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八月二

郝宏强

<h3>  联丰超市门口,很是火爆。卖衣服,卖鞋的到处都是,都在打折促销,引得好多人儿簇拥过来。咦,今天街上人怎么这么多?突然想起,原来今天是“八月二”!</h3> <h3>联丰超市门口,摆摊的人特别多。无疑,今年的这儿成了绥德的“新宠”。</h3> <h3>  望着满眼的梨,南瓜,红枣,豆角角等农产品,让我想起了家,想起尚在老家种地的父母。</h3> <h3>主街道上,人不少,交警认真地指挥着交通。</h3> <h3>  下午三点多, 华林摩尔城跟前。天阴的厉害, 快下雨了。好多人还久久不愿离去。</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又是一年八月二&nbsp; &nbsp; &nbsp;</b></h3><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一)</h3><h3> </h3><h3> 咦,今天街上人怎么这么多?突然一下子想起,原来,今天是农历八月初二呀!</h3><h3>&nbsp; &nbsp; &nbsp; 八月初二,古称绥德的“骡马大会”,实际上就是物资交流大会。绥德骡马大会由来已久,它充分利用绥德悠久的文化优势和“旱码头”的地理优势,让这个盛大的集会声名远播。为此,周边晋陕宁蒙的朋友总会纷纷慕名而来,甚至连南方的生意人和各种演艺团、马戏团等也常是按时到来。</h3><h3>&nbsp; &nbsp; &nbsp; 八月初二,一年里,我们绥德最为热闹和红火的一天;八月初二,全县人民的节日,万人空巷。无论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都会选择在这一天来赶集。 每条街上,人山人海,热闹极了。摆摊摆的满街都是。卖杂货的,卖服装的,卖碗托、凉面等各种小吃的……无疑,瞬间让这个小城幸福地变成了大城市一般……</h3><h3>&nbsp; &nbsp; &nbsp; &nbsp;春华秋实。农历八月,一个金色的季节,不冷不热,恰逢收秋的好日子。好多水果和庄稼熟了,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乡亲们载着满满的收获和欢乐专门来绥德城赶集。中午下班后,走在熙熙攘攘的街上,望着满眼的梨、红枣 、苹果、核桃, 还有南瓜、红葱和各种豆类等,让我不由得想起家,想起老家尚在种地的年迈父母。</h3><h3>&nbsp; &nbsp; &nbsp;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些年,父母忙的根本顾不上在这一天来赶集了。总是记得小时候常和父母在这一天来绥德赶集的温馨幸福时光。那时候来绥德城,既能吃好,又能串好,还能见到好多亲戚。所以每年,我都会等啊等,盼啊盼,盼着这一天。</h3><h3>&nbsp; &nbsp; &nbsp; "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双节“就要到了,收秋正忙时,作为一个农家子弟,回家帮父母好好收秋吧。</h3><h3></h3><h3>&nbsp; </h3><h3> (二)&nbsp; &nbsp; &nbsp; &nbsp;</h3><h3>&nbsp; &nbsp; &nbsp; &nbsp; &nbsp;</h3><h3>&nbsp; &nbsp; &nbsp; &nbsp; 又是一年八月二。 每当这一天,不禁让我回想起高中时这一天赶集的难忘岁月。尤其是在体育场看马戏和杂技表演的画面,常常犹如电影一样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想想那个时候,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是多么兴奋和留恋。那一天,我们这些学生会成群结队地专门在中午或下午放学时步行前往体育场凑个热闹。从二中到体育场这一路,行人络绎不绝,有说有笑的,有唱有闹的,让整个天空都弥漫着无比热闹和喜庆的味道。</h3><h3>&nbsp; &nbsp; &nbsp; &nbsp; 步行将近一小时的路程, 体育场终于到了。偌大的体育场,简直是包罗万象。晋剧团&nbsp;、歌舞团&nbsp;、杂技团&nbsp;、马戏团&nbsp;、魔术表演、娱乐游戏场&nbsp;等应有尽有,总会让你看得如痴如醉,不想离开。更让你惊叹地是,在这里竟然能看到狮子、老虎、猴子、会走钢丝的山羊等,仿佛让人们走进了动物世界。</h3><h3>&nbsp; &nbsp; &nbsp; &nbsp; 八月二,赶集会,会一会亲戚,见一见老友;听一听乡音,诉一诉乡情;品一品古戏,祈一祈福,是一件多么开心和幸福的事。</h3><h3>&nbsp; &nbsp; &nbsp; &nbsp; 时过境迁。现在时代变了,好多人不再愿意出来“活动”了。这些年,街上摆摊的人没以前的多了,赶集的人数和以前也无法相比,马戏团、杂技团等不见一个。想到这里,一种莫名的失落和无奈感挤满我的心头。</h3><h3>&nbsp; &nbsp; &nbsp; &nbsp;文化需要传承。可我们没有攥紧时间的手,让她一点一点偷偷溜走。再过几年或几十年,会有更多的民风民俗逐渐被淡忘或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h3><h3><br></h3> <h3>  银川门,绥德的西门。 今年7月,重新修好,成了绥德的新标志之一。</h3><h3>  </h3> <h3>  雨中南关。</h3><h3>  看到此,相信会让很多绥德人有着很深的感触。南关,绥德的老城,至今有好多年的历史。记得小时候的九十年代,常和表弟来这玩耍。</h3><h3> 如今的南关,像这样的大房子,没有几座。他们的“健在”,显得与这个城市很是“格格不入”,但每次路过这看到他们还“活着”,总会让我有说不出的欣喜和激动。</h3><h3> 南关,承载着好多人的回忆,记录着绥德的兴衰荣辱和历史变迁。但愿,此去经年,任凭风雨,南关风情,与你我同在。<br></h3><h3></h3><h3><br></h3> <h3>南关桥头。见到这些小簸萁和“木布塄”(官名叫?),不禁让我想到以前在家和父母一起收秋的温馨岁月。“双节”哪也不去,回老家好好帮父母收秋吧。</h3> <h3>  大叔用传统的木架子车赶着骡子,拉上一车满满的南瓜,来绥德城卖。</h3><h3>  这个淳朴厚道的庄稼人,这头任劳任怨的骡子,是我们陕北黄土地上农民的真实缩影。想到这里,让我想起路遥先生的一句至理名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h3><h3></h3><h3>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加油!</h3> <h3>  “天下名州”这四字,每字1.5丈,宽1丈,是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知州事江士松书写,至今有169年的历史。它是我们绥德县的美誉,亦是别称(代称)。</h3><h3> 绥德其名始于北魏时期,取"绥民以德"之意。 "绥民以德"。多么有涵韵的名字啊。</h3><h3> “7.26”洪灾至今有二个月,现在绥德正有序地开展灾后重建中。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绥德一定能够早日走出困境,重展天下名州的风采。让我们一起祝福绥德!!!</h3>

绥德

八月

收秋

南关

赶集

父母

想起

体育场

好多

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