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生活中许多事情都在改变,不忘初心是最近大大小小人物老爱挂嘴上的口头禅,何为“初心”?各有差异。</h3><div>上联:绿水本无忧, 因风皱面</div><div>下联: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头</div> <h3>那天有人故意问我,游江你的画如何?</h3><div>我笑答:白石、子恺、黄永玉之下</div><div>他笑了,我何尚不也觉好笑,“丹青本是娱乐事,自录陈词自欣赏。”</div> <h3>看到我从前模仿的丰子恺民国画风,甚觉怀旧,真是“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的乡贤味。</h3> <h3>“避世”。意在言外青山绿水,絮泊萍飘曾惯?</h3> <h3>游江闲话:昨晚梦醒,我的画不应该镀上作品两字,它太庄严本份,我追求“雅俗其骨”,怎么解释?</h3><div>有时雅在里而俗其态,有时俗在表雅入骨,取其矛盾而兼容,这叫生活。</div><div> 我在想中国做艺术什么才叫人艺俱老,什么叫德高望重?</div><div>可否作如下观:</div><div>一.对大家漫谈艺术。二.答人们问艺术。三.与青年朋友谈艺术。四.与青年朋友再谈艺术。五.谈艺术的今天与明天。六.谈中国特色艺术。七.讲我们与政治有多远。八.古代艺术的魁宝。</div><div>当你大慨把这些观点所谈一遍,那么其它的你就可以教给后人谈了。</div><div>惟此时无论你坐在哪里,都可以摆出“喝茶去"的样子飘然于世。</div> <h3>听“散仙”游江讲磁器口老故事</h3><div><br></div><div>2017年 08月 25日 来源:沙坪坝新闻中心</div><div><br></div><div><br></div><div> ▲画家游江</div><div><br></div><div> 很多人知道在磁器口古镇上有个鑫记杂货铺,是华子良与地下党的接头处。不过很少有人知道,鑫记杂货铺斜对面的巷子还有另外一个“接头处”。</div><div><br></div><div> 摸黑走到小巷尽头,可以发现里面其实别有洞天。几棵枇杷树、芭蕉树、青竹,几只游荡在院子里的猫儿,墙上、灯上、护栏上的毛笔字“决不去忍”“人生不过如此”“脾气不好”看似杂乱,却又让人忍俊不禁。</div><div><br></div><div> 院角一间老屋子里,一个中年男人轻摇蒲扇,面前一杯清茶,与两位外地游客摆着龙门阵。这个以光头、布衣、圆框眼镜为个人特色的中年男人正是这里的主人——画家游江。这个院子是他为老友、粉丝乃至天南地北的人们设置的“接头处”,也是他的工作室所在地。</div> <h3> 这几天磁器口古镇正在举办夜市文化节,不少好奇的游客会走进游江的“接头处”。愿意坐下来的,游江便会沏上一壶茶水,将古镇和重庆的那些故事拿出来摆上一摆。</h3><div><br></div><div> 回想十几年前来到磁器口,为解决温饱问题,游江利用年少时的绘画基础,模仿丰子恺式漫画风格,用白菜萝卜的价格,为游客提供私人定制的漫画服务,以融入游客生活的方式,量身打造幽默诙谐的哲理性画面。一边听游客讲故事,专职陪游客吹牛,一边为心有不快的游客“解忧”。</div><div><br></div><div> 如今,到磁器口就要找游江摆龙门阵,已成为很多文化人的共识。甚至,不少外地游客到磁器口的第一件事,就是请游江画一幅画,或者听他聊聊画里的老重庆。</div><div><br></div><div> 游江的龙门阵不仅可以从嘴皮子里说出来,还可以从画里透出来。在磁器口,他画了上千张老重庆的漫画,磁器口的天井、木栅、花盆、水槽、高石坎,重庆古镇的建筑、码头的风景都被他用简单的造型、细腻的笔触揉进了画框里。这还不够,他必须在画里找个角落写下自己的感悟,比如“每天不喝茶心里要发慌”或者“想见彩虹就别在乎下雨”。</div><div><br></div><div> 一边画画一边讲故事,游江在古镇过起了旁人眼中“一袭长衫、一把蒲扇、一袋旱烟、一壶老茶”的“散仙”生活。</div><div><br></div><div> 可事实上,游江心中还想要为重庆文化做得更多。这不,游江正筹备创作一组以自己为“重庆崽儿”原型,融入本土元素的漫画作品。“计划的是360多幅,以人物日常的形式,反映重庆的特色,展示重庆人和重庆城的个性。”游江说,希望借磁器口古镇这样一个平台,向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展示重庆的文化、历史、风情等,让他们了解重庆,爱上重庆。(记者 郭思云 文/图)</div> <h3>游老爷在菊黄蟹肥的日子中隐于长江南滨路,在烟雨路,海棠溪“蟹遇”绍兴黄酒花雕,这是另一江湖——长江。</h3> <h3>欧风细雨满南滨,桂花篱菊遇佳人</h3> <h3>人生感慨:今日又见少年郎,感鬓发初斑,未许侪年老。</h3> <h3>对青年朋友说,漫画不要学,要跟我学洒脱</h3> <h3>山上山下歌乐游,画里画外嘉陵江</h3> <h3>饱饭风前贪美睡,待到十五人月圆。</h3><h3>再绝配上重庆酉秀黔的民歌,算不算新重庆表情:</h3><div>对面妹儿长得乖,</div><div>把你想到心尖尖。</div> <h3>游江闲画:“多少旧识去旅游,一瓶小酒坐墙头。桌上几颗花生豆,整得嘴皮缺少油”</h3> <h3>游江戏笔:“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习俗处不同,好吃老鸭汤”</h3> <h3>重庆著名花鸟画家殷嘉农老师评语:这是一朵奇异的野花儿,香!只能生长在江湖中,如把他眷养起来,,,固然肥,香没了!</h3><div>(游江备注:我有些轻微激动……)</div> <h3>咱不追求笔法,但求随心所欲</h3> <h3>游江闲画:“一行字里万卷书”</h3> <h3>游江闲画:美丽山水是我家,还得享受好时光,这是我做人的自信。另一种说法“美丽山水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这是农村人的自信,自信总比自卑好。但有时积极的“自卑”,也能减少肓目的自信,自信不可怕肓目却可怕,一人肓目一叶障目,国家肓目灾难苍生。</h3><div>来来来,人生不如一壶酒,春风来,杏花落。 秋雨至,芭蕉阔。千尺长松挂薜萝,梯云岭上听人歌。</div> <h3>人生都这模样:山高却说下边好,山脚望到云端爽</h3> <h3>游江闲画:我也想来点“文化自信?”</h3> <h3>要讲“文化自信”所以说我常对来磁器口古镇旅游的朋友夸张的讲“看你有没有文化,就看你知不知道沙坪坝”(笑)。</h3> <h3>游江闲画:学问,一叶知秋。“后生功底差,还需万卷书”,方能感招天地之神,这也是后生的自卑。</h3> <h3>前几日,市作协王明凯老师报告讽刺这样般的诗,我个人却偏好此诗不仅丰富好耍,还接地气,偶尔群众会喜欢,就像吃荤后再配点咸菜,所以专门记录改编。</h3><div>太阳出来绯红,</div><div>石头硬得梆梆。</div><div>大海尽是水啊,</div><div>骏马有四条腿。</div><div>昨晚天气黑呀,</div><div>今晚碰他妈鬼。</div> <h3>懂“一叶知秋”,一个人如果能经常揭自己的伤疤,又努力改正自己的问题,那么这个人就算还有救。</h3> <h3>游江自侃:泥土打破无心肝,为老不尊此倒翁</h3> <h3>游江闲画闲话:上周主持人孟非大意在江苏台“非诚勿扰”大型生活类服务节目中说到,“一个老年人通常经历了太多,看到什么悲伤的事都难得感动,而看到别人一塌糊涂的幸福却要满面流泪。”</h3><div> 我想我也是快到退休年龄的人了,爱“失眠”,夜半惊醒记录,以备事多遗忘。</div><div> 最近人们再谈老人的负面新闻可不少。“著名经济学家”仲大军涉嫌在地铁上性骚扰女生,被斥责后殴打女生讹诈年轻人;某老人在公共汽车上抠脚,司机制止他,他骂司机一路;高考期间一群老人为了跳舞打骂执法人员,并叫嚣,高考是考生的事情,我们只管锻炼身体;眉山老人跳河,叫嚷着要拉营救他的年轻警官“垫背”;还有一个老人为了“祈福”往飞机发动机撒硬币;一些媒体人在微博上戏谑“广场舞”叫“绝经舞”,可见他们把广场舞扰民问题,全部归结到中老年妇女身上的立场。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坏人变老”或“老人变坏了”的一片舆论。”</div><div> 几年前,舆论的主流还是上一辈人在斥责年轻是“垮掉的一代”。而如今,下一代人又慢慢成长,舆论的主流变成又指责上一辈人“为老不尊”。</div><div> 我想在任何时候“为老不尊”“倚老卖老”都是有市场的,这是人类的不良惯性。在重庆人们常把占着重要工作岗位不愿让贤的人叫“占到茅厮屎不拉”;而重庆还有句特别名词专门针对“倚老卖老,为老不尊”的人叫“老屁眼虫”。你懂噻……这几天就以此题“闲画闲话”。</div><div> 近段时间网上曾疯传“不是老人变坏,而是坏人变老而惊艳四座,得以“惊艳四座”还有某网站首页专题《中国老人,为老不尊?》,提要有云:“成长的烙印使很多人无法摆脱局限,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一个人、一群人的变化总有它的原因,参天大树必有其根,万河之水必有其源。老子道德经说过“万物皆有理,寻理而行无不成”。</div><div> 从岁数上分析这些刚退休不久的老人们,他们年纪主体是文革一代,在正该上学读书年龄却读书甚少,其中还很多人当过红卫兵,经历串联,搞武斗,批教师,贴过大字报,当过造反派,上山下乡,无限忠于在思想认知上是紧跟着历届运动走的。他们也是打倒“四人帮”文革结束恢复高考的第一届,见证了两个“凡是”,又伴随改革开放的阵痛与适应。下岗、下海自谋职业,养小孩、养老人、买商品房,在生活大潮中完全可用“迭荡起伏”四个字来说明他们的人生阅历。而现在他们还健康年龄又恰逢一个好时光,享受了中国40年来持续改革开放的成果红利,中国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老年人退休以后的日子是越来越好过了,比如国内旅游潮、出国旅行潮,让老人们欢天喜地,越是此时越要注重老人们的社会形象,尊重当地民风民俗、宗教与法律,更要争注重大国国民的素质,注意个人形象、国家形象。我最近在与朋友们讨论中谈到,这代老人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从众心里,他们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这也是他们经历了太多反反复复政治运动而缺乏安全感的具体表现。如何解决他们心理问题,一是独处与阅读,多一些个人爱好,让人格独立多思。但他们这代老人同时又具备一个特别典型的优点就是节约不浪费,经历多生存能力强吃得苦中苦有拼劲。</div><div> 常言说“美言可以市尊行,尊行可以贺人”。一个老人具有这么丰富的非同一般的人生经历,这是莫大的社会财富,完全可以提醒子孙帮助后人。《道德歌》有云:老年风范存千古,道德修养非等闲。说得是,人老不忘修德修行,于社会传导正能量,为后人传递好行为,于后世留下好名声。</div> <h3>上海朋友老潘的字越写越好,而我为他越来越担心,这是其一。其二有位认识的退居二线的文化系统领导,发了张照片给我看,说他想跟我学漫画,我愕然。又想起画家陈子庄艺语录“清末民初,赵之谦、虚谷、任伯年、吴昌硕等也是由于取功名无望,才投身文学艺术,另辟天地,这点与八大山人相似。他们的艺术不是统治阶级的附属品,因此独立自主,独创风格,产生了不少好作品。”</h3><div> 直到今天我都相信文学艺术是落魄者为世界创造的,因为他们在生活上要进入底层时,情感的神精末梢更细,更神精。我对这位曾经的领导朋友说,如果你学漫画,漫画收入一般没有你退休工资多,不过画着玩玩,这个玩意也无妨,群众喜欢。</div> <h3>不过,这个潘兄写的“只要功夫深,拉屎也认真”,这个深刻道理本就是在为人民服务,社会需要鞭策。我真羨慕潘兄能写这样的字来,我就是没他深刻。</h3> <h3>游江闲话:以为是夜深,才知是早晨,此时快到6点。</h3><div> 许多人认为绘画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事,简直不算是工作,并伸手随便想去拿别人的画,也就那么地把别人的画当成一张纸那么容易,我也是这么地认为,并百分之一百五的赞同。于是我努力改变画家形象,比如:缺点上天然的孤高又自我、大事上老爱计较、却视金钱为粪土等习惯。我要努力让自己变得只像一个偶尔画画的人。</div><div> 画家像厨司,我还是最近才得出这个结论,怎么地你炒得出我做的回锅肉吗?画家也会这么想,你画得出我画的画来吗?这是我的功夫,二靠我的才情。</div><div> 不过我对这以上两样都同时天然的抗拒“不是问题才是问题”,这肯定不算是鲁迅说的,对,我说过。</div> <h3>《今日重庆》杂志,2017年9月号,对外宣传期刊“航空飞行读物”</h3> <h3>飞机上看见最新《今日重庆》杂志游江文图专栏。此文为“游江闲画——游老爷赶场记”,这是多么高调的宣传方式,真是写上“天了”。如果你正好在飞机坐位上无聊,打开这本书,你仿佛感到天上也是人间……</h3> <h3>在物质丰盈,超市林立的时代,相对于大都市里的人来说,去周边赶场就相对是一种小小的旅行。其实对于每个人而言赶场却有不同的含义才是,一可以打望拍照看稀奇,二可以买便宜货品特色新鲜,三去周边赶场简直就是迈进了地方民风民俗的大展台,有吃有喝有唱有耍有看头,而当地日常生活就自然而然的平铺在那里,集市就是生活,如果你喜欢了可掏钱买走。</h3> <h3>即然赶场是“耍”,那么就要有玩的心态,去看稀奇,一切都是那么不会在意,一切都是碰巧,买东西捡到便宜或价钱谈贵了都要随遇而安,这就是生活。</h3><div><br></div> <h3>“太阳还没晒山坡,妹是川江水上波。哥是川江长流水哟,一心映在妹心窝。”,我想我边唱着自编的歌,毫不在意的走在绿悠悠田坎弯道上吼,是不是一种快意人生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