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家“老校屋”

乡间小路

<h3>  记忆里,总有一些往事让人回味,朦朦胧胧中把自己带回到那远去了的少年时光……</h3><h3> 现在,俺村不少人都习惯叫刚拆除在建的村委大院老校屋。其实,贺家村真正的老校屋不是这儿,但凡上了岁数的贺家人都知道,最早的老校屋是在村中心稍靠西北的地方,一条南北大街西侧的一个四合院,这才是贺家村早年的小学校,也是当时村大队部所在地,三个先生百来十个学生。当时的教书老师好像是:张传统老师、张从周老师,因为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去上过学,仅知道这俩老师了。据说学校上下课,由其中的一位老师去敲挂在干枯树干上的犁铲头~~铛!铛!铛!</h3> <h3></h3> <h3>  到我上一年级的时候,学校搬到了村西南角三队场院,坐北朝南,有三十多间土坯瓦房,后面是流水潺潺的小河,没有院墙,前面是近千亩盐碱地。学校到村里有一段土路,那时候村街里路面没有硬化,每逢雨雪天气,我们都是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回,俺家又在村东北角,赶上天气浐泥淌水路过十几条胡同和街道,得走半个多钟头。</h3><h3> 或许 因为前边大片一毛不长的摞荒地不能耕作,只能用作操场,这么来广阔的操场显得尤为壮观,当时的学校还是蛮不错的。那时候我没有去过城里,也不知道城里的学校是什么样子,更无从知道和人家有啥差距,只觉得自己的学校是非常美好,现在想起来依然觉得贺家小学还是那么高、大、上。</h3> <h3>  贺家小学很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体育活动总是积极开展,学校有很大的空旷操场,练习长跑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没有正规的篮球架,上篮球课时,老师就让我们练拍球、接球、传球等基本功。遇到没有风的天气,在操场上用水泥抹出来的球台,砖块拼起来的拦网,老师教我们练习乒乓球,风来了就停下来。</h3><h3> </h3> <h3></h3> <h3>  好像 我们上三年级的时候,开始上夜自习了。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电 , 我们每个学生人手一墨水瓶子做的洋油灯放在泥桌的前面 ,两三个小时下来,不管男生女生,每个人鼻孔处,都有了黑毛。</h3><h3> 十冬腊月,教室讲台前用土坯盘一个大大的渣子炉。一般是按值日表,轮流合渣子生炉子,碰到我这样的笨蛋值日,等上课了也还没生起炉子,整的大家呛的不轻。</h3> <h3>  我在这里度过了五年,那些年物质匮乏,生活都很贫苦。有不少同学,时常跟随大人到外地讨饭数日后再回来上课,尽管每个人都没有件象样的穿着,尽管每个人都没有崭新的书包,尽管我们很多时候去捡了烟盒做本子……可是我们都感觉在这儿度过的很充实,留下了我们许多许多的欢乐和温馨的回忆,特别是教过我的一些老师,每每想起来,觉得十分亲切和温暖~~~印象比较深的老师有田美玲、张可刚、薛英坤、张炳刚、袁秀华、李子亮、李洪彬……</h3> <h3>  我1978年离开这里去刘官联中读初中,我们走后第二个年头,这儿又变成了贺家的老校屋,贺家小学又向南搬迁到了村前。也许是学生人数越来越少的缘故吧,再后来,农村小学的数量开始减少,闫坊乡平均两三个村子一个小学 ,贺家小学被合并到了王浩村小学。原来的小学校就变成了在建的村委大院。</h3><h3> 贺家老校屋,那些熟悉的画面,想起来永远都是那么温馨,一个个细节勾勒出贺家村每个60后、70后最为真实的童年。</h3> <h3>(图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