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成都老街: 祠堂街</h3><div>摘编 2017-09-26嫣儿</div><div>我是一个一事无成的人,也是一个平凡之人,喜读文章亦不为学者,频爱文学俗难称作家,高官与我无缘,厚禄更无我份。俗称“普百”!年轻之时喜好捏捏笔杆,草书草书杂碎之事,历经文革过来的你我,勿胆问政事,仅能天南海北随侃,自当"文学青年",勿管他人问津! 也许是老了的缘故,非常喜读孩提时代的小说文章,异常感慨过往不削的岁月,试想多愁善感的人既都如此吧。 眨眼几十年逝去,更是如此!今天看到有段文笔让我兴奋:“ 走进长300米、宽30米的祠堂街,您就会超越历史的时空,揭开封存的记忆,走进成都的昨天,重温近现代厚重的历史。祠堂街为成都市近现代重要史料与最具代表性建筑地区,这些建筑基本保持了原中西式的建筑风格及特色,其中38号、42号建筑已经列入成都市优秀建筑保护名录……”</div> <h3>的确如此目睹祠堂街三个字,儿时的一事一物即会清晰展现在我的面前,祠堂街38号是我儿时生长的地方,哪里驻留着无以忘怀的童年记忆,哪里还有父母大人的弥留身影! 它也是成都市唯一一条五脏齐全的街道,虽然全长仅300米却包揽了无所不有的百姓生活设施,从西御街头右边的四川电影院、水果铺、银行、新华书店、美术社、街道医院、风琴铺、糖果铺、粮店、杂货铺……到左边的人民公园、百货店、照相馆、钟表店、眼镜铺、西药店、布店……当然今天的祠堂街比起往日已全然不同。</h3><div>记得祠堂街的东边是一个十字路口,往东是西御街,往北是东城根街,往南是半边桥街。和半边桥街交界的口子上,(就是祠堂街的南边)有个西药店,那是一家比较大的西药店,不仅卖西药还要卖一些医疗器械。药品比较齐全,其他地方买不到的药,这里都有。因为它是四川省医药公司的直销门市部。</div><div>西药店往西即是布店,现今这种专门卖布的商店已不多见,60--70年代的人家都很贫穷,几乎家家户户都是三至五个孩子,日子都过得很紧,许多人家都到布店扯布再请裁缝量体裁衣,裁好后回家用缝纫机加工成成衣。八十年代的" 三转一响"其中之一就是缝纫机。家里有了缝纫机可以节约开支,缝缝补补也方便。有的布店还专门雇佣裁缝师傅坐镇,你扯了布也可请裁缝在布店裁剪。进入80,90的改革年代,离祠堂街旁边(只隔了一个半边桥街)的陕西街跟随时代成为了当时成都市著名的缝纫一条街。现在老百姓都是直接买成品制衣。量体裁衣和量身定制由于费用过高已成了少数人的选择了。</div> <h3>布店里有一奇异的现象让我永难遗忘 : 布店的上空布满了像蜘蛛似的铁丝网。铁丝上随时有一个东西在滑来滑去并传出金属撞击的疵疵声,滑动的是什么呢?原来是许多夹票的夹子在铁丝上飞来飞去,那是为了方便收钱而架的网线,顾客扯了布把钱和布票交给营业员,营业员为了方便把钱布票及顾客应购的布类名称和尺寸一起包好用铁夹子夹上,高举手臂用力一抛,铁夹子就带着纸飞飞儿,钱,布票,沿着头顶上的铁丝飞向收银员。收银员在店的中央,高高的凳子和高高的桌子,还有通往各个扯布柜台的铁丝。铁夹子一到收银员那里,收银员就不用高高的举手了,因为铁丝就到收银员的桌面上。打开夹子,打开纸飞飞儿,仔细看看,把钱和布票及其一张张纸飞飞儿留下,再把需要找零的钱和布票和纸飞飞儿重新夹好,同样用力一抛,铁夹子即抛回它来的地方。扯布的营业员取下来,把找零的钱和布票交给顾客,这样即算完成了一单生意,虽然麻烦却感觉很有新意。</h3> <h3>布店旁边是艺峰照相馆,文革时期跟随时代一度改名为红岩照相馆。再过来是成都市图书馆,然后是一个百货商店。再往西就是人民公园的正大门,大门前的坝子很宽敞,大门的左手边是公园的售票处。</h3><div>人民公园大门右手边是围墙,围墙很矮。翻过围墙就是公园的人工湖,时常可以看见有人在划船,小时候我的三个哥哥经常在那里游泳和养小鸭。我还有几个同学的家就住在人民公园旁边,小时候为了逃票常从同学家里的窗子翻进公园里去玩。公园里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即是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我小时候在这里照了许多相,不知与我同岁的你能否认出那时的我?图片中的第三张里面的池大爷就是我最最亲爱的老爸,你认识吗?</div> <h3>人民公园的左边是个小面馆,小时候常去那里吃凉粉。</h3><div>祠堂街南边好像没有住户。</div><div>祠堂街北边,东城根街和祠堂街交界的口子上有一个水果店,还有桌椅板凳,夏天可以坐着喝冷饮。还有汽水卖。</div><div>水果店往西就是"四川电影院"。</div><div>公园和电影院是80年代年轻人谈恋爱的最佳去处。那时我们叫谈恋爱为耍朋友,一般谈恋爱的男孩都会提前一两天买好电影院新上映的影票,约好女朋友在电影院门口等,由于都想早点见到对方,约会时间一般会提前,提前之时可以到的电影院旁边水果店喝点冷饮。看毕电影若有时间还可到人民公园划划船,再到附近饭馆下下馆子,最后再到布店,给丈母娘买块布料,高高兴兴的商量好下次见面的时间地点……这样的约会即不奢侈又很浪漫,是我们50年代年轻人的一种幸福喔!</div> <h3>祠堂街给我印象比较深刻是住家旁边的少儿书店,就在四川电影院的西边,专门针对少年儿童的书籍,好多,有连环画,有科普读物,«答幻想飞向星星的孩子»《我们爱科学》是天文学的;«人和宝藏»是地质学的;«征服病菌的道路»是医药方面的;综合«少年文艺»、«儿童文学»是文科方面的;当然还有«十万为什么»……</h3><div>祠堂街上还有许多美术,摄影方面的机构。</div> <h3>祠堂街的名字是咋个来的呢?清朝时期,在此建了四川总督年羹尧的生祠,因而得名。</h3><div>啥子是生祠呢? 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div><div>也许是老了的缘故,非常喜读有着儿时经历的一些文章,异常感慨已经远去的过往岁月。</div> <h3>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祠堂街对我来说是沧桑亦是伤感?我已说不清对它的感受,我七岁便生长在这里,直至婚嫁,五十年了它依然还是父母的老宅,心痛的是母亲八五年便已撒手人寰,父亲大人也于去年夏至逝去[流泪][流泪]。祠堂街我幼年的宅基,祠堂街我最亲爱的父母[流泪][流泪]!祠堂街是我幼年时最为美好的一段记忆,它深深的铭刻在我脑海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