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传奇的帝国 吐蕃

WU YAN BIN

<h3>如果你认识敦煌文化,而不认识吐蕃,如果你知道黑衣大食而不知道吐蕃,就不能说你了解历史,至少在敦煌文化里体现的吐蕃文化因素是最多的,没有吐蕃文化,敦煌文化就只是普通的一角而已,不具备很高的价值。当黑衣大食和白衣大食在波斯帝国争夺霸权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在青藏高原上,这个世界最高的地方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吐蕃帝国。如果你以为这仅仅是一个人类历史长河中并不悠久的帝国没有什么价值,那么你就错了,因为你不了解这个帝国的精神和功勋业绩和所做的贡献你就不会了解他的伟大之处。</h3><h3> </h3> <h3>第一大奇迹 世界最高自然环境最艰苦的帝国</h3><h3> </h3><h3> 如果我问你你一个人在平均海拔3800米的青藏高原上有什么反应,你肯定会说缺氧。对!!!但你只说对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在青藏高原的平均寿命只有平原的三分之二(当然现在要好得多),公元7世纪的环境比之更加艰苦,不用我多说如果要你选择穿越你肯定不愿意去的地方之一就是那里。不要以为因为藏族呆在这里已经习惯了。如果我告诉你在这片土地上仅能生产的农产品为青稞、豌豆、油菜、土豆等几种有限的农作物的时候你是不是感到不可思议?告诉你这还是没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在这片土地上无霜期是如此的短,大部分高寒的地方都是牧区,而水草丰富的地方却是少之又少。试想一下平原上的大唐,沃土千里,有自然灾害的时候都能饿殍满地,而吐蕃仅仅以少数贫瘠之地岂能跟大唐或者是强大的波斯帝国对抗!但是它做到了,因为他是吐蕃!!!上天给了黑头藏人一个格萨尔王,也给了黑头藏人一个松赞干布。这个雅砻部的少主在父亲被毒杀叔叔想篡权的的情况下平定了内乱更统一了青藏高原。从此吐蕃开始了对外征战,这里我要强调下,看了一个仁兄的日志也是写吐蕃的,说吐蕃是唯一一个文明和野蛮并存的帝国,其实这并不意外总结原因就是吐蕃帝国的对外征战统一了青藏高原的河谷农业部落,从此吐蕃为了征战更需要粮食,所以注重发展农耕文明,但是并没有抛弃游牧民族的尚武之风所以文明与野蛮并存。放在今天来讲,青藏高原都是一块神秘但是自然环境对于人来说恶劣的地方,可是就是在这里产生了一个地跨东亚中亚南亚的强大帝国。蒙古人是伟大,但是客观上来讲匈奴、突厥、柔然等强大一时的帝国也依靠水草肥沃的蒙古大草原,它和青藏高原的环境没法相比,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中,吐蕃人不仅仅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帝国并且让自己的文明散布与四方,不能不说吐蕃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纵观所有人类记载的帝国无一不是在冲积平原、肥美草原等自然环境优胜的地区诞生而吐蕃确实是个例外。这要归功于顽强不息的吐蕃精神,如果蒙古人追求的是用脚踩在自己征服的大地上,那么吐蕃人则追求的是内心世界的强大!!!要知道吐蕃不仅仅征服了大唐和波斯的地区,还征服了一座座海拔几千米的高山、征服了人类历史上最严酷的环境、征服了到现在来说都称为死亡运输线的川藏公路(吐蕃开启了川藏茶马古道)、也征服了一个个高原部落的人民的心,形成了今天的藏族。当我们看见世界上如果还有一个国家的人民还那么虔诚那么执着,不要怀疑那就是吐蕃。今天的吐蕃让你看到的是另外一面,少了尚武的君王,少了强大的骑兵,也少了一队一队通往西凉的商队,但是你今天看见的吐蕃人的精神还在,在那用身体丈量着从每一个藏区一步一磕长头徒步翻越平均海拔4000多米到拉萨朝圣的人们心中,在那一生只为一个信念一步一磕长头徒步翻越平均海拔4000多米到拉萨朝圣的脚印里,就在那条一步一磕长头徒步翻越平均海拔4000多米到拉萨朝圣的路上,李敖曾经嘲笑藏人的愚昧,可是别的不说如果有一个人能有藏人的这种精神,坚持不懈战胜自己的精神那么你还有什么事情是不能战胜的???突然间我明白了吐蕃的帝国的强大不在于他拥有多少骑兵,不在于他能够占领多少地方,不在于他是否是人类史上的最强大帝国,而在于人类战胜自我的最大极限,这就是吐蕃的精神,人类最宝贵的精神。如果李敖有这种精神他也早就能拿到诺贝尔文学奖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精神正在年轻一代的吐蕃人身上消失。</h3> <h3>第二大奇迹 吐蕃文化的奇迹</h3><h3> 一个帝国的形成、发展到消亡一定为给历史带来不可预期的礼物,像蒙古帝国、罗马帝国等等,都影响了以后的世界历史。当然文化也不例外,不管是地中海文化还是蒙古草原文化都有自身显著的特点。但是吐蕃文化无疑是最特别的,他是集多种文化为一身的新融合体,而且这种新融合体是东西方文化的最美妙的组合,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形成依赖与吐蕃自身的地理特点。敦煌发现的吐蕃壁画里,明显的带有印度南亚的风格。但是松赞干布登基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很不乐观。国际形势西边的波斯第二帝国象雄的老师,之所以把波斯称为象雄的老师并不为过,在吐蕃史上七贤八半人中的女贤还没发明吐蕃的服装和其他文化时,整个青藏高原的文化是跟着波斯走的,特别是象雄时期的服装跟波斯服装几乎没有任何差别,吐蕃人之所以喜欢狮子是受波斯人的影响,在今天的伊朗处处可见古代波斯石雕的对狮,后来的南亚次大陆莫卧儿帝国的阿克巴大帝那个印度史上除阿玉王最伟大的帝王,巴基斯坦民族缔造着印巴冲突的历史渊源,曾这样称赞并遗属部下,他说我死后我的帝国不管多么强大也不要轻易翻越喜马拉雅山,那里居住着有蒙古人的干劲,突厥人的勇武,波斯人教养的托波特人他们是永远无法战胜的敌人,波斯人的教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蕃人一直被囊括在波斯文化圈里,就像远古的两河文明的阳光普照着西亚和小亚细亚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青藏高原一直在波斯文化的笼罩下,直至吐蕃文明的诞生,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的文化先后被阿卡德人,乌那儿人,巴比伦人所继承之后又传给赫提人,亚述人,波斯人,犹太人,波斯吸收并形成自己的文化后不久波斯第一帝国诞生。但是后来不仅西征失败,而且最后马其顿的长枪刺穿了波塞波里斯,西亚北非伊朗高原的文化与亚力山大大帝带来的希腊文明结合之后形成另一种新的更先进的世界性文化,波斯高原上又形成了新的波斯地域文化。随着马其顿帝国和赛刘古帝国灭亡波斯第二帝国崛起新的波斯文化被帝国继承和发扬。 当时的波斯文化是一个世界性又带有地域特色的非常先进的新文化。勤奋好学的吐蕃人又继承波斯文明并结合大唐,尼泊尔等文明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喜马拉雅文明。吐蕃文明是波斯大唐印度等古代文明古国文化精髓的结合。这种文化不仅仅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东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的独特文化,更是一次取东西方文化的各家之长应用到自己的文化上的伟大成功。有史料表明敦煌出土的吐蕃文物是历史上最独有的文化结合体,即使是在汉朝与东西方文化交流慎密的三十六国也没有那么璀璨独特的文化。</h3> <h3>第三大奇迹 吐蕃帝国的强大文化凝聚力</h3><h3> 我们知道一个帝国形成征服了很多国家,但是他并不一定就是文化价值取向永远都一致的,包括蒙古帝国也是如此。但是吐蕃确实一个例外,大家知道现在的藏族分为很多类但是总的来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藏人。有一部分在6世纪的时候还不是藏人,可是自从吐蕃形成之后慢慢被吐蕃化的部落尝到了吐蕃先进文化带给自己的优势,慢慢的这些部落归顺了吐蕃,也拥有了吐蕃一样的文化和价值取向,当时的吐蕃凝聚力是相当的强大,知道现在你看见不同服饰的藏族,他们都会说自己是吐蕃帝国的后裔。吐蕃的凝聚力不仅仅局限于此,蒙古帝国的子孙遍布天下,他们有的成为穆斯林,有的成为欧洲国家的一部分,有的甚至到了中国的四川、云南,他们虽然没有忘掉自己是蒙古人,但是已经融合到了当地文化取向当中,但是吐蕃却不一样,每一个吐蕃人心中都有从唐代吐蕃流传至今的吐蕃文化价值取向,不要说这仅仅是藏传佛教的贡献,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白马藏族。白马藏族属于藏族的分支,居住在四川绵阳一带。"白马"是古藏语,汉语意思为"藏族的兵"。公元6世纪的某一天,吐蕃王朝东征大军与唐朝的部队在九寨沟一带相遇,于是,一场昏天黑地短兵相接的激战开始了,最后,这场战役以吐蕃王朝的胜利而告终。奇怪的是,这支打了胜仗的队伍并没有跟随大部队继续前进,而是就地留守。整个东征结束了,大部分的士兵都相继被召回,而这支队伍却没有接到任何回家的指令,永远被遗忘在这片异乡的土地上。这是一个忧伤了一千多年的故事。故乡的影子在思念的泪水中渐渐模糊,一切只能重新开始。他们躲在高山森林里,过上了半农半牧的隐蔽生活。时光在飞快地流逝,为了能够永远记住"藏兵"这个特殊的身份,他们给自己起了一个新名字"白马"。这又是一支忠诚了一千多年的队伍。如今,深山老林已变成白马藏族心目中最理想的家园,但他们用古藏语歌唱或讲述先民故事的习惯依然没有改变。</h3><h3>白马藏族的每个寨子后面的山都是神山。白马藏族不信佛教而信奉自然崇拜,其中最崇信的是称为&quot;叶西纳蒙&quot;(意即&quot;白马老爷&quot;)的一座神山。长在神山上的树都是神树,这些树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是绝对不可侵犯的,如果有人胆敢砍了这里的树,不但会遭到全寨人的唾弃。刻在门窗上惟妙惟肖的动物造型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装饰,而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的信仰。据说,它与白马藏族的动物崇拜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说,有黑熊部落、猴子部落、蛇部落,最大的要算羊部落,部落里面又分小的部落,小的家族。动物的名字就是部落的名称,这是白马藏族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每当逢年过节,各个部落在戴上他们本部落的标志性面具后,驱邪祈福的歌舞表演就开始了。当地人把这种舞蹈称为"十二相舞",实际上,这既是森林里动物真实生活状态的一种翻版,也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这种氛围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就度过了他们美丽的童年时光,长大后,心领神会的他们又不约而同地成了舞者中新的一员。像白马藏族这样的吐蕃后代,即使是不信藏传佛教但是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吐蕃的子孙,他们并没有融入当地文化中反而保持自己独特的吐蕃文化,这就是吐蕃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像白马藏族这样的还多不胜数,我们知道四川境内的邛崃和雅安,两者都离成都不到100公里但是两者从名字上来说都保留吐蕃文化,邛(qiong 就是藏语里酒的意思,这里是吐蕃帝国酿酒的地方)雅安是牦牛尾巴的意思,这里是吐蕃的东部边境。吐蕃文化还使一些小部落融入到了吐蕃帝国中,不管有多偏远或者是隔了几重大山,但是他们都是吐蕃的子孙。慢慢的形成了藏族。今天的藏人不管到那里去都能见到吐蕃时文化的影子。</h3> <h3>  第四大奇迹吐蕃帝国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农耕和游牧二元经济制度完美融合下的半奴隶制半封建社会</h3><h3> 人类历史上除了蒙古帝国疆域大在占领了宋朝之后有多元制经济的帝国外,没有一个帝国能像吐蕃帝国一样能够完美的结合农耕和游牧两种经济制度。不要说什么清朝,明朝等等也有放牧的,那是明显的封建社会,是以农为本的思想,而对于吐蕃来说,为了更好的适应它的对外征战,可以这么说他的经济多元化发展已经超越了上层建筑,这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奴隶社会,在政治体制上或者说在国家政权上它有着很浓的奴隶社会的制度,但是它不同于蒙古帝国的是,吐蕃征战所到之处并没有改变当地的生活经济而是竟可能的参与与发展以战养战,吐蕃并不排斥农耕这是游牧帝国中特别是以骑兵为重的游牧帝国中十分少见的,吐蕃的文化可以这么说是二元经济制度的典型模范,它的这种特殊制度要依赖于吐蕃人的学习精神。</h3> <h3><br /></h3><h3> 第五大奇迹吐蕃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同时对抗东西方最强大帝国的奴隶社会国家</h3><h3> 从吐蕃崛起高原后,进击吐谷浑,与唐朝的第一次接触开始,除了候君集奉命远征的那一次,牛进达偷袭松赞干布大军,占了点小便宜开始,随后唐朝漠视吐蕃吞并整个吐谷浑的地盘。吐蕃虽然内部也有矛盾,但是代代人才辈出啊,松赞干布之后,禄东赞的5个儿子,个个都是强悍的不成比例的人才!尤其是钦陵,大唐历代名将,没有一个人在钦陵手底下走过一个回合,什么薛仁贵之类的,大多都是一战全军皆没。王孝杰收复安西四镇,也是吐蕃国内闹矛盾,无暇顾及的政治因素终唐朝290年寿命里,吐蕃与唐朝死磕,几乎没见过唐朝对吐蕃的大规模胜利,这其中,从高宗,武则天,到玄宗朝。前后一百年里。唐朝的名将,从薛仁贵到王忠嗣,哥舒翰,郭元振等人。对上吐蕃,屡屡吃鳖,大概只有哥舒翰和黑齿常之占了点小便宜,于大局势没有多少影响。而与此同时,吐蕃接替安西北庭,在中亚内陆,与阿拉伯帝国抗衡百余年,阿拉伯人东征西讨,灭国无数。与吐蕃的死磕一样没占到什么便宜。高宗时期,为了出征吐蕃,朝廷发布猛士召,全国范围内选拔一切身体强壮,有一技之长的人。这种行动第一次是对高丽作战,选拔出了薛仁贵,第二次对吐蕃,选出了后来收复安西四镇的王孝杰。可是唐朝是什么样的人口基数啊,恐怕是亚洲大陆第一的国力了吧。但是对着吐蕃,总是全国海选的"猛士",往往一战就被全歼。薛仁贵的大非川之战,你还可以把责任推给郭待封,可是后面好多次,包括高宗问计于名将苏定方的弟子,大唐兵部尚书裴行俭。连裴行俭都说,有钦陵在,吐蕃不可图。巍峨大唐,名将如云一般,历代却没有一个能对上吐蕃取得10000人以上规模的胜利,不管在西北还是东北还是南方,威名赫赫的名将,遇着吐蕃,屡屡吃鳖。。。简直是逢蕃必败!而且一次比一次惨!唯一象点样子的黑齿常之,也不过是取得几次小胜而已,守成有余,进取无力。</h3><h3> 我们来看看唐朝与吐蕃对阵过的名将:</h3><h3>670年大非川之战--- 薛仁贵 VS 论钦陵 ---- 唐军18万全军覆没,薛仁贵,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仅以身免。</h3><h3>678年青海湖之战--- 李敬玄/刘审礼 VS 论钦陵 --- 18万大军溃败,刘审礼被俘,死在吐蕃。</h3><h3>同年,高宗听说吐蕃赞普圆寂,准备派兵部尚书裴行俭出征吐蕃,裴行俭答:钦陵为政,大臣和睦,未可图也!</h3><h3>裴行俭也算是一代名将,与论钦陵对阵根本没把握,直接推辞掉了。</h3><h3>689年安西之战 --- 韦待介/安西都护阎温古 VS 论钦陵 --- 双方都是客场作战,唐军完败,武则天大怒,斩阎温古,流放韦待介。</h3><h3>696年洮洲之战 --- 王孝杰/娄师德 VS 钦陵/赞婆兄弟。唐军完败。</h3><h3>699年,大唐历代名将的终结者,禄东赞的儿子,吐蕃历史上最善战的第一名将,论钦陵被吐蕃赞普进攻,由于赞普被神化,士兵纷纷反水,钦陵自杀。弟弟赞婆带着钦陵的儿子及部落,投奔唐朝。</h3><h3> 同时吐蕃在对抗大食的时候也是不屈不挠。公元</h3><h3>7至8世纪之交,当吐蕃与唐朝在西域频繁争夺之时,大食(即阿拉伯)东征的军队已开进今中亚巴尔喀什湖以南的阿姆河、锡尔河一带。当时,白衣大食的军队在其呼罗珊总督屈底波的率领下,攻占了当时尚属唐朝领辖的今楚河以南、帕米尔以西的广大中亚地区,并企图向中国本土推进。本来,"安史之乱"前,吐蕃还曾与大食联合进攻唐休循州及钵换城等地方。这是由于当时大食欲东进,吐蕃欲向西北发展,目标都是唐之四镇,在共同的对手面前,出现了两者联合的可能性。但是,公元750年,阿拔期王朝(黑衣大食)代替了哈里发政权;次年(751),黑衣大食的军队便在怛逻斯(今中亚之江布尔城)击败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所率的大军,从此唐在中亚的势力开始退缩。天宝十四年中原爆发安史之乱,唐朝军队无力西顾;而吐蕃相继攻占陇右、河西、天山南北两路,吐蕃与大食的关系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德宗贞元二年(786),唐润州节度使韩晃至长安,上言曰:"吐蕃盗有河湟,为日已久、大历以前,中国多难,所以肆其侵轶,臣闻其近岁以来,兵从寝弱,西迫大食之强,北病回纥之众,东有南诏之防,计其分镇之外,战兵在河、陇者,五六万而已"。《通鉴》卷233记李泌之言更详,其曰:"大食在西域为最强,自葱岭尽西海,地几半天下,与天竺皆慕中国,代与吐蕃为仇,臣故知其可招也"。唐朝欲招结大食以抗吐蕃,后来终无结果。但我们能从唐人所言中,看出吐蕃与大食对抗的事实。《新唐书·南蛮传》所载的贞元十七年(801)西川一战,被唐军俘获的人众中,就有"黑衣大食等兵",他们当是在吐蕃与大食的战争中,被掳掠至吐蕃东线的。</h3><h3>详见《中亚的吐蕃帝国》(因为太多故省略)</h3> <h3>第六大奇迹吐蕃是历史上第一个拥有最完善的且最特别军事制度的奴隶制国家</h3><h3> 吐蕃军事研究是吐蕃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吐蕃军事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根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5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西藏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昌都卡若文化是西藏高原上新石器时代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它雄辩地证明了我国西藏地区远古就有人类生活;拉萨曲贡遗址则向我们展示了史前时期西藏高原的农耕文化,其出土器物表明当时当地居民"实际上已迈进了青铜时代的门槛,另外在青藏铁路沿线也发现了大量石器遗存,"从已发掘并有地层记录的加日塘遗址来看,其中绝大多数石器遗存点的时代当在距今3000年以前。大约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我国西藏地区已经进入文明时代。那时候,整个西藏高原分布着许多小邦。根据藏文史籍记载,先是玛桑九兄弟当政,尔后演变成25小邦,接着是12小邦,后来又发展成40小邦。所谓小邦,其实就是部落。小邦所在的地理区域几乎覆盖了西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以卫藏为中心,在藏东、藏窟、藏西、藏北都有分布。在环境十分恶劣、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为了生存和发展,各个小邦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有关各小邦之间发生战争的情况,《贤者喜宴》是这样记载的:"这些小邦喜欢征战残杀,不分善恶是非,一旦获罪便投入监狱。由此可见当时各小邦之间发生战争的激烈程度。另外根据敦煌古藏文写卷P.T.1286记载:"在各个小邦境内,遍布一个个堡寨。这些堡寨具有明显的军事防御功能,其主要作用在于防范敌人的进攻。最晚到公元前4世纪,聚居在西藏高原西北部的象雄和聚居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吐蕃(又称"雅隆部落"或"悉补野部落"),以及聚居在西藏高原北部的苏毗,经过激烈的兼并战争,不断征服其他小邦,最终形成当时最大的3个部落联盟。629年,吐蕃部落联盟的最高统治者朗日伦赞被大臣毒死,其子松赞干布继位。松赞干布是吐蕃历史上一位具有杰出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的部落联盟首领。他首先迁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并在红山上建筑堡垒似的布达拉宫并以此作为吐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他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使吐蕃的实力迅速强大。松赞干布吞并苏毗、打败象雄,最终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西藏高原,逐渐建立起强大的吐蕃地方政权。此后的200多年时间里,松赞干布和他的子孙们以吐蕃本土为根据地,采取了大规模的军事征掠和领土扩张活动,其势力最盛时东与唐朝为邻,南及印度地区,北出天山南北越过帕米尔高原,直抵中亚的阿姆河流域一带;多次与当时的唐朝、大食、回纥、南诏等发生激烈战争,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战果。纵观吐蕃的对外扩张史,吐蕃主要还是以唐朝为主要竞争对象。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吐蕃与唐朝分别在今天的巴基斯坦、阿富汗、克什米尔、新疆、青海、甘肃、四川西部、云南大理等地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h3> <h3><br /></h3><h3>由于地处高原,加上生产和生活方式上农业与牧业兼而有之,使吐蕃军事发展亦受其影响,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纵观吐蕃军事发展的全过程,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h3><h3>一是吐蕃具有一套严密的、行之有效的军事制度 吐蕃之所以能够从雅隆河谷崛起并统一西藏高原进而展开强有力的对外扩张,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武装力量之一,这与其强大的军事存在是密不可分的。当然我们首先得承认,吐蕃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壮大和完善的。在吐蕃政权中,不但专门有人司职军事,具有一套比较灵活的军事组织机构,而且具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军事制度。这种军事制度也是与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条件相适应的。吐蕃实行军政一体化制度,军政首脑平时主政、战时统兵。其军事组织自上而下,十分严密:赞普是最高的军事统帅;赞普下设尚论,尚论直接对赞普负责;尚论下设兵马正副都元帅;在兵马正副都元帅的下面,分别在吐蕃本土和被征服地设立不同的军政机构。在吐蕃本土设5茹61东岱,地方长官亦是地方军事首领,负责当地的军政事务、军队训练、军队管理以及兵员的调配和补充。在被征服地设立的军事机构与吐蕃本土略有不同,但依然是以地域为单位划分军事区域,地方长官统领当地军事。比如在赤松德赞时期,吐蕃就在河陇地区设立东境五道节度使(通常由内相兼任)处理军政事务。吐蕃的军事制度是比较灵活的,即使在征服一个地方以后,吐蕃对于军队的管理也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尽可能根据当地情况尽量本土化,如在征兵制度方面,吐蕃早期的军队多与部落组织有关,其特色是全民皆兵,军事组织与行政组织相结合、军事行为与生产行为相结合。当后来吐蕃势力强大以后,吐蕃军队在被征服地的征兵制度又有所调整,也就是根据当地部落人数来确定征兵人数,在出土的吐蕃简牍中就有相关记载:"吐谷浑人户有多少?长住户若干?根据所记住户之数决定派来边隅斥候人数。这就充分表明了吐蕃军事制度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不管是在吐蕃本土还是在军事征服地都建立有固定的军事指挥中心,以便于各种军事活动的开展,这对于吐蕃完成其军事规划、军事征服和军事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h3> <h3>二是在征战过程中给予将领充分的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战场的实际需要作出更加准确的部署和安排 主将战略决策正确与否,是战争胜败的最后决定性因素之一,在外行军作战的将领需要有足够的自主权。古代兵书亦日:&quot;将在外,军令有所不授&quot;。就是说作战将领在行兵打仗时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而作出正确的判断,言外之意就是给予将领更多的自主权。吐蕃对在外作战的将领是非常信任的,像噶尔家族的噶尔·东赞、钦陵、赞婆,以及其他将领如达札路恭、尚·野息、尚·东赞、尚·赞摩等作战将领在具体作战方面都有很大的自主权,其作战计划基本上都是依据战时具体情况制定。根据史书记载,吐蕃大伦噶尔·东赞于659年到达吐谷浑,直到666年才从吐谷浑还。一位权位极高的大伦,在外带兵作战长达6年之久,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信任是不可想象的。同样,吐蕃的其他作战将领也是如此,赞普只是偶尔到战场视察或带兵。在吐蕃历史上几次重大的战役如663年吐蕃攻吐谷浑、670年的唐蕃大非川之战、678年的唐蕃青海之战、696年的唐蕃素罗山之战、763年吐蕃军队攻破长安等,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些成功的战例进一步证明了吐蕃将领在外作战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当然,事物总是存在两面性,正是因为吐蕃将领在外拥有了极大的自主权,才使得吐蕃掌握军权之将领的权力过于集中,噶尔家族能够专政长达50余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h3> <h3>三是行军作战以部落为主体 早在松赞干布时期,吐蕃建立了&quot;5茹&quot;和&quot;61东岱&quot;的军事行政组织,这是一种军事和行政相结合的组织。这里的&quot;61东岱&quot;主要指吐蕃辖区内的千户部落,这些部落在攻城略池、驻守要塞、行军作战时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今天能见到的敦煌古汉、藏文写卷和新疆出土的藏文简牍和写卷中,就有一些有关吐蕃部落军事活动的记载。新疆米兰出土的藏文写卷和木简记载,吐蕃对唐朝的战争中,岛岱部落[8]就以勇猛善战著称。实际上,除了吐蕃本土有许多部落以外,在吐蕃攻陷、统治的其他地区如河、陇地区以及鄯善、于阗等地都驻扎有来自吐蕃本土的部落。在吐蕃赞普赤祖德赞(即热巴巾)当政时,曾经&quot;从吐蕃每个茹中共(集合成)18个千户所的兵力,并携带各部旗帜,击杀了唐朝之首领。这里的18个千户也就是18个部落。所以,以部落为主体的行军作战是吐蕃军队之战斗序列的基本形式。吐蕃的地域空间分布非常广阔,军队兵力也很强大,内部部落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这样就能够发挥最大的战略作用。以部落为单位的兵力配置便于行军、野营、给养、作战、防御、撤退等军事行动。单个部落可以独立作战,也可以配合其他部落参加大的军事行动,机动能力极强。吐蕃以部落为军事单位的配置提高了吐蕃军队整体的战斗力,在吐蕃对外扩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h3> <h3>四是吐蕃对外战争多以对外扩张和掠夺财物为主要目的 战争是&quot;迫使对方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是为了实现政治目的所使用的一种工具。也就是说战争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政治意图,然而政治意图是多变的,&quot;政治意图同时还取决于战争已得的结果和可能的结果。吐蕃由于地处高原,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常年寒冷、干燥、紫外线强、氧气稀少、大气压力高等,严酷的自然条件极大地制约了农牧业生产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唐咸亨三年(672年),吐蕃大臣仲琮在回答唐高宗提问时亦说:&quot;吐蕃土风寒苦,物产贫薄,所部逻娑川,唯有杨柳,人以为资,更无草木,乌海之南,盛夏积雪,冬则羊裘数重,暑月犹衣裘褐。赞府春夏每随水草,秋冬始人城隍,但施庐帐,又无屋宇,文物器用,岂及中夏万分之一。吐蕃的自然条件是十分恶劣的,贫瘠的土地不能承载和容纳大量的人口。为了生存和发展的政治意图,通过战争获取更多的土地和得到更多的财物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从吐蕃早期的部落兼并战争到后期的扩张战争,在长达200多年的战争中,无不表现出吐蕃对外战争的扩张性和掠夺性。尤其是吐蕃军队在西域的活动,使吐蕃军队的对外扩张和掠夺战争达到了顶峰。西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要道,有着非常大的贸易价值,控制了这条交通要道就意味着拥有了巨大的财富,贸易和战争因此联系起来,正如荷兰人简·彼得松·科恩所说:&quot;贸易没有战争不可能维持,战争没有贸易无力进行。通过战争,吐蕃一度控制了这条贸易通道上的重要城镇并利用得到的财富继续发动旨在领土扩张和财物掠夺的战争。纵观吐蕃的对外战争史,西域是其最主要的军事活动地。通过和唐朝、大食、大小勃律等国在西域的长期军事角逐,吐蕃不但扩大了其疆域,而且通过对掠夺财物的分配和占有,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吐蕃的内部矛盾。吐蕃的对外军事扩张也促成了西藏文明&quot;东向发展趋势的形成,为西藏文明的东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h3> <h3>五是吐蕃军事发展受佛教影响较大 随着佛教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逐渐增强,造成了军事发展的相对减弱。佛教在松赞干布时传人西藏,随后僧人的地位逐渐提高,到赤松德赞时期,僧人不但免除兵差和赋税,连生活也不用担心,生活所需全部由政府提供。有关吐蕃早期出家人的情况,《拔协》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quot;大臣们说:若出家,生活没法解决!赞普说:生活由我王上供给!大臣们又说:如果不支兵差,不纳税,就会受到惩罚呀!赞普说:对他们,我赐予豁免的特权,让他们做我的顶礼对象。在很短的时间里,吐蕃僧人的生活问题便得到了解决,而且形成了一个新的集团僧侣集团并逐渐延伸到政治领域。在赤松德赞时期,吐蕃僧人已经渗透到最高权力机构。据《贤者喜宴》记载:&quot;继之,又颁布了佛法方面的命令,并赐予益西旺波以大金字告身,故其地位则在大论之上。随后,复献佛法之会议室,而此会议室(之规格)高于小会议室,为此,则令佛法宗师益西旺波将大尚论之会议室建成小会议室。也就是说,僧人的权力已经位列&quot;大尚伦之上&quot;。佛教的兴起及僧人的参政,对吐蕃军事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思想上,佛教是为了&quot;彻底摆脱世俗的束缚,灭尽人生烦恼,达到涅磐&quot;,在平时生活中有不争斗、不杀生等戒律。而军队作为国家机器,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武装组织,军队的日常生活就是训练和行军打仗。因此,佛教的戒律和军队的主旨是完全不同的。自从吐蕃僧人参与到政治生活以后,一些担任要职的僧人就不愿荐去带兵打仗,这必然影响到吐蕃的对外扩张政策,从思想上对吐蕃军事的发展造成了障碍。其次,僧侣集团的出现增加了社会的负担,影响了吐蕃对军队的投人和供应。根据规定,吐蕃僧人平时是不参加劳动的,吐蕃王室和各地方官府向寺庙和僧人提供生活资助。即使这种情况在后来发生了改变给寺庙授予属民和土地,但总的看来,僧人仍然是不劳动的,社会的负担并没有因此减轻。由于大量的社会财富需要供给僧人集团以解决日常生活,军费的开支必然就会受到影响。在吐蕃后期,军队已经守不住通过战争占领的大片土地,军队的保障不力恐怕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第三,大批的青壮年出家为僧,影响了吐蕃本土对兵员的征集和补充。吐蕃的出家人最早是从赤松德赞时的&quot;七觉士&quot;开始的,经过赤松德赞、赤德松赞、赤祖德赞等赞普的大力崇佛,佛教在吐蕃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出家僧人逐渐从王室走向平民化。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加入到僧人的行列中,这就给吐蕃本土的兵员征集和补充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征集兵员的数量和质量都受到了较大影响。僧人按规定不能结婚生子,大量男性进入寺院,人口的出生率随之降低。随着寺院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绝对人口数量则不断减少,兵源也就日渐枯竭。因此,佛教的传入对吐蕃军事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h3> <h3>六是在征战过程中充分利用各地,尤其是被征服地的资源,以期获得最大的战果并为下次征战做好准备 对于被征服地的利用与管理,吐蕃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清查户口了解当地的人口状况。只有准确了解当地人口的数量以及各种类型人口的分布情况,才能有效地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除了一般的清查户口以外,对一些特殊类型的人也作了详细的登记,如717年就有&quot;大论乞力徐于雅木西噶尔地方召集多思麻冬季会议议盟。统计清查岸本所属户口之册。&quot;,&quot;岸本&quot;指负责财政开支的官员,在吐蕃官员里大致相当于四品官。从这里可以看出,之所以要清查&quot;岸本&quot;所属户口之册,主要还是考虑到财政的重要性。733年&quot;大论穷桑于耒岗集会(议会盟)清查四苑绝嗣之户数。&quot;连绝嗣的户口都要查,可能主要是为了税收和征兵。(二)征收赋税增加财政收入。吐蕃在被征服地的税收种类名目繁多,庞大的军费开支需要充足的财力作后盾。单靠吐蕃本土是不足以维持军队的所有开销的。吐蕃本土不但贫瘠,而且因为供给线太长、交通不便等原因,不能及时将作战物资供给作战部队,在外作战的军队基本上还是依赖当地提供后勤保障。吐蕃在被征服地的税收主要包括人贡赋税、地亩赋税、黄金赋税、土地赋税、草料赋税、关卡税等。如669年&quot;赞普驻于悉立之都那,吐谷浑诸部前来致礼,征其入贡赋税。&quot;入贡赋税是被征服地需要定期向吐蕃缴纳的一种税种。地亩赋税和土地赋税大致差不多,相当于土地税,这是最普遍、最平常的一种税种,只要是被吐蕃征服的土地就需要缴纳这种税。黄金赋税主要针对产黄金的地方,青藏高原许多地方都产黄金,对淘金者收取一定的赋税是合乎情理的。如708年就有&quot;多思麻之会盟事,于若达之娘布召集之。对平民征集黄金赋税颇多。&quot;草料赋税也是一种相对普遍的税种。关卡税主要是在一些交通要道征收的一种税种,相当于今天的过路费。如692年&quot;多思麻之冬会于甲木细噶尔举行,收苏毗部(孙波)之关卡税。&quot;除了在被征服地征税,吐蕃还在各地征大料集,以满足军队的需要。通过征收赋税和大料集,大大增强了吐蕃的财政收入和作战军队的后勤保障能力。事实上,吐蕃所实行的这种策略就是以战养战的策略。(三)征集兵丁。兵员是军队的核心组成部分,兵员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吐蕃的作战部队经常远离本土作战,作战意味着有伤亡,因此其兵员的供给和补充就显得十分重要。很明显,吐蕃军队兵员的供给和补充不可能完全靠吐蕃本土,原因有二:一是路途遥远,补给困难。青藏高原海拔高、地形复杂、缺氧,1000多年以前其交通非常落后。兵贵神速,一旦战事发生就需要有足够的兵力,在形势紧迫的情况下靠吐蕃本土提供兵员根本不可能。二是兵员数量巨大。吐蕃对外作战,一次动用上万人,甚至数十万人。如此强大的兵力无论从人口还是财力来讲,吐蕃本土都是无法承受的。因此,在被征服地征集兵员就成为吐蕃的一项基本政策。每到一地,吐蕃都会在当地征集兵员,以满足军队作战的需要。755年正月,唐朝名将哥舒翰上奏玄宗日:&quot;苏毗一蕃,最近河北吐谷浑部落,数倍居人。盖是吐蕃举国强授,军粮兵马,半出其中&quot;可以想像,吐蕃当时在吐谷浑征集的兵马数量是很大的。吐蕃军队在异地作战时,经常使用从其他地方征集到的兵员。634年,吐蕃就曾利用羊同(象雄)兵击吐谷浑。&quot;弄赞遂与羊同发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遁于青海之北,以避其锋。&quot;670年,吐蕃伦钦陵动用40万大军大败唐军于大非川。在这支庞大的部队中,除了吐蕃本土的兵员外,还包括苏毗、吐谷浑的兵员,而且苏毗和吐谷浑的兵员占了很大比例。由此可以窥见,吐蕃军队在异地作战时,在被征服地征集兵员的数量之多、次数之频繁,非同一般。</h3><h3>吐蕃军事由弱及强,而后又由盛及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以上提到的特点之外,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吐蕃的骑兵。骑兵在吐蕃军队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骑兵为吐蕃军队开拓疆域立下了汗马功劳。吐蕃人体格健壮、善骑射,寓训练于日常生产和生活之中。因而吐蕃骑兵精良、马技高超,较之唐朝、南诏等的骑兵略胜一筹。吐蕃的马匹充足,在古代交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战马的作用在作战过程中就显得十分突出。唐中宗时期,由于马政衰弱,致使边防力量受到严重削弱。武则天执政后,由于连年用兵吐蕃、突厥等,骑兵不足,唐军经常处于被动局面。相比之下,吐蕃因为马匹供应充足,因此经常在战争中处于主动地位。二是吐蕃在用兵前后,经常辅以外交手段麻痹敌方。其惯用的手段主要有和亲、遣使通好、盟誓等,如在唐蕃大非川之战后,唐朝军队由于受到重创,吐蕃趁此机会一面用遣使通好的手段麻痹唐朝,一面加紧准备进攻唐朝西境。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九月,吐蕃伦钦陵在素罗山大败唐军之后立即遣使唐朝请求和亲,其主要目的便在于占领安西四镇和十姓突厥之地。</h3><h3>由是观之,吐蕃军事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方面,这些特点使吐蕃军队在战斗中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特点尤其是吐蕃社会全面佛教化导致了吐蕃军队最终走向衰落。圣历二年(699年)四月,吐蕃发生内乱,吐蕃赞普捕杀吐蕃执政大伦钦陵亲党2000多人,钦陵兵败自杀,其弟赞婆率部投唐,钦陵子弓仁亦率吐谷浑7000余帐归降,自此吐蕃军势渐衰</h3> <h3>第七大奇迹吐蕃是中亚唯一一个保持自己独特性的帝国</h3><h3> 纵观中亚各个国家都被大食所蚕食,被迫伊斯兰化,但是吐蕃是唯一一个例外,这依赖于吐蕃人的独立性思考,吐蕃人善于学习但是吐蕃人更懂得用学到的东西来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吐蕃人不喜欢像蒙古人一样屠城,他们三次攻入长安,抢走了大量的财物保证以战养战的思想,并没有进行屠杀。你要报仇可以,我不杀你等你来。这就是吐蕃人的思想豪放,并不像日本一样崇尚大唐文化,吐蕃人在当时是很特立独行的,放在今天来讲,吐蕃文化也是独特无二的,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吐蕃文化充满了战争、文明、内乱和宗教,但是这些都不能否认一点吐蕃文化的独特性,乃至整个国家的独特性,他不屈服于任何一个国家,也不崇拜任何一个国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