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創科博覽 2017</font></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鑑古追今 開創未來</font></b></h3> <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天展區</b></font></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展現中國古代天文曆法等自然科學的成就,以及現今太空科技,航空領域的最新技術發展</h3><h3><br></h3><h3>我國第一代中型運載火箭基本型~長征七號運載火箭🚀🚀</h3> <h3>天舟一號航天器</h3><h3>中國第一艘太空貨運飛船</h3> <h3>遠程寬體客機</h3> <h3>我國自行研製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短程商用幹線飛機~C919大型客機</h3> <h3>古代水運儀象台</h3><h3>全球首部天文機械鐘</h3> <h3>候風地動儀</h3><h3>世上最早的地震探測儀</h3> <h3>渾儀</h3><h3>望遠鏡先驅:天體測量儀</h3> <h3>簡儀</h3><h3>我國古代測量天體的重要天文儀器,也是目前國內保留下來最完整的銅製天文觀測儀器之一</h3> <h3>二十四節氣圖</h3> <h3>宋代蘇州石刻天文圖</h3><h3>是中國現存較早,較係統的大型石刻天文圖</h3> <h3>神火劍屏</h3><h3>火藥~改變世界霸權的武器</h3> <h3>嫦娥奔月畫像石</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br></b><b><br></b><b>訊展區</b></font></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展現中國古代數學運算的成就,以及現今資訊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與發明</div> <h3>數是一個抽象概念,初民們對數的認識,過程漫長,最初祇能數一個人、兩個人;又或一頭牛、兩頭牛等。據知有些原始部落祇能數到五,五以上則稱為多。直到人們能用上一個數字,譬如「五」,用來表示五個人,又可表示五頭牛,這樣才算是一個數的完整概念,由此亦產生出數字符號。</h3><div><br></div><div>從遺址發掘出來的陶器等文物上所見,上面刻有1、2、3、4、5、6、7、8、70等甲骨文數字。至夏、商、周時期,數字符號逐漸見有規範。公元前十四世紀的殷墟甲骨文卜辭中,就有許多數字。值得留意,甲骨文數字採用十進位,上圖就是甲骨文數字與羅馬數字的對應表。</div><div><br></div> <h3>一呎十二吋,一斤十六両......大家一直認為,中國傳統度量衡不實行十進制。但真相,是中國早於商代已出現十進制,是用於占卜的古代十進制計算工具:算籌。 算籌是用竹、木等製成的數字符號,以「I」(相當於1)、「_」(相當於5)兩個基本符號,演化出任何數字,並衍生出縱式和橫式兩種表現方。 </h3><div><br></div> <h3>中國最早的曆法~陰陽合曆</h3><h3>世上其他文明的曆法,不是用純陰曆-根據月亮的圓缺周期來計算日子,就是用純陽曆-依據太陽運行的周期作安排。中國古代曆法,則為陰陽合曆,即根據月亮圓缺和太陽運行制定節氣。這種編製方法,能兼顧祭祀和農務兩方面需要。 </h3> <h3>祖沖之﹝公元429年-500年﹞,南北朝人,既是數學家,也是天文學家。他曾計算出月球環繞地球一周為27.21223日,和現在公認的27.21222日,只有小數點後第五位數字有1的誤差。</h3><div>祖沖之在數學上著名的成就,莫過於圓周率計算。他計算出圓周率值介乎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是當時最精密的圓周率。</div><div>為紀念祖沖之的成就,西方科學家將月球上的一個火山口,取名為「祖沖之口」。</div><div><br></div> <h3>圓周率,即圓周長與該圓直徑的比率。魏晉時期數學家劉徽為求出圓周率,發明「割圓術」,他指:將正多邊形不斷細割,多邊形的邊數愈多,畫出來的多邊形便愈接近圓形,周長亦愈接近圓周長,這樣便可求得較為精確的圓周率。</h3><h3><br></h3><h3>劉徽從正6邊形開始,利用勾股術計算面積和邊長,在分別計算了正12邊形,正24邊形,正48邊形,正96邊形直至正3,072邊形的面積之後,得到了3.1416的圓周率近似值。</h3> <h3>我國同出一轍的《勾股定理》,早五百年前已出現。</h3><div><br></div><div>要數中國古代著名數學家,最早期有商末周初〔公元前11世紀〕的殷高。相傳他的著作《周髀算經》,提出「勾三股四弦五」:先畫出一個長(勾)為3,寬(股)為4的長方形,沿對角線切割取一半面積, 然後在所取的直角三角形中,在每邊各畫一個正方形,會得到面積為3、4、5次方的正方形。邊長為3的正方形及邊長為4的正方形,加起來的面積為9+16+=25, 稱為「積矩」,也就是邊長(弦)為5的正方形面積。《勾股定理》的公式,就是這樣制定出來。</div><div><br></div> <h3>今天,《勾股定理》约有400種證明方法,絶少數學定理具此如多變的證明方法。當中又以三國時期吳國數學家趙爽為《周髀算經》所作的註解,最為廣頌。趙爽創製的「勾股圓方圖」,亦稱「弦圖」,是對《勾股定理》的最早證明。他將4個同樣大小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下圖。</h3><div><br></div><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海展區</font></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展現中國古代造船技術與航海成就,以及現今海洋科技發展的最新情況</h3> <h3>鄭和下西洋寶船~五百多年前最大木帆船</h3> <h3>海上絲綢之路</h3><h3>愈來愈多考古發現證明,早在商周時期,中國人已探索海洋。與此同時,地中海一帶也存在著發達的海洋貿易。直至公元前1世紀,東西方的航海者在不斷嘗試後,終於在南亞一帶建立了直接的聯繫。之後,中國、西亞和地中海國家頻繁互通、各取所需,共同締造了繁榮的海上交通和貿易。</h3><div><br></div><div><br></div> <div>航海技術在古代要建立海上絲綢之路,定位與導航技術缺一不可。當時結合中國研發的航海圖、牽星板、羅盤等工具,便能掌握船隻的位置,亦令導航更為準確。</div><div><br></div><div>羅盤—中國是世上最早利用磁鐵測定方向的國家,在不晚於北宋時,中國的船隻已掌握水浮式羅盤的導航技術。</div><div><br></div> <h3>水密封倉~環球沿用至今的船舶設計</h3> <h3>水手結~編織古代航海繩結智慧</h3> <h3>海翼深海滑翔機~打造深潛逾六千米世界紀錄</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香港之光</font></b></h1><h3>20項香港榮獲本地與國際殊榮的科研成果,展現香港高等院校最新科研情況</h3> <h3>森林防火機械人~是全球首個能夠偵測出5公里半徑範圍內火災的監控系統,因應範圍內濕度,溫度,氣體濃度及紅外線指數的轉變,偵察不尋常的熱源,並能於0.5秒內將警報訊息傳至系統控制員。</h3> <h3>單車迷黑夜馬路明燈</h3> <h3>禮讓機器人,閃避再導航~</h3><h3>這導航充分利用「深度學習」(電腦能像人類,面對複雜情況時進行觀察、學習並作出適當反應)的特點,研發出高效的行人避讓策略。原理是使用單目攝像頭作為神經網絡的輸入,相比使用深度攝像頭,雙目視覺乃至激光雷達的傳統避障方式,更能提供成本低廉且適應性強的解決方案。此機器人導航獲2017泛珠三角+大學生計算機作品賽總決賽(本科組)金獎。</h3> <h3>水底保衛者~機械人BELUGA</h3><h3>BELUGA就像一支水底保衛隊,可進行多達25項任務,包括維修水下表演設備,幫助水底基建建設,採集碼頭下的水底生物及環境樣本,檢查下沉貨物並搜尋危險品,對海底建設工程及探索奧秘的海洋作出莫大貢獻。</h3><h3>雖較同類機械人細小輕巧,BELUGA卻配備6組水下攝像頭及1組水下攝像測量裝備,更擁有創新防水模組化電子技術,即使身處不同環境,執行不同任務,仍能確保有效及穏定的表現。BELUGA在2017年於美國加州長灘參與「MATE國際水底機械人大賽」,勇奪全場總冠軍及最佳安全代表大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