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课堂实践】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的第一篇习作是“我的课余生活”。在接手新班级且完全不知道学生的写作基础的情况下,便开始了习作教学。教学步骤如下:一、指导审题,界定“课余生活”的概念;二、拓展思路,给题材分类(根据学生回答分了以下几类:活动游戏类、旅游观光类、采摘体验类、学习本领类);三、聚焦具体事例,指导连段成篇;四、激发创作欲望,学生自由作文。教学预设中,第四环节紧连在作文指导课后,用时四十分钟现场完成习作。</h3> <h3> 但是,我想说的就是但是……现场作文的情况惨不忍睹。惨况一、虽然我一再催促,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无法现场完成习作;惨况二、题材类型虽然十分丰富,但五花八门,没办法一对一指导;惨况三、高估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有二十几个孩子词和词之间不连贯,句和句之间不通顺,段和段之间无过渡,细节描写更是无从谈起。 </h3> <h3>【课后反思】经过反思,发现预设教案时完全没有考虑学情,课堂生成未达到预期时也未及时调整教案。于是决定第二天调整教案后重新上。在二次备课时,我想这是三年级的第一篇习作,是否真的有必要让学生呈现出一篇完整的文章?依据学生的情况,可否降低学习目标,让孩子从片段练习开始?学生在进行语言组织时能力不够,教师可否降低难度,给学生一根初学时的拐杖?那么这根拐杖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总说细节最重要,但细节非常多,可否每次只训练一种类型的细节?比如,这次只教怎样把人物的动作写好,写传神?或者是否可以将阅读教学中的语用训练点迁移到习作教学中来?</h3> <h3>【行为跟进】在这样的思路下,进行了习作教学的行为跟进。教学步骤如下:</h3><div>1、设计开篇语——“我跟随爸爸妈妈来到龙溪蓝莓基地,”要求学生在这句话后续写,直接进入片段练习。</div><div>2、写自已看到了什么?要求学生抓住蓝莓未成熟、快成熟和成熟了的三种样态,进行描写,并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div><div>3、写自已采摘的过程。要求学生用上句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鼓励学生使用的动词不重复。</div><div>4、仿照《槐乡的孩子》结尾,表达劳动最快乐的主题思想。</div><div>5、镂空句段进行习作训练。整个片段的写作思路完成后,将重要的衔接语句出示在黑板上,形成镂空句段,让学生进行填空。</div> <h3> 我跟随爸爸妈妈来到龙溪蓝莓基地,哇 !蓝莓树 。走进树丛一看,没成熟的蓝莓 ,像 ;快成熟的蓝莓 </h3><div> ,像 ;成熟的蓝莓 ,像 。</div><div>我拿起小篮子,开始采摘蓝莓。我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div><div> 。半天时间很快过去了,我终于 。虽然 ,但是 。 </div> <h3>【设计意图】这样的调整有以下几个意图:1、降低了习作教学目标,由训练篇的习作降低为训练片段的习作;2、对细节描写的要求更具体了,把平时阅读教学中的语用训练点放在了习作过程中继续巩固,强化了比喻句的训练和动词使用的准确性。3、镂空句段的设计其实就是教学工具,就是为了给学生一根初学习作的拐杖,把原本要求学生自已组织语言的要求降低为在老师的帮助和提示下进行语言组织。这样一来,整个习作教学的目标起点低了,训练落点更为精准。(附上学生作文)</h3> <h3>【二次反思】从现场习作的情况来看,全班学生无论程度好坏,都能写出200字左右的片段,且言之有物。但是,是的,我又要说但是,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设计方案对于语文程度较好的学生来说,会不会太简单了,有较好语言组织能力的学生会不会吃不饱,而且我也觉得这样的设计是不是太禁锢学生的思维了,学生的习作太千篇一律了。也许应当将两次预设进行融合,在班上进行分层教学,这样一来,一节作文指导课的时间又不太够。好吧,语文老师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进着习作教学。</h3> <h3>【写在长假前的祝福】最后,向所有小学语文老师致敬,(包括我自已),正是因为我们的努力才让大部分学生们经过六年的学习,能够写出一篇基本像样的文章。我也同所有的小语人一起,在小语教学之路上行走并思考着,期待我们所经之路能开出朵朵艳丽的花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