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敦煌一一莫高窟

小玫

<h3>  敦煌,早就以它古老神奇的艺术牵动着我的心。</h3><h3> </h3><h3><br></h3> <h3>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h3> <h3>  大牌坊上边有着郭沫若题词"石室宝藏”。</h3><h3> 走进莫高窟犹如走进了一个欲望与信仰的精神家园……</h3><h3> </h3> <h3>入洞窟参观要严格遵守一些规定:不许拍照、不许触摸、不许大声喧哗。喜欢拍照的我也认真遵守此规定。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的照片都是在外边拍的。</h3> <h3>莫高窟俗称“千佛洞"</h3><h3>莫高窟的开凿得缘于一位法名乐尊的和尚。据说,在1650年前,乐尊云游到此,忽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若千佛。心有所悟,便在崖壁上凿下了第一个石窟在此修行。此后,不断有僧人到来开凿石窟修行,还有许多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为了祈求前路的顺利、生意的发达,纷份在这儿许愿开凿石窟,请民间艺人绘上心中崇拜的神灵形象。在其后一千年中,这里连续开窟造像,从十六国到元朝,莫高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10个朝代。鳞次栉比的佛窟分布在15至30多米的断崖上,形成1680米长的石窟群,据说有上千座,至今只有735个可编号的窟,壁画4.5万平方平、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敢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h3><h3> 元朝末年,由于战乱和风沙掩埋,莫高窟逐渐被人谈忘。莫高窟得以闻各世界,缘于藏经洞的发现。</h3><h3><br></h3> <h3>  第17窟 藏经洞</h3><h3> 原为唐代高僧洪辨圆寂后,其弟子修建的纪念洞窟,内有洪辨的塑像。</h3><h3> 公元11世纪初叶,由于时代更迭或战乱等,僧人们将重要的经卷、社会文书、挡案和佛像、幡画等5万多件收藏洞窟中,并砌墙封门,且表层饰以壁画。随着知情人逐渐渐离世,藏经洞逐渐不为人所知,在大漠中封存900多年。</h3><h3> 到了1900年,因为偶然机会,才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h3><h3> </h3> <h3>  参观莫高窟的中国人,心里都绕不开一个名字:王道士,俗名王圆篆</h3><h3> 因为这个人改写了莫高窟乃至敦煌的命运。</h3><h3> 1892年前后,王道士化缘来到莫高窟,他发现这里的佛教洞窟破损严重,便用化缘得来的钱,请人挖去积沙,清理洞窟 。身为道士的他,自愿担当起“守护神"的重任。</h3><h3> 1900年,王道士清扫积沙时偶然发现藏经洞,为了保护莫高窟,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他不断向各级官方求助予以重视,甚至冒死向慈禧上书。由于晚清政府腐败,消息己出,英法美日俄等国的探险家和学者纷纷到莫高窟寻宝。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美国人华尔纳用低廉的价格从王道士处获得了大量珍贵典籍和壁画,当西方人带走中国文物时,当地官方开据许可证并一路受到了官兵的保护。王道士把所得收入全部用于维护和修建莫高窟。</h3><h3> 而王道士在莫高窟倒卖国宝以后,遭人们唾骂,他非常害怕,不知所措,精神失常, 晚年凄惨。</h3><h3> 藏经洞所发现的文物,被公认为稀世珍宝,这是它们被散播到英法俄美日之后的事。</h3><h3> 一百年来关于王圆篆道士的历史定位一直争论不休。</h3><h3><br></h3> <h3>  道士塔</h3><h3> 1931年王道士这位千古历史人物终于摇摇摆摆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的弟子把他葬在了莫高窟大泉河东岸的沙漠上,修建了一个在当时很有气派的土塔,并立了一个功德木碑。</h3><h3> 这个塔是莫高窟的一景,无论是作为功德塔,或纪念塔,或王道士的耻辱柱,都成了历史的记载。</h3><h3> 他的名字将永远和莫高窟历史同在。</h3> <h3>  骗取盗运文物第一人</h3><h3> 斯坦因 英国人,“探险家、考古学家、艺术史家</h3><h3> 是他让世界知道了莫高窟。</h3><h3> 国际敦煌学开山鼻祖之一。他是今天英国与印度所藏敦煌与中亚文物的主要搜集者。</h3><h3> 1907年,斯坦因用欺骗手法说他是沿着唐玄奘西天取经的路来的,骗取王道士的信任,用200两银子换走了24箱经卷,历时一年多才运出中国,他将部分经卷留在印度,其余运往英国。</h3><h3> 经籍发现二十年左右便在国际上勃然兴起一门热闹的“敦煌学"。</h3> <h3>英国探险家斯坦因1907年拍摄的藏经洞和经卷。</h3> <h3>  伯希和 法国汉学家、探险家</h3><h3> 1908年,29岁的伯希和来到莫高窟,从王道士手中买走了6000余件写本。由于伯希和精通汉文,所以他挑选的卷子更有价值。1909年,他将部分敦煌精品带到北京的六国饭店公开展出。</h3><h3> 接着,日本的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的鄂登堡,美国的华尔纳纷踏而至,带走大量的经卷。中国的大门就这样敞开着,没有人阻止,说这经书是国宝,不准出卖。</h3><h3> 当外国人频频光顾莫高窟之后,人们才恍然大悟,洋人如此喜欢的必定是好东西,于是便千方百计窃为已有。有拿去卖钱的、买官的、私家藏品。直到1910年清政府才决定把剩拿的经卷全部运往京城保存。然而在运送途中又大量散失。</h3><h3>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被外国人所掠走的那些经卷,目前都在这些国家的最好的博物馆里得到最好的保管。</h3><h3><br></h3> <h3>伯希和正在藏经洞挑选文物 1908年拍摄</h3> <h3>  华尔纳 美国探险家、考古学家。</h3><h3> 1923年到敦煌,剥离莫高窟唐代壁画精品10余幅,并盗走第328窟彩塑供养菩萨像等。</h3> <h3>  敦煌藏经洞陈列馆,展出藏经洞相关文物和流失在国外敦煌经书、绘画等文物的复制品。以及藏经洞的发现和被掠的经过。</h3> <h3>英国博物馆藏-绢画-树下说法图 (唐)</h3> <h3>法国吉美博物馆藏-药师如来像 (唐)</h3> <h3>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绢画-弥勒经变 (晚唐)</h3> <h3> 莫高窟 九层楼</h3><h3> 记忆最深是第96号窟九层楼(唐代建筑),走进莫高窟一入眼帘就是这座最高的洞窟,里面供奉的是世界最大的室内泥胎弥勒菩萨造像,又称大佛殿。</h3><h3> </h3> <h3>九层楼窟内的大佛高35.5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复制图)</h3> <h3>莫高窟第158窟 卧佛 中唐(复制图)</h3><h3>这尊释迦牟尼涅槃像长16米,石胎泥塑。佛像生动地表现了涅槃境界的高深莫测。</h3> <h3>  1650_文明的回响</h3><h3> 是在景区内,敦煌研究院为纪念莫高窟1650周年举办的活动。展览是沿着时间轴梳理敦煌莫高窟的1650年的跌宕起伏的历史、精美绝伦的文化艺术,看到印度、波斯、希腊和强大的中原文化渗透全部都融合在一起,如今天的十二星座画在壁画上黄道十二宫。也见证了佛教从印度、中亚,经敦煌向中原发展的文化传播。</h3><h3> 展厅有洞窟内大量精美文物的复制品。</h3><h3><br></h3> <h3>展出壁画内容佛像、佛教史迹、经变、神话、供养人等题材和装饰图案……</h3> <h3>莫高窟第327窟 壁画飞天图</h3> <h3>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洞窟中,几乎都画有飞天。飞天壁画最为传神,飞绕在上空,迎风摆动的衣裙,飘飘翻卷的彩带,飞得那么轻盈飘逸,妩媚动人。</h3> <h3>  第112窟《伎乐图》反弹琵琶,是敦煌壁画中的代表杰作。写伎乐天伴随着仙乐翩翩起舞,举足旋身使出了"反弹琵琶"的绝技。</h3><h3> "反弹琵琶”的舞姿引发了舞剧,"丝路花雨”的创作灵感,取得名扬海内外的巨大成功。</h3> <h3>  第257窟 鹿王本生图(局部) 北魏时期。</h3><h3> 九色鹿,本生故事是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生前所经历的许多事迹。</h3><h3> 莫高窟北魏、西魏时期的壁画,是佛教艺术传入中国之后现存较早的绘画作品。</h3> <h3>莫高窟第3窟 千手千眼观音 (元)</h3> <h3>第98窟 〈五代〉</h3> <h3>  130窟 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 〈唐代〉</h3><h3> 莫高窟在修建130窟时,王氏夫人带头捐了一大笔胭脂钱。按照当地习惯,她的形象与大怫同在。这就是供养人像。</h3><h3><br></h3> <h3>第259窟 北魏"曹衣出水"式样的袈裟 禅定佛(坊间称作东方的蒙娜丽莎)……</h3> <h3>第284窟 北魏 说法佛</h3> <h3>第194窟 菩萨(盛唐)</h3> <h3>第328窟 菩萨(初唐)</h3> <h3>部分黄道十二宫</h3><h3>天蝎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摩羯座、双鱼座、天枰座。</h3> <h3>敦煌研究院设在洞窟对面,内有院史陈列馆。</h3> <h3>常书鸿先生第一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有着"敦煌守护神"之称。</h3><div> 这个早年留学法国的画家,只因在莱因河畔旁的书摊上看到有关敦煌壁画的图录,惊叹之余,义无反顾地回到中国,来到敦煌。用一生的时间完成莫高窟的文物不在我这代消失。</div> <h3>常鸿书自画全家福 (油画)</h3> <h3>常书鸿油画</h3><h3>九层楼</h3> <h3>常书鸿油画</h3><h3>莫高窟</h3> <h3>国画大师张大千于1941年_1943年带着家眷到莫高窟现场临摹敦煌壁画。</h3> <h3>国外援助修建敦煌研究院</h3> <h3>文物修复</h3> <h3>礼品店有卖许多敦煌研究院编写的莫高窟画册专利,据说在外是没有卖的。</h3> <h3>一晃在莫高窟度过难忘的5个小时,当我走出莫高窟,思绪却还沉浸在那远古的隧道里……</h3> <h3>在敦煌很值得看的三个剧目</h3> <h3>敦煌盛典是以沙漠为背景的实景演出,观众席是360度前后移动的,演的是一场在沙漠中的一段爱情故事。</h3> <h3>舞剧《丝路花雨》以雄伟深邃的敦煌莫高窟和无与伦比、美轮美奂的敦煌壁画为背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把一个反弹琵琶的佛国故事,演绎成人间的悲欢离合。</h3> <h3>《又见敦煌》带你实景穿越 从两千年前走到今天。</h3><h3><br></h3><h3><br></h3> <h3>《又见敦煌》的剧院。犹如戈壁里的一滴水,确蕴含着敦煌的整个历史……</h3> <h3>  迷宫式的剧场中,设置了罕见的超大型联动舞台机械装置、3D影像装置、移动巨幕装置,28台升降机同时在工作着,许多特技效果均属首创。置身于空间内,观众不再只是看客,而是参与了演出的全过程。</h3><h3> 整部剧分散在四个区域里进行,前三个表演区都是站立、行走中看表演。近一个小时后到第四个表演区,观众终于可以坐下……</h3><h3> 整场演出90分钟,将莫高窟真实的还原出来,他讲了许多历史人物,剧情丰富,讲述了莫高窟如何从兴盛走到衰败的过程,为什么遗留给后人的壁画和雕塑现在所剩无几。让你身临其境感悟丝路脉络,历史变迁,文化传承。触摸敦煌,找寻千年遗梦。</h3> <h3>开场,历史人物从遥远的条大路走来</h3><h3>张骞<br></h3><h3>丝绸之路的开拓者</h3><h3><br></h3> <h3>张议潮</h3><h3>唐朝节度使,民族英雄。</h3> <h3>宋国夫人</h3> <h3>王道士</h3> <h3>王维</h3> <h3>王道士盗卖文物,向菩萨忏悔,神和人的交流,更多是被菩萨宽阔胸怀而感动……<br></h3> <h3>  复活莫高窟壁画精美绝伦,浑然天成的东方古典美。<br></h3> <h3>  拔开尘沙,又见敦煌。</h3><h3>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