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叠滘北尋古探秘篇

dhzheng 鄭德華

<h3>本人岳母龐氏(可瑩),出身南海叠滘北鄉,祖居村頭村鎮南巷,那𥚃有太太(張小瑩)不少童年的記憶。</h3><h3><br /></h3><h3>可能是歷史專業的「僻好」,本人雖不是冶南海地方史的專材,但對這條有900多年歷史的古老鄉村(建村時間:宋建中靖國元年,即1107年)的名人望族,也略知一二,龐氏就是其中之一,而下面兩位,亦諶稱為歷史上的著名人物。</h3><h3><br /></h3><h3>龐尚鵬(1524- 1580),字少南,號惺庵,嘉靖三十二年(1553)進士,曾任知縣、巡撫,行御史之職,主治軍事、經濟事務,以推行一條鞭法和整頓兩淮鹽法享有盛名,著有《百可摘稿》、《龐氏家訓》、《龐氏族譜》、《奏議》、《殷鑒錄》、巜邊行漫議》等。其中「陳末議以保海隅萬世治安疏」是研究明代澳門史與中葡關係史的重要文獻。清代在廣州有祠供奉。</h3><h3><br /></h3><h3>叧一位是現代人龐偉廷(1859 - 1934),年輕時隨族人到香港,以經營南北行起家,逐成富商。1919與周壽臣、莫晴江、李冠春等共九人創辦東亞銀行,龐氏為首屆董事會主席。後又在九龍深水埗一帶經營房地產。現「偉晴街」就是以龐偉廷、莫晴江之名命名的街道名。他樂善好施,在1922-23年曾任廣華醫院總理和保良局主席。龐氏家族事業在二十世紀三十年年走向衰退,逐步離開世人視野,以至當代人提起這位曾叱吒一時風雲人物的機率甚少,使香港史失去了一些耐人尋味的片段。</h3><h3><br /></h3><h3>上面兩位歷史名人對家鄉歷史均有貢獻。龐尚鵬編撰的龐氏族譜及撰寫的家訓在明代家族文化中成為一方典範;而龐偉廷在家鄉建宗祠和族人住房、關心鄉事、辦企業等亦有口碑。</h3><h3><br /></h3><h3>可能叠滘鄉還有值得一書的重要人物。本着填補現存歷史某些「空缺」之目的寫成此帖,以其拋磚引玉。</h3> <h3>(一)南海叠滘鄉歷史文物</h3> <h3>明代名臣龐尚鵬題字:「臨海廟」。(2008年攝)</h3> <h3>題字碑上的題款,說明題字為龐尚鵬於萬暦八年(1580)書寫。(2008年攝)</h3> <h3>此碑記敘了海神廟在1911年以前有5次修建。(2008年攝)</h3> <h3>石碑上的「龐裕光」即龐偉廷。這是他在離開家鄉前的用名,後來在家鄉的物業,亦沿用此名。(2008年攝)</h3> <h3>龐偉廷在香港的文物</h3> <h3>港島賢景亭是為紀念對香港慈善事業有貢獻的人而建的紀念亭。</h3> <h3>在一九二二至一九二三那屆保良局總理人名冊的第二行,第一位便是龐偉廷。</h3> <h3>從右向左排第六位便是龐偉廷。</h3> <h3>(二)2017年叠滘鄉的拍照</h3> <h3>不知為什麼把「鎮南巷」的舊名取消了?</h3> <h3>叠滘北村頭村鎮南巷</h3> <h3>龐偉廷建的龐氏宗祠</h3> <h3>宗祠現租給一對外地夫婦作造木工場。</h3> <h3>這是立於同冶二年(1863)的一塊宗族訓條,可惜現在用來作鋪路石。</h3> <h3>我們不可能把歷史上的東西全部保存下來,變幻是永恒的。但是,作為對地方有紀念價值的東西是應該作為例外,因為它們往往是我們文化的根,歷史重要的一頁,應該成為我們集體記憶的一部分。</h3><h3><br /></h3><h3>近二、三十年,中國農村城市化的速度快得驚人,如何選擇性保留農村中的文物和傳統文化成為一個新的社會議題。大家都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但卻在如何選擇和重點保䕶、活化文物、古蹟中缺乏深入細緻的研究,而這方面的人材培養與在學校的教育中也顕得貧乏。中國歷史教育還是以王朝更替為主,政治史的份量大大超越社會史的份量。所以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商業利益高於一切,在經濟目標的帶領下的「活化」文物古蹟,結果往往是破壞了文物,失去了寶貴的歷史文化。</h3><h3><br /></h3><h3>如何平衡經濟利益與保護傳統文化,應該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去解決,成為我們社會改革工程的一部份。</h3><h3><br /></h3><h3><br /></h3>

歷史

龐偉廷

龐氏

我們

成為

社會

文物

龐尚鵬

經濟

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