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7年8月下旬,踏上了期待已久的俄罗斯之旅,走近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大国。</h3> <h3>海明和妹妹童年时代摄于广州市中苏友好大厦。那里有一个象征着中苏人民友好的巨大塑像,一个中国工人和一个苏联工人右手相互紧握,苏联工人的左手高举着凌空飘扬的旗帜,中国工人左手拿着一卷建设蓝图,两人携手并肩迈步向前。</h3><h3><br></h3><h3>50年代至60年代初,中苏友好关系虽然短暂,却给国人接触世界打开了一个窗口。苏俄文学、音乐、艺术、技术,仿佛一股清新的空气,给同龄人留下深刻的影响。</h3> <h3>这次旅行路线是跟着俄罗斯历史发展的轨迹走,以10世纪起俄罗斯公国的古都弗拉基米尔为起点,前往12世纪起沙皇时代的首都莫斯科,再到18世纪起彼得大帝时代的首都圣彼得堡,贯穿了1000多年的历史演变,述说了无数惊心动魄的故事。</h3><h3></h3> <h3>有别于游山玩水的旅游,这次带着很多探索问号前去,对导游的期望特别高。我们有幸得偿心愿,由学识丰富、中文流利的俄国导游,一路上生动幽默地给我们上俄国历史课,让我们得以较全面地了解这个国家的前世今生。<br></h3><h3><br></h3><h3>莫斯科导游格琳娜,莫斯科大学中文系毕业,莫斯科对外广播电台编辑,历史、宗教、社会、艺术,造诣俱佳。定居俄国的帕莎老师全程为我们做好妥善安排。 </h3> <h3>圣彼得堡导游伊莲娜正职是英文老师,热情开朗,曾留学中国、美国,能熟练掌握多种语言。</h3> <h3>莫斯科东边4、5个小时车程有圈小城古镇,被称为俄罗斯金环(Golden Ring)。我们第一站是金环古镇的弗拉基米尔。</h3> <h3>弗拉基米亚在苏联时代也成为一个工业城镇。矗立在城中心的三角纪念碑,其中一面是弗拉基米亚拖拉机厂工人的雕像。40年代二战期间,苏联的拖拉机厂几乎都改为制造坦克,是对抗德军的重要装备,对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立下很大功劳。可惜虽然拥有制造和技术的良好基础,今天俄国汽车工业却不成气候,国产车被视为便宜但糟糕的选择。</h3> <h3>苏兹达里这个古镇,有传统俄罗斯风格的土木建筑群,星罗棋布的城堡、教堂、修道院古迹。这里是俄罗斯民族文化、宗教和艺术的起源之地。</h3> <h3>乡村小路通向一个个古老神秘的遗迹,背后都有世代传诵的故事。</h3><br><h3></h3> <h3>俄罗斯欢迎晚宴开始,年轻姑娘捧出烤得金黄的面包来,面包蘸盐是中亚人民一种庄严、神圣的礼仪,用传统仪式表示对远道而来尊贵客人的热情欢迎。</h3> <h3>欢迎晚宴上边欣赏热情奔放的俄罗斯歌舞、边品尝太阳饼和蜂蜜酒。酒足饭饱后步出门外,被小镇天边最后一抹晚霞所牵引,沿着水平如镜的河边散步。</h3><h3></h3> <h3>小河弯弯,树影绰绰。或远或近的教堂寺院,在夜幕下若隐若现,格外静谧神秘。仿若身在梦境中,美得让人舍不得回农舍式小木屋去睡觉。</h3><h3></h3> <h3>同行亲友10人,一起入住带有壁炉客厅和5个房间的农舍木屋。这是仿俄罗斯乡村的传统木房子建筑,三角屋顶方便冬天卸雪,一条条圆木垒起成墙。木地板、木桌椅、木柜木床、散发着清新的原木气味和浓浓的民居气息,让人身心舒展,洗去旅途疲劳。</h3><p><br></p><h3>宁静的清晨,早起从屋廊望出去,对面可爱的小木屋沐浴在晨曦里。</h3> <h3>历史上这片土地,曾经是蒙古鞑靼入侵屠城,俄罗斯大公国民奋勇对抗的战场。最英勇的大公将领被封为圣人,黑色的木乃伊供奉在古老的教堂里被后人瞻仰。</h3><h3><br></h3><h3>战争与和平,梦回已千年。</h3><h3></h3> <h3>耶夫费米男子修道院,这里可遥望不远处的波克罗夫斯基女子修道院(也称代祷女子修道院)。<br></h3><h3></h3> <h3>监狱般的高墙,宣示着分处小河两边的男女修道院之间不可逾越。</h3> <h3>代祷女子修道院始建于13世纪,曾被皇族专门用于囚禁贵族皇室女子。她们成为修女后,毕生与世隔绝。大公瓦西尼三世最早将第一任妻子以不孕为由关入该修道院,法号索菲亚。瓦西尼两个月后再娶的新婚妻子立即有孕,到底是带来的孩子还是瓦西尼的?无人得知。另一边,索菲亚进修道院后才几个月就产下了一个孩子,相传在被囚禁为修女时已经怀孕了。为恐遭瓦西尼第二任妻子毒手加害,很快就在修道院举行了新生儿死亡葬礼。可是400年后修道院重建时,这块墓碑被发现,下面埋的却是一个布娃娃!这个本应是合法王位继承人的婴儿当年到哪去了?连串的不解之谜,已随索菲亚一并埋进了修道院地下。</h3> <h3>苏兹达里近郊的一个农民家庭,厅堂里摆上几桌,用传统俄国农家菜接待我们这些游客。后院养鸡和种植时令蔬菜,女主人下厨,和儿子两人一起招待客人。男主人是个画家,家里摆放了他以当地美景为题材创作大小画作,和女主人制作的套娃、围裙、特色小工艺品一起,琳琅满目地摆满桌上和柜子上,广开财源。 <br></h3> <h3>看来生财有道,生意兴隆赚到不少钱,这家农户正在房子旁边大兴土木扩建。也许这是苏联解体后,俄国转向市场经济、个体经济,一家农民发财致富的典型。 <br></h3> <h3>为了避免堵车浪费宝贵时间,我们结束金环行程后乘坐列车回莫斯科,是这趟行程中跟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最接地气的一段。这是一个70年代的简陋火车站,站牌上有着苏联时代标志的列宁头像。</h3><h3><br></h3><h3>购票厅窗口旁有张长条铁凳,我刚坐下,凳子就倾斜了,赶紧跟先入座的两人一起调整坐姿才获得平衡。不久来了个大妈,一落座几乎全体前倾摔倒。几个语言不能沟通的人,凭着眼神表情交流,终于取得默契相安无事。</h3><h3></h3> <h3>想起在莫斯科国际机场海关检查窗口前,办事人员慢条斯理地检查我的护照,其时她放在桌子上的袋子里手机响了,放下工作掏出来处理一番,我暗暗担心她会忘了给我盖章。</h3><h3><br>年久老旧的公共设施,懒散缓慢的公务员,这久违了的场景,竟让我生出一丝熟悉的亲切感,这就是身在其中和身为过客的不同感受吧?</h3><h3></h3> <h3>到达莫斯科已是晚餐时分,吃过高加索特色大烤盘晚餐后,入住最靠近红场位于莫斯科河畔的酒店。让我们倍感满意的不是它的豪华,而是地利之便。接下来几天的莫斯科游览重点,大多在周边步行可至的距离,为我们省下宝贵的时间。</h3> <h3>在酒店放下行李,立即穿上羽绒衣出门,迎着晚风寒意,沿着莫斯科河畔,迫不及待地朝着克里姆林宫塔楼红星指引的方向走。那是小时候心中遥不可及的地方,如今身临其境,不无激动,恍如隔世。</h3> <h3>少年时代曾经激励我们的理想,不过半个世纪便已烟消云散。然而两种社会制度的经历让人生更加丰富厚重,学会了任何环境下都要保持独立思考。</h3> <h3>莫斯科的初秋,晴雨不定难以捉摸。头两天总习惯询问导游明天天气怎样,以便穿着合适衣服。导游格琳娜的回答很绝:“明天天气怎么样?后天才知道!” 哦,那么天气预报有用吗? 她的回答更干脆:“不能相信天气预报,就像不能相信政府一样”。</h3> <h3>难怪民众对政府没信心。近20多年来,俄国经历了太多的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经济动荡。导游伊莲娜回忆起有天坐在咖啡室喝咖啡,看了一眼对面银行的兑换率牌子,美元兑卢布是38元,觉得挺好,不错。可咖啡没喝完已翻牌成58元,吓了一跳,心想贬值这么快,刚才应该顺便将午餐买下。谁知这才是开始,那天不断的贬值,一直到最后成了1美元兑换138元。一天之内资产大缩水,很多人多年紧衣缩食刚存到买房子的钱,可如今连买车都不够了。</h3> <h3>现在民众想尽办法在家里存外币,无论英镑、美元、还是人民币,觉得什么外币都比卢布保值。</h3> <h3>面向莫斯科河有一栋醒目的哥特尖顶宫殿式大厦,那是斯大林时代建造的被称为七姐妹的宏伟建筑物之一。在苏联供给分配制时代是集体宿舍,现在是极昂贵的高级私人公寓。什么人能买得起、住得起? 不禁让人好奇。苏联解体后,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的过程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批富豪应运而生,极大拉开了社会贫富悬殊。</h3><h3></h3> <h3>教师职员医生的平均工资只有400-800美元的水平,而莫斯科的物价房价却很高,专业人士夫妇工作十多年也无法在离莫斯科一小时距离内的区域买个小单元。伊莲娜的丈夫原先是医生,因收入太低而改去修理摩托车。</h3> <h3>苏联解体后转型道路不平坦。原先工程技术基础很好,可惜经济发展过份依赖石油天然气,前路仍旧崎岖。</h3> <h3>“克里姆林”在俄语中是“内城”的意思,包括城区里的建筑群,类似紫禁城。不知谁翻译克里姆林这个词在后面加了一个“宫”字,让人误以为克里姆林宫是一个宫殿,以至有些中国游客结束游览之后追问导游:“我们好像还没进克里姆林宫?”</h3> <h3>俄罗斯的国徽是面向左右的双头鹰,当导游问到谁知道双头鹰代表什么意思?有个团友想起导游说过“我们俄罗斯人真倒霉,夹在亚洲和欧洲之间。到了亚洲人家说我们是欧洲人,到了欧洲人家说我们是亚洲人。” 于是自作聪明抢答:“双头鹰是代表一面看东方一面看西方。”其实不是,正确答案是代表教皇与沙皇同等地位,可想而知东正教在俄国历史上的地位多么重要。俄国一直是宗教色彩浓厚的社会,世代相传渗透民心。</h3> <h3>在克里姆林宫游览的时候,我私下问格琳娜,苏联曾是实力很强的超级大国,如今国力下降,经济发展的步伐显然比中国落后了很多。俄国人是怎样看待这个现状呢?她给了我一言难尽的眼光,说;“现在有权有钱有势的人喜欢现在”。是的,这个问题要看问的对象是谁了,既得利益者还是非既得利益者?不可能有一致答案。</h3> <h3>在莫斯科国家大剧院对面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尊马克思雕像,所有中国游客到了这里,争先恐后上前拍照。格琳娜站在一旁表情复杂,终于忍不住对我说“有句话中国游客可能不爱听。马克思发明这么伟大的思想理论,为什么在他自己的祖国不用?他的主义害了俄罗斯70多年。” 不知这是多少俄国人的心声?</h3> <h3>红场上列宁的水晶棺墓,现在还是一个景点,不过因军乐节在即红场封路不能参观。在纪念苏维埃十月革命100周年的今天,如何评价这位政治人物,成为一个历史研究的学术课题。</h3><br> <h3>之前不知道列宁、托洛茨基等很多十月革命党人是犹太人。当导游私下评论推翻沙皇的革命包含其他背景动机,又讲到斯大林为何果断除掉托洛茨基等事件,深感吃惊。俄国革命的背后,真的还有那么多错综复杂的因素吗?带来的问号还盘旋在脑子里,看来还将带着更多问号回家。</h3> <h3>红场转角处矗立着朱可夫元帅的英姿雕像,手势坚定往前推进。朱可夫是公认的卓越军事家,战争中声名显赫。莫斯科保卫战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战役,朱可夫领导苏军击败号称不败的纳粹德军,带来了反法西斯战线的转折性胜利。不过后期在政治运动中他被解职,在苏联解体后才建立雕像,作为民族英雄纪念他。</h3><h3></h3> <h3>这是莫斯科地铁站里的游击队雕像。俄国战斗民族之称不是浪得虚名,无论是沙皇扩张的对外战争,还是保家卫国的反法西斯战役,不怕流血牺牲,勇敢坚强的战斗精神都令敌人胆寒、世人钦佩。</h3> <h3>这次旅程的重头戏是参加莫斯科第十届红场国际军乐节的开幕式。这是每年8月下旬莫斯科的国际盛事,几天前就封锁路段搭建看台。这次军乐节有1500多人参与演出,开幕式有14个国家派出的军乐队,是最精彩的表演。</h3> <h3>我们的VIP票位是旅行团早在10个月前就订好的,正对着红场上圣瓦西里大教堂。当天天公不合作,入场时下起雨来,但是丝毫没有降低人们兴奋期待的热情。好在开场不久雨就停了,座无虚席的全场观众尽情享受了一场盛大的军乐盛宴。</h3><p><br></p> <h3>在整整三个小时里,各国军乐团纷纷演出拿手节目,军号鼓乐、舞蹈阵容,加上激光华彩,画面变幻无穷,让人目不暇接。著名法国和俄国歌唱家倾情高歌,在军乐伴奏下特别雄浑激昂,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h3><h3></h3> <h3>中国队是压轴演出,100多人组成的佩剑武当白衣道士,表演了刚柔并济的太极拳、太极扇、太极剑。虽然以我们眼光看,功夫跟军乐似乎不搭调。也许中国队是用呈现 “武韵、武魂” 无声胜有声?</h3> <h3>在中国队出场、离场时,东道国都特别亲热地以“我们的朋友中国”相称。当今对世界格局影响最大的美、中、俄三个大国关系微妙,但是显然中俄关系远比美国要亲密。</h3> <h3>中国是俄国旅游经济重要客源,无论在机场还是商店,到处可见中文字指示牌,每个景点也都挤满了中国同胞。中国的经济崛起令世人刮目,如果彼得大帝在世,是否会将战略目光投向东方,在海参葳建都呢?</h3> <h3>雄壮军乐演奏《喀秋莎》时,全场一起击掌和唱的场面让人热血沸腾。</h3> <h3>开幕式最后,参加演出的各国军乐团全体同场合奏,场面无比声势浩大。绚丽的焰火在红场上空一束束绽放,照亮了圣瓦西尼教堂,与克里姆林宫塔楼上的红星交相辉映。一个多么激动难忘的莫斯科夜晚!</h3><h3></h3> <h3>人山人海的大规模群众聚集,是最能反映国民素质的场面。这个军乐节开幕式,无论是入场还是散场,即便是在风雨中,观众都能整然有序。人流顺畅地移动,没发生推挤、对骂、喧哗、叫嚷等现象。不由得叫人感慨,虽然经济发展滞后,可国民素质却值得佩服。</h3> <h3>参观莫斯科新圣女公墓那天,是整个旅途中雨下得最大的一次,秋风冷雨的墓园,平添几分历史厚重感。</h3> <h3>这个公墓如同一个墓碑雕塑纪念公园。这里安葬了2万7千个杰出人物,都是国家级的名人,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人虽逝去,灵魂长驻,牵引后人缅怀或思考。许多墓碑根据名人最突出的特征去设计雕塑,特色鲜明,呈现出俄国优秀的文化艺术底蕴。</h3><h3></h3> <h3>赫鲁晓夫的墓碑雕塑由黑白分明的几何形包围着头像,十分现代、十分耐人寻味。墓碑设计的背景故事更让人感慨。这个不懂艺术的最高政治领导人,曾公开对一位青年艺术家的抽象派作品出言不逊,羞辱鞭挞。被批判和迫害下,艺术家只得流亡国外。在赫鲁晓夫去世后,其家人找到这位艺术家,请求为赫鲁晓夫设计墓碑,被艺术家拒绝。当家人诚恳告知是赫鲁晓夫交代的遗愿,艺术家推托不过,提出一个要求,就是不得干涉他的设计,设计成怎样就是怎样。这个墓碑的高超之处在于,既表现出赫鲁晓夫黑白分明的性格、毁誉参半的政绩,也带有“是非黑白,留给后人评说”的意味。墓碑既不美化也不丑化,更展现出艺术家的胸怀和才华。</h3><h3></h3> <h3>在莫斯科市内,当旅游车经过庞大的列宁图书馆时,导游告知前面的雕像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勾起我尘封了几十年的记忆。文革后期中国还没对外开放,青年一代对了解世界求知若渴,能找到什么书就看什么书。后来有幸认识了一位母亲在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朋友,以内部名义偷偷借出一些当时被限制的外国文学作品给我。记得曾经拿到盖着“孤本”印章的书,心情又激动又紧张,必须在两天内归还,不得有损。于是小心翼翼地翻书,夜以继日地阅读。</h3> <h3>至今难忘青少年时期如饥似渴阅读大量外国文学作品的疯狂状态。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托尔斯泰、高尔基、法捷耶夫… 一个个伟大的作家名字随着那些俄国文学作品深深地烙印在脑中。这次行程最遗憾的是没能安排去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庄园,向这位对世界文学影响至深的大师致敬。他在《安娜 .卡列尼娜》中的开篇语 “幸福的家庭全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看似简单却是富有哲理的引子和归纳。</h3> <h3>伊兹麦洛夫艺术集市是个有意思的地方,这里有众多个体摊子,让游客选购俄国特色手信和纪念品。从手工艺品、怀旧物品、以至军服军品,甚至连证书勋章都有得出售。</h3><h3><br></h3><h3>色彩鲜艳的俄国套娃是民族特色工艺品,在古时是农民家庭给孩子制作的木制彩绘玩具,从大到小、一个套一个,有些甚至可套出10个以上。逛到一个摊子,一套五个淳朴可爱的农家小姑娘套娃让我很喜爱,有别于其他摊子上那些艳俗的行货。一问之下是这位画家设计和手绘的,她还向我详细介绍制作和上彩的繁复过程,每个套娃底部都有她的签名。这才是值得带回家的纪念品。</h3> <h3>俄国农娃,纯纯哒,萌萌哒!</h3> <h3>彼得大帝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青年时期隐姓埋名游历欧洲,学习新知识、新观念,深刻感受到自己国家贫穷落后,一心找寻富国强兵之道。</h3><h3></h3> <h3>回到俄国后他大刀阔斧地实行政治经济变革,遭到皇室贵族和旧势力的激烈抵抗。他对任何反对和破坏改革的人坚决歼灭,包括将发动政变的异母姐姐索菲亚摄政女皇关进修道院囚禁起来,并用极刑铲除叛军。连自己唯一的儿子也因反对改革和蓄谋叛变,被毫不留情投入监狱,后来判处了死刑。</h3> <h3>彼得大帝在位41年,铁腕改革让俄国从封闭野蛮落后走向文明强大。他领导打赢了多次战争,扩大了俄罗斯的地域版图,从瑞典手里抢夺到至关重要的波罗的海出海口,为俄国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基础。</h3><h3></h3> <h3>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画廊,是世界上收藏俄国画家作品最多的艺术博物馆。由于藏品繁多,导游格琳娜提议跳过早期圣象画部份,集中看彼得大帝时期和近代画,正合大家心意。</h3> <h3>格琳娜挑选了几幅有代表性的作品给我们细细讲解,创作的时代背景,画家如何选择代表性题材反映当时的社会、人物、事件,运用了哪些独特高超的美术手法。她的介绍也使我们对俄国美术史上印象派和抽象派形成,与当时历史社会环境的关联,有了初步的了解,获益匪浅。</h3><h3></h3> <h3>在众多作品中,反映彼得大帝强力推行改革,不同阶级之间激烈斗争那几幅现实主义画作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彼得大帝在红场上处死叛军那幅《火枪手行刑的清晨》,以及《1698年女沙皇索菲亚》等均是打着强烈时代印记的杰作。</h3> <h3>索菲亚是彼得大帝的同父异母姐姐,一个横蛮凶残的公主。彼得大帝幼年时是她的摄政期。在克里姆林宫军械库曾看到,小皇帝彼得和伊凡两个皇座后墙开辟有一个能开关的口子,供她在后面“垂帘听政”所用。后来她还将10岁的彼得放逐到乡村。在彼得大帝成长后她不愿还出皇位,成为彼得大帝最大的政敌。她反复策动夺权,直至被关进修道院,最后死在那里。</h3><h3><br></h3><h3>著名画家列宾传神地刻画出被关在修道院中狂怒的索菲亚,背后那个无比惊恐的小仆人,窗外被彼得大帝下令吊死的叛军火枪手。据说当年列宾创作这幅画时,专门去动物园观察狮子,借鉴关在笼子里作垂死挣扎的野兽神态。</h3><h3></h3> <h3>俄罗斯民族是个宗教民族,东正教是国教,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每个角落。俄国东正教独立于罗马天主教之外,自成一派自立主教。分裂近千年后,直到去年才达成了两方宗教领袖的首次会面。</h3> <h3>欧洲教堂林立,东方人总难分出个所以然。较简单从外观区分是,天主教堂是尖顶,东正教堂是洋葱头顶,而且颜色特别鲜艳。</h3><h3></h3> <h3>圣彼得堡是彼得大帝从欧洲游学回到俄罗斯之后,选中建立的新首都。彼得大帝聘请当时欧洲顶尖名师,整体规划将之建成全新城市。布局非常大气,建筑吸纳了巴洛克风格和新古典主义精华,使得整个城市华丽辉煌得让人膛目结舌,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古典大都市。</h3><h3></h3> <h3>伊莲娜是圣彼得堡人,不无夸张地转达本地人形容“圣彼得堡比莫斯科美上1000倍。虽然这里天气很糟糕,大部份日子阴郁寒冷。不过,就算是下雨天,也比莫斯科美上500倍!”</h3><h3><br></h3><h3>我们乘坐游船游览涅瓦河两岸市容,座座精美建筑连成一片蔚为壮观,作为整个区域而非单个建筑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是独一无二的。</h3> <h3>圣彼得堡是彼得大帝起的名字,堡在德语是城的意思。苏维埃时期改为列宁格勒,城在俄语是格勒。苏联解体后又改回圣彼得堡。</h3> <h3>伊莲娜笑说“我的出生地是列宁格勒,而我的居住地是圣彼得堡,其实就是同一个城市,不同时期的名字。将来是否有可能变成普京格勒?”可见在俄国人眼里这个现任领导者的强势和份量。</h3><h3><br><br></h3><h5><br></h5> <h3>游船经过涅瓦河畔著名的马林斯基剧场,我们深感遗憾。到圣彼得堡最应该去观看顶尖芭蕾舞团的演出,可是8月下旬不是演出季,因此我们无法在最著名的芭蕾舞大剧场看到最好的舞剧演出。谁让我们也渴望观看莫斯科国际军乐节开幕式呢?鱼与熊掌不可兼得。</h3> <h3>我们的酒店位于涅瓦大街上,原先是一个贵族的宫殿。马路正对面街角带柱子的黄色建筑,是著名的普希金文学咖啡馆。</h3><h3><br></h3><h3>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在圣彼得堡出生、成长。因彼得大帝引入欧洲风潮,上流社会流行讲法语等外语。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化的最大贡献是规范了现代标准俄语,使俄国文学进入黄金时代。</h3> <h3>普希金给俄国文化和世界文学界留下辉煌的遗产。现在这里成为文学爱好者喜欢前去怀旧的高级餐厅,里面的陈列品包括普希金蜡像、决斗使用的同型手枪、他那美丽夫人的画像、同时代的物品、纪念品、跟他交往的文学家等肖像,墙上也钉着去过就餐的贵族和名流的小铜牌。这里不时举办文友会、诗歌朗诵会,保持着浓浓的文学气氛。</h3><h3></h3> <h3>才华横溢的诗人当年常在这里喝咖啡、跟友人谈诗论文。今天我们在这里就餐缅怀他。背后的油画记录了1837年那个寒冬,37岁的普希金在这里喝了咖啡后,踏雪前去跟公然追求他妻子的法国军官进行决斗。这场捍卫自尊的决斗是“秀才遇到兵”的悲剧,“俄国诗歌的太阳“ 不幸就此陨落了。</h3> <h3>果戈理是普希金的好友,两个伟大的作家常常一起谈论文学,因此在普希金文学咖啡馆中也有他的画像。果戈理在小说《涅瓦大街》中这样描述:“再没有任何地方比涅瓦大街更好的了,起码在彼得堡:对于彼得堡,它就是一切。这条街是我们的帝都之花 - 简直是璀璨夺目,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来到涅瓦大街,乘船游览涅瓦河,感受作家150年前描述的圣彼得堡城市风貌。</h3> <h3>圣彼得堡滴血教堂,是在俄罗斯看过的诸多教堂中最美轮美奂的,教堂内壁全覆盖着色彩艳丽的马赛克拼图圣象和名作,跟其他古老教堂相比,无论是构图、色彩还是圣象容颜都更完美和接近现代美感。</h3><h3></h3> <h3>原来这座教堂也是历尽劫难,俄国革命后全部神父被杀死,内部被洗劫掠夺一空。这座教堂行将被摧毁之时,列宁决定将首都迁往莫斯科,暂时无暇顾及而得以幸存。在二战德军围城期间,这个教堂被当作冷库长期储存蔬菜所用,加速了墙壁上马赛克剥落。现在的面貌是历经近几十年细心修复之后的成果。<br></h3><h3></h3> <h3>这座教堂是亚历山大三世为纪念被暗杀的父亲亚历山大二世,在他被暗杀的现场地点兴建的。亚历山大二世是英明的沙皇,大力推动废除农奴制等一系列改革,但是遭遇重重阻力,反对势力不断对他施行刺杀行动。传闻早有算命巫师向他断言有7条命。前面5次暗杀都有如神助般避过了,直到第6次他再次遇刺,刺客投的第一枚炸弹炸伤了他的卫兵和车夫,没伤到他。然而他不顾左右劝阻,执意下车去查看卫兵伤势和追刺客。没想到另一个刺客出现投弹,终于取了他的性命。有说是他以为已躲过6次暗杀,生命不会再有危险,没想到最后一次是连环刺杀,生命还是不幸终止在第7次。</h3> <h3>四个穿着制服的乐手在凯萨琳宫前吹奏迎宾。看到东方人面孔的游客就吹奏中国人熟悉的俄国歌曲,还幽默地模拟天鹅湖四只小天鹅的芭蕾舞步,边吹奏边整齐地踮脚蹦跳,逗得大家乐不可支,纷纷上前往盒里放小费。他们更高兴了,居然用中文高呼“毛主席万岁!”真心话应该是“小费万岁”吧?</h3> <h3>彼得大帝第三个女儿伊丽莎白,因拥有倾国倾城之貌,尊贵身份加美丽,难以觅到可与之相配的丈夫,高不成低不就,最终也没有出嫁。在彼得大帝之后,通过宫廷政变获得皇位,当了21年女皇。</h3><h3></h3> <h3>伊丽莎白女皇虽然一生未婚但情人无数。竟然将最得宠的情人,一位乌克兰歌手升任为俄罗斯元帅。用人不公,为所欲为。她一生挥霍无度追求时尚,带动上流社会极尽奢华之风。</h3> <h3>巴洛克风格金碧辉煌的舞厅,镀金家具、稀世古董、锦衣华服,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伊丽莎白痴迷于举办舞会炫耀自己的美丽和富有,拥有的衣裙有1万5000件之多。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因为她懂得和喜欢收藏,给世人留下了这些当时最精美的艺术品。</h3><h3></h3> <h3>凯莎琳宫的艺术长廊美不胜收,值得慢慢欣赏。</h3> <h3>叶卡捷琳娜(凯莎林二世)是俄国历史上跟彼得大帝齐名的沙皇大帝,在位34年。她跟皇室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是彼得大帝的外孙、皇储彼得三世娶的德国王公的女儿索非亚公主,婚后改名叶卡捷琳娜。因是纯粹为王室政治势力需要的联姻,婚后夫妻感情非常不好,相看两生厌。即使生下王子保罗,也因王子长相酷似父亲而令她讨厌。这位德国公主早年游历欧洲,见多识广,博览群书,颇有胆识谋略。在丈夫彼得坐上沙皇宝座才半年,叶卡捷琳娜就发动政变废黜了他,后来还置于死地,自己登基当上凯莎林二世沙皇。</h3><h3></h3> <h3>这张镶着国徽的皇帝椅,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为其长子保罗制作的,但是由于母子关系一直恶劣,保罗成为沙皇后一次都没用过,将其打入冷宫,因而保存得很好。</h3> <h3>叶卡捷琳娜是个手段狠辣但有治国能力的女皇。她推行的社会文明和经济改革成效卓著,使俄罗斯进入贵族的黄金时代,文化艺术高度繁荣,同时她在欧洲发动和打赢多次战争,大大扩张了领土,使俄罗斯成为欧洲霸主。</h3><h3></h3> <h3>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两位沙皇,都是以国家强盛的丰功伟绩赢得了崇高的历史地位。</h3> <h3>在莫斯科国家博物馆的军械库/珍宝馆里,陈列着俄国最强盛时期的武器、服装、军事用品、以及世界各国争相进贡和赠送的国宝级礼品。由此看到强国富国对世界的影响力,文化艺术辉煌成果也是盛世多产。</h3> <h3>彼得保罗大教堂位于圣彼得堡的彼得-保罗要塞城堡内。从彼得大帝到最后的沙皇,几乎所有俄罗斯的沙皇、皇后和家族主要成员都被安葬在这里。</h3> <h3>一个个灵柩默默地述说着历代皇权的演变史。这里的空气也仿佛飘荡着战斗民族之魂。</h3><h3></h3> <h3>对邻国讨伐、侵略、征战还可以说是为民族利益,但是争夺皇权的宫廷内斗、同室操戈也无比惨烈。父母、夫妻、儿女、兄弟姐妹之间无数的杀戳、谋害、夺权、叛变。往往心毒手狠,斩尽杀绝为止。这部民族发展史,贯穿着强人政治,笃信枪杆子里出政权。</h3> <h3>这个古老的教堂,在90年代专门辟出一室,让遭到灭门残杀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安葬于此。前来参观的人们,无不为这个家庭的悲惨遭遇叹息唏嘘。</h3><h3></h3> <h3>尼古拉二世在1917年内外交困之下宣布退位,标志着305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彻底终结。接着爆发俄国十月革命,尼古拉二世一家遭红军逮捕。包括他和妻子、四个年轻美丽的女儿和14岁患血友病的儿子,全家被残酷地秘密行刑处决,并被浇上硫酸汽油灭尸。</h3> <h3>苏联解体后,他们的遗骸才被分别找到并做了NDA鉴定,最后全家入葬在此。2008年俄国政府正式宣布尼古拉二世的家族是受害者,并恢复他们的名誉。</h3><h3></h3> <h3>圣彼得堡是个旅游城市,充满游客也布满扒手。导游每天出发前都会再三叮咛大家要提高警觉,她最不放心的就是海明的长镜头相机“你不知道他们的手法多厉害,不消两秒就能将你的长镜头卸下,昂贵的镜头是最佳猎物。”于是海明外出时都用持枪手势托着镜头不放松。照片中这个鼻子尖尖的男子多次混在聚精会神地听导游解说的游客中,侍机下手,几个女的在后面接应。好在各人保持警觉,互相关注,终于没被盗。</h3><h3></h3> <h3>我们进入这栋大楼的二楼餐厅就餐时,导游指着大楼墙上那块白色的铭牌告知,俄罗斯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俄国芭蕾舞女皇乌兰诺娃都曾在这栋古典大厦居住过。圣彼得堡这个美丽的城市,真是一方人文沃土,孕育出那么多文学艺术精灵!</h3><br><h3></h3> <h3>青少年时代平生第一次听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第一次看芭蕾舞,是在当时为数极少的外国电影黑白片《列宁在1918》里。虽然只是短短几分钟片段,在压抑沉闷的社会气氛中,是极大的艺术享受。不少人反复观看就为那几分钟。电影里的经典对白 “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后来成了人们面对物质困境的调侃语。那时候绝对无法想像到50多年后,会在冬宫里最古老的皇家剧场观赏《天鹅湖》芭蕾舞剧。</h3><h3></h3> <h3>充满激情的俄罗斯之旅终于画上完美句号。在圣彼得堡机场候机大厅等候回美国的航班,偶然抬头看到上方电子屏幕上一段英文:“错过航班?竞选落败?都怪我们好了!”什么?不由得坐直身子再看清楚。</h3><h3></h3> <h3>屏幕上滚动播放一个又一个幽默讽刺段子,说给谁听?让谁难堪?这是飞往美国航班的候机厅,不是很清楚了吗?</h3><h3></h3> <h3>想起格琳娜多次对来自美国的我们忠告:“若你们想了解俄罗斯,绝不能从美国的媒体、文章、电影去了解真正的俄罗斯。”能感觉得到,两国之间从政府到民间都存在着很深的成见和疑虑,防范和敌视。</h3> <h3>夜幕下的冬宫如童话般美好浪漫,可是100年前的1917年就在这个地方,布尔什维克发动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攻冬宫,建立起苏维埃政权。74年后苏联解体,放弃社会主义。</h3> <h3>历史经过沉淀之后,常常会有新的反思。短短的十天旅程,无疑地我们仅仅是走近俄罗斯,尚未走进俄罗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