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纪念

一壶浊酒 (韩立安)

<h3>  这张照片拍于上周,地点:云南腾冲《国殇墓园》,金黄的菊花,其中有我献上的一支。</h3><div> 国殇——原来是屈原的一首诗 歌,这首诗歌是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的祭歌,歌颂了将士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div> <h3> 这是中国近现代草书的先驱、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题写的字,右任清晰可见,可是“天地正气”四字中的地,好像少了一笔,再怎么草书,那一笔也不能没有?是的,应该有,为什么不写,卖个关子,最后揭晓。</h3> <h3>  这是,云南省龙陵县松山战役旧址上的百年树木,但,弹痕累累,见证和记录了那场残酷的战役。</h3> <h3> 在树的一侧突兀的巨石,它也在向人们诉说着心事。</h3> <h3> 2013年,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在云南龙陵县松山战役旧址落成,12位中国远征军老兵和部分远征军将士后人走进松山,重拾历史记忆,缅怀抗战英烈。由雕塑家李春华创作并捐赠的402座单体雕塑是用东方造像方式,按真人尺度1:1.2的比例塑造。</h3> <h3>  悬崖峭壁松山峰,英烈当年血染红。</h3><h3> 远征雕塑扬正气,怒江翻滚书真情。</h3><h3><br></h3> <h3>  看到这栩栩如生的雕塑,听导游讲那浴血奋战的故事,我的心中顿时翻腾……</h3><h3> 过去对这个地方,这一时期的抗战知之甚少,远征军、赴缅作战,是这几年才开始宣传的。</h3> <h3>  回到家后,狂补那段时间的历史,并且用了一周时间看了一部电影《腾越殇魂》,看了一部43集的电视连续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对那段时间的抗战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h3> <h3>  著名的滇缅公路,抗战时期的运输大动脉,乘车时走了一部分。日本侵华后,几条海外运输通道全部被截断,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通道,如果再从这里进攻重庆,就又近,并且也没有多少屏障了。</h3> <h3>  滇缅公路今又行,喋血将士躯筑成。</h3><h3> 慰藉英烈除耻辱,警钟声里握长缨。</h3><h3><br></h3> <h3>  孙立人将军。</h3> <h3>  将军方阵。</h3> <h3>  史迪威将军。</h3> <h3> 娃娃兵方阵。</h3> <h3>  松山战役纪念碑。</h3> <h3> 在整个远征军雕塑群最后方矗立着一个司号兵。李春华(雕塑作者)说这个兵就是他,他想用自己的行动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和铭记这段历史</h3> <h3>  当天大雾,在松山观景台上眺望怒江和滇缅公路。</h3> <h3>  山上的水塘。</h3> <h3>  山上的一块标语牌,文字内容挺棒。</h3> <h3>  现在人们在山上放牧,环境优美,和谐自然。</h3> <h3>  阵亡将士公墓。</h3> <h3>  依然保留的当时的战壕。</h3> <h3>  松山主峰碑。</h3> <h3>  这是第二个游览点,拜谒腾冲《国殇墓园》。</h3><h3> 墓园旁那全长133米的中国远征军名录墙上,镌刻着103141名参与滇西抗战的中国远征军将士、盟军将士、地方抗战游击队、地方参战伤亡民众、协同参战部队和单位人员的姓名。</h3> <h3>  腾冲,一个浴火重生的滇西重镇。这里曾是地下烈焰集中喷发的地方,有新生代火山近百座,能量无比。七十年前,具有铮铮铁骨的腾冲儿女,在那场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中,以火山般的巨大能量,用血肉之躯上演一曲慷慨悲歌。如今,腾冲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那场无比惨烈的战争所演绎出的巨大精神力量,至今仍激励着国人勇往直前。<br></h3> <h3> 《国殇墓园》作为这一精神的文化载体,好似一本厚重的教科书,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给凝固了下来,以其丰富的历史内涵,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 </h3> <h3>  进入大门后,一侧的日本人坟墓。</h3><h3> 国人还是比较善良的,但给它(加重鄙视)安排的位置是守大门并且谢罪陪祭。</h3> <h3>  筑路的雕塑及所使用的石碌碡。</h3> <h3>  男女老少齐上阵,砸石子。</h3> <h3> 国殇墓园坐落在腾冲来凤山北麓的缓坡上,1945年7月建成,占地六十多亩。正门是一座带有白族风格的中式八字形建筑,看上去略显简朴。</h3><h3> 辛亥革命元老、爱国人士李根源先生取楚辞“国殇”之篇名题写的园名,很好地诠释了墓园的深刻内涵。整个墓园的建筑以中轴对称,台阶递进。由大门经长长的通道而入,草坪上,分布着抗战题材的雕像,其中,为抗战作出过卓越贡献的史迪威将军和“飞虎队”长陈纳德将军的铜像尤为醒目。(前面已有图片)</h3> <h3>  园内巨松垂盖,芳草如茵,杜鹃山茶映衬其间,肃穆中隐透沉重。 </h3><div> 腾冲战役之惨烈,楹联家陈志岁先生撰写的《腾冲国殇墓园》联,将其描述得淋漓尽致,上联是:“狠扫倭儿不顾身,模糊多少血躯,百代追思惨烈;下联是:长教国士须勤志,镇定完全心气,千秋鉴记撄棼。”楹联字句铿锵,一针见血,用包含悲怆的笔触,热情地讴歌了腾冲人民不畏强暴,英勇不屈,与抗日将士一道以血肉之躯捍卫疆土,最终取得了全歼侵腾日军,为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这一史实。 </div> <h3><br></h3><div> 一座三十多米高的山丘就是二十集团军九千多将士的英灵安息地。正前方的石墙上,镶嵌着于右任手书的“天地正气”四个大字,字体雄浑奇伟,潇洒脱俗,险绝纵放,出神入化。解说员深情地解释说,<font color="#ed2308">此处的“地”字少了一竖,其因是于先生忧于国土沦陷,“地”已不全,故少写一竖以表悲愤之情。 </font></div> <h3>  </h3><div> 岁月沧桑,逝者如斯。拜谒墓园,我心情思绪万千,眼前的件件文物,诉说着英雄们血与火的壮举。七十多年风尘岁月虽已过去,但园中刻下斑驳的印记,提醒我们不能忘记那段沧桑沉重的悲惨历史。“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苍松翠柏祭慰逝后英灵”。勇士们虽然走了,但他们的英雄事迹却化作永不磨灭的丰碑高高矗立在后人心中,与青山同在,共大地永存。</div> <h3><br></h3><div> 行走在墓园,我感慨这样大规模的国民党军的墓地,历经多次政治运动,居然还能如此完好地保存下来,实属罕见。</div><div> 令人欣慰的是,今天,许多历史的本来面目正在逐步还原,所以有理由相信,这一抗战纪念地,必将与世长存。 </div> <h3> 就到这里,谢谢观看。</h3>

墓园

腾冲

国殇

远征军

抗战

雕塑

将士

松山

滇缅公路

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