> </h3> <h3> 最后组长范丽萍老师:“化合价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这堂课是整个化学课本中最难上的一节课,余老师从常见化学式中得出化学式中原子存在固定的个数比,从而引入化合价的定义,在讲解化合价的各个规律时都没有生搬硬套,而是都从例子着手,每个环节衔接很好,也非常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避免了以后考试时学生会做但是不会表述而造成丢分的问题。化合价的重点在于用,从课堂学生反馈来看,学生掌握很好,气氛很好。”</h3> <h3></h3> <h3> 本次教研活动形式有了积极的突破,不再是某个老师单调的完成一次公开讲课,而是采用先同组老师集体备课的形式,“<font color="#ed2308"><b>把上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摆出来</b></font>”,集思广益“<b><font color="#ed2308">把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定下来</font></b>”,最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去看效果”,这种模式值得推广,年轻老师得到了深层次的学习,对自己今后的教学能力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年老教师也可以接受到新事物,新方法,而不至于墨守成规,止步不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