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手段在鉴定和造假中的应用

尧国章.丹霞

<h3>现在鉴定还是以传统的方法为主,与个人的艺术修为及实践经验也有密切联系,其中,看笔墨是基础。</h3> <h3>尧国章仿古作品(1998)</h3> <h3>尧国章仿古作品(1998)</h3> <h3>首先看"用笔"。这是关键。从用笔的功力就可看出水平几何。几十年的艺术修为与几年艺术修为的功力是大不相同的,能从用笔中体现出来。鉴别中须将每一笔拆开,看其是否到位。其次看"用墨"。看墨的层次,前笔和后笔能分开,该重则重,该淡则淡。而且有韵味,如同"余音绕梁三日"黑白分明,前后层次分明。</h3> <h3>尧国章仿古作品(1998)</h3> <h3>第三看"用水"。要会用水,如"泼水法"。第四看"用色"。矿物质颜料,历史愈久越漂亮,不会褪色,而植物质颜料则会随时间而逐渐褪色。其中,笔墨不可造假,这是最重要的鉴别依据。因为仿造笔墨达不到原本的境界。所以对笔墨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往往会在书画鉴定上掌握主动权。</h3> <h3>同时,书画的时代风格不可忽略。如北宋以全景山水为主,而南宋则以局部画为主,主题更易突出表现。所以若看到全景山水多为北宋年间的,局部画则是南宋年间的作品。掌握了时代风格,就可大致判定时期。</h3> <p>尧国章仿古作品(1998)</p> <h3>另外,还须从题款、图章、纸等方面进行鉴别。例如,题款分上、下款,上款若题"大人""先生"的属清代。而图章多在名字的下方,从风格可鉴别时代。若是复制的就比较模糊,刀法粗糙,无神韵。</h3> <h3>尧国章仿古作品(1998)</h3> <h3>书画用纸在唐代多是麻料纸(含麻的纤维),宋则用皮料纸(纤维很细)。 目前来看,收藏市场和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打过的几场打假官司,大多数都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很多收藏爱好者心里都明白,当前古玩市场中赝品占总数的95%。</h3> <h3>尧国章仿古作品(1998)</h3> <h3>而全国各地,各类古玩市场的交易依然红火,所以,在这数量惊人的市场与古玩藏品中如何去辨定赝品、仿品或纯粹的假货,如何去让如此多的收藏爱好者能收藏到自己喜爱的古玩或藏品,是需要有人或有关部门认真考虑的。</h3> <h3>尧国章仿古作品</h3> <h3>如果真是有7000万之众的收藏爱好者根本买不到真货,甚至连假货也买不到,那将会使他们多么失望,收藏市场的繁荣将从何而来?在此严酷的条件下,收藏爱好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眼力在市场上比胆识、玩心跳。 </h3> <h3>尧国章仿古作品</h3> <h3>(一)科技手段在鉴定中的应用  在当今的器物学鉴定工作中,不少高科技的鉴定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于文物年代的分期断代和真伪鉴别之中,诸如利用“电子自旋共振谱纪年法”、“穆斯堡尔谱纪年法”、“同位素纪年法”,可以再考古学范畴中对出土文物的实际年代做出较精确的测定,等等,这就为文物的真伪区别,提供了准确而有科学依据的佐证。</h3> <h3> 目前,利用高科技造假和辨伪,在鉴定和“反鉴定”上,鉴定家和作伪者之间又展开了一场新的、无声无息的较量。你用碳十四测定,我就在你“取样”的底足部位,把原来往古年代的有效成分粘结上去,让你刮去的碳标本测出的年代仍旧古远;</h3> <h3>尧国章仿古作品(1998)</h3> <h3>你用“热释光”鉴定来测试陶俑,我便用原墓葬中碾碎的砖土碾碎制作,不经过烧结,只是在瓷土中加入高能固化剂,这样,即使你用“热释光”测定,年代数据仍然是那样的久远。所以,作为文物器物学的鉴定,必须研究高科技,掌握高科技,依靠高科技。 </h3> <h3> (二)科技检测手段在书画鉴定中应用的可行性  上述的这些科技手段,对古书画和近现代书画的鉴定来说,目前还无法应用。因为书画鉴定有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现在还只是停留在由经验的积累形成的主观臆测阶段上,感觉的成分因素居多,辅助的证明手段一般也是依赖于文献的考证、印章的核对,缺乏有力的,直接的科学依据。</h3> <h3>尧国章仿古作品(1998)</h3> <h3> 所以,中国人感觉书画鉴定太难,外国人感觉中国书画鉴定“太玄”。其实质都在于需要积累丰富的经验,积累广博的知识,尽可能去获得更多的信息,然后凭对某人作品风格的把握,记忆,由综合记忆形成感觉,由主观感觉再升华成较为客观的判断。</h3> <h3>尧国章仿古作品</h3> <h3>一般地说,当一件书画放在我们眼前,我们在心理上必然会做出这么几种反应;一,胸有成竹。这就说明书画中显露出笔性、款识、色彩、节奏、章法、风格和鉴定者掌握的各项相关信息吻合,不存在任何差异。因此,感觉正确,定论当然。</h3> <h3>  二,犹犹豫豫,迟疑不定。这说明书画中的笔性、款识、节奏、色彩、章法、风格和鉴定者掌握的信息不吻合,有相似之处,也有不曾见过,或印象十分模糊的。这当中的原因,有主观上的,有客观方面的,如书画本身传递的信息量不够,时代风格不够明显,不典型,不“开门见山”等等,假画、代笔画更是如此。</h3> <h3>尧国章仿古作品(1998)</h3> <h3>  三是:完全别不认识,诸如一些地方名头的,传世作品中鲜见的,说明鉴定者头脑中从来就没有储存过他的有关信息,因而也无从对比判断。总之,以上三种情况存在,必然会在鉴定中产生“是和不是”、“对与不对”的不同看法。</h3> <h3>这在无法取得直接的、科学的依据的情况下,往往把握不住真伪优劣,于是就产生了“靠不住”“吃不准”等模糊的说法。所以,书画鉴定只能取得相对的结果,而不能达到绝对的正确。 </h3> <h3>尧国章仿古作品(1998)</h3> <h3>(三)现代书画的造假和做旧方法剖析  话说回来,现代的书画作伪造假,有时已经运用高科技了,过去传统的作伪手段,经过时代的变迁,也有了长足的演进。如果我们对目前的高水准的造假认识不足,对一些先进的作伪方法不甚了解,就容易进入鉴定的“盲区”。 </h3> <h3> 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的临摹仿造手段有所改进,高倍的实物投影仪、经聚焦幻灯机已经应用到书画作伪中来。造假人员也由过去不法画商改为今天的某些画院画家,美院学生。</h3> <h3>尧国章仿古作品(1998)</h3> <h3>他们的绘画水准较高,又有投影仪,幻灯机辅助,便彻底解决了“形准”的问题(包括款识题字的“形准”)。加上他们谦恭好学的精神,也使得不少专业鉴定人员乐意为他们“点拨”一下。</h3> <h3>于是一大批高水准、具有反鉴定水平的赝品,就脱颖而出,充斥众多书画市场。  同时,我们确实也应该具体的了解造假人员的所谓先进作假手法,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形势下“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地做好作品真伪的鉴别。 </h3> <h3>尧国章仿古作品(1998)</h3> <h3>对于当前书画造假、做旧手法,我们也不妨做些剖析:  1、纸绢的做旧及鉴定。  色水染旧法:以栀子、红茶染旧法。用栀子的果实加水煮沸,水呈焦黄色。红茶(或用古旧破纸等)煮沸后水呈深红色。将栀子果实水、红茶和古旧破纸水根据所仿书画原作的纸绢色泽适量配兑,或再加以墨水、花青、赭石、藤黄等配兑的水加染。</h3> <h3> 光照烟熏法:一是用强光长期照射,或用强紫外线光长期照射,以加速纸绢的老化陈旧二是用燃烧木柴、稻草所产生的烟熏旧,或长期将纸绢搁置乡村灶间,使之油污烟熏,都会使纸绢变旧。  鉴定:经装裱后的古旧字画在流传过程中表在会自然形成一种包浆,呈光亮平滑、古色古香之味。而伪作的纸绢必有水渍、无光泽、无包浆且呈黯色,并有细微深浅的色晕。烟熏光照纸绢者,亦无光泽,熏照色必深浅浓淡不匀,且有烟熏味。而且,此种做旧纸呈有火气,与古旧真迹相比全无自然古朴之感。 </h3> <h3> 2、笔墨的做旧及鉴定  笔无所谓做旧,笔的做旧无非是通过文献资料,对书画作品的分析,研究出被仿古代(或近代)书画家的用笔习惯和用哪种笔,是羊毫,狼毫或兼毫,仿制出一种所谓的旧笔,以期在作伪字画时更好地发挥,达到原有的笔墨效果。 </h3> <h3>尧国章仿古作品(1998)</h3> <h3>墨的做旧除寻找古旧墨外,亦可利用新墨做旧。其方法是:在研磨的墨汁中,掺入少量的藤黄,或少许黛青,经反复试验,直到满意的墨彩。画成后,有的还以香灰掩泽。  鉴别直接用古旧墨仿作的伪作,仅从墨色上鉴别比较难。最有效的方法,可用细针稍划墨处,可见白痕新色,因表面旧里面新。而新墨做旧的字画,必呈新鲜亮色,且有火气 </h3> <h3>3、整体做旧及鉴定  整体做旧就是先完成字画而后再做旧。其办法是将色水调淡后再加胶矾白芨水,先一扫而过,干后再刷,由淡渐浓,层层刷染,这样反复若干次,直至如旧。这类做旧,既不跑色,表面也呈平滑光亮,帮一般很难识别。鉴别的方法一是用针尖划挑,必呈白痕新色。也可用清水点簇空白处,如渗则纸为旧,如一点也不渗,则是新做,因整体做旧后,若是生纸则已变成熟纸,但此法仅限于写意画法。也有以舌舔试,既可知生熟,亦可辨矾味。</h3> <h3>总之,现代书画的防伪方法很多,有的是假画、假章、假款;有的是真画、假章、假款;有的是假画由知名鉴定家或书法家题跋;有的是在旧宣纸上造假;有的是在新宣纸上造假,然后再做旧;有的是一本册页中真小名家假大名家;有的是假大名家与真小名家合作,由小名家题跋;有的故意在赝品上题上送给某某人的上款等等。只要消费者不断观察,认真思考,多向专业人士及有经验的人请教,就一定会辩真假、明是非的。</h3> <h3>用现代科技鉴定名人字画 书画收藏为收藏的一个重要门类,历来为收藏家所重。随着书画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好的真品字画已是千金难求,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大量假字画充斥市场,鱼目混珠,让人们辨不清真伪,致使一些人花了大量的金钱买进的都是一些假画,给这些上当者在精神与物质上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书画鉴定已成为书画收藏爱好者迫在眉睫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h3> <h3>尧国章仿古作品(1998)</h3> <h3>  书画鉴定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只有国家文物部门及一些博物馆内设立有这种机构,而且很少对外服务。现在一些对外服务的鉴定机构大都是私立,国家根本不承认。一些鉴定机构只管收钱出保真鉴定证书,根本不管东西的真伪,这让一些收藏爱好者更加不知所措。 </h3> <h3>  现在书画鉴定还没有比较规范化的鉴定方法,在这一鉴定行业中往往是鉴定家的名气、经验决定着鉴定结论的认知度,造成本行业中许多鉴定名家多是单打独斗,这样往往出现名气大的专家鉴定后,别人就不说话了,或几大名家鉴定意见大相径庭、互相难以说服、形成悬案的情况。 随着现代制假、仿伪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对名人字画鉴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光靠经验已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在承认传统鉴定方法地位的同时,既要看到其科学性又要对其局限性有清醒的认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使用现代科技鉴定方法的探讨,已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 </h3> <h3>  一提到现代科技鉴定,人们就想到物理检测方法和化学分析手段,就提到光谱、能谱等检验仪器。但是,面对无损检验的要求,许多仪器派不上用场,外部获取的数据可用性不大,就是损坏部分获取的数据也难以定论。所以,笔者将鉴定真伪的重点放在了字画的承载体——纸张的纤维配比上,即其纤维种类及生产工艺上,通过纤维化验完成检测。众所周知,我国的宣纸和中华传统文化一样一脉相承,流传至今,既继承了古老传统的工艺,而且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制作生产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变化,纸张的原材料总是要发生一些变化,这就给我们鉴定提供了便利条件。</h3> <h3>在这里我可以介绍给大家几个鉴定方法: 一、做紫外荧光反应:使用的仪器是紫外线照射灯。 拿到名人字画后先做荧光照射,有荧光亮点反应的说明添加了增白剂,说明宣纸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产品,更有可能是解放后产品。因宣纸是不应加增白剂的,有荧光亮点反应,说明造纸时有现代废纸混入,只要有微小荧光亮点即可否定。大家可以用检验人民币的方法即可。</h3> <h3>  二、做纸张原料的纤维化验。 一般由专业人员进行,使用的仪器一般是1000倍的生物显微镜,取1/4~1/5米粒大小的纸片,滴入赫兹波格染色剂,用解剖针对纸浆剥离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对麦草、稻草主要是通过浆料中它们的细胞表皮来区别,檀皮、竹子等主要是通过浆料中它们的纤维特征来区别。 明、元时期宣纸纤维配比为: 1.100%檀皮(或韧皮类纤维); 2.檀皮(或韧皮类纤维)和竹子混合浆,始于元朝; 3.檀皮(或韧皮类纤维)和稻草混合物类,多始于明朝。 清朝时期开始出现使用檀皮和麦草混合浆的情况。 在纸张浆料中如果发现木浆纤维,则该纸最早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产品,更有可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产品。 2001年9月,某单位送来一幅明朝字画让我们鉴定检验真伪。此字画已被一著名鉴定专家认定为真品,后由于另两名专家提出异议,所以拿来让我们鉴定真伪。经对其使用宣纸鉴定,发现其纤维配比为檀皮和麦草。由于我国清朝时宣纸才有使用麦草的记录,因此对此画为明朝字画便也提出异议。 另外,鉴定要结合成稿时的情况加以分析,如2003年11月3日某饭店丢失了关山月、傅抱石合画的一幅国画,后经专家鉴定这幅画价值超过千万。但当笔者对关系人送来的小片画绫做认定时,发现画绫上的衬纸竟然不是宣纸,而是木麦混合浆的薄纸。在当今稍有价值的字画都用宣纸做衬,而如此珍贵字画却未用宣纸,使我产生疑问,但这幅画确是真迹。后专家分析认为这幅画成稿时间在几十年前,当时价值并没有这么高,所以才出现这个情况。 </h3> <h3>    另如著名画家张大千对宣纸是非常挑剔的,但抗战时期在四川的张大千无安徽宣纸可用,只能选择当地一家用100%竹浆生产的宣纸作画,这个时期张大千画了大量作品。现在如发现这个时期张的作品使用的宣纸中有檀皮反而要谨慎了,这一特征反而是作假者难以避开的。而如果发现石涛字画是100%竹浆纸的情况,我们是否也应联想到酷爱石涛字画、并仿画足以乱真的张大千呢? 书画鉴定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在鉴定过程中把传统的目鉴和现代科技鉴定相结合,综合考虑书画作者当时的历史、生活背景,才能避免一叶障目,做到去伪存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