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踏着蒙蒙雾气,培训班的学员们再一次走进杭州市高新实验学校,今天是第三届中荷高峰论坛活动的第二天,精彩继续呈现。</h3> <h3> 上午第一节由浙江省新思维教育科学研究院刑佳立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三视图》,邢老师充分利用教学具的优势,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想象,操作等活动过程,体会立体图形不同的面与三视图之间的对应关系。特别是"房间"这个情境设计,直观形象地突破了从各角度观察到图形平面图的难点。</h3> <h3> 上午第二节杭州天地实验小学朱强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两积之和》,从现实生活出发,沟通图形与数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用长方形表征两积之和的结构问题。</h3> <h3> 下午来自北京市中关村三小的陈俊荣老师带来四年级综合实践课《莫比乌斯带》,让学生在动手体验、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莫比乌斯带的神奇魅力。</h3> <h3> 来自荷兰的米希尔博士与娃哈哈双语学校三年级的孩子们带来的《代数启蒙》,在与会老师的期待中闪亮登场。</h3> <h3> 课上,师生双方突破语言障碍,全程英语零距离交流、讨论、学习。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别具风格的数学课。</h3> <h3> 米希尔博士把学习的权利完全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利用挂摆自主探究,合作讨论,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玩挂摆中初步感悟代数思想。</h3> <h3> 孩子们边观察边思考,认真记录,积极讨论,完成"大海报"。</h3> <h3>看!孩子们画图表示思考过程,并用英文总结发现。</h3> <h3> 米希尔博士与现场专家讨论。</h3> <h3>专注的学员们。</h3> <h3> 福州市高研班学员积极参与现场互动,余庆燕老师就《三视图》这节课中,因磁性学具特殊性学生的作品出现"悬浮",产生与教材原来意图不符的答案,教师应如何处理,与执教老师进行了商榷。</h3><h3> 卢声怡老师对《神奇的带子》这节课中采用的最早发现莫比乌斯带的视频材料的真实性产生质疑,引发大家对数学课堂中引用数学史料的严谨性的讨论。</h3> <h3> 课后,中荷两国专家共聚一堂,针对四节课进行了深度的对话,让与会老师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差异。</h3><h3> 中荷两国虽然存在不同国情的文化差异,但从学生发展而言,我们的数学课堂还是要慢下来,要适时驻足,让孩子充分体验,深化理解,获得真正的发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