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读书随笔

蕤の世界

<h3>了解毛姆还是因为读了他的《月亮与六便士》,而这本随笔,则是毛姆对几部名著的评论,不是读后感,他以轻巧、幽默、三分邪诞评说每部作品的成因及作者的生平简介和写作风格,虽然他毒舌、刻薄,但内心极具情怀,待人待事也有厌恶与热爱的双重情感。看来毛姆读作品也是下了番功夫的,绝不是仅仅只读而已,他的评论句句在理,一针见血,所以我觉得读各部原著之前或是读完之后应该读读此书,对作品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h3><h3><br></h3><div>毛姆认为读书是为了乐趣,是一种享受,我很赞同。</div><div><br></div><div>他认为一部好的小说必须具备三个特点。</div><div>①小说主题要能够引起读者广泛的兴趣;②还应该引起读者持久不衰的兴趣;③好的小说必须引人入胜。</div> <h3>挑他评论的几部我感兴趣的作品:<br></h3><div><br></div><div><b>《蒙田随笔》</b></div><div><br></div><div>一部法国作品,蒙田的散文集,可以看出毛姆很是欣赏蒙田,他说蒙田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博得读者的欢心,甚至在初识他时便有一种欣逢知己的感觉。我是从博览群书、满腹经纶的肖肖那儿知道蒙田,我们初次讨论读书,他就说到了蒙田,为了弥补自己知识的缺失,随后就买了《蒙田随笔》。毛姆对蒙田很是赞赏的,读过蒙田的散文,可以了解到蒙田用他独有的文笔,反映出他个人品味,有怪异、脆弱,在耐心且幽默的自省之中,折射出人性探索的光辉,蒙田的怀疑论让他自己学会容忍,通过读此书,试想想,如果我们拥有这种宽容的心态,也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更加关心他人的幸福。这就是读书的好处,说实际点就是教化自己!(不敢上升到提高修养的高度,低调为好)</div> <h3><b>《傲慢与偏见》</b></h3><h3><b><br></b></h3><div>简·奥斯汀,42岁便香消玉殒,我看过《成为简·奥斯汀》她的自传体电影,对她有了一定的了解,马克吐温对她很是厌恶的,甚至读她的小说都想把她的尸体从坟墓中拖出来毒打;《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对她也是厌恶和不满;(是不是有文人相轻的成份存在?)但毛姆却对她很欣赏的,他能理解她的作品为什么就是那些平淡的生活,不反映当时的时代政治,一是她是女人,在她的时代女人参政是有伤风化的,那是男人的事业;二是她的成长背景、性格。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认知不同,便会有不同的态度,正如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从未提及李清照,为嘛呢?他和叔本华有同样的“男尊女卑”思想,他觉得女人就应该相夫教子,不应该抛头露面,做好自己本份的事就行。</div><div><br></div><div>简·奥斯汀一生共写了六部小说《傲慢与偏见》《诺桑觉寺》《理智与情感》《爱玛》《劝导》《曼斯菲尔德庄园》,部部都被拍成电影。其中最经典的就是《傲慢与偏见》,毛姆说一部作品获得了多少批评家的交口赞誉与课堂的耐心研究,或者多少学者的讲解分析,并不能使它成为经典,只有读者获得的乐趣和教益,才是一部作品成为经典的关键。毛姆结合简·奥斯汀的成长背景,女人的地位,分析她作品的特点。她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人们的内心情感和错综复杂的细琐事务,这样才能引起读者反复地读,更加深刻的理解书中人物及其命运。</div><div><br></div><div>《傲慢与偏见》主要讲得就是爱情与婚姻,也是俗套有情人终成眷属。女主伊丽莎白有简·奥斯汀的影子,而简·班纳特就是她的姐姐卡桑德拉,在她的自传体电影里有很多情节描述她们姐妹感情很深,经常写信。分析为什么小说的结局成眷属是作者写作的理由。</div><div><br></div><div>在这里毛姆有着一段言论,我觉得挺有意思,分享以飨读者,他说,多数婚姻,或许是绝大多数的婚姻,都是不幸福的,况且,结婚只是进入另一种生活阶段,而并非生活的终结。男人和女人通过婚姻只是完成了一项生物学上的职责。对于大自然来说,任何一对夫妻只是漫长生命锁链种的一环,这一环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衍生出另一个环来,这就是小说家热衷于以男女主人公终成眷属作为小说结局的理由。</div> <h3><b>《大卫·科波菲尔》</b></h3><div><b><br></b></div><div>查尔斯·狄更斯,毛姆认为只有当你对作者的私人生活感到好奇时,才会对他的作品感兴趣,我也有同感,每次接触到不曾熟悉的作者,我先了解他的生平及其爱好、性格,以便更好理解作品。</div><div><br></div><div>此小说中密考伯先生和朵拉的原型就来自于狄更斯的父亲和他的第一任情人玛丽亚。小说和电影一样能迅速抓住读者的兴趣,在于叙述方式,往往会是叙述者把读者的同情心和自己融合在一起,赢得读者的同情,本小说就是如此,不是现在所要叙说的重点,若是感兴趣不妨购书去阅读。</div><div><br></div><div>重点借用毛姆之口了解狄更斯私生活。狄更斯出生在英国,15岁在一家法律事务所实习,20岁成为议会速记员,此时他爱上了一位银行经理的女儿——玛丽亚,后来还是分手了,但是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大卫的“孩子妻”朵拉的原型就是他的初恋玛丽亚。生活就是容易和人开玩笑,当初玛丽亚就是因为他贫穷而分手的,当他22岁成为小说家时他们见面并用餐,此时的她已经变成了肥胖、平庸、鲁钝的家庭主妇。可笑的是狄更斯又把她写进了他的小说《小杜丽》。</div><div><br></div><div>狄更斯相貌不凡,过人的才华,精力旺盛,爽朗的笑声,还是富有魅力的。他经常两部作品同时开工,最初他的作品是在报刊上连载。他的妻子就是他报社同事的女儿凯特,他们结婚后,16岁的妻妹玛丽和他们同住,慢慢他们有了超越兄妹的情感,玛丽却突然患病死去,他在日记中写到:她是这样一个可爱、活波、迷人的朋友,这样一个我过去或者将来再也不会遇到的、能分担我的忧愁、理解我一切情感的人,假如她还能活在我身边,我愿意放弃一切去延续这种欢乐。然而她死了,我向仁慈的上帝恳求,让我与她同去吧!可见他是很爱她的!或许他是花心和多情的,没过多久,他又恢复了挑逗年轻女子的能力!</div><div><br></div><div>他的生活可谓是充实的,有稳定的职业,还要写作,创办并经营者三份周刊,和文学界、艺术界的上流人物应酬,与贵夫人交际,出席和回请宴会,外出旅游,还喜爱喜剧,甚至自己出演。每天步行二十英里,骑马、跳舞、给孩子变魔术。看来的确是个有趣的人!</div><div><br></div><div>在他们夫妇生了四个孩子之后,另一个妻妹乔治娜又来到了他们身边,而且乔治娜和玛丽长得很像,狄更斯在乔治娜身上看到了玛丽的影子,他感觉时光倒流,哈哈,男人的通病!再伟大的小说家也是人,不免脱俗!不过他总说他们之间的感情是纯洁的。(我也只能捂嘴笑笑!)</div><div><br></div><div>狄更斯45岁时已经成为英国声望最为卓著的作家,此年在演一出戏中他遇到了18岁的爱伦·泰尔兰,接着为她租房、同居、生小孩,而她的妻子凯特和乔治娜却没有大闹干戈,或许是出于社会舆论不利于名人的效应吧!或许凯特本来就与狄更斯间没有感情,所以任之由之。</div><div><br></div><div>正因为狄更斯自己丰满的人生才会激发他的创作灵感!不是好奇害死猫的心理,只是了解他更会读懂他的作品,这也许是毛姆的想法,我觉得应该是常人的想法!</div> <h3><b>《红与黑》</b></h3><h3><b><br></b></h3><div>如果对司汤达本人感兴趣,建议看《司汤达:对幸福的追求》。</div><div><br></div><div>毛姆对司汤达的生平介绍可谓毒舌,他身材矮胖,其貌不扬,上身肥圆,双腿短粗,大脑袋,一头黑发,鼻子肥大而突出,只有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手脚纤细,皮肤细嫩。说话结巴,不善交际,一生动荡。</div><div><br></div><div>他的人生有两个目标:一是想成为出色的喜剧诗人;二是成为伟大的情人。</div><div><br></div><div>他的优点:机敏感性,个性稍显怯懦,极具天资,勤奋,具有卓越的创造力。</div><div><br></div><div>他的缺点:抱有荒谬的偏见,眼高手低,多疑,狭隘,苛刻,不谨慎,极度自负,极强的虚荣心,沉迷肉欲且品味粗俗,行为放荡又缺乏激情。</div><div><br></div><div>《红与黑》中的于连是司汤达一直想成为却又无法成为的那种男人,在他笔下,于连是那种极令女性着迷的男人,可以使女人神魂颠倒,又是作者的臆想!他把自己的好记性、勇气、羞怯、自卑、野心、心计、多疑、虚荣、易被冒犯,以及肆行无忌和不知感恩的行为特征都给了于连。</div><div><br></div><div>小说故事情节来自于一桩真实的案例,读过此书的读者想必一定有所了解,毛姆认为此书后半部分有些荒诞不经,与司汤达开始塑造的于连性格有悖,聪明的于连怎么去做蠢事呢?错误的结局令人费解,没有信服的小说结尾,也是一个缺陷,但总体来说它还是极其成功的一部小说。</div> <h3><b>《包法利夫人》</b></h3><h3><b><br></b></h3><div>居斯塔夫·福楼拜,30岁开始写此小说,用了四年零七个月完成的,小说的主角是爱玛·包法利,以其丈夫包法利的早年生活和第一次婚姻为开端,又以他的精神崩溃和死亡为结尾。</div><div><br></div><div>福楼拜是位悲观主义者,他视文学为头等重要的事,他认为文学可以修身养性,充实阅历。他感性而富于幻想,内心常会有孤独感。</div><div><br></div><div>一个作家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取决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div><div><br></div><div>15岁时他遇到了音乐出版商莫里斯·施莱特辛格和他的夫人,奇怪他疯狂的爱上了26岁的那位夫人,可惜夫人对于他的热情没有给予回应。他到19岁时遇到另外一位夫人,且和她共度了良宵,成为了他终生难忘的回忆。由此他写了《十一月》里面就是他的这段艳遇。</div><div><br></div><div>他23岁时得了类似于癫痫病,24岁时他父亲和姐姐先后去世,他和母亲还有姐姐的女儿生活在父亲给他们在塞纳河边购买的房子,他开始专心写作。25岁时遇到了一位女诗人,发展为情人,也许两个人都不是真心相爱,只是满足各自的虚荣心,女诗人还有别的情人,他因为自己身体的原因没有性欲,所以两人一直以书信来往,没有见面,在此段爱情中,文学性多过生活性,戏剧性多过男女间的激情。或许福楼拜一生真爱的是施莱辛格夫人,在他50岁时,施莱辛格夫人的丈夫去世,他写了封情书称呼是“我曾经爱过的,将来也将永远爱着的人”,不明白男人的爱情,一生只和有夫之妇幽会了两次就用情如此深?</div><div><br></div><div>福楼拜有些神经质,持续的烦躁不安,是个浪漫主义者,挫败而愤懑,只因他缺乏自己理想中的性爱能力,就干脆投入到包法利夫人的肮脏故事中。他说,包法利夫人其实就是他本人。他59岁去世,他的朋友却在疯人院里见到了他一辈子徒劳地爱着的人——施莱辛格夫人。生活如此爱开玩笑!</div> <h3><b>《战争与和平》</b></h3><h3><b><br></b></h3><h3>毛姆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是巴尔扎克,而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堪称史诗。</h3><h3><br></h3><div>小说描述场面恢宏,历史时期重要,该时代俄罗斯的完美图画,书中出现的人物众多,大约有500个人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div><div><br></div><div>阅读此书不能仅注意两三个人物,而应关注四个贵族家庭:罗斯托夫家族、保尔康斯基家族、库拉金家族和别素号夫家族。</div><div><br></div><div>此书中的彼埃尔、安德烈公爵和《安娜·卡列尼娜》的列文是他自己性格的真实写照,性格中矛盾的两面,以此来呈现和探索自己内心的世界,主人公都有共同之处,想追求精神上的平静,找寻生死之谜的答案。</div><div><br></div><div>此书中的人物原型有他祖父和父亲、母亲。小说结尾极富新意、精彩绝伦,和实际生活中的人生结局相同。</div><div><br></div><div>托尔斯泰性格有个很大的特点:对新鲜事物总是满怀热情,却又很快归于厌倦,缺乏坚韧持久的沉稳品质。34岁时娶了18岁的索尼娅为妻,共生了13个孩子,还有一个私生子(可笑的是他父亲也有私生子,让他的私生子做他孩子们的车夫,他和他父亲同样的做法)。</div><div><br></div><div>托尔斯泰平时骑马打猎,管理庄园,写小说,而妻子养育孩子,料理家务,帮助丈夫誊抄手稿,据说她帮他抄过七遍《战争与和平》。</div><div><br></div><div>托尔斯泰没信奉宗教,没有信仰,而他妻子则是虔诚的东正教徒,之后他们也经常吵架。在他妻子52岁时有了外遇,此时他已经68岁,为了遗稿的版权问题,他又和妻子发生矛盾,而孩子们站在母亲一边,最终版权还是归于妻子。一生都惧怕死亡的他,在1910年11月昏迷中死去。</div> <h3><b>《卡拉马佐夫兄弟》</b></h3><h3><b><br></b></h3><div>费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此书是他一生中最后一部长篇小说,篇幅过分冗长,也是他创作生涯写得最痛苦的一部小说,那种痛苦远远超过贫困生活带来的痛苦,他把自己全部的疑惑和苦闷倾注在里面,热切地寻找人类被上帝抛弃的原因,同时一心想求得生活的真谛。</div><div><br></div><div>书中人物是激情、欲望、淫荡和邪恶的,不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而是他痛苦而扭曲的病态心理的自然流露。</div><div><br></div><div>陀思妥耶夫斯基性格好色、多疑、自负、急躁、轻率、自私、过分谦卑且不可信赖、心胸狭隘,还喜欢自我吹嘘,进过监狱。</div><div><br></div><div>他小说中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原型,有他几个情人的影子。他好赌成性,负债累累,生活不定,还有癫痫病,如此这样还有女人死心踏地嫁给他,他自己都无法相信,他的妻子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陪着他,给他欢乐、安定的生活他才能安心创作。</div> <h3>毛姆还谈及短篇小说家莫泊桑,他自己的小说中有受莫泊桑影响的痕迹。莫泊桑笔下的人物都以沉湎于肉欲为荣,贪婪是唯一强烈的人类情感。他的小说最大的优点就是不谈叙述技巧,故事本身就趣味盎然,他不以哲学家自居。</h3> <h3>毛姆提到读哲学很有趣,这也是我想说到的问题,自学生起,凡是属于死记硬背的科目我都很厌恶,比如政治,高中时到大学基础科目政治里涉及到哲学我死活不感兴趣,而现在反而对哲学感兴趣了,或许是自己很笨,醒悟的比较迟,我觉得越读越有趣。</h3><h3><br></h3><h3>因为它涉及了知识的各个领域,包括宇宙,神明和永生,人类理智的属性,生命的终结和归处,人类的力量和局限等。哲学教会人们退守为安,砥砺前行,带来想像力和智慧。通过平时读到的康德、休谟、笛卡尔、叔本华等,还是有一定的收获。</h3><h3><br></h3><h3>休谟的《人性论》,叔本华的《叔本华的思想随笔》需要去好好阅读。</h3> <h3>毛姆也谈到伦理学、宗教,应该也去阅读,会对生活与生命有不同的认知,是的,我也有同感。</h3><h3><br></h3><h3>借用他在本书最后一句借用别人的话结束本篇,<b>生命的美别无其他,不过顺应其天性,做好分内之事罢了。</b></h3> <h3><b>文章原创</b></h3><h3><b>自有公众号发布,个人公众号转载请联系!</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