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很早就听过一句话:“刚出生的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可以在上面绘出自己想像的图画”,所以当得知怀孕那一刻,我就憧憬如何去绘一幅自己最满意的画。可随着孩子的降临,我却发现全然不是那么回事。回想这些年的做妈妈之路,实际也是一个懵懂女生和一个小人一起长大的过程。</h3> <h3> 孩子的教育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具有强烈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适应相融合的特征,每对父母似乎都有无数经验,又似乎谁也不敢轻言经验之谈。我做妈妈的心理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将孩子教育做为毕生事业全身心投入的阶段、将孩子的成长视为一棵树只做修剪的阶段、修行自己和孩子一起长大的阶段。其间经历了多次育儿心理的建立、反思、打破、再建立、再反思、再打破。时至今日,依然发现每天都是在和孩子一起长大,可能垂垂老矣,也不能修来一张做妈妈的毕业证书。</h3><h3> 对孩子教育全身心投入的阶段,我工作之余就是上各种育儿论坛,热衷于测试孩子的各种能力,可能就是那种“分分分,家长的命根”的父母,总纠结在这项没达到同龄标准如何调整教育、那项超出同龄如何强化教育之中,可孩子却从不按我设定的时间表调整好状态,也从未让我这个妈妈得意过,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儿童,任何方面都很稀疏平凡。</h3> <h3> 在屡屡发觉孩子不是白纸无法按我的设想当作品来雕刻时,我调整心态,将孩子视为一棵树只做修剪。孩子也上小学了,更验证了他的平常。我想我是园艺师,等孩子这棵树的枝叶长歪了时就帮他修漂亮点。可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把我拉入打破、再建立的状态中。</h3> <h3> 孩子有天告诉我他得到了三好学生的称号,我直接反应是-----得意、终于孩子不平常啦!随即我感觉有哪里不对劲,不是应该有奖状吗?可我没看到!几天后要开家长会,孩子又告诉我奖状拿到学校会议室去展示了,我立即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两个月后的运动会,孩子故伎重施,先是告诉我被选拔为三个跑步运动员之一,后又说号码牌不够了没给他发。在和班主任老师沟通后,我很随意地和孩子聊天,引入了他一系列的撒谎事件,他怯怯地说:“我就是想让妈妈高兴,妈妈喜欢我是个优秀的孩子。”</h3> <h3> 当时我正在为两部电影而触动:《触不可及》中黑人陪护视只有头部能动的残疾富商是一个正常人,和他开关于身体的玩笑,在他面前四肢灵活地跳舞,带他一起运动,不去对他的残疾故做怜悯、完全忽略他是残疾人,两个原本只是雇佣关系甚至是两个阶层的人成为了真正的朋友。《当幸福来敲门》中那个失业的黑人爸爸带着他5岁的儿子奔跑在各种路上,时刻都用他的幽默与努力与儿子相互守护。</h3> <h3> 孩子的回答与电影交织在一起,让我思索什么是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不是制作产品的工程师,我不是修剪枝叶的园艺师,孩子应该在自我修行中获取今天比昨天好一点的自我满足感。这时我打破、我重建,完全只修行提升自己。</h3> <h3> 我解决工作难题后绽放着闯关成功的微笑,孩子体会着他考试得了单科奖的满足;我在每天一小时的运动后活力四射能量满满,孩子在奔跑中感受旋风小子的快乐;我在看纪录片时认真地倾听每一句讲解,孩子在打开他的书柜时自豪自己的小小财富,…….。这时我发现我比之前的状态好了许多,阳光、up、正面、平和、…….。原来在我内省的过程中,我和孩子一起在长大、一起在变化,一起在今天比昨天好一点。</h3> <h3>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家三口,谁又能说孩子不是父母的老师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