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圣女公墓——俄罗斯人的精神家园(俄罗斯印象之七)

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始建于16世纪,位于莫斯科城的西南部,因旁边的新圣女修道院而得名。起初是教会上层人物和贵族的安息之地,到19世纪,新圣女公墓才成为俄罗斯著名知识分子和各界名流的最后归宿。该公墓占地7.5公顷,埋葬着2.6万多位俄罗斯各个历史时期的名人,堪称俄罗斯政治和文化的“名人录”,许多政治家、艺术家、文学家、对国家、社会有突出贡献的名人,都安葬在这里。如黑白分明的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舞姿婀娜的著名芭蕾舞演员乌兰诺娃,以及叶利钦、米高扬、普希金、契珂夫、果戈里、卓娅、斯大林夫人、戈尔巴乔夫夫人等等名人。<div>  在俄罗斯人的心目中,新圣女公墓不是告别生命的地方,而是重新读解生命、净化灵魂的教堂,每天都会有大批的莫斯科市民来到这里,似乎只要在这里停留片刻,那些紧缩的心灵就会得到舒展和放松,平淡无奇的生活又会重新燃起希望的烛光。这里似乎有种魔力,引着一代代人前来朝拜。园里树木有序,鲜花点缀,墓碑设计得充满艺术和文化气息,而且天天有专人維护。步入这里,没有阴森的感觉,确好像进入艺术馆。这里墓主灵魂与墓碑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俄罗斯墓园文化。</div> <div>叶利钦是俄罗斯联邦第一任总统。1991年12月,他宣布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在他手中解体。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辞去总统职务,并任命总理普京为代总统。叶利钦的墓碑酷似一面飘扬的俄罗斯国旗,由中国产的白色大理石、意大利产的蓝色威尼斯马赛克、巴西产的红色斑岩(世界上最硬的石料)构成,地面铺着石砖,右侧石砖上镶嵌着一个东正教十字架。</div> 赫鲁晓夫<h3></h3><div>1971年9月11日,前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去世后,被安葬到新圣女公墓 他是前苏共最高领导人当中唯一没有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宫红墙之下的一位。</div><div>远远地离开了红场、离开了他的前任们。这是因为,反对斯大林的赫鲁晓夫生前就说过,他不愿意和红场上的斯大林埋葬在一起,而靠发动政变逼他下台的原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勃列日涅夫,也不同意在红场上为他建立墓碑,所以赫鲁晓夫最终被埋葬到了新圣女公墓。</div><div>赫鲁晓夫去世后,他的家人请当时苏联最有名的现代派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为赫鲁晓夫雕刻一尊塑像,好对他的一生做个形象的总结和评价。这很有戏剧性,因为赫鲁晓夫生前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评价过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骂他吃的是人民的血汗钱,拉出来的却是臭狗屎。</div><div>雕塑家以他的大度原谅了赫鲁晓夫,并为他设计这块很有特点的墓碑。赫鲁晓夫的墓上立着一块三米高两米宽的墓碑,墓碑由黑白两色的花岗石几何交叉在一起,赫鲁晓夫的头像就夹在黑白几何体的中间。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通过黑白两色交错的花岗石,表现了赫鲁晓夫鲜明的个性和他的功过政绩。赫鲁晓夫的头颅从花岗石中探出来,紧盯着来往的后人,微笑着倾听后人对自己的评价。</div> 列别德是俄罗斯知名政界人士,曾任俄罗斯驻德涅斯特河沿岸第14集团军司令,后退役从政。列别德曾一度被认为很可能成为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的接班人, 普京在克格勃时的同事,后任克格勃最高领导,普京最有力的总统竞争对手,选举的前一天,与普京深谈了几个小时后,放弃了总统竞选,普京才得以顺利当上总统。后因飞机失事去世。据说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案件至今没有侦破。普京听说飞机失事后,放声痛哭,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多密切。<h3></h3> 新圣女公墓里埋着三个中国人,他们是王明和他的妻子及女儿。王明墓碑上的碑文是“王明同志 中国共产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著名活动家”。王明(1904年生~1974年3月27日逝世),安徽金寨县双石乡(时属安徽省六安县)码头村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留学苏联,被称为斯大林的学生。曾派往中国,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长江局书记等职务。1930年从苏联回国后,打着“反对立三路线”旗号,在1931年1月的六届四中全会上夺取了中央领导权,至1934年间,在党内推行了一条以教条主义、媚苏亲苏为特征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对中国革命事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1974年3月27日王明在莫斯科逝世。<div></div> <h3>葛罗米柯.俄罗斯政坛上的不倒翁。他担任苏联外交部长长达 27年之久,从斯大林到契尔年科,五朝元老,历经无数云谲波诡的政治风浪,他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尽忠尽职,他在世界舞台上奸诈狡猾,有着过人的政治智慧。阴阳脸的雕塑完美地刻画了这一人物特点。</h3><div></div> <h3>米高扬。阿纳斯塔斯_伊凡诺维奇_米高扬 ,(1895-1978),亚美尼亚人,卫国战争期间任苏联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战后历任部长会议副主席、第一副主席等职,三朝元老式人物,苏联政治家 1978年米高扬逝世后,没有葬入克里姆林宫的城墙,而是埋在莫斯科新圣母公墓。</h3><div></div> <h3>斯大林夫人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1919年,39岁的斯大林与不满十八岁的娜杰日达成婚。她随斯大林上过前线,在列宁的办公室当过秘书,后来进入工业学院学习化学纤维工艺。列宁逝世,斯大林击败了党内的反对派,成了一把手。娜杰日达和列宁的夫人相近,多知民间疾苦,在政见上和斯大林有异,于1932年11月7日十月革命15周年之际自杀,享年31岁。</h3> 赖莎·戈尔巴乔娃(1932-1999),苏联首位,也是末位总统夫人,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赖莎敢于冲破苏共首脑夫人不能抛头露面的禁锢,与丈夫一起共赴政治激流,从而赢得了西方世界的敬重,也赢得了俄罗斯人民的尊重。<h3></h3><div>戈尔巴乔夫深爱着自己的妻子,特地在旁边空出来的地方为自己百年之后陪伴妻子留出了位置。</div><div>墓碑是一尊优雅美丽的青铜雕像,雕像是按照戈尔巴乔娃大学时的一张照片雕刻的,这是赖莎生前最喜欢的一张照片。雕像不仅一如她生前的典雅和高贵,更将她的美丽定格在18岁的青春岁月。</div> <h3><font color="#010101">图波列夫是图154飞机的设计者,之所以受到如此这般的待遇,是因为在那个物质和知识极度贫瘠的年代,仅仅他一个人,独立完成了整个图154飞机的全部设计工作.即便是在计算机如此发达的现在,对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完成的复杂的飞机设计而言,一个人完成一架飞机的全部设计,简直是不可思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炮兵工程师拉夫里洛维奇。拉夫里洛维奇设计的穿甲炮弹可以穿透100毫米厚的钢板,雕塑家就将他的墓碑设计成一块厚度为100毫米的弯曲钢板的形状,而墓碑上的3个弹孔则形象地向后人展示着这位武器专家研制的炮弹有多么巨大的威力。</font></h3> 前苏联著名的电台播音员列维丹。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的命令、指示、演说以及苏联情报局的重要战报,大多由他播出。他的声音通过电波鼓舞了无数苏联士兵的士气,令德国人闻风丧胆。<div>一九四一年冬,德军兵临莫斯科近郊时,拟定的十三人黑名单中,第一名是斯大林,第二名便是列维坦,德国高层下令,谁能打死他,就可以得到数目惊人的赏金,引得无数德国兵摩拳擦掌。莫斯科保卫战最后还是以德国军队败北告终。</div> 别尔希阿尼诺夫·列昴尼德·谢梅科维奇,是俄罗斯最伟大的妇产科医生,社会主义劳动英雄。<div>针对二战后俄罗斯人员伤亡惨重、人口急剧下降的现状,他提出了鼓励多生多育的国略,建议国家奖励“英雄母亲”,以大幅提高人口数量。这一国策确实扭转了前苏联人口太少的窘状。但是若干年后,俄罗斯人的婚育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至于现在仍然处于下降趋势,人口数量呈负增长。他接生医术高超,不管多可怕的难产,到他手里都迎刃而解。为了纪念他一生为俄罗斯迎来数不清的新生命,专门为他打造了这个墓碑。</div> <h3><font color="#010101">法捷耶夫青年近卫军。法捷耶夫是斯大林时期的文联主席,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法捷耶夫担任《真理报》记者,写了一系列讴歌苏联人民英勇战斗的文章及特写集《在封锁日子里的列宁格勒》(1944)。根据克拉斯诺顿共青团地下组织“青年近卫军”与德国法西斯占领军进行斗争的事迹写成的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1945,获1946年度斯大林奖金),描述了青年一代和全体人民抗击侵略者的机智的、奋不顾身的斗争。在赫鲁晓夫攻击斯大林以后,他吞枪自杀。</font></h3> 著名的小说《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曾影响了无数中国青年人。而小说中的原型卓娅、舒拉,以及这本小说的作者,两位小英雄的母亲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都安葬在这里。据说卓娅塑像现在的表情和姿势,就是年仅17岁的她被德军绞死后的真实情景。18岁的卓娅在执行任务时,不幸落入德国法西斯虎口,德军不仅强暴了她,而且在她牺牲后,还残忍的割去了她一只乳房。当卓娅英勇就义的事迹传到莫斯科后,斯大林给当时的城防司令朱可夫大将,下了一道命令,将杀死卓娅的德军步兵团的番号,立即通报给所有的红军部队,命令说在未来的作战中,只要俘虏了这个团的官兵,一律格杀勿论,不许接受他们的投降。<div></div> 在卓娅死后,她的弟弟舒拉也进入坦克学校学习。他毕业后以指挥员的身份参加了战斗,获得了卫国战争一级勋章和红旗勋章。在战争胜利前夕,他也不幸在东普鲁士牺牲。他们的母亲用朴素的语言回忆了他们姐弟成长的过程。《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一书曾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引起过强烈反响,激励着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如今这个英雄的家庭,被埋葬到了新圣女公墓,他们的遗体和那些在二战中牺牲的元帅将军们,埋葬到了一起。<div></div> <h3>普希金。1831年2月普希金与冈察罗娃结婚。1834年法国波旁王朝的亡命者乔治·丹特斯男爵来到彼得堡,在俄国禁卫军骑兵团供职。他很快就追求冈察罗娃。1836年 4月普希金创办《现代人》杂志,同年11月初他接到几封匿名信,对他进行侮辱和攻击。为了维护自己的荣誉,他向丹特斯要求决斗。决斗于1837年2月8日举行。普希金身受重伤,10日逝世。报上刊出这个噩耗时说:'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殒落了。'彼得堡数万人到普希金的住宅吊唁。年轻诗人莱蒙托夫写的《诗人之死》一诗,立即以手抄本传遍彼得堡和俄罗斯,成为反对沙皇统治的檄文。当局害怕普希金的葬礼引起事端,在黑夜里把他的棺柩从举行葬礼的教堂运走,送到距离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不远的圣山修道院埋葬,后来迁到这里。</h3><div></div> <h3>安东·巴甫洛维奇·契(qì)诃(hē)夫(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是俄国的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是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与莫泊桑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是一个有强烈幽默感的作家,他的小说紧凑精炼,言简意赅,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其剧作对20世纪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坚持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真实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状况。他的作品的三大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并且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他被认为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h3> 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是著名的俄国诗人,代表作长诗《列宁》从正面描写列宁的光辉一生,描写群众对列宁的深厚感情。他的喜剧讽刺了小市民及揭露了官僚主义,并在戏剧艺术上有创新。由于长期受到宗派主义的打击,加上爱情遭遇的挫折,1930年4月14日,诗人开枪自杀,身后留下13卷诗文。<div></div> <h3><font color="#010101">奥斯特洛夫斯基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的作者。临终前的最后一刻,被雕塑家永远地定格在了这块石板上。他的一只手放在书稿上,饱受疾病折磨的身体微微抬起,眼睛凝视着远方。墓碑下面还雕刻着,伴随了他大半生的军帽和马刀。</font></h3> 世界著名数学家伊凡.彼得罗夫斯基 从1951年_1973年长期担任莫斯科大学校长。他的墓碑上有一道数学题,不少中国学生都求解过这道难题。<h3></h3> 著名芭蕾舞演员乌兰诺娃。是一座洁白色的大理石墓碑雕塑,她优美的舞姿永远的留在了像幕布一样的碑刻上,让世人无法忘记。诗人艾青曾这样描写下她的舞姿: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h3></h3><div></div> 莫斯科大马戏创始人,尤里·弗拉基米洛维奇·尼库林<h3></h3><div>尤里·弗拉基米洛维奇·尼库林坐在一片松林中,眼睛看着他前面卧着的他忠实的朋友,那只聪明的狗,据说他和他的狗是同天死亡的,这是心灵交融的结果,比人和人的情感更为真挚,动人。</div><div></div> 每一座墓碑都有一段故事,在新圣女公墓定格为永恒的纪念。<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