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暑假因出行结识了一群热爱旅行的人,翻看他们的朋友圈,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似乎一直都在路上。</h3><div><br></div><div>“在路上”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div><div><br></div><div>近几年,假期只要有机会就想办法出去几次,回来后感觉很累,而且,收获通常只是几张风景和“到此一游”的照片,很多东西很快就遗忘了。</div><div><br></div><div>可是为什么只要有机会还是想去旅行呢?</div><div>---善于遗忘,是否正是一次次出行的理由呢?</div><div><br></div><div>坐下来的这一刻,这个夏天在草原见过的最美的绿色已经淡去了。就像我在庸常的生活中早已忘记了的每个落日的颜色。</div><div><br></div><div>但偶尔某个瞬间,当我又看到某个黄昏,突然会有那么光芒一线直穿脑海,我有了been there, seen that 的感觉。</div><div><br></div><div>——原来这就是时间的针脚。</div> <h3>一直固执地认为,感受一个地方最好的方式是一个人。与人同行的时候,注意力难免都在身边人的身上,或者说,身边人会影响气场,让你没有更专注地感受一个地方的气氛。 </h3><div><br></div><div>今天终于可以得偿所愿!</div><div><br></div><div>天坛是离暂住的宾馆最近的景点,上次因为时间关系,只在大门口远远看了一眼它的影子,所以一直遗憾着。这次北京之行先补上这个缺儿。</div><div><br></div><div>自己来北京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乘地铁,手拿一张地图,凭借发达的地下交通网络,可以到达想去的任何地方。看了一眼路线图,四号线转五号线共5站地就可以到达,真的很近。</div><div><br></div><div>被人流裹挟着拥入地铁,靠着一个扶手勉强站稳。</div><div>大城市的地铁上永远人满为患,甲乙丙丁穿得周武郑王,操着南腔北调,辛苦辗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低头族不分男女老幼,追剧,玩游戏,看小说,学外语......人生百态画下来,当是另一副传世的“清明上河图”。</div> <h3>天光清明,秋阳尚温。</h3><div>买了通票,从东门入园。</div><div><br></div><div>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求五谷丰登之场所。分为圜丘、祈谷两坛。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div><div><br></div><div>按导游图,我的第一站是祈年殿。</div> <h3>缓步走在游廊上,阳光从远处斜斜地射过来,在地上投射下长长的阴影。游廊两边老人们三五成群在下棋,打扑克。游廊外古树参天,绿草如茵,果真是个休闲的好去处。</h3><div><br></div><div>游廊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红漆廊柱,廊顶描画着各种传统的几何图案,由近及远显得悠长深邃。</div><div><br></div><div>西方的很多古代建筑上也有壁画,但多数留下了画家的名字,像圣彼得大教堂拱顶上的画,就是米开朗基罗的作品。</div><div>可是眼前这些美轮美奂的古建筑上的图案却鲜有工匠的名字流传于世。他们是能工巧匠,却也是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在那个皇权时代,他们卑微如草芥,名字是不可能被记录下来的。</div><div><br></div><div>站在游廊上,闭了眼,脑海中似乎呈现出当年建园时的场景。成百上千的工匠或站或坐在高高的梯子上,仰着头,一手托着盛油彩的盘子,一只手专注地描画着。脖子酸了,趁低头蘸笔的瞬间晃动一下,然后再继续......</div> <h3>终于见到祈年殿了,可是外圈安了一圈围栏,里面坐着两个工作人员,游人只能通过打开的门远远的向里张望,或者是借助手机的照相功能将景物拉近才能看得更清晰些。</h3><div><br></div><div>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又称祈谷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它是一座鎏金宝顶、蓝瓦红柱、金碧辉煌的彩绘三层重檐圆形大殿。采用上殿下屋的构造形式,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颇有拔地擎天之势,壮观恢弘。</div><div><br></div><div>祈年殿的内部结构比较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衔接支撑屋顶。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也是按照天象建立起来的。内围的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围的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围的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和外层相加的二十四根,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三层总共二十八根,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再加上柱顶端的八根铜柱,总共三十六根,象征三十六天罡。</div><div><br></div><div>殿内地板的正中是一块圆形大理石,带有天然的龙凤花纹,与殿顶的蟠龙藻井和四周彩绘金描的龙凤和玺图案相互呼应。祈年殿宝顶下的雷公柱则象征皇帝的"一统天下"。整个大殿结构精巧,富丽堂皇。</div> <h3>离开祈年殿,朝圜丘的方向继续南行,当走到第二处大门抬头看时,回音壁包围的皇穹宇的样子不正是清朝的官帽吗?回头看去,祈年殿和第一层大门活脱脱就是明朝的官帽啊!真是俯仰之间历史面目尽在眼前。</h3><div><br></div><div>回音壁曾是个神奇的所在。清朝皇帝祭天的时候,都是凌晨四点一刻开始,那时天还没亮,随行人员鸦雀无声。传说一次皇帝正走到皇穹宇正门的时候,听到了青蛙的叫声,他让随从去看,原来一条蛇正在吞食一只青蛙,发出的声音顺着回音壁传到了皇帝的耳中。同样他和大臣的对话也会顺着回音壁的围墙准确无误的传递到另一端,堪比现在的手机电话呢。</div><div><br></div><div>可是现在即便你喊破了喉咙也听不到那边的讲话了,那些喜欢处处留痕的游客在围墙的外围刻下无数的“到此一游”,光滑的墙壁已经斑斑点点,而回音壁再也没有回音的功能了。为了保护它,文物部门在回音壁外建了一圈围栏,但亡羊补牢,为时已晚。</div> <h3>围墙外有一棵长相奇特的古树,像有九条龙盘旋树干,导游说这是天坛最古老的一棵树,又叫“九龙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又被叫做“神树”,因为是先有这棵树才有的天坛。</h3><div><br></div><div>据说这棵树还有着神奇的许愿功能,只要将手搓热然后手心张开对准它默想你的愿望,它就会实现。于是挤进人群,学着大家的样子,搓热双手,然后张开,对着它虔诚地默念自己的愿望,忽而感到有阵阵凉气袭来,难道古树果真灵验?</div> <h3>继续向前当是圜丘,可最喜欢的往往不是游人如织的景点,那里永远挤着摩肩接踵的游客,精明的小贩.....实在很扫兴,于是换了个方向,向西往公园的深处走去,这里游人稀少,但我喜欢。</h3><div><br></div><div>天气晴好,树叶在明亮的光线中招摇。风声入耳。</div><div><br></div><div>人迹罕至的林间小路,四周被树木层层包围环绕,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像那些曾经缠绕在心头后来又搁浅的理想,仰头还能看得见,却又高得不可攀了。</div><div>远处一轮红日以宿醉的姿势缓缓下移,沉重得摇摇欲坠,只留下些余晖将草树勾勒成深浅不同的绿色,一层层向远处淡去。</div><div><br></div><div>一切安静,蝉群收声,树叶沉默,闭上眼,深深嗅闻空气中氤氲的草木的香气,贪心得像永远不再、永远不再,以致回神后略感惆怅 。</div> <h3>往前走,忽然看到一只猫,面前放着储水罐,看来一定有人在这里养猫,会是什么样的人呢?</h3><div>出于好奇,继续向前一探究竟。哦,哪里是一只,简直是小猫的王国呢,它们真是可爱极了,我走近,它们也没有离开,看来久历世人,早就不怕了。对于小动物,一直带着叶公好龙式的喜欢,远观却不敢亵玩。所以只随手拍下几只丰富我的相册。</div><div><br></div><div>此时前面走来两位老人,从随身带的兜子里掏猫食喂猫,还温柔的说,“咪咪你想吃肉啊,那咱们过去吃。”看得出他们其实并不是猫的主人,或许只是因为喜爱才经常来喂它们的。</div><div><br></div><div>这条路的尽头是很旧的两扇红漆铁门,极少有人从这里出入。铁门前是两个很旧的铁皮房子,里面闪着昏黄的光,门口几只猫慵懒的或蹲或趴着,这里就是老人和猫的家。正想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从房子里出来,招呼着他的宠物们,一脸的安祥。</div><div><br></div><div>偌大的天坛公园,即使白天,此处也是人迹罕至,老人是这个出口的看门人,简单安静地生活,养猫或许是他最大的寄托吧。</div><div>不知为何眼前情景让我无端想起些旧日脸孔陈年往事,想起生活中那些曾经暗黑的日子。有时候想想,或许用力生活就像欣赏伦勃朗的画吧,一眼看去全是黑,但只要用心再多看一眼,就能多发现一道光。</div> <h3>前方已无路,按导游图折回,继续寻找图上的神乐署和斋宫。</h3><div><br></div><div> 黄昏来了,刚刚还一片蔚蓝的天空此刻竟苍黄如宣纸,落日饱蘸朱砂,用沉落前最后一丝能量,挤过神乐署的门缝,像某个大型节目即将开启的瞬间。</div><div>一群不知名的鸟从头顶掠过,发出不怎么悦耳的鸣叫,我做了个长长的深呼吸,隐约体验到一丝寂然。</div><div><br></div><div>这里没有游人,大门紧闭,只有一只猫趴在门口,站在桥头,在长久的静寂中,听见鸟叫和自己的呼吸声,忽然想到某种悟境。是否这里的一切都早已参透梦幻泡影,故能洗去凡尘,隐在密林之后日夜冷眼旁观这个喧哗的尘世。</div> <h3>天色将晚,从另一条路返回。</h3><div><br></div><div>有时候会想,为什么城市越来越拥堵,雾霾越来越严重,却还是有大批的人不断涌入呢。常言,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是否也是生活之道呢。俗世累了,有此一隅可以歇身静心,呆坐冥想,像史铁生儿时的地坛,静静地坐在这里然后写下,“要是有些事我没说,你别以为是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div><div><br></div><div>忽然想起一个朋友,一个眉宇间常隐藏着一片不曾洞开的深邃天地的朋友。很多年前对我说,在这样的地方坐一坐可以静心,看些专业的或者闲杂的书都可以。是啊,在树下坐坐,听听它们的叹息,看天,看云,听风雨声,听虫嘶鸟鸣,甚至闭上眼,还可以用心念掀开人世的一角,去窥探它的折与远。</div><div><br></div><div>而今果真站在了这里,似乎顷刻时空倒转,回到彼时彼刻,设身处地的感受到了朋友当年说这话时的心情。</div> <h3>太阳已经完全隐没,西天粉紫色的天空带着梦幻般的美,在诗一般的暮色里,回头眺望远方,祈年殿的轮廓掩映在树丛之后。这些古建筑浓缩着大清帝国的光荣与痛楚,伫立在瞬息万变的时间之中,她们的样子,永远安静。</h3><div><br></div><div>走出天坛大门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 抬头,一悬明月,远星乍醒,天地相安,白首偕老。地上蠢蠢欲动的是川流不息的熙攘人群。</div><div><br></div><div>一位作家说:旅行是一次次与这个世界交换感情。</div><div><br></div><div>是的,每一次用脚步,用心去丈量脚下的土地时,都会让我体会到曾经真真切切地来到过这个世界。曾经用眼睛征服过山河湖海,曾经用眼睛抚摸过历史遗骸,曾经在山巅与清风并肩......</div><div><br></div><div>那一幕幕都是自己“建构”的桃花源,美妙得,不足为外人道也。</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