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实不忘曾春华,初心未改又和平

电政路8号

<h3><br /></h3><h3>引子。</h3><h3>光阴总是白驹过隙,越是往后,越难抓得住它的影子。四十不惑已是转瞬而过,经历过的人生当中,有两段日子最是难忘的。其一自然是十几年的军旅生涯,那儿有梦开始的地方和最灿烂的华年。另外一个,则是转业地方后,两年的下乡扶贫开发,驻村成为一名驻村干部的工作经历。虽然这两段经历,最近的,距我已是几年的过去。但时过境却未迁,不论是平时,亦或梦境,跃入脑海,浮在眼前的,却总是那些个岁月,一刻不舍忘记,仿佛亦未曾离开。而这一切,应该无不都在说明,在心灵的底片上,最刻骨铭心的曝光,并不一定是最风光华丽的镜头,那些艰难苦险,折磨淬火的片段,即使不堪,即使朴素,却也最能在心灵深处,定格出最美的画面。</h3> <h3>和平县东水镇显塘村。位于广东河源市北部客家山区,地处粤赣两省交界处,交通闭塞,山地丰富,农田与可耕作用地面积较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全村由显塘、成塘、新开、石富、坳背5个自然村组成,共有贫困户128户441人,是广东省第一轮"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的省定贫困山村。</h3><h3>2011年,我被派驻到这个小山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兼对口扶贫干部。在这里,与全村的乡亲一起,在当地和平县与东水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依托上级政策,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帮扶与生产共进,立足基础建设,着眼长远发展,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带领乡亲脱贫奔小康的路子。</h3><h3>这样的工作与生活,是春秋两度。</h3><h3>几度秋实念春华。在这个初秋的季节,为了心头念起的地方,终于又来到和平,看了看山村,看了看别后的乡亲。</h3> <h3>此行之前,一直有个初衷,那就是带着儿时将我带大的姥姥,到我工作过的这个山村看看。由于姥姥年龄大了,几次努力都是未果。而在这个初秋,终于得偿所愿,带着姥姥来到和平,来到了东水。</h3><h3>从学龄前的儿时,是在姥姥家度过的。</h3><h3>姥姥是北方人,所以在我生长的那个南方城市,我称呼她为"姥姥",而不是当地习惯所称的"外婆"。在她同样美好的年轻时候,姥姥随在铁路部门工作的姥爷在许多地方生活过,最终,他们在江西南昌附近的一个虽然小,却在当地铁路建设意义重大的小镇定居。应该说,我能够记起的的最初记忆,便也都在那个小镇。</h3><h3>写这番话,其实只是想说,姥姥是我记忆和人生中都非常重要和亲爱的人,无论在情感,或者生活当中,这种感觉从未离开,也从未停止。</h3><h3>随着我的年龄增长,姥姥也已经是耄耋之年,姥爷离开后,一直与小舅一起生活。所幸虽然年事已高,除了近两年开始,腿脚开始不便之外,其他倒也无碍,精神亦可。每每见我返乡,初入家门的一刻,也总是一直记忆中笑着的样子,"慈爱"。也许就是吧,这也是当时或此刻,都同样映入我脑海的一个词了。</h3><h3>此行在我和母亲的坚持下,我将姥姥从江西接至我生活的深圳。与其说是我们照顾她,倒其实不如说是姥姥陪伴我们。无论于我,或是于母亲,姥姥在身边,在一座城市的感觉,仍然可以让我们放弃很多杂乱的心绪,感到依偎,感觉温暖,从而更有旧时家的体验。我想,这一点,倒真还是大家起初都始料不及的哩。</h3><h3>而它却事实这样地发生着。</h3><h3><br /></h3> <h3>终于,在这个仲秋的午后,在南方依旧炽烈的阳光下,克服诸多不便,在母亲的陪伴下,我带着姥姥前往和平,前往显塘。这分别同样令我温暖的人和地方,一路向北后,终于合在了一处。</h3> <h3>村里并不多见的水田。</h3> <h3>"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不是镜湖的水,却依旧是村民们的希望。正是在这个村集体鱼塘,我与村干部一起发展养鱼与家禽的小型产业,年产出效益全部用于补充村集体收入。</h3> <h3>当年小鸭初入禽舍时</h3> <h3>池塘边没有榕树,却有苇草,成片成片,随风摇曳,仿佛是欢迎我这曾经的"村民"。</h3> <h3>小男孩叫凯博。老支书的孙儿,我当年初到这工作时还不到3岁,如今已是9岁的小学生了。当年初到显塘,诸多不惯,吃饭睡觉,这些基本的生活,大多是老支书照顾的。和凯博的情感也一样,和家人一样。当年离开的时候,他依依不舍哭着闹着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h3><h3>。</h3> <h3>已经是三年级学生的凯博。</h3><h3>姥姥、母亲与凯博的合照</h3> <h3>姥姥与母亲站在脚下的,叫博显公路。</h3><h3>如果说,我两年的扶贫工作还有作出些成效,那么这条山谷间小路的建设,一定是浓墨重彩的那笔。</h3><h3>显塘村地处偏远,距和平县城近70公里,村民生活出行极为不便,尤其是在就医入学等环节,都因为没有公路而非常困难。也即于此,当年带着全村人的期望和派驻单位领导的重托,利用一切资源,克服一切困难,在人力资源、资金来源以及路线设计、土地赔偿等重点难题前,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终于在2012年底,完成了这条山中小路的硬底化建设。完成了山村人民最大的愿望。</h3><h3>公路很小,宽不足4米,长3.2千米。但它却将村民出行到邻近的龙川县城的时间,由90分钟车程缩短至30分钟,实实在在成为显塘村的方便之路,希望之路。</h3> <h3>难忘那年春来早。博显公路动工之始</h3> <h3>开工建设前,和村民一起,肩挑背扛夯起的原始路基</h3> <h3>"我要在这条路上多走几步,这是我外孙作为一个党员,在农村锻炼的见证,再累我也想多走一段"。这是姥姥的希望,更是我的心情。</h3> <h3>通往新开自然村的另一条硬底化道路</h3> <h3>难忘入村伊始,与同事们走村入户,与贫困户田间地头交流的景象</h3> <h3>富裕之路</h3> <h3>着眼实际,挑选富贵树种植作为增加村民收入的主导产业</h3> <h3>当年的小苗,如今已成为几米高的成树,农民的种植与销售在当地已成体系。村中处处可见富贵树</h3> <h3>阳光下,这是当年的儿童与老朋友重逢后喜悦的奔跑。</h3> <h3>即将成熟的高山油茶果。</h3><h3>依托山区优势实施的油茶种植项目。高山油茶是粤北山区的传统经济作物,村民熟悉,种植基础好,销售渠道宽,是当年村集体经济重点来源之一。</h3> <h3>晴空如洗,竹影依旧。回到山村,一切都是熟悉的样子。</h3> <h3>村道旁的老树。</h3> <h3>村委会前再拍一张照片吧!</h3> <h3>抬眼之处,笑着望去。看见的,也许是新农村与新生活的希望。</h3> <h3>东水镇。镇政府门前的男孩们。</h3> <h3>东水镇。镇政府门前的女孩们。</h3> <h3>村里农房改造已100%完成,危房再看不到了,惟有这清代留下的土墙,还在向后来的人们,诉说着曾经和沧桑。</h3> <h3>典型的客家土楼,亦称围屋。</h3> <h3>姥姥、母亲与山村老人的交流。</h3> <h3>老人不说客套话,他们只在交流,我们的生活很好呀。</h3> <h3>搀扶着,让我再多走一段吧。</h3> <h3>当快门的咔嗒声最终定格在山村的刹那,临别的惆怅和莫名的感动兀地涌上心头。本没有刻意地通知打扰村民,可不知什么时候,许是小凯博的奔走相告,村口忽然三三两两聚起从各个自然村中赶来的乡亲。还是那熟悉的客家乡音,还是那满是老茧的双手,还是那一碗碗香醇的米酒,还是那一篮篮田间的蔬菜。"强古,多点返来看一下……"连对我的称呼,也都是和平当地称呼自家孩子的叫法。无疑,眼前这熟悉的一切,让我即使在姥姥和母亲面前,亦不能自已的湿红了眼眶。"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我是江西老区走出的儿子,也曾是红色军队中的一员。虽说眼下并非当年的井冈山下,却又自然地让我联想起这熟悉的歌声。是的,作为一名曾经的军人和党的基层干部,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不正应该这样,在声犹在耳的革命歌声中,重塑自我,再立标杆,通过扶贫工作,让特区干部与山区人民的情谊真挚深厚,如亲情般,隽永绵长吗?</h3><h3>动人的经历,留下的记忆,总是远长。</h3><h3><br /></h3> <h3>谢绝乡亲的礼物,在离开的路上,天边的火烧云正红,仿佛既是对我们此行的欢送,又是对农村新生活的祝福。是的,在党的政策和精准帮扶下,将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是红红火的,乡亲的生活也一定是更加美好!</h3> <h3>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把对农民的爱,和对亲人的爱一起,不仅只是埋在心底,更希望把她们留在那难忘的山村。</h3><h3>未经春华,何来秋实。经历可贵,情谊难忘。祝福和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