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这是一部有关人与鸟、人与自然的散文精品。其中包含20只靓丽的雀鸟,20种鸟的生存状态, 20个大自然的传奇。同时,每种鸟搭配一幅手绘插图。可以让读者对其所不知道的鸟的生活状态有所认知和了解——它们的喜怒哀乐,它们的爱恨情仇,它们的机智勇敢,它们的凶狠残忍,它们的憨态可爱,它们的愚笨顽皮。<br></h3><h3> 编辑推荐</h3><div> </div><div> 这是一部重新审视人与鸟类的关系的特色之作,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关于叙述雀形目鸟类的散文作品。作者以对鸟类的深沉理解,在文学、哲学和科学的三维空间里,建构起自己的鸟类理想国,呈现着无与伦比的美丽。</div><div><br></div><div>名家推荐</div><div><br></div><div> 一部人与鸟,人与自然的文学精品,一部重新审视人与鸟的关系的特色之作。鸟系列散文那些人与鸟耐人寻味的故事,从平淡的叙述中注入深刻的思想内涵,带给了我们诸多的思考。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对人与鸟的关系、鸟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 </div><div> ——著名作家 二月河</div><div> </div><div> 作为一位具有独立精神的散文写作者,有一种独特的、执着的“动物”情怀。他以简单的意象和朴素的语言,直抵人的内心深处,触及灵魂。他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和凝重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行走在乡野里的生态环境歌吟者的坚实背影和沉重的呐喊。 </div><div> ——著名作家 周同宾</div><div><br></div><div> 鸟是自然美的化身,它的轻灵、神秘、飘忽、自如,都在表达着一种文化精神,没有鸟,可能并不影响人的生活,但没有鸟,却是人的悲哀。有些鸟儿,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br></div> <h3> 燕子: 江畔春泥带雨衔</h3><div> </div><div> 春天。风轻柔天渐暖,树发芽花绽放。燕子就在这个季节,驾南风,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而此时,梨花落后清明。</div><div> 远古时,燕子也叫作玄鸟,有“北方色玄”之称。在北方人的观念里,燕子的故乡在北方。燕子归来,预示着春天来临。燕子的故乡在哪里,在我看来这并不重要,哪里适应燕子生存,那里就是燕子的故乡。由此,燕子的故乡,在北方;燕子的故乡,也在南方。</div><div> 燕子的故乡情结,很早就出现在古代诗人的诗中。北宋著名文学家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意思是:眼前花落满地,令人无可奈何。忽见燕子翩飞,似曾相识,原是去年旧燕,今又归来。虽说是伤春感时之作,但却明白地告诉我们,去年的燕子又回家了。<br></div><div> 是的,当我们漂泊在外,不管身在天涯海角,不管走多远,最终还是要回归故乡。其实,于故乡而言,我们只是故乡放飞的风筝,而故乡就是系在风筝上的线,当我们的思念触动那根线时,风筝就会把我们拉回到我们起飞的地方。</div><div> 人是,鸟也是。 </div> <h3>绣眼: 清丽淡雅入画来<br></h3><div> 很多时候,人都处在一种遗忘状态,那些熟悉的事物,一旦离开视觉范围,就会离开大脑,储藏在岁月的记忆里。有的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消逝,在记忆里死去;有的被偶尔触碰,在记忆里醒来。</div><div> 一幅图画,触碰到我记忆的神经,记忆里,那只被我遗忘的鸟,在瞬间苏醒。</div><div> 绣眼,俗名绣眼儿、粉眼儿、粉燕儿、白眼儿等。常见的绣眼是:灰腹绣眼鸟、暗绿绣眼鸟和红肋绣眼鸟。体形及颜色像柳莺。眼睛周围被白色绒状短羽环绕,形成鲜明的白色眼圈,所以得名绣眼。绣眼,是我国四大名禽,爱者甚众。<br></div><div> 记忆,总是美好的。它会唤醒你对一些事物回忆,让遗忘的场景再现,让枯萎的心焕发生机,让停下的脚步重新迈出。 </div><div><br></div><div></div> <h3> 黄鹂: 自在娇莺恰恰啼</h3><div> </div><div> 黄鹂,它的华贵,不惹尘埃。大树是它的宫殿,树枝是它的舞台,它在舞台上载歌载舞,它的舞姿和袅娜腰肢更温柔,鹧鸪飞起春罗袖,羽翼飞舞断魂流水;它的歌声,低昂有致,千啭百回,一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黄鹂,是大自然的舞者,是大自然的歌唱家。<br></div><div> 黄鹂,代表着忠贞的爱情,是它们,把爱情演绎得唯美浪漫。在山林里,它们成双成对,穿梭在绿树丛中,形影不离。成年的黄鹂鸟,如果被人捕获,就拒绝进食,为情而亡。因此,黄鹂又被人们称为“情侣鸟”。它们在树梢上筑巢,夫唱妇随,养儿育女,终老一生。它们虽高贵,但却过着平民一样的生活,远离俗世,清高孤傲。</div> 黄雀: 蓝天万里任遨游<div> </div><div> 黄雀是名鸟,《诗经》里有,《晋书》里也有,历代的文人骚客多有吟咏。所以黄雀不想出名也不行,它就这样成了名鸟。其实,黄雀并不怎么美,看上去色彩缤纷,有鲜黄、灰黄、灰色、褐色、暗绿、白色等多种色彩,虽说有点鲜艳,但毛色杂乱;虽说身上有斑纹,但没有线条感。</div><div> 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写有《野田黄雀行》一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削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曹植的这首诗,写的是少年保护黄雀,黄雀感恩。这几句诗的意思是,可怜的黄雀站在篱笆上,为躲避凶狠的鹞,撞进了网里。张网捕鸟的人,见黄雀撞进网里,十分高兴。看到挣扎的黄雀,少年不由心生怜惜,拔出利剑挑破鸟网,黄雀展翅飞上苍茫的蓝天。获救后的黄雀,突然又飞向少年,向他表示谢意。<br></div><div> 如今对鸟类保护,已写进动物保护法,人们对鸟的保护意识不断觉醒,为什么黄雀却越来越少?也许是环境的因素,也许是气候的原因,再也许是人类大肆捕捉的结果。不管是什么原因,黄雀远离我们的视线,是不争的事实。</div><div> 对于黄雀,蓝天万里任遨游,只是一种愿望而已。</div><div> 昔日成群结队的黄雀,已成昨日风景。 </div> <h3> 鹡鸰: 行摇飞鸣兄弟情</h3><div> </div><div> 鹡鸰是一种并不起眼的鸟。但它却是最早走进《诗经》的鸟。</div><div> 《诗经》里说:“患难相顾,似鹡鸰之在原;手足分离,如雁行之折翼。”意思是说,兄弟间患难与共,彼此顾恤,喻为鹡鸰在原;手足分离,则如同飞雁被折断了翅膀一样。</div><div> 据说,鹡鸰十分重情义,成群结队的鹡鸰在原野活动,一旦有鸟离群,所有的鹡鸰都会发出紧急、短促的鸣叫声,呼唤落单的同伴,直到同伴安全归来。鹡鸰重情重义,不遗弃同类,实际上也是一种团队精神。但在前人的文学作品中,大多把这种团队精神归纳为兄弟情谊。也因为如此, 作为象征兄弟情谊的鹡鸰,走进了文学作品。所以说,鹡鸰是一种具有文化潜质的鸟。<br></div> <h3>祖克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动物散文创作,在全国百余家报刊杂志发表散文二百余篇。散文《寻找一只红色狐狸》获“2014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获”,散文《与一匹狼对峙》获“中国第二届网络文学大奖赛散文奖”。</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