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火人生——张轸将军二三事

四大山人

<h1><b><font color="#b04fbb">1926年北伐战争,率部只用了五个多月时间就攻克了南昌,继而再夺雨花台、首先攻入南京。<br>1938年率110师万余名“翼字军”将士参加血战台儿庄抗日大会战,获“运动战第一”传令嘉奖。<br>1939年中日随枣会战,蔣介石颁给他一枚宝鼎勋章。<br>李宗仁对他说:你是留过学的人,日本的三明治你不能白吃啊,不能太书生气啰!<br>周恩来对他说:你在国民党队伍中颇有威信和影响,很有发展前途,但务要态度灰色,不要参加任何组织。<br>毛泽东说他是贵将军一流人物。</font></b></h1> <h1><font color="#167efb"><b>河南南,湖北北,雄关九里,九里关里九里湖,山清水秀 。</b></font></h1><h1></h1><h1><font color="#167efb"><b>请对下联。</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在河南与湖北之间有一个地方叫九里关,位于河南罗山县境。此处地势险要,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清朝年间,当地有个秀才家有一女,此女貌美如花,秀才想把女儿嫁给一个有才之人,他出了一个上联“河南南湖北北雄关九里……”,只要有人对得下联就把女儿嫁给他,谁知到现在还没有人对得。此上联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政府曾出奖金10万元征过下联,至今尚无妥贴之解。&nbsp;<br></b></font><font color="#167efb"><b>这个“九里雄关”是指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铁铺乡的九里关,地处河南省南部,湖北省北边。&nbsp;<br></b></font><font color="#167efb"><b>九里关那里有个九里湖,又称落雁湖,传说就是因为落雁小姐以此联征婚,无果后积泪而成湖。</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雄关即雄伟险要的关隘。<br></b><b>中国八大雄关是:剑门关,嘉峪关,娘子关,山海关,雁门关,居庸关,潼关,友谊关(旧称镇南关、睦南关)。<br></b><b>而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南豫鄂两省交界处的武胜关、平靖关、九里关是大别山脉的主要隘口,称为“义阳三关”。(信阳在南北朝时为义阳郡治)</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罗山,十大名茶“信阳毛尖”的主产地,豫南名寺灵山寺也在其境内,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誉称。</b></font></h1><h1></h1><h1><font color="#167efb"><b>但本文要叙述的,不是罗山的湖光山色与乡俗民情,而是要介绍一位罗山名人——爱国起义将军张轸。</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张轸将军是我奶奶的嫡亲弟弟,也就是我的舅爷爷。<br></b></font><font color="#167efb"><b>我所知道的舅爷爷的故事,有一部分是我父亲的口述,大部分是我根据历年来媒体的记述而来。因年代久远,存在某些方面记述不详或误差是有可能的。如读出与史实有偏差的,恳请指正。</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张轸,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河南省罗山县河口寨人。他的祖父张维城按中国取名习俗,从王勃《滕王阁序》的“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句子中,给孙子取名轸,字翼三,意在“张、翼、轸,正好都位列天上二十八星宿”,对他的人生寄予美好祝愿。<br></b><b>张轸1949年率部起义,起义前任国民革命军19兵团司令,国民政府河南省主席。1953年至1957年,张轸从部队转入地方工作,在国家体委任职。1957年,张轸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文革”中,张轸受到冲击。1975年,张轸被摘掉“右派”帽子,1979年被彻底平反,后曾任河南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张轸在郑州病逝,终年87岁。<br></b><b>张轸别名:翼三<br></b><b>出生年月:1894年4月15日<br></b><b>去世年月:1981年7月26日<br></b><b>职业: 军人&nbsp;<br></b><b>毕业院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2016年的央视纪实节目播出一则视频,内容是解放战争中发生在武汉解放前夕的重要一幕——“金口起义”。<br></b><b>金口历来为武汉上游的重要门户和兵家必争之地:江夏太守黄祖抗吴孙权兄弟﹑三国赤壁大战﹑晋司马由出兵平吴﹑宋岳飞追讨杨幺﹑清夏逢龙兵变两战官军﹑太平军三克武昌、武汉保卫战中山舰遇难等重要的战役与史实,均发生在金口。<br></b><b>历代在金口留有足迹的帝王将相﹑骚人墨客及各界名士也众多,如大禹治水、女娲梳妆、诸葛祭风、鲁肃练兵、魏征斩龙、“一苇渡江”等等。</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金口起义”虽然已经久隔六十多年了,但视频内容仍使我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和荡涤。因为,剧中的主角是我的舅爷爷张轸。这是他血火人生中最辉煌,也是最惊心动魄的一段历史篇章。<br></b><b>这段武汉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如陈其梗概,就要说起另二位民国著名将领——白崇禧,鲁道源。是他们和张轸共同主演了一段近代版的《华容道义释》惊险剧。</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回族,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山尾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誉为“小诸葛”。军阀新桂系代表人物,与李宗仁合称李白。<br></b><b>白崇禧父亲经商,但是早逝,账房趁火打劫,卷走了所有资产,家道中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8岁的白崇禧报名参加了广西北伐学生敢死队。南北议和成功后,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的他,24岁回到桂林,在旧军阀陆荣廷的部队见习,25岁当上广西模范营副连长,一年后升任连长。当时军阀混战,白崇禧审时度势,率模范营起义,与老同学李宗仁、黄邵竑(同“宏”)合作,短短6年,统一了广西全境。接下来,他北伐打败孙传芳、唐生智,被蒋介石任命为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并与阎锡山联袂入北京,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带兵进北京的广西人。那一年,白崇禧仅35岁。</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桂军是当年白崇禧和黄绍竑两人带头拉杆子扯旗造反起家的,只不过当时二人认为自己资历尚浅,威望不足以服众,所以才推举资历职衔都高于二人的李宗仁出来当老大,其实和武昌起义将黎元洪从床底揪出来当都督类似。待到桂系势力稳固后,因为李宗仁已失去利用价值,而白崇禧日益显露出谋略才能远在李宗仁之上,所以黄绍竑提出推翻李宗仁,由白崇禧取而代之。但小诸葛以“广西人事业做的最大的乃是洪秀全、杨秀清,而洪杨之败,非败于曾左而是败于洪杨自身。我们今日势力远不如洪杨,就欲效洪杨自相残杀乎?”的理由而坚决反对。</b><br></font></h1><div><br></div> <h1><font color="#57a7ff"><b>李宗仁得知白的话后,对白十分感激,从此二人关系日深,情同手足。时人以“李白”代指二人,并有一谜语“是今人又是古人,是文人又是武人,是一人又是二人”寓指二人感情之深。白崇禧才思敏捷、轻狂自大,而李宗仁温和内敛、质朴守拙。二人性格大有不同,政见亦难免分歧,但二人数十年间一直是风雨同舟、互相体谅,相互扶持。<br></b><b>直到李宗仁出任代总统后,二人的分歧才日益表面化。李宗仁意识到在共军大兵压境,而老蒋又将精兵黄金统统运往台湾的情况下,他已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力挽回大局。所以希望通过同共军谈判的方式,最大程度的保障桂系的利益。而白崇禧对共党的痛恨犹在老蒋之上,坚决反对国共谈判,企图依靠桂系的力量,争取美援支持,同共军血战到底。</b></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b>在南京失陷撤往西南的过程中,李宗仁意识到大势已去,劝白早作打算,而白则指责李对革命悲观失望,意气消沉,公开对蒋抱怨“德公而今太软弱了”,终于开始跟李划清界限,准备和蒋合作共赴国难了。而蒋亦投桃报李,许诺白崇禧若到台湾将出任国防部长一职。但李出自数十年的感情考虑,临出国前仍特意跑到海南劝白“”宁可下地狱,也决不能去台湾!“台湾军队多是蒋家嫡系,蒋绝不可能让白这样一个杂牌统领兵权,蒋是要将白骗到台湾。但白认为而今国难当头,蒋再昏暴也不至于置大局于不顾,继续同室操戈。危难时刻自己更应与蒋精诚团结,和衷共济,所以坚决要去台湾准备反攻大业。结果一到台湾就被蒋软禁起来,沦为笼中鸟,最终离奇死亡。<br></b><b>白崇禧儿子白先勇曾说:“后来,父亲与蒋介石分分合合,起起落落,在抗日、内战中心情矛盾,夹在盟友李宗仁与蒋介石之间百般纠葛,这些事3天3夜也讲不完。”</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白崇禧去世后,蒋中正总统第一个前往祭悼。由何应钦、孙科、陈立夫、顾祝同等200余人组成治丧委员会,以最高军礼下葬白崇禧。蒋中正亲笔题词颁发“轸念勋猷”挽额及“旌忠状”,葬礼备极哀荣。<br></b><b>在台北市立殡仪馆举行公祭后,由四位国军一级上将周至柔、余汉谋、黄镇球、顾祝同,在白崇禧灵柩上覆盖中华民国国旗,后被安葬在白家“白榕荫堂墓园”。 白崇禧墓园最高处,建有“崇禧清真寺”一座,寺前矗立一座似镧一样的冲天柱,镧前刻“忠肝义胆”、后书“仰不愧天”。镧身左右有“桂林白崇禧”书两联:“孤臣秉孤忠 五马奔江 留取汗青垂宇宙;正人扶正义 七鲲拓土 莫将成败论英雄。”这是白崇禧于1947年在台南手书郑成功的楹联,这也是他的心志和生平写照。<br></b><b>与国民党其他将领一样,白崇禧的墓地也是朝着他日思夜想的大陆方向。</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鲁道源(1898—1985)字子泉,云南昌宁人,中国国民党陆军中将,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后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等职。抗战期间,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十八军新编第十一师师长、第五十八军副军长及军长,率部参加过反攻南昌、长沙会战、收复常德等500余次大小战役。于右任曾为五十八军题词“壮志千秋”,央视《百年讲武》节目以“壮志千秋”为题赞颂他的报国精神。<br></b><b>抗战胜利时,作为著名抗日将领,鲁道源在南昌接受日军投降。抗战胜利后,任整编第五十八师师长、第十四绥靖区主任。</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1949年6月以滇军第58、125军共5万人,重建新第十一兵团,鲁道源任司令官,兼武汉警备区司令。<br></b><b>在其向上司密告张轸谋反后,率部南撤,所率部队1949年12月在广西钦州被四野大部分歼灭,后率残部退入越南。<br></b><b>在1949年年末的粤桂边大围歼战中,因协同四野作战的四兵团司令陈赓与四野统帅林彪在战役部署上有不同意见,延误了三天,丧失了最好的战机,使鲁道源兵团未被全歼。但整个战役仍全歼敌华中长官公署直属队和3个兵团部,12个军,25个整师及另外两个兵团部、十个师的大部,共计16万7千9百余人,截断了国军南撤海南岛与南部邻国的通道。</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1952年鲁道源赴台湾,任台湾国防部中将参议、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等。1985年3月12日病逝。<br></b><b>鲁道源曾用一句话总结其一生:“我这一生,老虎、神仙和狗都做过。”<br></b><b>现居澳洲的鲁道源第五子鲁以国解释说:“老虎指他担任主攻收复常德,神仙指他担任南昌受降官,狗指他被解放军打败逃往越南。”</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接下来,我们来回顾一下“金口起义”和武汉解放当时的跌宕起伏情形。<br></b><b>1949年3月,张轸奉命由信阳撤退到湖北。第五绥靖区司令部随即被白崇禧改组为第十九兵团司令部,张轸任司令官,原来的10个保安旅改编为第一二七、第一二八军,各辖3个师,另加独立师,共7个师的兵力,兵团部设在粤汉线上的贺胜桥车站。张轸把已经名存实亡的河南省政府的工作,交给秘书长罗震全权处理,自己则专心致力于部队的整训工作。与此同时,张轸还背着白崇禧,前后两次(有说三次)去长沙,与老长官程潜密商。程潜对他打算在武昌起义表示支持。两人约定,张轸先在武昌起义,程潜接着在长沙起义。</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尽管起义决心已下,但是究竟什么时间采取行动,张轸还一时拿不定主意。一方面,他要小心应付对他已有疑心的白崇禧以及部队里的军统特务,在军事上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另一方面极力劝说那些反对起义的手下将领,争取他们一道起义。<br></b><b>转眼到了4月20日,南京政府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次日,解放军强渡长江,3天内就解放了南京。消息传来,张轸感到这是最后的机会,便立即召集手下商议,决心就地起义,并制定了第一个起义计划,主要内容是:在离武汉60华里、扼守武汉咽喉的金口镇,接应解放军渡江,截断白崇禧的退路,迎接武汉解放。部署就绪后,张轸托中共地下工作人员携带起义计划,送交解放区。</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忠厚长者”差点被“小诸葛”一网打尽。就在张轸紧张地准备实施上述起义计划时,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4月28日,白崇禧在武汉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放弃武汉,退守湘赣,所有部队从5月10日开始撤退,15日前撤完。如此一来,完全打乱了张轸的既定部署,第一个起义计划显然已经无法实现。<br></b><b>面对这种局势,张轸忧心如焚,急于同我军取得联系。这时,张轸的女婿张尹人接到方敬之的通知,要他火速赶到孝感商讨起义方案,但是北上的道路已被白崇禧下令封锁,无法通过。在这种情况下,张轸同其亲信部下紧急协商,拟订了第二个起义计划:打乱白崇禧的撤退计划,部队东西夹击南撤的国民党军,配合解放军渡江解放武汉。5月10日,张轸委派张尹人随我地下工作人员,将这一计划送往江北的我江汉军区。</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在等待女婿张尹人回来的这几天,张轸又召集亲信密商,对部队驻地做了调整,进一步明确起义的任务。与此同时,他还秘密到武昌找第五十八军军长鲁道源,再次劝说他一同行动,鲁道源是云南人,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鲁道源曾是张轸的部下,由他一手提拔,同张轸的交情一直不错。此前,张轸曾多次找他密商,但鲁始终不吐口。这次,张轸以十分干脆的语气说:“你绝对跑不脱,不仅到不了云南,就是贵州你也到不了。”<br></b><b>然而,鲁道源不仅不听,反而立刻向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告了密。</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顾祝同(1893.1.9—1987.1.17),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字墨三,江苏淮安涟水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科毕业。江西“剿共”、皖南事变的直接积极执行者,可谓是血债累累。<br></b><b>1946年1月,第三战区撤销,顾祝同调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撤销军事委员会,成立国防部。顾祝同升任国防部首任陆军总司令。跟随蒋介石去台后,出任了国防部长一职。<br></b><b>因其坚定不移的跟随着蒋介石,故一生都十分平稳,有着辅国大臣的称号。顾祝同在早年参加革命后,在军事、政治就有着巨大的贡献。不仅是中华民国的一级上将,更是国民政府的主要从政人员之一。可以说掌管着民国的军政大权,是名副其实的军政界雄主。</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白崇禧得到顾祝同的密报,又惊又怕。5月14日,他从广州坐飞机回到武汉,立即打电话叫张轸到他的总司令部见面。张轸临行前,手下将领多劝他不要去,而他却自恃有几万人马在握,说:“白崇禧不会把我怎么样的。”<br></b><b>张轸的大意,险些给他招来杀身之祸。他一踏进白崇禧的办公室,白就拿出顾祝同的电报给他看,电文是:“据密报,张轸勾结共匪,图谋叛变,请将其师长以上军官扣押送广州,从严法办,所部就地解散。”张轸看完电报,这才明白是鲁道源搞的鬼,心知事已至此,再掩饰也无用,便镇定地说:“几个月来,我们谈了许多问题,一切情况你都知道。现在你说怎么办我就跟你怎么办。你还不相信我吗?”白崇禧考虑了片刻说:“明天上午10点钟开会,你立刻打电话叫你部师长以上军官都来,你也不用回去了,就住在这个屋子里,我们作长夜之谈。”</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小诸葛”还当着张轸的面烧毁了那张密电,但张轸判断他是要按顾祝同的电报办理,一网打尽了。在这生死关头,他仍沉着地回答说:“一切服从命令。部队这两天就要出发了,我部驻汉办事处的人都知道我今天上午来武昌,许多负责人在等待我解决一些重要问题,我一定要到办事处一趟。那里有直通电话线,打电话很方便。我叫军师长们明天都来开会,至多一个钟头就转回来。我很想和你再作长夜之谈。”白崇禧犹豫了好久,最后还是说:“你快去快来吧。”</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张轸出了白崇禧的总司令部,如同脱笼之鸟,坐上吉普车,迅速向南驶去。为了躲过武泰闸上汽车检查站的特务,张轸提前下了车,嘱咐随身的副官和卫土乘车先走一步,在过闸后3里处等候他。他自己则坐船过河,上岸后步行了3里多路,找到吉普车,顺着长江大堤,急驶金口的鲍汝澧师部。<br></b><b>一到金口,张轸喘息未定,就立即打电话通知其亲信将领前来金口商讨大计。不一会儿,手下陆续来报:驻贺胜桥的兵团司令部及5个直属营,已被桂系第七军包围缴械,公私财物洗劫一空,张轸部队多年积蓄下来的几千两黄金和一万多块银圆全被抢走;同时,在第七军的挟持下,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官兼第一二七军军长赵子立,已率部下两个师南逃。张轸闻言大怒,拨通电话,同白崇禧对骂了一阵。随即下令已遭第七军监视的第一二八军军部立刻撤到金口,命令张继烈、张玉龙两师星夜撤离原驻地,向金口集中,并在马鞍山等处占领地形,构筑工事,如果第七军进攻,坚决阻击。<br></b><b>等各师长到齐后,张轸把顾祝同的电报内容和他脱险的经过述说了一遍,听者无不义愤填膺,大家当即决定提前行动,宣布起义。只有独立师师长张旭东害怕起义,向张轸苦苦哀求道:“我随总座多年,应该跟着总座效力,但我在商城一带杀共产党太多,我不能不走。我的老母和妻子都在贵州,我只身到贵州去,决不带走部队。”张轸碍于情面,心一软,就放他走了。不想此人出尔反尔,回去便拉走了他的部队。</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1949年5月15日,是张轸兵团获得新生的日子。从拂晓开始,张玉龙、张继烈两个师与前来进攻的桂系第七军两个团在马鞍山一带展开了激战。辛少亭指挥部队阻击第七军的一个师以及国民党湖北省保安旅约两个团向金口的进攻。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正在这时,5天前前往江汉军区联系起义事宜的张笑平、张了且匆匆赶回,带回了江汉军区首长的指示,以及张轸兵团起义时的代号为“55555”部队,部队摘除国民党军的帽徽,左臂缠上白毛巾等具体规定。张轸听完报告后,立即向部队发出了“55555”部队的起义通令,宣布起义。<br></b><b>这时,我军四野先遣兵团主力已经渡过长江,正从金牛直插贺胜桥,江汉军区独立第一旅也逼近汉阳。在这种形势下,白崇禧惟恐他的第七军南退的后路被截断,遂下令放弃围袭张轸起义部队,加快南撤。白本人也连忙登上飞机,仓皇南逃。入夜,张轸所部趁势截击,堵住了一些向南逃窜之敌,缴获不少人枪。至此,张轸部队起义成功。</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张轸部队于5月15日的提前起义,打乱了白崇禧在武汉撤退时进行大破坏的行动步骤,壮大了我军解放武汉的声势。16日下午,四野先遣兵团解放汉口,17日解放武昌。同时汉口《大刚报》发表了张轸起义的消息,武汉市民闻讯,无不兴高采烈。<br></b><b>21日,张轸亲赴汉口,受到四野先遣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和副政委唐天际的热烈欢迎。23日,张轸发出致毛泽东、朱德电,电文说:“三年来,由于蒋介石匪帮实施极端残酷思想统治和特务政策,和强迫执行所谓戡乱政策,我们在河南用反革命的政治来保护土豪劣绅,压迫所有的贫苦民众,今天我们是无限的痛苦,无限的悲伤。今天我们后悔了,我们觉悟了,我们毅然决然要脱离反革命阵营”,电文最后表示:“现在我们集中鄂中待命,誓以至诚在你们领导之下学习、进步,作一支人民的队伍,拥护中国共产党一切主张和政策。”</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5月25日,毛泽东致电华中局,并告萧劲光、陈伯钧,对张轸兵团的待遇问题,明确指示道:“张轸部应照曾泽生、吴化文那样,以起义部队待遇”,“请萧、陈告知张轸,他给中央电报已收到,他的行动我们认为满意,希望他告诫部属坚决站在人民方面,将所部改造为人民解放军。”26日,一直关注着张轸起义情况的周恩来、林伯渠、叶剑英也打来电报,希望张轸团结所部,继续努力,协同渡江大军为人民立功。<br></b><b>6月16日,毛泽东和朱德正式复电张轸,对他在华中前线的举义表示欢迎。电文着重强调:“国民党军的残余力量现已为数甚少,欲图抵抗,势将迅速被消灭。我们号召国民党军残余力量中凡属有爱国心的将领如贵将军一流人物,愿意率部脱离反革命营垒,加入人民解放军方面者,我们均表欢迎,他们过去的罪责,将因他们的有益于人民事业的行为而获得宽恕。”<br></b><b>7月24日,第四野战军颁布《战字第73号》命令,张轸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一军。张轸为军长,杨春圃为政治委员,辛少亭为第二副军长。张了且、张尹人任军政治部正、副秘书长。从此,该军指战员在我党的领导下,担负起了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新的历史使命。</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在清朝中叶,罗山县的河口寨很有名气,在信阳排为四大名镇之一。因为这个寨子北临小潢河,东濒竹竿河,处于罗山、光山、息县三县交界处,寨里百货、布匹、日杂、医药、烟酒等摊铺琳琅满目,粮油购销、竹木加工、贸易货栈、牲畜交易、饮食服务等充足齐全,货通有无,颇为繁盛。寨口有一个水上港湾,各路盐船停泊在码头,昼夜川梭,商贾云集,素有“小香港”之称。<br></b><b>寨子南岸还有个金龙大王庙,该寺建于清乾隆36年 ( 公元1771年),每年八月十五日至二十五日都要举行十天庙会,人声鼎沸,煞是热闹。加上这一带河塘堰坝盛产黄鳝,粗壮肥胖,销路很远,有的直接运往港澳等地。人们说这里风水很旺,能聚集人气财气,特别是出好汉的地方,其中张轸就是典型代表。</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少小立志尚武,长大精忠报国。<br></b><b>张轸1894年4月出生在罗山县河口寨,在本村上了几年私塾后,深知革命尚需文化,但没有使用武力直接。于是,他自幼学习军事,立志从军报国。1909年也就是张轸15岁那年,他便考入开封陆军小学。当时,外国列强侵略祖国河山,签订不平等条约,小小年纪的张轸对清廷之腐败、国家之危难,痛心疾首,非常倾向于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效法河南名贤岳飞,立志精忠报国,他始终将岳飞词《满江红》一直悬挂于卧榻旁,朝夕砥砺,自强不息。成人后,他脚踏祖国大地、背负民族希望,先后参加了辛亥革命、推袁运动、北伐战争,屡建奇功。<br></b><b>&nbsp; &nbsp; 1919年,张轸已是25岁的英俊强汉,被选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编入第14期。出国之前,他将仅有的十几亩薄田瘦地卖掉,在河口寨筹资开了一个小杂货铺,以维持其母、其妻的生活。在日本,他潜心砺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旨在日后报国。翌年回国后,应陕西省督军刘镇华电邀,任陆军第1师第4团团副。当时正处大革命前夕,国内军阀割剧,争揽英才,河南督军胡笠僧曾召揽他,广州军政府也欢迎他去参加革命。他审时度势,择善从之,毅然赴广州担任黄埔军校战术总教官。1926年,国民革命军分三路挥师北伐,他见程潜也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莫逆于心,暗自心许,乐意接任程潜部第6军第19师第56团团长之职。不久,该部接受攻打江西军阀孙传芳的命令,第55团、第56团被确定为先锋团,张轸二话没说,走在队伍最前面。战士们看到团长身先士卒,个个跷勇善战,只用了五个多月时间就攻克了南昌,继而再夺雨花台、首先攻入南京。历次战斗中,张轸智勇双全,将指挥才能发挥到极致,深得程潜赏识,认为此人不仅有治国之才,而且有容人之量、识人之智、用人之术,晋升张轸为第6军第18师师长兼南京警备区城防司令,兼6军副军长。</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张轸战场屡见奇功,在台儿庄战役中,更是声名远扬。<br></b><b>1938年3月24日,日军坂垣、矶谷2个师团约4万人向台儿庄进犯。该庄是一个大镇,四个寨门,外围有5米多宽的砖墙,墙外有深约丈余的壕沟。东门毗邻农村,南门紧沿运河,北门直通山东滕县,西门是进入台儿庄的主道。这里是平原作战,有利于日军机械化装备运作,不利于国军狙击。但张轸考虑到这是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为保卫徐州的一次外围战斗,意义非常重大,形势异常严峻,张轸亲率110师万余名将士参加了血战台儿庄的抗日大会战。战斗中,国军损失惨重,尸体遍野,有的全团全师覆灭,比《血战台儿庄》影片反映的还要惨烈。张轸在装备极差、环境极其险恶的情况下,指挥全师战运河、进峄台之线,挺进敌后,将日寇拦腰截断,使其首尾不能相顾,迫敌退于峄县困守城池。此一役,张轸部配合友军,取得歼日2万人的胜利。<br></b><b>台儿庄会战中,张轸率全师将士战斗40多天,全师官兵英勇作战,被第五战区司令部评为“运动战第一”而得到传令嘉奖。战地通讯更是以《台儿庄战场的翼字军》为题作了报道,全国各地报纸纷纷转载。一时间,“翼字军”名震全国。由于战功卓著,战后张轸被擢升为13军军长。</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同年8月,张轸率13军将士在桐柏山区南麓(即“随枣战役”)阻击日寇。他深入前线,现场指挥,掌握主动权,灵活机智地与拥有现代化装备的日军奋力拼杀,取得阶段性胜利,被上级授予三等宝鼎勋章。可是,正当张轸进一步实施战略计划——将日军引进深山峡谷前后夹击歼灭之,孰料汤恩伯以一己之私,怜惜亲信,保存实力,竟下令将前线酣战的张轸各师撤退南阳,致使错过杀敌制胜的良机。事后,张轸自责不能尽忠保国,悲愤沮丧,断然去职。<br></b><b>&nbsp; &nbsp; 1941年,日军控制了平汉铁路沿线的县镇,隔断了河南省政府对淮阳、上蔡、息县、潢川、光山、罗山、商城、固始等10多个县的联系。特别是日军在五里店、浉河桥等外围设据点,将当地流氓、地痞、奸宄组建成维持会、皇协团,令他们四处烧杀抢窃,拆毁黉宫、书院,用其房梁、檩条、砖石修筑碉堡、岗楼等防御工事。维持会还助纣为虐,在罗山县城北街吕宅设置安乐院,抢掳30余名妇女充作营妓,在县城南关设赌局、鸦片馆、商店等,抽头牟利。驻地日军也多次到罗山县城和附近乡镇奸淫掳掠,先后洗劫了河口寨、竹竿集、涩港镇、朱堂店等地,一次在朱楼骚扰时遭到群众反抗,日军竟纵火焚烧整个村庄,毁坏房屋40多间,屠杀群众79人。更可恨的是,德国神甫葛汛德与日军联队密谋,借在天主教堂设“难民收容所”之机,诱骗中国男女青年入内,然后与日军暗中勾结,将男性壮年送到日本做苦役,将女性送给日军奸淫。在鱼虾混杂下,四乡土匪乘机蜂起,打家劫舍,干尽坏事。村民每到傍晚都要“跑反”,纷纷涌向土围子(在山顶上围起坯墙)避匪,倒致田园荒芜,村断炊烟。张轸闻讯家乡房屋几乎烧光,家园疮痍满目,市场冷落凋敝,乡亲颠沛流离,心如火焚刀绞,就主动向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请求,担任对信阳以北铁路沿线和以东地区的警戒堵击任务。李长官同意后,张轸立即赴豫南,将地方各种爱国武装组织起来,成立了“豫南挺进军”,亲任总指挥,辖第13、14、15、20纵队(每个纵队相当于1个步兵旅的兵力),一边招募勇士、强化训练,一边购置兵器、改善装备。然后,将各纵队兵力分驻在罗山、陡沟、汝南、万金店等地,警戒监视驻信阳、五里店、洋河、正阳、汝南等地的日军,与其对峙达两年之久。翌年秋,日寇由西平出兵向汝南埠驻地扫荡,张轸立即调集了各纵队与日寇激战两昼夜,获敌战马数匹,生俘日军多人,还收复了日军驻扎的驻马店车站,缓和了周边,强固了防线,钳制了日寇的军运计划。但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扩充部队打内战,以裁军为由,排除异己,将豫南挺进军的4个纵队整编为一个步兵师, 补充了他的嫡系部队里去了,挖空了张轸苦心经营的阵垒,致使他几易其职,大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之味,张轸对蒋介石的手腕非常饮恨。</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第十三军原为汤恩伯所指挥,汤恩伯由第十三军军长提升为第七集团军前敌总指挥后,原本是把军长的位置留给自己心腹的。但台儿庄战役张轸有功,故接任了第十三军军长的位置。这引起了汤恩伯的不满。张轸这个军长自然就成了有职无权的“空壳子”。<br></b><b>1939年5月,中日爆发随枣会战,日军进攻河南唐河、新野。具有浓重乡土情怀的张轸,看到妇女被日军奸污,房屋被烧毁,拒绝执行汤恩伯“向后撤退”的命令,下令部队与日军正面对抗,誓死保护民众。最后第十三军八十九师在战斗中伤亡2000多人。汤恩伯获悉伤亡数字后,大为光火,不向张轸打招呼,也不请示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就直接下令师长张雪中,撤走其嫡系部队八十九师。张轸接到报告,立即赶到汤恩伯的指挥所。据理力争。汤恩伯执意撤军。张轸火冒三丈,指着汤恩伯的鼻子,义正词严地说:“现在国难当头,日本鬼子步步紧逼,我们作为军人。为什么不去抗日?!你这样做,就不怕老百姓骂我们的祖宗三代,背后戳我们的脊梁骨吗?”<br></b><b>汤恩伯被问得理屈词穷,恼羞成怒。他岂能容忍一个“傀儡军长”如此放肆,桌子一拍,大声吼道:“我撤了你的职,我看你还能蹦多高?从现在开始,十三军军长由我本人兼任!” 这还不算,汤恩伯还当着张轸的面。让机要参谋记录撤销张轸军长职务的口述电报,并立即发给蒋介石。没想到,蒋介石竟批准了这一报告。显然,蒋介石心中还记着张轸过去的老账。</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就在蒋介石批准汤恩伯撤销张轸第十三军军长一职的时候,李宗仁也打了一个报告给蒋介石,要给张轸请功。蒋介石打电话问李宗仁:这是为什么呢? 李宗仁说:“委员长。古人尚懂得赏罚必信、无恶不惩、为善不显的道理。我李宗仁作为带兵打仗之将,亦应该懂啊!张翼三被撤职是汤在气头上而为,难以服众。部队上下都知道。张翼三在抗日战场上足智多谋,指挥若定,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不予奖赏,将会影响官兵的情绪啊!” 蒋介石“嗯”了一声,放下电话,也批准了李宗仁的报告,给张轸一枚宝鼎勋章。同时,按李宗仁的推荐,任命张轸为豫鄂边游击总指挥。1939年7月,调张轸到重庆任军政部第二补充新兵训练处当处长兼渝南警备司令。</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张轸赴重庆前,李宗仁专程来欢迎,并做了一次长谈,令张轸内心触动很大。李宗仁对张轸说:“翼三兄啊,在当今中国,你要想有职有权有势力,无非三条路子。一是有自己的队伍,有枪便是草头王,你瞧瞧白崇禧、阎锡山、冯玉祥他们,哪个把蒋介石塞进眼里过?蒋介石又奈何不得他们,为什么?还不是他们有队伍啊!你说文的不行,咱就动武的,他们有这个资本。二是投机钻营,舔老蒋的腚沟子,投其所好,尽其所兴,就像汤恩伯这样的人,老子最瞧他不起。但是他天上有保护伞,任何事情有上方宝剑,整天耀武扬威,人五人六的。这样的人升迁得比谁都快!再一条路,就是实干,忠心耿耿,尽忠尽职。屡建大功。但翼三兄啊,这条路,理论上行得通,实际上几乎没有人靠这个上去的。你是留过学的人,日本的三明治你不能白吃啊,不能太书生气啰!”<br></b><b>李宗仁的这次谈话使张轸在思想上得到了彻底解放。张轸调重庆工作,机会说来就来。这一次机会不是国民党提供的,而是共产党提供的。张轸所在的军政部第二补充新兵训练处设于綦江。刚好聚兴银行也在綦江。其董事长李世璋就是原第六军第十八师党代表。李世璋是国民党左派人物,其中共地下党员身份始终没有暴露。在李世璋的安排下,张轸先后与周恩来、林伯渠、董必武、叶剑英、邓颖超等共产党高层领导人见面,从而对共产党人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评价。特别是周恩来说的话,更让张轸留下深刻印象。周恩来说:“张将军,你在国民党队伍中颇有威信和影响,很有发展前途,但务要态度灰色,不要参加任何组织。希望你能深明大义,为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多着想,做一个真正受人民拥戴的将军。蒋介石怀疑猜忌之心很重,而且在山城特务林立。希望你与我们接触要注意隐蔽,以防不测。”</b></font></h1> <h1><b><font color="#167efb">&nbsp; 张轸除参加了20多次抗日战斗,还参加了入缅作战:1942年4月,日寇组织3个师团的兵力侵入缅甸。国民党总裁蒋介石派远征军第5军、6军、66军共10万人分三批入缅助战。出征之前,有军事家预测,入缅作战注定要失败。果然,20天战期,只是取得小有胜利。其原因,一是始终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指挥系统。卫立煌虽然作为远征军总司令,但始终没有到位就职,由杜聿明负责指挥。1942年3月,美国派史迪威来重庆,任中国战区参谋长,蒋介石又请他指挥缅甸战场。这个美国佬专横跋扈,藐视中国军队,随意撤换军官,以美军官代替,不得人心。二是令出多门。蒋介石组织一个参谋团跟随赴缅,叫待从室主任林蔚当团长临时指挥,同时又命罗卓英协助指挥。三是情况不明。 战区林深草密,我军对地形、敌情一概不知,甚至没有一张能用的地图。友军之间更是缺乏联络通气,各自为战,连命令都是口传的,更无战况通报。加上缅甸人受日军蛊惑,仇视英美和中国,奸细随处潜藏,坏了不少事。四是贻误战机。入缅国军总部始终没有拿出一个决战方略,先想在同古会战,后又想在平满纳会战,继而想在曼德勒会战,但始终没有下决心,只是碰上就打,打了就走,导致日军对我各个击破。在这种情况下,张轸出于弘扬军威、树立民族气节计,尽量在自己管辖的部队上减少失误,主动寻求战机。4月15日,张轸部留守曼德勒。听说日寇第6军突破棠吉继续东犯,腊戌吃紧。因腊戎距曼德勒数百里,是国军后方根据地,堆放着大量军用物资,林蔚参谋团也驻在那里。张轸晓之利害,立即指挥28师开往腊戌防守,破坏桥梁,阻敌坦克东进。战斗中,张轸亲临火线,指挥28师一个营和军部特务营打退敌人4次进攻,击毁敌坦克13辆。接着又组织“七英里”、“九英里”、“十英里”82团和在畹町搜拢6军、5军溃退下来的部队继续围追堵截。战斗异常激烈,直到只剩随身30余人和战防炮2门,始终占领着龙陵以西高地,并掩护参谋团安全撤退。</font></b></h1> <h1><font color="#167efb"><b>抗战胜利后,张轸任郑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和武汉行辕副主任等职,归程潜指挥。刘伯承的中原野战军突入大别山后,国防部组织了一个机动兵团,由张轸指挥,寻找解放军主力而攻击。宛东战役期间,中野,华野合兵,秘密设伏企图歼击张轸兵团,长期的戎马生涯锻炼而成的职业习惯使张轸闻到了危险的气息,但他却不动声色,依然不变部署,巧妙引诱年轻的陈赓脱离了阵地,才突然下令全军全速反转,事后刘伯承大骂陈赓为敌所欺,只看表面,没能察觉战争的迷雾。<br></b><b>1948年7月,开封解放。蒋介石免去了刘茂恩河南省主席职务,改由张轸接替。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张轸一边利用职权收编地方部队,组成绥靖旅或保安旅。建立起自己的嫡系部队,扩充自己的实力,一边积极参与李宗仁、白崇禧联合程潜逼迫蒋介石下台的运动,并于12月30日公开发出要求“总统毅然下野”电。</b></font></h1> <h1><b><font color="#167efb">因此可以看出,张轸起义前能逃脱国民党的追杀,有着错综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国民党内党系派系的内讧是主要因素。</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张轸是湘系程潜的人,白崇禧是桂系的。白要惩处张是必须顾虑湘系老大程潜的。况且,白崇禧自感武汉难保,一旦兵败撤退,还得从程潜地盘回到老家广西,所以他只能眼开眼闭让张轸脱逃。但是,这也可从中看出“小诸葛”他的深谋远虑。否则,前有共军,后有湘军,“小诸葛”与之激战两湖三湘,除必败无疑之外,他带领的桂军将士与当地民众也定然深受其害!</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如无这些因素的制约,我的舅爷爷必死无疑!那白与鲁谁是罪人?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font></b></h1> <h1><font color="#167efb"><b>张轸的起义打开了解放军进入武汉的大门,加速了国民党溃败的进程,也加快了湖南长沙起义的步伐。<br></b><b>8月4日下午,程潜、陈明仁等38名国民党军政要员通电起义。湖南耆宿和各界著名人士唐生智、周震鳞、仇鳌等100余人通电响应起义。<br></b><b>接到起义电,毛泽东致电嘉勉:“诸公率三湘健儿,脱离反动阵营,参加人民革命,义声昭著,全国欢迎。南望湘云,谨致祝贺。”<br></b><b>但湖南起义却是前所未有的一波三折。</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程、陈的长沙起义使白崇禧心凉到了冰点。程潜投共,他是想得到的,但与共产党狠打了20多年仗的陈明仁投共,则是他始料不及的。他自认为待陈明仁不薄,在陈失意落魄之时,是他伸手拉陈东山再起,又深信不疑地将湖南军政大权、特别是12万大军全部交给了陈。没想到陈明仁竟然忘恩负义,背叛他而投共。白崇禧连声哀叹:“陈明仁误我,陈明仁误我。”<br></b><b>于是白崇禧下决心策反起义部队,除派飞机轰炸长沙,还投下许多策反传单,以金钱和官位诱引起义人员。自8月4日程陈通电起义起,没多久陈明仁属下倒向白崇禧的趋势愈演愈烈。至8月7日,长沙起义部队已叛逃大半,南逃部队包括十四军军部和十师、六十二师及六十三师1个团,共6个团,七十一军军部及八十七、八十八两个师共6个团,一○○军及军部十九师3个团、一九七师1个团,共4个团。总计4万余人。起义通电中所列30多名将领大部叛逃。<br></b><b>所幸,在得到程潜请求四野急速弹压的求助电后,四野调兵遣将予以支援,很艰难地将长沙局势稳定下来,并在衡(阳)宝(庆)一线与白崇禧部展开决战。</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1949年从5月到8月,四野以苍鹰搏兔、雄狮噬羊的凌厉攻势发起了汉浔渡江、宜沙和湘赣战役。虽然攻占了武汉、长沙等大城市,争取了张轸、陈明仁两个兵团起义,但始终未能揪住白崇禧的主力,与之决战。为此,林彪怅惘不已。<br></b><b>毛泽东一语点中了林彪的要害:他太想报四平那一箭之仇了,所以紧紧地盯住“小诸葛”的一举一动,追求“先敌制动、料在敌先”的兵家境界。他越是想一鼓而下越不能如愿,因为他遇到的对手也是以机变著称的白崇禧。<br></b><b>衡宝战役是四野进入南方后打的最艰难的一次大战役,双方各投入约20万兵力,历时34天。这一战役,共围歼白崇禧精锐主力第七军和第四十八军大部,与此同时,西路军主力在右下江歼灭敌六十二师。桂军此次虽然逃脱了全军覆灭的厄运,但桂军精锐部队共四个师全被“包了饺子”,共损失兵力四万七千余人,白崇禧挨了林彪一记沉重的闷棍,以至最后他在广西大本营也无心恋战而仓皇撤逃。 &nbsp;</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杀,1916年10月底11月初,黄兴、蔡锷接踵而病逝。辛亥革命的湘籍三巨头的英年早逝,对国民党内湖南势力而言是转折点。程潜无法在国民党内扛起“湘军”大旗,与其他派系竞雄,被称之为湘军最后的一棵寂寞大树。<br></b><b>从此,为民国建立做过巨大牺牲的湖南人在民国政治版图内无可避免的边缘化。</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程潜(1882—1968),字颂云,湖南醴陵官庄人,清末秀才,同盟会会员。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辛亥革命后,曾任湘军都督府参谋长、非常大总统府陆军总长,广东大本营军政部部长。1920年孙中山第二次在广州发动护法运动时,被任命为陆军次长。<br></b><b>1926年,程潜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1928年被李宗仁扣留免去各职,之后数年,寓居上海。1935年升任二级陆军上将,任总参谋长。1938年起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南省主席。1939年5月13日晋升为一级上将。1940年调任军事委员会任副总参谋。1948年3月参加副总统选举,最后放弃,所得票改投李宗仁,令蒋介石支持的孙科未能当选。之后改为湖南绥靖公署主任兼省主席,但仍掌控湖南军政大权。<br></b><b>1949年8月,在长沙宣布起义。<br></b><b>1963年的12月26日,毛泽东70寿辰那天,在中南海举行了家宴,仅请了两桌客人。除了毛泽东自己的亲属外,还邀请了六位湖南人,即章士钊、叶恭绰、王季范、程潜、郭翼青和女儿程熙。郭翼青是程潜的末夫人,二人虽然年龄相差37岁,但婚后感情甚笃。</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1949年9月21日,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在怀仁堂隆重开幕,会上,程潜当选为政协委员。不久,程潜又出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和湖南省主席。1952年秋天,毛泽东特意邀请到北京开会的程潜来家里吃饭。饭后两人边说边聊,来到了中南海边。毛泽东对程潜说:“前人对中南海曾有‘翡翠层楼浮树杪,芙蓉小殿出波心’的赞誉,今日置身其间,不知颂公有何感受?”<br></b><b>程潜点头笑着说:“名不虚传,妙不可言,妙不可言啊!”<br></b><b>那天毛泽东看到湖边泊着一条小船,便提议说:“我们划划船吧。”说着登上了泊在岸边的小木船。<br></b><b>两人在船上坐稳后,毛泽东操起桨,要亲自为程潜划船。程潜忙说:“使不得!使不得!你是国家主席,又年近花甲,怎能让你为我荡桨!”<br></b><b>“哪里,哪里,你是国民党元老,爱国高级将领,又是我的老上级、家乡人,还分什么彼此。何况你已是古稀之年,总不能让你划桨啊!还是客随主便吧。”说着,毛泽东操起桨划起来,小船向湖心驶去。</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陈明仁(1903—1974),字子良,1903年4月7日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市洪源乡洪源村(今南桥镇洪源村)陈家岭一个农民家庭。1924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历任国民革命军少将旅长、中将师长、军长、兵团司令官、湖南省政府代主席等职。1949年8月4日率部在长沙起义。</b><br></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陈明仁打过很多有名的胜仗,但真正让陈明仁出名的还是1946年的四平之战。林彪集中了五倍的兵力,企图一举拿下四平,陈部把大豆撒在主要的街道上、和堡垒前,令林彪进攻受阻,每一次冲锋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林彪见强攻不获,要求撤退,毛泽东认为东北第一仗不能影响士气,一定要林彪拿下四平。<br></b><b>林彪将四平攻下了五分之四后,再无斩获。据一位事后去过四平的老人说,四平的每一块砖头上面都是密密麻麻的弹痕,可见战斗之激烈。<br></b><b>林彪可能没有想到四平街一战会如此惨烈,由此可见陈明仁将军治军有方。<br></b><b>1974年陈明仁去世时,毛泽东亲自参加了陈的追悼会,这是罕见的事情。论级别,陈比不上傅作义、陶峙岳,论跟毛的交情也比不上程潜、章士钊。这些人的追悼会毛从来没有去过,独独这次破例去了,这似乎是冲着三年前葬身温都尔汗的林彪来的。</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张轸曾任胡景翼的国民军第二军开封训练大队大队长兼战术教官。1925年10月,北伐时期任黄埔军校第四期战术总教官。黄埔名将数第一期和第四期最多,最出色。<br></b><b>第四期名将较有影响的有:林彪、张灵甫、谢晋元、胡琏、李弥、刘玉章、赖传湘、高魁元、文强、洪水、唐天际、郭天民、曾中生、刘志丹、伍中豪、邱维达、段德昌……<br></b><b>这期的名将数量仅次于第一期,但因为林彪的存在,在很多人的心里,这期的名声甚至在第一期之上。另外,张灵甫、谢晋元也都是大众偶像级别的,再加上“狡如狐,勇如虎”(毛泽东语)的胡琏、跟林彪齐名的伍中豪等等,其实力绝对是顶尖级的。</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张轸有七个子女:张世佛 (女)、张世平 、张世同(女)、张世明 (女) 、张世勤 (女)、 张世鹏、 张世诚。张世诚曾任郑州市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郑州市海外联谊会会长。</b><br></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附国民党陆军起义纪录:<br></b><b>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共产党所掌握和影响的军队,举行“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br></b><b>参加起义部队: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11军第10师(师长蔡廷锴)、第24师(副军长兼师长叶挺);第20军(军长贺龙)全部,第4军第25师(师长李汉魂)下属第73团(团长周士第、团政治指导员陈毅)、第75团;国民革命军第五方面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一部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队一部(团长兼局长朱德)。<br></b><b>1927年9月9日,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伟人、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即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团长卢德铭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br></b><b>1927年10月12日,唐澍、李象九、谢子长、白明善等以共产党掌握的陕北军阀井岳秀部第十一旅第三营为主力,联络其他几个连的千余官兵,在陕西省清涧县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br></b><b>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恽代英、叶剑英、杨殷、周文雍、聂荣臻、陈郁等领导广州起义,建立广州苏维埃政府,打出了“工农红军”的旗帜。<br></b><b>参加起义部队:国民革命军第4军教导团全部、警卫团一部和工人赤卫队共5000余人。<br></b><b>1928年5月10日,由中共陕西省委掌握的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八路新编第三旅,在潘自力、刘志丹、唐澍、王泰吉、刘继曾领导下,举行渭华起义。<br></b><b>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邓萍率领国民革命军湘军独立五师第一团、第三团第三营举行平江起义。<br></b><b>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陈豪人、张云逸、韦拔群率领广西警备第四大队和教导队及右江农军,举行百色起义。<br></b><b>1931年12月14日,季振同、赵博生、董振堂、黄中岳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军直、25师和27师师直、25师73旅和74旅,举行宁都起义。<br></b><b>1945年10月30日,国军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8军军长高树勋中将率部在河北邯郸起义。开了二战后国军高级将领投奔共产党的先河。<br></b><b>1946年1月9日,国军新编第六路军总司令郝鹏举中将率部在山东台儿庄起义。(1947年1月26日郝鹏举再次倒戈投靠国民党。同年2月7日被俘,4月初被枪毙。)<br></b><b>1946年5月15日,国军第38军副军长兼55师师长孔从洲中将率部于河南巩县起义。<br></b><b>1946年5月27日,国军第60军184师师长潘朔端少将率部在辽宁海城起义。<br></b><b>1948年5月23日~10月19日,长春围困战爆发。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肖劲光、政委肖华指挥两个纵队、6个师及6个独立师共10万人马,对长春进行军事围困和经济封锁。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中将率领两个军、6个师共10万国军固守长春。最终国军第一兵团副司令兼第60军军长曾泽生中将率部起义,新7军军长李鸿中将率部投降,郑洞国亦被部下挟持投降,解放军进驻长春。此役饿死军民数十万。<br></b><b>1948年9月16日~24日,济南战役爆发。国军第二绥靖区第96军军长吴化文中将率部阵前倒戈。<br></b><b>1948年9月12日~11月2日,辽沈战役爆发。东北“剿总”第一兵团副司令兼第60军军长曾泽生中将率部阵前倒戈,新七军军长李鸿中将率部投降,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中将被挟持投降。<br></b><b>1948年11月6日~翌年1月10日,淮海战役爆发。徐州“剿总”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中将和张克侠中将率部贾汪起义,第十二兵团第85军第110师师长廖运周少将率部起义。<br></b><b>1948年11月29日~翌年1月31日,平津战役爆发。最终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上将(二级)、副总司令邓宝珊上将率领所辖4个兵团12个军42个师共60多万国军停止抵抗,接受解放军改编。北京和平解放。<br></b><b>1949年5月15日,国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兼河南省主席张轸中将率部在武汉金口起义。武汉和平解放。<br></b><b>1949年8月4日,湖南绥靖公署主任兼省主席程潜上将(一级)、第一兵团司令兼湖南省保安司令兼长沙警备司令陈明仁中将率部起义接受改编。长沙和平解放。<br></b><b>1949年9月19日,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华北“剿总”驻归绥指挥所主任兼绥远省政府主席兼省保安司令董其武上将、华北“剿总”驻归绥指挥所副主任兼第九兵团副司令兼第111军军长刘万春中将率部起义接受改编。归绥(呼和浩特)和平解放。<br></b><b>1949年9月25日,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中将、新疆省主席包尔汉、新疆警备副总司令兼南疆警备区司令兼整编第42师(原第42军)师长赵锡光中将率部起义接受改编。迪化(乌鲁木齐)和平解放。<br></b><b>1949年11 月 1 日~12月26日,西南战役爆发。<br></b><b>12月9日,云南绥靖公署主任兼云南省主席卢汉中将(加上将衔)在云南昆明率部起义。昆明和平解放。<br></b><b>12月9日,西康省主席兼第24军军长刘文辉中将(刘湘幺叔)、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川陕区绥靖主任邓锡侯中将、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潘文华在四川彭县率部起义。参加起义的还有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参议田颂尧上将、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95军军长黄隐中将、川湘鄂边区绥靖副主任陈兰亭中将。<br></b><b>12月14日,原88军军长、四川挺进军总司令范绍曾中将(《傻儿司令》原型)在渠县率部起义。<br></b><b>12月22日,川鄂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代理第十六兵团司令董宋珩中将、第16兵团副司令曾甦元中将在四川什邡率部起义。<br></b><b>12月22日,川西北反共救国军总指挥刘兆藜中将在成都率部起义。<br></b><b>12月23日,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七兵团司令裴昌会中将在四川德阳率部起义。<br></b><b>12月23日,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代理主任喻孟群中将在四川广汉率部起义。<br></b><b>12月24日,第二十兵团司令陈克非中将在四川郫县率部起义。<br></b><b>12月25日,第十五兵团司令兼108军军长罗广文中将在四川郫县安德铺率部起义。<br></b><b>12月25日,第十八兵团司令兼65军军长李振中将在成都以东率部起义。<br></b><b>12月26日,第20军军长兼重庆卫戍总司令杨汉烈(杨森次子)在四川金堂率部起义。</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张轸“金口起义”宛如武汉破晓前黑暗中突然燃起的一支火把,意义不凡:</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一则“金口起义”对武汉的解放虽不是决定性的,但张轸的起义大大减少了激战双方的军士和殃及的平民的死亡数,以及武汉物质财产的损失。</b></font></h1><h1></h1><h1><font color="#167efb"><b>再者,自此以后,国共相争中所有大城市的解放都未遭到炮火的蹂躏。</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那三年的国共战争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虽不陌生,但已恍如隔世。那场战争的双方对错我已不去细辨,但在描述那场战争的无数文学作品中,看到千千万万条战士和平民的生命在你面前消失,不得不感叹战争的无情与惨烈。<br></b><b>还有,不禁想起,如果以后我们面对战场,面对硝烟弥漫,面对枪林弹雨,面对死亡,我们会有怎样的反应?<br></b><b>我不知道,也希望每个人都不需要知道。<br></b><b>珍惜和平,关爱生命!</b></font></h1> <h1><b><font color="#167efb">战争正义与邪恶,战争与死亡,战争与和平,这些话题自有战争起始,一直被人剖析。战争中生命的脆弱与悲哀,让人感慨可也无奈。拾取这些战争中的一页,让人对生而体味,对命而审视,这就是回顾的意义所在。</font></b></h1> <h1><font color="#167efb"><b>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德国人卡尔·冯·克劳塞维茨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考察战争问题,在他的著作《战争论》中阐述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论点。<br></b><b>战争之所以叫战争,是通过战去争。争的是什么?利益,也许是永无止境的利益。<br></b><b>由于战争具有极恐怖的破坏性及损害性,能让无数个家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并能够让一个国家彻底消失。所以,政治的暴力化历来遭人谴责,这在世界各地纷争加剧的今天尤值得人们警示。</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巨著《 战争与和平》中说:<br></b><b>“生命、生活,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被人感觉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时往往被人忽略的内涵。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其它则是无关紧要的。”</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有一则发生在二战时的小故事,多家媒体报道时的标题是《战火中的人性与良知》:<br></b><b>1945年春,苏联向德国发起了欧洲战场上的最后一次战役—柏林战役。<br></b><b>柏林城里,苏军与德军进行着激烈的巷战,战况极为惨烈。<br></b><b>突然,在一条街道中间的废墟中传来孩子的哭声,是个德国小孩。此时,苏军与德军正在猛烈地相互对射,小孩随时都可能在战火中丧命。<br></b><b>就在这时,突然一名苏军士兵站起身来,不顾枪林弹雨,径直地走向传来哭声的废墟。<br></b><b>战友们立刻停止了射击,所有枪口都对准前方,时刻准备用火力接应自己的伙伴。叫人意料不到的是,街对面的枪声也戛然而止。<br></b><b>在双方黑洞洞的枪口下,这名苏军士兵默默地走到了废墟边,把孩子抱了起来,朝着街道边的一个安全掩体走去。<br></b><b>此刻,除了救人的苏军士兵那一步步缓慢而沉重的脚步外,整个街道处于死一般的沉寂中。一位随军的苏军记者将这个感人的瞬间完整地记录下来。<br></b><b>第二天,苏军士兵奥沙罗夫解救德国儿童的全套照片被印在传单上,从空中飘落下来,传单的题目是:“柏林,请停止枪声!”<br></b><b>当柏林市民看到传单时,不少人流下了感动的眼泪。一些化了妆装扮成平民的纳粹士兵也走出战壕,交出了武器。<br></b><b>奥沙罗夫成为英雄,许多媒体对他进行了采访。问得最多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在战场上,你敢于在枪林弹雨中站起来?<br></b><b>奥沙罗夫回答十分简单、质朴:“爱,会让枪声停止。”<br></b><b>对于爱的力量,奥沙罗夫有着自己的解读。他流着眼泪向记者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1941年10月,德军进犯莫斯科,遭到了苏联人民的顽强抵抗,莫斯科附近的战斗异常激烈。在通向莫斯科的杜波塞科沃要道上,几名德国士兵警惕地举着枪,小心翼翼地搜索前进。突然,前方传来一阵阵汪汪的狗叫声。他们顺声而去,只见一只小狗正趴在一个十五六岁、受伤的少年身旁,轻轻地舔着他的脸,然后,它转过身,朝着德国士兵发出急切的悲鸣。<br></b><b>这时,少年发现了身旁的德国士兵,惊恐万状,他用手指着小狗,然后又摇了摇,嘴中不停地叨念。<br></b><b>尽管听不懂对方的语言,德国士兵明白,少年是在乞求他们不要杀死小狗。而小狗依然不停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舔舔受伤的少年,然后向着德国士兵摇着尾巴,不断地发出呜咽声。<br></b><b>德国士兵也懂得,小狗是在乞求他们救救它的主人。几个德国士兵沉默了片刻,一声不响地绕过少年和小狗……<br></b><b>那个少年正是奥沙罗夫。<br></b><b>人性的存在,人的良知存在,冰冷的枪口、致命的子弹,都会在人性的光辉下退缩。人性的良知绝不会对爱举起屠刀,人与人也不会由于厮杀而泯灭心中的伦理底线。</b><br></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