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们原来打算从西雅图坐游轮去阿拉斯加,不凑巧,游轮没有赶上买票(据说要提前订),只有从空中飞过去。必经之路:西雅图转机。这是抵达登机口准备上飞机。<br><br><br></h3> <h3><br><br>阿拉斯加成为美国领土的过程非常滑稽。19世纪初,世世代代居住在阿拉斯加南部的特林基特印第安人部落同入侵的俄国人接连进行了两次战争,最终被火力强大的俄国人征服。但是,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元气大伤,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决心卖掉这块不挣钱的土地。他把买主锁定在美国人的身上。 <br><br>由于担心美国对购买阿拉斯加不感兴趣,俄国花了10万美元收买美国一些新闻记者和政客,试图通过他们来游说美国政府。1867年3月,俄国派官员到美国洽谈出售阿拉斯加问题。当时,美国国务卿威廉·西沃德是个狂热的扩张主义者。他在同俄国谈判时,开始出价500万美元,后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同俄国在一夜之间达成了购买协议,并且急不可待地于第二天凌晨在协议书上正式签字。终于,美国以绝对低廉的价格买到了面积达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巨大半岛及其周边的阿留申群岛。 <br><br>当时在美国,只有少数渔民希望得到出入阿拉斯加海港的权利,一部分加利福尼亚商人谋求在那里从事毛皮贸易的特权,而多数人对阿拉斯加一无所知。西沃德签订购买阿拉斯加协议后,立即在国内引起一阵反对声,说阿拉斯加是“西沃德的冰箱”,批评这是“一笔糟糕的交易”,“一个异乎寻常的错误。”西沃德被国内舆论骂得躲在家里许多天。 <br><br>精明的西沃德还是坚持不懈地争取到了国会的支持。1867年4月和7月,参众两院分别以多数票通过了这项协议。现在看来,美国人的确应该感谢西沃德这位政治家的远见。据估计,阿拉斯加地下埋藏着5.7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和300亿桶原油,现在价值超过2万亿美元!随着国际油价不断升高,它的身价肯定不止这个数字。俄国人一定为当初这个鲁莽的决定悔断了肠。<br><br><br></h3> <h3>下午4点抵达阿拉斯加第2大城市:费尔班克斯。阿拉斯加比西雅图早一个小时。有一个小时的时差。机场前面的湖。</h3><h3></h3> <h3>旅行社要5点才可以接。我试着打了酒店的电话,询问是否有车接,酒店前台马上回复我说有车,要我等等,15分钟就到。这是出机场的路。这里已经是深秋。<br></h3> <h3>费尔班克斯是美国阿拉斯加州费尔班克斯-北极星自治市镇一个具自治地位的城市,是该州第二大城市、阿拉斯加内陆地区最大的城市。该城市是阿拉斯加州中央东部的城市。临切纳(Chena)河。1902年因淘金而兴,1903年设建制。南距安克雷奇约400公里,两城间并有铁路相连接。人口约3万(1990年)。位处高纬度,是北美洲最接近北极圈的主要城市。冬寒且漫长,夏凉而短,并有永昼与永夜的现象,目前是美军在阿拉斯加的重要据点,并有输油管路经过。<br></h3> <h3>我们4天都住在这里。Holiday Inn,一间很不错的酒店。早餐品种丰富,水果新鲜,服务员热情。</h3> <h3>第2天,北极圈之行。这是特别在加拿大定制的旅游巴士。动力强大,耐严寒零下几十度,双层保温玻璃,可以在号称世界10大死亡公路之一的道顿(dalton)公路上行驶。</h3> <h3>道顿公路坐落于极度偏远而荒凉的地区,是唯一一条连贯太平洋与北冰洋的道路。这条公路长414英里(约合666公里),几乎所有路段都没有进行铺筑,路面上到处都是砾石。土地管理局提醒潜在驾驶者:“你不会看到任何餐馆、礼品店以及加油站,所能看到的就只有森林、苔原和山脉,公路和管道则像两条丝带一样贯穿其中,美国人调侃称这条公路只有驾驶者和上帝同在。”</h3> <h3>这条路是几乎是和阿拉斯加油管在1974--1977年同步修建的。目前只有少量的沥青铺装。但是,很多本地人反对铺沥青。</h3><h3></h3> <h3>抵达道顿公路的起点。(Dalton HWY),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公路之一。其将阿拉斯加北部城镇费尔班克斯(Fairbanks)与北冰洋连接起来。</h3> <h3>有很多驾驶爱好者去挑战这条公路。坐车会错过很多美景,而自驾就会方便很多。机场的到达厅有6加租车公司,租车非常方便。可惜我没有带驾照。(驾照留在旧金山家里了)<br></h3> <h3>由于地下终年是冻土,树都长不高。</h3> <h3>道路高低起伏,可以想象,在冰天雪地的寒冷天气下,开车是多么的危险。</h3><h3></h3> <h3>金秋的阿拉斯加,前往北极圈的途中,苔原的壮观。</h3> <h3>如果去过西藏,你会有类似的感觉,离天很近。</h3><h3></h3> <h3>这是闻名于世的阿拉斯加输油管。石油和天然气产业是阿拉斯加州提供就业最多的产业,也是阿拉斯加州的支柱产业,州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都来自原油及天然气产业。20世纪70年代,阿拉斯加建造了全长1200公里的“穿越阿拉斯加输油管” ,阿拉斯加的石油通过这条输油管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美国本土和世界其他地区,每天输送约145万加仑的石油,从北海岸的Prudhoe 海湾一路蜿蜒到中南部的不冻港Valdez,石油在此装上油轮。阿拉斯加有两个石油和天然气的集中区域,分别位于中南部的COOK INLET 和阿拉斯加州的北端。</h3><h3></h3> <h3>管道主线起自北坡的普拉德霍湾,终止于阿拉斯加湾瓦尔迪兹,南北全长接近800 英里(约1,300 公里)经过怀斯曼、比特尔斯、利文古、福克斯、费尔班克斯和艾伦谷等多座城市。管道的建筑更要面临位置偏远和周围恶劣环境的挑战:中间要穿越三座山脉、活跃的断层、广大的冻土层和定时迁徙的驯鹿和驼鹿。<br></h3><h3></h3> <h3>近1300公里的长途运输,技术层面面临3大难题。首先,油要加压才能流动;其次,金属的热传导会融化冻土导致支架变形;第三,如何避免地震的影响。因为阿拉斯加是美国地震最多的地区。</h3><h3></h3> <h3>管道沿线有十一座泵房,每个泵房有四个以柴油或天然气发动的泵。原来设计的十二座泵房有一座未有动工,但由北向南的泵房编号系统,仍然为那个位置留了号。平常只有七个泵房运作。靠北4座专门铺设了一条天然气管道作为泵房的动力源;靠南面3座泵房则自动从油管中取油作为燃料。泵房24小时无人值守,自动运行。<br>管道在对融化敏感的冻土区是架空兴建的。但在需要埋藏的地方,例如与公路交汇点或雪崩高发点,就会把管道埋在包上了一层冷冻绝缘层的坑中。附近的制冷工场把冷盐水泵进直径15厘米 (6英吋)的管道中,以其吸热的特性维持土壤温度。其余地点就视乎周围土壤的敏感性,埋进传统的坑洞或已绝缘但无需冷冻的坑洞内。</h3><h3></h3> <h3>原油在刚冒出地面时温度约为 80℃ (180℉),然后以超过 50℃ (120℉)的温度运送。在一些架空路段,原油的热力经垂直支架传到土地会把永冻层融化,不但会导致管道出现沉降,还可能损坏管道。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工程人员在支架上安装了热交换器,以对流散热。在支架还有一支热管,以从管道底部把热输送到热交换器。由于热管中的氨比永冻层的冰点低,就算是最寒冷的冬夜热管仍可以如常运作。这个简单的散热方法被工程和维护人员视为管道最重大的技术成就。<br>另一个技术成就就是管道在地面是“之”字走向的。由于管道在地面比在地下更容易移动,这种的设计为管道横向和纵向移动保留了空间—这种情况是可以由地震,或者热涨冷缩引发的。支架也有相同作用的特制护套,以及可以抵御地震、雪崩和车辆撞击所造成的震荡的防撞板。</h3><h3></h3> <h3>在支架外又套了一支热管,以从管道底部把热输送到热交换器。再往外套管内注入氨,由于热套管中的氨比永冻层的冰点低,就算是最寒冷的冬夜热管仍可以如常运作。这个简单的散热方法被工程和维护人员视为管道最重大的技术成就。<br></h3><h3></h3> <h3>继续向北前行。</h3><h3></h3> <h3>抵达育空河。</h3><h3></h3> <h3>育空河为北美洲主要河流之一,流经加拿大的育空地区中部和阿拉斯加中部。先往西北流,然后总的采取西南走向流过一个向下倾斜穿过阿拉斯加的地势较低的高原,注入白令海。</h3><h3></h3> <h3>无数的河源支流自一半圆的环绕高山群流出,构成一个面积约85万平方公里(328,000平方哩)流域。这块比土耳其还要大的辽阔土地以前只有北美印第安人居住,直到19世纪中期才有欧洲裔的人(包括向东扩展的俄罗斯帝国的探险者)开始迁入该地区,开始时是来做毛皮生意,後来则是寻找矿产财富。1896年育空河支流克朗代克(Klondike)河上发现金矿,吸引来大批的拓居者。</h3><h3></h3> <h3>以前,只知道美国销量最好的车是福特的F系列皮卡,F-150,F-250,F-350.月销7-8万辆。到这里一看,才能感受到这种车的强大动力和越野能力,也就理解了皮卡车为什么受美国人欢迎的原因所在。</h3><h3></h3> <h3>这是阿拉斯加往北的最后一个营地。我们在这里用餐。因为出发前已经订餐并通知了他们。抵达后,报姓名就直接取餐付款。</h3><h3></h3> <h3>餐后继续向北。</h3><h3></h3> <h3>越接近北极圈,植被越由金黄变白。树木也越来越矮小。</h3><h3></h3> <h3>终于抵达北极圈。</h3><h3></h3> <h3>这是我抵达地球的最北端。北纬66°33′。</h3><h3></h3> <h3>这是阿拉斯加旅游局为抵达北极圈的游客颁发的“北极圈探险证书”。</h3> <h3>启程回费尔班克斯的路上,云似乎就在头顶。</h3><h3></h3> <h3>晚秋季节,北极的苔原金灿灿。</h3><h3></h3> <h3>到达营地用晚餐。天边一抹晚霞。</h3><h3></h3> <h3>继续南下,晚上11点多,极光很幸运地出现了。人的眼镜看极光 时,呈现的是白色。相机记录的是黄绿色。经过多次调整,终于拍到了极光,而且,7颗北斗星也幸运地记录了下来。<br></h3><h3></h3> <h3>极光稍纵即逝,永远拍不到相同的画面。</h3><h3></h3> <h3>右下角是汽车的尾灯。<br>极光(Aurora),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其发生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在南极被称为南极光,在北极被称为北极光。地球的极光是来自地球磁层或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br><br><br></h3><h3></h3> <h3><br>极光常常出现于纬度靠近地磁极地区上空,一般呈带状、弧状、幕状、放射状,这些形状有时稳定有时作连续性变化。极光产生的条件有三个:太阳带电粒子流的强度,良好的天气,还有就是运气。(这张是导游以前拍的)<br><br></h3><h3></h3> <h3>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到达地球附近,地球磁场迫使其中一部分沿着磁场线(Field line)集中到南北两极。当他们进入极地的高层大气时,与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碰撞并激发,产生光芒,形成极光。经常出现的地方是在南北纬度67度附近的两个环带状区域内,阿拉斯加的费尔班(Fairbanks)一年之中有超过200天的极光现象,因此被称为“北极光首都”。所以极光只能在地球的南北极被看见。(这是导游以前拍摄)<br></h3><h3></h3> <h3>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校区有专业的研究小组,每天发布极光强度和区域。我们当天的强度只有2级。如果是5级的话,会拍得更亮。</h3><h3></h3> <h3>这是可见极光带。当天我们晚上正处在图中YUKON下面的白色点的位置。因为人们相信看见极光会带来好运,目前,欧洲,日本,香港,台湾的游客较多。最近几年,大陆的客人也多了起来。</h3><h3></h3> <h3>第3天,体验狗拉雪橇。</h3><h3></h3> <h3>主人居住的小木屋。</h3><h3></h3> <h3>秋天的景色。</h3><h3></h3> <h3>客人休息室。里面配有点心和茶水。</h3><h3></h3> <h3>阿拉斯加雪橇犬也叫阿拉斯加犬,是最古老的极地雪橇犬之一,它的名字取自爱斯基摩人的伊努伊特族的一个叫做马拉缪特的部落。这个部落生活在阿拉斯加西部一个叫做科策布(Kotzebue)的岸边。</h3><h3></h3> <h3>在阿拉斯加成为美国领土的一部分之前,这一地区叫做Alashak或是Alyeska,翻译出来就是“广阔的土地”,这是发现这一地区的俄国人给它取的名字。这种犬与同在阿拉斯加的其它犬种不同,四肢强壮有力,肌肉发达,培育它的目的是为了耐力而不是速度,因为它们的主要用途是拉雪橇。[1] 成年阿拉斯加犬有着安静、高雅的气质,对主人非常忠心。</h3><h3></h3> <h3>阿拉斯加雪橇犬结实、有力、肌肉发达而且胸很深。当它们站立时,头部竖直,眼神显得警惕、好奇,给人的感觉是充满活力而且非常傲娇。头部宽阔,耳朵呈三角形,警惕状态时保持竖立。口吻大,宽度从根部向鼻尖渐收,口吻既不显得长而突出,也不显得粗短。被毛浓密,披毛有足够的长度以保护内层柔软的底毛。阿拉斯加雪橇犬有各种不同的颜色,如灰、黑白、红棕。</h3><h3></h3> <h3>因为还没有下雪,就用车代替。雪橇犬一看见有人来,就非常兴奋。叫声此起彼伏。</h3><h3></h3> <h3>主人告诉我们,每天必须给这些狗跑50英里。训练体能和耐力。</h3><h3></h3> <h3>主人手里有张排班表,轮流挑选它们拉车(雪橇)。还有不到半个月,这里就是白雪皑皑了。<br></h3> <h3>景色不错。</h3><h3></h3> <h3>一窝6只小狗。</h3><h3></h3> <h3>下午离开狗拉雪橇营地,回酒店休息。</h3><h3></h3> <h3>晚上10点,去到离酒店10几公里的小木屋看极光。</h3><h3></h3> <h3>小木屋四周漆黑一片。如果有极光,应该是最佳观测点。</h3><h3></h3> <h3>等待过程中,看极光的介绍。</h3><h3></h3> <h3>因为云层太厚,晚上1点才看见一点点。肉眼无法看见。用相机设定30秒,ISO1600,才捕捉到这个景象。有人可能手机看设定数字,产生了光害。</h3><h3></h3> <h3>第4天,参观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校区。这是博物馆。</h3><h3></h3> <h3>从小山上看远方,一望无际广袤的大地。</h3><h3></h3> <h3>阿拉斯加大学在海洋及地震方面,颇有名望。</h3><h3></h3> <h3>据说,中国海洋大学不少本科生到这里读研究生。2校的交流也比较多。阿拉斯加大学成立于1917年。而阿拉斯加州于1959年才成为美国一个独立行政的州。</h3><h3></h3> <h3>阿拉斯加70%的国土归联邦所有,20%归州政府所有。私人不到10%。</h3><h3></h3> <h3>阿拉斯加也是美国军队的驻防要地。几乎所有军种及海岸警卫队都在这里有基地。从这里可以快速的到达亚洲,欧洲,俄罗斯。</h3><h3></h3> <h3>阿拉斯加出土的岩画。</h3><h3></h3> <h3>棕熊。非常的高大。</h3><h3></h3> <h3>野牛。</h3><h3></h3> <h3>海豹,北极熊。</h3><h3></h3> <h3></h3> <h3>博物馆门前的花</h3><h3></h3> <h3>喇叭花。</h3><h3></h3> <h3>狗尾巴草。</h3><h3></h3> <h3>离开博物馆。</h3><h3></h3> <h3>回市区的路上。</h3><h3></h3> <h3>树林。</h3><h3></h3> <h3>没有人烟。</h3><h3></h3> <h3>全美有名的圣诞老人屋。</h3><h3></h3> <h3>很多孩子会给这个邮编</h3><h3></h3> <h3>店内琳琅满目的圣诞纪念品。<h3></h3></h3> <h3>这家自助餐店非常不错。海鲜,水果应有尽有。<h3></h3></h3> <h3>先来几个寿司,水果。后吃了一些三文鱼。<h3></h3></h3> <h3>第4天去温泉。<h3></h3></h3> <h3>这条路秋景好美。<h3></h3></h3> <h3>到达温泉。<h3></h3></h3> <h3>小木屋。<h3></h3></h3> <h3>热气腾腾。<h3></h3></h3> <h3>露天温泉。<h3></h3></h3> <h3>阿拉斯加的木材据说非常便宜。<h3></h3></h3> <h3>雪地车整装待发。<h3></h3></h3> <h3>第5天离开去机场。原来我定的下午去机场,后来临时跟前台商量能否早点走。酒店自己的车外出了,前台马上叫了一台出租车免费送我们去机场。真为这家酒店Holiday Inn 点赞。<br><h3></h3></h3> <h3>再见,美丽的阿拉斯加!<h3></h3></h3> <h3>若有机会,还可以再来。下次,应该坐游船先到安克里奇,然后自驾游。<h3></h3></h3> <h3>自驾游就可以拍更多的美景。<h3></h3></h3> <h3>白雪皑皑的时候,再见!<br><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