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英国是个很有趣的国家,特别是伦敦,所有的虚构似乎都能在现实里留下痕迹,仿佛它们都真实的存在过。谨以此文,梳理Alice 的伦敦痕迹。</h3><h3><br /></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①查令十字街84号 </b></span></h3> <h3><br /></h3><h3>"如果你们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海莲·汉芙</h3><h3> <br /></h3><h3>Alice 念念不忘的伦敦情节起于一部电影,一本书,叫做《84 Charing Cross Road》查令十字街84号,6年前在新西兰一个室友的推荐下看的同名电影,那时候突然明白木心先生《从前慢》中所说"从前的日色慢,车,马,邮件(书信)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种隐秘的伟大。</h3> <h3>哪里伟大?故事本身伟大,书信更伟大。书信来往之间因延迟所造成的时间差,大抵只有天然酵母的发菌时间之微妙差可比拟。 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这大概是我理解的书信的伟大,《查令十字街84号》的故事之所以能那么动人心弦,也离不开书信自身的伟大。故事Alice 在这就不说了,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书,细微末节之处比电影更有代入感。<br /></h3><h3><br /></h3><h3>我是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过的,看电影到最后有随着海莲环顾四壁一空的书店而潸然泪下,看书时时有欣慰之感,时时为他们简短的书信文字莞尔一笑,仿佛是他们的朋友。我也实在是喜欢书和电影里营造出的那种情深意重但不涉风月、平淡如水又蕴藉如酒的感觉,何况这一切又和书有关。Alice 自认也是一个爱书人,虽然近几年来很少完整的读完一本书。如今,在看过此电影六年之后,读此书四年之后,电影里的情节,书籍中的文字居然真的出现在我身边。<br /></h3> <h3>现实中的查令十字街是这些大大小小的书店,是伦敦这个古老大都市一道特别的风景线,也是世界各国藏书家和爱书人的圣地。</h3><h3> <br /></h3><h3>当年经常出没在这一带的美国藏书家爱德华·纽顿说,查令十字路是爱书人"快乐的猎场",在这里"经常会得到特别的回报"。</h3> <h3>小小的店面,窄得转不过身来的通道,阴暗的地下书库,高及天花的书架,以及书堆后那张主人执着的脸。我常常想,在互联网、电子书和手机阅读的多重夹击下,小书店们的坚持需要多大的勇气。</h3> <h3>在实体书店经营越来越困难的今天,我怀疑,也许过不了多久,这些爱书人"快乐的猎场"就会成为历史记忆的一部分,不再伴随着我们曾经有过的生活。(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小小原版英文绘本馆,也算是书店吧。经常有人说现在在线儿童英文绘本app或者教程那么多,娃跟着听就好,不用书。这让我说什么好呢?一句话,娃们一遍遍翻书摸书琢磨书的体验感远远大于英文阅读本身,这么说不知道合格不合格。Sorry.话题跑偏了)</h3> <h3>查令十字街几乎每个书店都有自己经营的特色。比如这家就专门经营艺术类图书。</h3> <h3>即便书店关门了,你也可以从橱窗里感受图书之美。</h3> <h3>我一路循着街牌找来,正在数字越发接近而心跳不已的时候,眼睁睁的看着数字从90多号跳到了82号的时候,中间却隔着这个繁忙的路口。</h3> <h3>可是,那间在海莲汉芙想象中、活脱脱如"狄更斯的年代"的小书店Marks & CO早已不复存在。84号门前只有一个小小纪念铭牌,帮忙记载着那个几乎感动过每一个爱书人的故事。取而代之的一家麦当劳,是的,你们没看错,就是一家麦当劳。(我一时接受不了如此大的落差)</h3><h3> <br /></h3><h3>至此终年,和有情人在查令十字路84号相遇,只是一个美丽的想象了。</h3> <h3>我在已是84号的麦当劳点了一杯卡布其诺,去圆牌下任咖啡的香味在周边缭绕,电影《查令十字路84号》的画面在我眼前轻轻飘过,再次回味海莲的话:</h3><h3> </h3><h3>"如果你们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路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h3><h3><br /></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②贝克街 221号B座 </b></span></h3> <h3>这又是另一个照进现实的故事了,耳熟能详的夏洛克·福尔摩斯。</h3><h3><br /></h3><h3>如图,伦敦的地铁各有特色,如该站有出名的人或者事,那么出站口一定有相关影射。(贝克街的出站台就有福尔摩斯的影子)</h3> <h3>补发一张查令路十字街的地铁出站口图片。</h3> <h3>到了贝克街,没有刻意寻找,本身毫不起眼的221B就出现了,因为福尔摩斯迷太多了,节日期间想来参观的人也太多,看路对面长长队伍的尽头,就知道在哪里了。</h3> <h3>照进现实的圆形牌匾出现了。</h3> <h3>这是去年的照片了,今年只是路过,因为整条街都被商业化,到处都是卖福尔摩斯纪念品的。第一次去的小伙伴还是非常有必要进去的。这里的全称是福尔摩斯故居。称之为故居,其实颇不贴切,但与纪念馆博物馆之类的名字相比,故居,要亲切的多。何况,至今还有许多信件寄往贝克街221B,故居二字,也更合读者之期盼吧。</h3> <h3>Alice 对福尔摩斯不是特别感冒(侦探类我爱的是阿加莎和东野圭吾),并没有像对查令十字街84号那么丰富的情感链接和诉求,所以去年我大概在里面呆了一小时就出来了。屋里陈列的旧物,对福尔摩斯迷来说那就是宝贝了,里面有卖周边纪念品,也够福尔摩斯迷心之神往。</h3><h3><br /></h3><h3>对我而言,最带感的是--假到真的拉距感,这个过程,是要细细体会。</h3><h3><br /></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③国王十字车站 九又四分之三站台</b></span></h3> <h3>伦敦King 's cross车站是全世界哈利波特迷的聚集地。罗琳女士笔下此地是一切开始的地方……</h3><h3>麻瓜与魔法世界的分界点-九又四分之三站台。</h3> <h3>Alice 算不得一个哈利波特迷,因为书只读过前四册,电影更是没有完整的看完过哪怕一部,但无法否认的是,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真的会让人惦记。</h3> <h3>到了车站走不了几步就会看到排的老长的队伍。心里便知肯定是到地方了。光看图是看不出当时等待拍照的人群,来看视频。</h3> <h3>有专门的工作人员给帮忙拍照,可以当场打印,费用高,9胖子一张。</h3> <h3>哈迷两小只,为了来拍照,走心啦</h3> <h3>一家人都是哈迷</h3> <h3>Alice 排了1小时多的队,对自己的"穿越"还是较为满意的。</h3><h3><br /></h3><h3>这是虚构和现实拉锯最短,体验最真实的一个坐标了,手指摸到推车和魔杖,你就身在故事中。</h3> <h3>照完相,直接通到哈利波特纪念馆。</h3> <h3>魔法世界的一切:魔杖圣杯,魔杖,通缉令,学院衣服,杯钥匙扣等等,应有尽有,大部分的东西,我都忘记了它们的用途和出现的时间地点,但看到哈利波特们的红围巾,心里还是亲切的,忍不住会摸一下。</h3><h3><br /></h3><h3><br /></h3> <h3>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拉文克劳学院的一切周边。</h3> <h3>赫奇帕奇学院周边物品</h3> <h3>斯莱特林学院(哈利最不想去的 哈哈)</h3> <h3>这应该是出镜率最高的学院了-格兰芬多学院</h3> <h3>你能想到的一切关于哈利波特的世界,这里应有尽有。</h3> <h3>一墙的魔杖供君挑选,每种魔杖的性能,咒语,是谁使用,都会标注的一清二楚。</h3> <h3>最新版的哈利波特。</h3> <h3>全场最萌</h3> <h3>这家伙贼可爱了。</h3> <h3>恩 结账也很"可爱"。</h3> <h3>以上,就是伦敦的虚构和现实了。</h3><h3>真真假假中,也许福尔摩斯能想出办法让海莲穿过九又四分之三月台,再续查令十字街的前缘。</h3> <h3>结搞于伦敦时间,晚上8点30。</h3><h3>家门口已经要打烊的星巴克。</h3><h3><br /></h3><h3>【关于梳理文的初衷】记忆特不牢靠,如果没有文字记录,没有影像存留,你还记得遇见过哪片云,冲撞过哪片风,衍生过怎样的心情,经历过怎样的圆满,又留下过怎样的遗憾。和梳头一样,多梳愈顺即为理。<br /></h3><h3><br /></h3><h3>Alice. The UK.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