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6年读过的书</h3> <h3>1、2016年7月,同样是主持人,白岩松的书就比孟非的书有深度多了,喜欢他的有关阅读和音乐的两篇文章,写出了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境界。</h3><div><br></div><div>摘录:随便拿起一本书,就如同邀请到了一个朋友,可以给他对话,可以赞成他,也可以反对他,可以和他谈谈你的焦虑、不安。</div><div>生活不只是当下,还有诗和远方</div><div>哀莫大于心不死</div><div>以为读过了,其实错过了</div><div>名著之伟大并不在于“中心思想”</div><div>每一本书都晕藏着你所期待的自己</div> <h3>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h3> <h3>2、2016年12月29日,读着这样的书,会让你感觉到一种愉悦,好像在做着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怎么说呢:像度假的感觉[/偷笑],如书名so slow,so beautiful</h3><div> 印象最深的是作为全球GDP排名前3名的挪威,在孩子过生日的时候可能会收到一件洗的干干净净的旧衣服,这在当地已经蔚然成风,这样的生活态度让人赞赏:他们不是买不起,而是因为地球只有一个。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却常常在浪费着资源和能源,汗颜[/难过]</div><div>欧美人看待东西更讲究流动性,东西不管新旧,合适不合适是使用标准。说及时,是因为觉得这件东西现在不适合我,未必不适合你,及时捐出去,旧物再利用,到那些合适的人手中,变废为宝,这是一种更时尚的节约。</div><div>同时北欧的垃圾回收做得如此极致:避免制造过多垃圾,加强重复利用,分类再生循环利用,再进行能源回收利用。源源不断产生的生活垃圾中,36%得到循环利用14%再生成化肥,49%则被焚烧发电。当欧洲国家非再生生活垃圾平均达到百分之38的时候,瑞典只有1%。由于用于焚烧取暖的垃圾紧缺,以至于瑞典不得不与其他国家达成垃圾输入协议,开始进口垃圾。北欧深入生活的垃圾分类习惯,其核心便是积极不懈的长期推广与普及。长年累月的教导,忘性再大的孩子也不会忘了什么垃圾该扔哪儿。物尽其用才是王道,并非言环保必高科技。</div> <h3>3、2016年12月28日,看了《沈南鹏传 做最擅长的事情》,才知道这个曾经创办携程和如家的家伙还有更牛的经历,作为红杉中国的合伙人,投资了我们所熟知的美团网,途牛,同程,京东商城,唯品会,聚美优品等互联网公司。此书能让你对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有一些了解,了解原来好些公司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百度公司持有去哪儿网62%的股份,腾讯斥资购买了艺龙16%的股份;携程2015年并购艺龙37.6%的股份。和他同事创办携程的季琦后来创办了汉庭酒店,如家南中国区总经理后来创办了7天酒店。</h3> <h3>4 2016年12月22日看完倪萍的《姥姥语录》,很感动,特佩服姥姥,真是一个睿智的老太太,小朋友说姥姥有生活的大智慧。感觉比她写的《日子》好看多了。</h3><div>平淡是真,普通是好,这都是懒人说的话。你去问问山顶上的人,他要是和你说实话,他保准说他这一辈子不后悔,下一辈子他还上山顶。有能力为么不上山顶去看看?一辈子在山沟里转有么意思。山顶上看的东西和山底下看着就是不一样,半山腰都比山沟强。</div><h3>人的肚子不怕饿,没有愁的就喝点儿稀的,没有稀的喝水也死不了。眼睛可不能饿着,眼要是见不着好东西,慢慢的心就瞎了,心瞎了,人就没用了。眼要是吃不饱,人就是个傻子。姥姥家那两棵大苹果树开花的时候,满树的绿叶子,满叶子的小白花,姥姥常常一个人坐在石台上喂眼睛。</h3> <h3> 5 利用专注力最好的晨间时光,做重要的事情。学习整理整齐,喜欢上她,你就能省下很多时间和心力。比如脱下鞋子换拖鞋,鞋子同时请收好;到家脱外套,立刻挂衣橱。勉励人不要浪费时间在找东西上,平常就要整理整齐。收拾整理,有水的地方保持干净,将屋子整理到随时有人到访都没问题的状态。</h3> <h3>6、2016年12月14日,前一阵还看过这本书,可是看完就没有多少印象了,只记得是写父亲,2个女儿共3人的爱情故事,甚至父亲的故事还让人觉得荒谬。以后有时间还是要多看看有价值的书。</h3> <h3>7这几天看了李笑来的书《把时间当作朋友》,首先说这不是一本时间管理的书。他颠覆了自己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比如“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得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没有什么速成,培养专业技能大约需要十年时间,想要出类拔萃就要至少努力10000小时;人生就好像马拉松长跑,最后的胜者是哪个最能坚持的人等等。</h3> <h3>8 2016年12月23日,平时就喜欢在喜马拉雅下面听《罗辑思维》的音频节目,但听得比较零散,有些节目也没有听完全,看这本书正好把听过的部分复习和补充一下,也开始尝试着做一些笔记。</h3><div>罗辑思维总能提供一个别致的角度,他说:他们不是布道者,只是知识的二传手,只是你生命中那弱水三千当中的一小瓢。</div><div>知识得在一起抱团,形成多样性的化和反应。</div><div>而现代生活的本质是,只有聚集才能产生大规模的财富。</div> <h3>9 《断舍离》,山下英子</h3><div>会让我犹豫的东西,果然还是不需要</div><div>把自己用不着的东西送给有需要的人时,要说“请收下”,不能说“给你”</div><div>重新打造自己,用“需要,合适,舒服”代替“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让自己周围只剩下当下最需要物品的过程。</div> <h3>实用精挑细选的自己喜爱的东西,这样就能够挖掘出全新的自己。
不管是食物还是其他东西,都只买最当季的。物品是自身的投影,物品即棒又新鲜就是最重要的。</h3> <h3>2016年11月27日借的书</h3> <h3>10 2016年9月11日,‘‘草草读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印象最深的是苏东坡的乐天,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甚至被贬谪到当时条件及其艰苦的海南岛,他都能生活的乐乐呵呵,自由自在。</h3><div>其次 ,是他的阅历非常丰富,生活在远离现在将近1000年前的北宋,当时的交通工具除了船就是马车。他生于四川眉州,在60多年的人生经历中,做过杭州通判,密州太守,徐州太守,湖州太守,登州太守,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太守,吏部尚书,扬州太守,兵部和礼部尚书,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谪居惠州和海南儋州,逝于常州。作为一个现代人,远远都不能和他相比。</div> <h3>看《苏东坡传》,尤其羡慕古人的慢生活[呲牙]。在杭州期间,苏东坡常常到弟弟家小住,有时会住上七十几天;在1076年其调离密州到徐州任职的路上在弟弟处停留了约一个月光景;其弟甚至在徐州和兄长同住了3个月,羡煞我也[调皮]</h3> <h3>11 2016年9月,晚上在家看龙应台的《目送》,忍不住哭了又笑了,尤其是看到她写父亲的晚年生活《冬天,一九九八》、《缴械》…,更是忍不住的眼泪。老了,如此无助,又如此无奈和惶恐……。 能有幸在夜里聆听如此的智者,乃人生一大幸事!</h3> <h3>12 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的一位体育专栏的主持人,莫里·施瓦茨是他在大学里曾给予过他许多思想的教授,在米奇毕业十五年后的一天,他偶然得知莫里·施瓦茨身患了绝症,而且来日无多,那是一种类似于我们所相当熟悉《时间简史》的作者斯蒂芬·霍金所患疾病,这时老教授所感受的不是对生命即将离去的恐惧,而是希望把自己许多年来思考的一些东西传播给更多的人,于是米奇·阿尔博姆老人唯一的学生,他们相约每个星期二上课,在以后的十四个星期里,米奇每星期二飞越七百英里到老人那儿去上课,在这十四个星期里,他们聊到了人生的许多组成部分,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钱与文化,衰老与死亡,最后一堂课便是莫里老人的葬礼,整个事情的过程,以及这十四堂课的笔记便构成了这本《相约星期二》。 而这本书的出版本身也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原先米奇・阿尔博姆并没有写这本书的打算,但莫里老教授在生命的最后花费了大量的医药费,他的家属欠了很多的债,于是米奇决定写出这本书,所有的报酬都用来偿还老人遗留的债务。于是我们今天便看到了这本很独特的《相约星期二》。而这本书在美国一经出版便轰动一时,曾经连续四十周被列入图书销售排行榜。</h3> <h3>13 12月31起,放假第一天,老公上班,我在家看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这本书在家里放了好长时间了,当时翻了一下觉得看着会有点累,就放下了,昨天从头开始看起,其实看着很轻松,惊诧于其中的故事。</h3> <h3>14 看了《摆渡人》,说实话这本书能够吸引我往下读,也佩服迪伦的勇气,惊叹她和崔斯坦的爱情,但没有带给我太多的感动和共鸣。</h3><h3>或许是我老了,这是给年轻人看的书[调皮]</h3> <h3>15 2016年8月13日,在蓉妹妹餐厅借的这本书,书中是作者在旅途中认识的12个真实的人的故事,故事讲的好,有吸引力,他们的经历色彩纷呈。分享一段有关支教的小故事,一定会触动你的内心[呲牙]。</h3><div><br></div> <h3>16 2016年7月,喜欢六六的书,不做作,真性情,好多观点值得学习。</h3> <h3>17—19 三体</h3><h3>儿子推荐给我们的,非常具有想象力的一本书!</h3><h3>20-罗胖的《中国为什么有前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