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一个特别的时代,给了我们这代人一段特别的经历,一段特别的人生让我们有了一个历史进程中的个性标记这就是"知青"。一一题记</b></h1> <h1><b>2010年10月18日来到山城重庆,我和原白合三队知青彭红霞联系上了原在大竹县新桥公社白合大队下乡插队的几位重庆知青聚一聚,心情十分激动,从77年12月10日离开白合大队参加石油勘探工作以来,第一次联糸上在农村一起挖干田,挞谷子,挑大粪的知哥知姐们,亲切的问一声许多年了你们还好吗……</b></h1> <h1><b>参加知青聚会的有:<br /></b><b>白合二队:李坚<br /></b><b>白合三队:蔡玲、高凤莲、彭红霞<br /></b><b>白合四队:曾鲁<br /></b><b>白合五队:李少容<br /></b><b>新桥中学潘传学老师(知青)</b></h1><h1><b>地点:重庆市南岸区</b></h1> <h1><b>第一站来到了彭红霞家住处,重庆江北区家中,见到了原我们白合大队的团支书蔡玲女士</b></h1> <h1><b>白合三队知姐知妹左彭红霞女士、右蔡玲女士</b></h1> <h1><b>下午三点我们来到了重庆南岸区,在区中心这个烟酒店铺的白合五队知青李少容先生</b></h1> <h1><b>在李少容先生家等来了在白合三队插队的高凤莲女士,从左至右彭红霞、蔡玲、高凤莲</b></h1> <h1><b>蔡玲(左)、彭红霞(中)、高凤莲(右)三朵知青美女花,在插队一起吃住一起劳动,一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现相聚在一起,谈笑风生,聊起插队往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b></h1> <h1><b>在李少容家中休闲品茗,聊天,仿佛又回到知青点那种兄弟姐妹情谊中⋯</b></h1> <h1><b>原来一起插队的少女,现经过几十年的人生历练,成为一个阅历丰富的,端庄优雅而又时尚的女士了。</b></h1> <h1><b>我和白合五队知青李少容先生</b></h1> <h1><b>漂亮的高凤莲女士</b></h1> <h1><b>当年的靓男美女如今已经步入花甲,往日面如桃花的脸上已经纹路四起,双鬓斑白,儿孙绕膝。</b></h1> <h1><b>重庆南岸区世纪阳光小区</b></h1> <h1><b>晚餐由李少容先生招待重庆市南岸区火锅店吃火锅,特邀潘传学老师(左,原新桥中学教师、知青),白合四队插队的曾鲁先生(右)</b></h1> <h1><b>来一张照片,多年的知哥。</b></h1> <h1><b>东道主李少容先生、依次潘传学老师、曾鲁和我</b></h1> <h1><b>插队落户几年,一直没有合个影,今天合影必须有。后排从左至右分别是:高凤莲、彭红霞、蔡玲,前排从左至右分别是:李少容、潘传学、曾鲁、李坚</b></h1> <h1><b>第二站,重返插队下乡的地方:大竹新桥公社白合大队</b></h1> <h1><b>通往白合三队知青点的途中</b></h1> <h1><b>遇到了白合二队的老农李志明老人</b></h1> <h1><b>离别许多年了,这是什么地方呢?熟悉而又陌生</b></h1> <h1><b>通往白合三队也有了水泥路,村村通公路了,太好了</b></h1> <h1><b>这是白合三队的知青点,住着两男三女的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女知青蔡玲、高凤莲(重庆籍)彭红霞(大竹籍)、男知青黄小明(大竹籍)姚锐(重庆籍)</b></h1> <h1><b>这是我的知青点,白合三队保管室</b></h1> <h1><b>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柑桔树现在己结果了</b></h1> <h1><b>来几个当年我们几个知青栽的桔子</b></h1> <h1><b>彭红霞女士来到她的知青点坐在门坎上,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说几十年前来到这个知青点上有许多的人和故事都历历在目,第一晚睡在这里,泪水湿透了枕头,从此走上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人生路⋯那年我才18岁</b></h1> <h1><b>当年的农妇叫何忠碧</b></h1> <h1><b>彭红霞女士说,这里度过了我的几年知青岁月</b></h1> <h1><b>这里是我们知青点的客厅,供几个知青学习,生活交流的地方,男知青住一间,女知青住一间</b></h1> <h1><b>这个知青点目前住着两位老人,何忠碧和他的男人</b></h1> <h1><b>我们的自留地</b></h1> <h1><b>风风雨雨几十年的知青点,现在寞落了,没有变化、没有生机,只留下历史的年轮罢了</b></h1> <h1><b>这是白合七队水库,在水库旁有一座泥土垒成的保管室,那就是我们知青集中的地方,彭红霞说,从77年知青陆续招工招生招干回了城,少部分晚走的知青集中点</b></h1> <h1><b>水库大坝上,留下了我们知青足迹</b></h1> <h1><b>当年留在知青点上几个知青,没事就坐在这坝上,看着通往外面的小路,想工作,想父母,想回城,想永远离开这个地方⋯</b></h1> <h1><b>彭红霞说,这个保管室有两间屋,里面住着几个女知青,外面住了几个男知青,当时我们看到有门路的知青个个远走高飞了,留下来的全部住在这个保管室做知青点了</b></h1> <h1><b>这是我下乡的地方,大竹新桥白合二队,白合二队是白合大队部所在地,也是白合大队的政治,经济中心,二三四五六七队的村民、知青外出必经之地</b></h1> <h1><b>从白合一队延着新桥公社河畔向庙坝街走去,重温当年乡村赶集的感觉</b></h1> <h1><b>几十年前庙坝老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现在街景依旧,没有多大的变化,感觉还有些落寞,许多街上住的居民都搬到高速路口(原来的老场)去了,在高速路口一带修了一些高楼,一些新房。</b></h1> <h1><b>庙坝街上场口留个影</b></h1> <h1><b>进入庙坝老街的大桥上</b></h1> <h1><b>结束语:想当年,我们拼搏,我们努力,我们奉献,我们无怨;看今朝,我们难忘,我们自豪,我们骄傲,我们无悔。<br /></b><b>如果说,历史造就了知青,知青也造就了历史,这一段历史是我们共和国最为特殊的历史。经历了时代的考验,经历了生活的折磨,我们无愧于"知青"的称号,也无愧于新桥乡白合大队新农村的拓荒者和建设者的美誉。</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这次在重庆几个知青小聚,特别感谢蔡玲女士,李少容先生</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17年9月29日于成都新津</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