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漫步品唐诗(原创)

山之阳

<h3> 我爱雨。<br></h3><div> 我更爱在雨中漫步的感觉。</div><div> 雨中行走时,特别是在春天的雨中漫步时,我的世界里随时都会有唐诗的珠玉溅落。</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br></h3><div> 不知何故,每年的清明时节,或大或小,几乎都会下一点儿雨。在阴沉的天色下,在细细绵绵的雨丝中,跪在先祖的坟茔前,念及早逝的亲人,脑海里浮现出他们生前的音容笑貌,我忍不住的泪水涟涟。而这一句被人们吟诵了将近两千年的诗句,更是让人魂魄欲散!难道说,苍天也知道人们祭奠先祖的哀痛与凄苦?一场清淋冷寂、断人心肠的清明雨,从唐朝下到了现在。</div><div> 清明的雨,淋湿了燃化的纸钱,淋湿了人们心中的思念。让大家追忆先祖的心情,也像清明雨一样潮湿而忧伤。</div><div><br></div> <h3>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h3><div> 雨是有生命的,是灵性的智者。春天到了,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因为春天是生命萌发的季节,春天是绿色的季节,春天是花的季节,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春天也是希望萌发的季节。而雨,在春天发生的雨,自然是最好的雨了。因为雨是生命的甘霖,雨是绿色的动力,雨是花儿开放的源泉,雨是种子成长的乳汁,雨是希望萌发的助推器。雨这个智慧的精灵,就是在一年最好的季节里,及时的发生了。它带着生命的灵性来了。一个“知”字,完全就让雨活了。而那些飞舞跃动的雨滴,就是生命活力的本质表现。</div><div><br></div><div><br></div> <h3>  “细雨沾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h3><div> 在春天我有过这样的体验:知道是在下雨,也感觉得到空气中似乎有湿润的雨滴,但凝目细瞧,却看不到雨。</div><div> </div> <h3>  于是,往往就陶醉在春天的美景里,感受着空气中的润泽与甘甜,观赏着绿树鲜花的新鲜娇艳,神游于大自然的万千气象之中。待到发觉真的是在下雨时,才知道衣服已经湿了。但这种湿衣不会使人沮丧,只会让人感谢大自然的恩泽。雨因为“细”而“看不见”,也因为湿衣,我才知道,我就行走在雨中。春天有雨,也会有花儿的开放。早开的花儿,就有花瓣随着雨丝落地。而那柔柔的花瓣啊,在回归自然时,就像它们静静的开放一样,也是悄然无声的。</h3><div> 真的无声吗?花儿有闲的吗?每一朵花儿的开放,都是生命活力的激情喷发!每一枚花瓣的飘零,都是生命历程的延续。当花瓣落地时,你仔细听:雨声中都是生命绵延的咏唱!</div> <h3>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br></h3><div> 咸阳城的早晨,微雨初晴,空气清新。空中微小的尘埃颗粒(雾霾)都被雨水濯洗的干干净净。朝阳初升,客人旅居的驿站瓦宇明净,傍依着房屋而生的柳树,枝条清爽,柳叶葱翠。即将远行的旅人和送别的朋友们的心情,也是分外的清爽、坦然。</div><div> 送别的时候,远行的人前途莫测,谁也不知道前行的路途中会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心情往往都是比较沉重的。而送行的人也不轻松,难得有一位良朋好友(红颜或者蓝颜知己),却要去远行!在远古的大唐时代,交通艰难,通信不畅。此时一别,何日能聚?也许就此音信断绝,甚至此生再也不会相见。心中难免苦悲。这在唐朝的送别诗中,是很正常的感情状态。也由此而生发了许多名诗佳句。</div><div> 可这首诗,同样是送别,却写的情浓而不忧伤;意贴而不悲苦。原因就在于“雨”……“渭城朝雨”。一场清晨的春雨,让自然界美好的清新脱俗,更让送别和被送别的人一样精神爽朗。</div><div><br></div> <h3>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h3><h3> 皇城宽阔的大街上,有小雨降临,落到行人的皮肤上,润泽如玉的感觉,就像是给人的脸上和手上涂抹了细腻的酥油。这是纯天然的,没有任何化学成份的高档护肤品啊!</h3><h3> 对人来说,早春的小雨可以清新空气,洗刷掉楼宇屋面的尘埃,可以温润人的皮肤。而对大自然来说,早春的雨就是生命启动的源动力。那一颗颗刚冒出地面的鹅黄嫩芽,不用心去看就有可能忽略。</h3><h3> 就是因为读了这一句诗,为了体会“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在早春时节,我专门选择了一片稍微平缓的荒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的多次往返,以便仔细观察草色变化的奥妙之处。站在荒地上,细弱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眼中看到的大块色彩都是上年枯死的荒草的干黄色。缓慢地后退,目光远远地斜看时,便有了绿意的浮现。让我不由不佩服古人观察力的细致入微。 由此我也联想到“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诗句。细细揣摩,“近却无”比“没马蹄”的节令似乎更早一些。</h3> <h3>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h3><h3> 雨线如丝,缕缕不绝。落到水面上,点化开一盏盏细微如花的波纹。水里的鱼儿不甘寂寞,似乎也想要欣赏桃花流水的雨中美景,时不时的浮出水面。而鱼儿在水面的巡游,又激起了一阵阵波纹的微澜。好像是一枝枝花木的细径,把水面上一轮轮由雨点制造的花盏穿接在了一起。整个水面都成了一簇簇盛开的繁花,忽隐忽现,生生不息,时时变幻而又持久开放。“斜风细雨不须归”。虽然有雨,但雨细微的像牛毛、像花针……。燕子好像也知道这句诗的意境,不愿意着急归巣,在微风里,在细雨中振翅掠飞。忽而低探,几乎是贴着水面一掠而过。难道燕子也在细细鉴赏由雨滴引开的波纹的花朵?忽而又一飞冲天,似乎要去寻找这雨丝究竟从何而来!这样的美景当然得有老夫子来品鉴。水边的堤岸上,当有一小亭,亭中有两三个文人,三两盏热酒,也就有了这流传千古的隽雍佳句。</h3> <h3>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h3><div> 在网络上冲浪的人,在ktv里渲泄激情的人,在灯红酒绿中推杯换盏的人,谁会、谁能听到风雨之声?谁又有闲情逸致去看花开花落?数千年以来,人类的文明历史演变到如今,我们这些物质生活十分丰富的现代人,从精神层面上来说,似乎比几千年前的先祖们还要显得苍白而衰弱!</div><div> 古人就不一样了。是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原因也罢,还是物质生活的环境原因也罢,古代人总会有人倾听风雨之声,去感受、品味大自然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冲击与感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这样的诗词妙句举不胜举。而就在这倾听风雨之声中,由于年龄、阅历和境界的差异,每一个人的感悟也是异彩份呈。表现在诗章中也是各显神通、妙笔生花。</div><div> 同样的,在这两句诗里,诗人听到风雨之声,想到的是由于风吹雨打的原因,可能导致的花朵的凋零。春天是生机勃发的季节,夜间有雨,对花来说是好事。由于雨水的滋润,明天的树木与花草是不是会更加葱翠?花朵会不会开放的更为娇艳?而诗人联想到的却是另外一种有些颓废的可能。联系这首诗前面一句“春眠不觉晓”,在这个万象更新的季节,能睡到连天亮都不知道的人,是不是无所事事的人?查阅诗人生平知道,这首诗作于在鹿门山隐居期间,正是诗人仕途失意的阶段,也就能理解诗人夜听风雨之声的心态了。</div> <h3>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h3><h3>读到这句诗的时候,我总想象着这个画面中的主人公就是自己。我戴着大大的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草编织成的蓑衣,手执长篙,站在一艘小小的渔船上,掌握着渔船移动飘荡。岸边微风轻拂细小的树枝微微摆动,细雨丝丝,斜斜落下,浸润着我裸露在外黑黝黝的皮肤。船尾,蹲着一只苍黑的鱼鹰,伸着长长的脖子,盯着水面波纹的变化。而我的脚边,当然会有一套整理好的网具。我和那只鱼鹰一样,瞩目观察着河水中的动静,随时准备着抓起网具,抛洒向水影中的鱼群。那肥美的鳜鱼,就隐藏在鲜艳的桃花瓣之下。</h3> <h3>  这是劳作的场面吗?不!这完全是在大自然中所进行的一种优哉游哉的互动游戏!这个时候,风、雨、桃花、流水、鳜鱼、箬笠和蓑衣,包括远处的西塞山和白鹭鸟,都是我的,都和“我”一起融入了大自然的造化之中,成为了一道亘古不灭的风景。</h3> <h3>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h3><h3> 同样是平平常常的字,唐人通过凝炼构思,组合出来的诗句,却具有了非同凡响的悠远意味。“春潮带雨晚来急”一下子就让“春江潮水连海平”的诗句涌到了我的口边。而这雨是“春潮”“带”来的,又是这么“急”,直接把潮水给拟人化了。一个“急”字,结合每个人实际生活中的体验,又把春江潮水晚来急涨的势头显现在了人的视野之中。潮水上涨,而且又是傍晚时分,肯定也没有想要渡河的旅人,自然无人去掌控渡船了。本来就少有旅人的野渡口,无人操持的小舟也就随波逐流的横在了岸边。</h3><h3> 在这一联诗句中,看不到人,也没有写人的意味。简单的由潮水、雨和一叶随波荡漾的小舟,构筑成了一副画面,营造了一种意境。你是能感悟到荒野中一种苍凉的野性美,还是感受到春潮和雨所带来的大自然的力量震撼,亦或是在那一叶小舟的率性之中,体会到生命中某些灵动的美,就在于个人的际遇了。没有一人,不着一言,却又意境深远而悠长。颇有几分释迦拈花一笑,弟子豁然顿悟的佛理韵味。</h3> <h3>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h3><div> 天下名山僧占多。江南成百上千的寺院楼台,又有多少在烟云缭绕、雨雾迷蒙中隐现。青砖碧瓦与绿树红花掩映,钟罄梵音共雨丝云雾交响。作为世代生活在北方黄土高原上的我来说,水:河水、海水、湖水都是我向往的圣境。而与水有关的雨,特别是春天下雨的江南,就是我的天堂了。</div><div> 水边小村的一帘酒旗,在屋顶的斜风细雨中微微招摇,而远处山廓下,一个小山村的树梢上,似乎也有旗幡的飘扬。烟雨江南的春天,绝对少不了鸟语花香。就在这梦幻般的江南春雨中,温一壶酒,约两三个知己,在水边村庄的小酒店里,把酒临窗,阅江南烟雨的奇妙画卷。或者是约几个诗文好友,当然少不了诗僧了。在山村酒坊里,品村酿醪液,听梵音净心',观绿树楼台悦目,当是其乐无穷之妙境啊!</div> <h3>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h3><h3> 前面许多诗句中的雨。都是春天的雨,春雨是清新而明快的。这一联诗句中的雨,却是秋天的雨。秋心为愁,在古人的许多诗句文章中,有很多都是悲秋的。如果再加上下雨的因素,难免使人产生愁怨的心理。“秋风秋雨愁煞人”自有道理在其中。但李商隐的这首诗,却在秋天下雨的夜晚,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温馨、浪漫的温柔之乡。</h3><h3> 有夜晚淅淅沥沥的秋风秋雨声中,诗人想到的是和知心爱人在窗前对坐,情话绵绵的曼妙时光。那淅沥的雨声,似乎就是爱人在和他絮絮而语。幸福的时光流失的速度总是很快,点亮的烛火不知道是第几次又结出了烛花。与爱人一起,共同剪去烛花,让烛光更明亮一些。好让相爱的人儿,更能看清楚彼此眉目之间流动的幸福光彩。</h3><h3> 身在巴山蜀水,恰逢秋雨连绵,思念远方爱人之心不可避免。唐人在诗词中炼词造句的功夫,永远都是我等望尘莫及的。一个简单的“共”字,一个平凡的“剪”字,组合成“共剪”一词时,就把一对夫妻同窗对坐、共话天伦的美妙剪影,印衬在了人们心灵的窗户纸上。而“何当”一词,又把诗人急于和爱人相聚的急迫心情表露无遗。那在远方牵挂的爱人啊,你可知道?我对你思念的心情,就像那巴山夜雨中,涨的满满的一池秋水!</h3> <h3>文字原创</h3><h3>图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