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印记

庄稼人

<h1>  真的很喜欢秋天,这种情结由来已久。如果把一年四季比作一天四时,秋天刚好是一天的傍晚时分,吃罢晚餐,享受一天中最休闲的时光,只有在这时才能尽情体味生活的美好。<br>  秋天是属于乡村的,因在乡村长大,秋天的印象极为深刻。每年的秋天,我在乡下逗留的时间最长。告别了烈烈夏日,送走了蚊蝇骚扰,在微寒乍暖的空气中充分体会那份清爽,把长期以来的烦躁和苦恼荡涤的一干二净。不用说天蓝的透亮,水清的见底,树和田野五彩斑斓地连在一处。即便是房前屋后的每一处景致都是那么亲切和真实,挂着霜露的大白菜,枯萎的茄秧上缀着几个黑紫的茄子,散落一地的枣子,院墙上的豆角秧还在不知季节的生长。最艳丽的景色当属九月菊,生长在每个庄稼院的院墙边角,给这个略渐枯黄的季节增添了无限的生机。</h1><h1> 早些年,母亲喜欢在进院的甬道边种植一些癞瓜(可能是苦瓜的一种吧),爬的满满的,在这个季节开始成熟,黄澄澄的,远远看去就像挂满了小灯笼,取下一个掰开,吃里面甜甜的瓤儿。</h1><h1><br></h1><div><br></div> <h1>  除了现实的景观,秋天给我留下更多的是童年的记忆,在那个贫穷的年代,秋天带给我很多欢喜。那时我在读小学,农村的生产队还没有解体,农村所有的生产劳动都是以生产队为中心。到了这个季节,是一片忙碌,收割的车马人群遍布村里村外,空气中飘荡着成熟粮食的味道,在这个时候,不少人家告别吃返销粮,下屋的粮仓可以充实一点了。</h1><h1> 至于能否吃饱饭,不是我这个年龄关心的,我只是在乎生产队脱谷场的热闹,家里的大人都到生产队干活,大人积聚的地方,就是我们小孩玩耍的地方。我们在苞米垛里玩捉迷藏,偷生产队刚刚收割的花生秧摘花生吃。尤其是生产队晚上“挑灯夜战”的时候,我们也跟着玩的很晚,生产队食堂给夜战的社员蒸馒头吃,我们也能打打秋风。稍有点心眼的孩子还能兜几穗玉米回家,扔在自家猪圈里。</h1><h1> 那时的学习任务也不是太紧,有时候我们小学校一天不上课,学校组织起来,到收割过的田地里拾粮食,美其名曰“颗粒归仓”,实则是给贫困的小学校创造一点微薄的收入。尽管如此,我们都是很快乐的,走出枯燥的教室,步入大自然中,尽情嬉戏,劳动的间隙,还可以到田地边上的小树林里烧豆子、烧青玉米。放学回到家里,还能吃上新苞米面的馍馍(把刚收割的玉米,用碾子碾成面粉做成的馍馍),那种香甜至今难忘。</h1><div><br></div> <h1>  中秋节是我们热盼的,家家的孩子盼着那块月饼,那几天我们就喜欢到村里唯一的商店(那时叫供销社)去转悠,看着刚上架的一包一包的月饼,馋的流口水,回到家里,看到大人已经把月饼买了回来,用纸包得严严的,摆在箱子上面,心里就踏实多了,期待晚上分享。那时候的中秋节,大家睡的都很晚,晚饭后,每家的孩子拿着大人分给的月饼,在村子里聚在一起,一便玩耍一边吃,如果哪个孩子吃的快了一点,到最后是很尴尬的。</h1><h1><h1> 中秋的月光洒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没有人去关心月亮有多美,就是感觉晚上亮堂很多,能远远地看见奶奶坐在家门口抽旱烟,一群孩子凑过去,听奶奶讲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荒唐的故事,大家一边聚精会神地听着,一边闻着浓浓的旱烟味,很晚散去。</h1><br></h1><div><br></div> <h1>  后来,自己也长大了,乡村的生活方式也变化了,再则学习任务繁重,秋天的印象逐渐模糊了,开始面对现实的无奈。</h1><h1> 再次拾起秋天印记的是在上大学的第一学期,九月份入学,远离家乡几千里路,平生以来第一次体会到身在他乡的孤独感,更烦闷的是,成都平原常年以阴天为主,很难见到晴天明月,当我孤独地待在宿舍里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家乡秋天的美好景色,想到家乡的稻谷飘香,可这里是满街的烟尘味;想到家乡的秋高气爽,可这里是潮湿的阴雨天;想到家乡秋日里休闲的人们,可这里是令人窒息的繁华喧闹。</h1><h1> 我翻开一个新的日记本,写下了上大学以后的第一篇日记,把对秋天的情愫尽情发泄在笔端。更奇怪的是,从那时开始,秋天不仅仅是我童年的记忆和现实的景观,还是我另外一份情感的寄托,总是幻想着月光照在一张恬静的脸上,与我相视无语,共同享受秋日夜晚的这份安静与浪漫,尽管我当时还不能确定她是谁,但我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期待与梦想。我天生没有音乐细胞,硬是用一把破木吉他把一首《秋日的私语》(钢琴曲改编的吉他曲)学弹下来,经常独自享受着秋的无限快意。 </h1><div><br></div> <h1>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压力的加大,记忆中的秋天渐行渐远,可往往越是远去的,越能牵动人的思念与惆怅,总是把残缺不全的记忆,串联成无休止的人生回放,由模糊变得清晰,由清晰变得深刻,由深刻变得沉醉。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保留了那块属于自己的空间,累的时候,躺在那里安然休憩,我的这个空间就是秋天的印记,她不是荒凉与肃杀的,她是温馨与宁静的,带给我莫大的安慰与轻松。</h1><h1>  </h1><h1> 2012年9月20日</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