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秦淮

栀子

<h3>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h3><h3> ———补记</h3> <h3>  几次到秦淮,都是白天,且是集体游,熙熙攘攘,除了“天下文枢”四个大字以及泊在秦淮河边的画舫,并没在心里留下太多印象。想必秦淮的美应该是在灯火阑珊的夜里吧。</h3><h3> 此次因为是自助游,便多了很多自由,不用赶时间,先在夫子庙附近住下,然后一行人走走停停横穿过夫子庙,大约十几分钟就到了秦淮河边,虽然已近黄昏,但八月的温度还是火火的,余威犹存。偶尔会从秦淮河边轻浮过一阵风,于是又让裹在周遭湿热空气里的人们平添了一些向往———秦淮的夜应该是轻柔的,温软的,清凉的吧。</h3><h3> </h3> <h3>和七八年前一样亘古不变停在秦淮河边的一群画舫小船</h3> <h3>酷热并没有挡住出游人的脚步,游人摩肩接踵,各种小吃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人力车,动力小火车的主人招揽生意也是可劲儿的不遗余力。心想着坐小火车先把秦淮城的概貌捋一遍,弄清大方向,然后再步行慢慢赏玩就从容了。小火车徐徐前行,途经典雅古朴的徽字号,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的咸亨酒店,晓晴楼、王顺兴家的南京小吃,李香君的故居,乌衣巷……沿途人头攒动,旅游超市凭店家的心性滚动播放着各色小曲歌谣。唯有转角一家经营陶笛乐器的女主,在自家门前不急不躁地吹奏着如行云流水般的乐曲,如清风拂面,让人顿觉清凉。这才是秦淮应有的韵致吧。</h3> <h3>及至步行返转,江南贡院已是华灯初上,人们对这座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充满了好奇,纷纷驻足观望。不知道过去这里上演了多少苦乐悲欢,诞生了多少状元榜眼探花功名……两个准高中生也在贡院大门处探头探脑,唉!这一世的功名利禄哟。</h3> <h3>时间溜得真快,须臾便到了夜游秦淮河的时段,买票上船的人如长龙般一字儿排开。还来不及看清,我们就被人流裹挟着上了其中一条游船,四周都是密封的玻璃窗,窗户只能开一条窄窄的缝,舱里闷闷的。远不能体会九十四年前朱自清先生和众友人乘着敞篷的“七板子”,在桨声灯影里夜游秦淮河的惬意自在。现如今,人工划桨已被发动机代替,船工的唱和也被字正腔圆的电子解说取代,只有两岸及映照在河里的灯影让人体会到秦淮河的一些独特风韵:岸边婆娑的杨柳枝和一些不知名蔓生的植物,飞檐画栋的长廊,大红的灯笼以及某一段三三俩俩的游人笼罩在这一片片疏疏朦胧的光影里,就多了一些柔情和诗意。</h3> <h3>不时有游船从别的方向或同向经过,让人心生嫉妒的是别人家的船却是四面通风的敞篷船,虽然也不是人工划桨,但清凉的河风会让你的心情也不由得随之荡漾……船慢慢前行,映入眼帘最多是一座座浸染在月色灯光里的桥。问船工这十里秦淮上究竟有多少座桥,他却说不出确切的数字,只说有二十多座吧。这些星罗棋布的桥对于秦淮河的美实在功不可没,试想,如果没有这些多姿多彩的桥,这秦淮该是有多孤单,多寂寞?</h3> <h3>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有那亦步亦趋一路随行的月———它时而悬挂在遥远的天际,时而爬上高高的屋顶,时而又躲藏在低垂的枝叶间,调皮的跑来跑去。闰六月十二的月儿虽然不及十五的月儿圆润,但清清朗朗的光辉,与那些混沌的灯影相比显得是如此清新、清凉,在这湿热的夏夜里。</h3> <h3>最凑巧的是,我们乘坐的游船靠岸时,一抬头,便见那一轮圆月斜挂在得月楼的上方,与得月楼近在咫尺,交相辉映。或许这就是所谓的远在天涯近在咫尺的最好注解吧。</h3><h3> </h3><h3> 八月热游,深秋为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