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时节赏秋色 徒步中阳木孤台

车爱平

<h3>远眺木孤台顶峰</h3> <h3>  秋高气爽,正是登山赏秋的好时节。今年的秋分,正好是周六,第二天周日,我便与一伙喜欢户外运动的驴友参加了徒步中阳木弧台的活动。</h3><h3> </h3><h3> 木孤台顶峰,距吕梁市区约50公里,海拔1976米。木孤台,又叫没狐台、没胡台。为何叫木孤台(或没胡台、没狐台),一说是与"五行"有关。打开地图细看,我猜测是:以木弧台为中心,加上周边共五个地名的首个字正好凑成"金木水火土"五行。这五个地名是木弧台、水峪沟、火石崖、土虎墕,还有一个朝阳洞。朝阳洞的朝阳,取金色的太阳中的金的意思,所以凑成五行之说,不知对否,妄加揣测吧了,哈哈。另有一说是,木弧台本意就是没胡台。即没有胡人侵忧的山顶高台,古代写作没狐台或没胡台,狐是胡的谐音。"没"字按照当地人的口音,读作muo二声,今人写成了"木"。《宁乡县志》(今中阳县)载:没狐台,在县治南40里,旧建修真观。台下有石室,可居。昔人曾避乱于此,邑之胜地也,碑石为证。</h3><h3> 1975年在木孤台山上建立了吕梁电视转播站,又称4841台。木孤台西面山下有木孤洞(没胡洞)。东面山下原建有兵工厂(山西枪弹厂),已撒走。山上林木茂盛,溪水潺潺,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主要为天然阔叶林,有山杨、辽东栎、白桦,其次是白皮松、落叶松(人工林)油松和侧柏。灌木有沙棘、黄剌玫、山桃、山杏、绣线菊、虎榛子、栒子木等。这一林区在车鸣峪林场范围内,原属关帝林局管辖,1996年划归吕梁林局。</h3><h3> </h3><h3> </h3><h3><br></h3> <h3>  2017年9月24日一大早,我们乘车沿209国道,经离石交口、中阳县城,一直向南在车鸣峪村右拐,向西面的水峪沟里行进。</h3> <h3>  车行数公里后,在路边一块刻有兵工洞的地方下车。顺便先游览一下原来兵工厂第二车间旧址。</h3> <h3>  兵工厂,其全称是山西枪弹厂。建于1966年,占地3万平方米,主要生产机枪和步枪子弹。</h3><h3> 上世纪六十年代,面对不断变幻的国际风云,毛主席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党中央决定部分兵工厂向深山转移。开始筹建一批三线兵工厂,山西新建机器厂就是从晋中搬迁到车呜峪的。厂址由党和国家领导人选定,周恩来总理批示,代号为九一四一。参加建设的有老红军、老八路、老军工和祖国四面八方来的热血青年,他们抛家舍友,远离家乡父老,来到车鸣峪村水峪沟,一干就是二十几年,直到1991年搬到晋中榆次区。</h3><h3><br /></h3> <h3>  由于洞门已锁,我们只能爬上山坡,从安全通风出口进洞。</h3> <h3>  顺着徒峭的台阶向下行走了几十米,便走到了洞底。</h3> <h3>洞内墙上仍然保留着当时书写的标语。</h3> <h3>  洞内放置的一排生产子弹的车床机器设备。</h3> <h3>  机器上订着当时流行的毛主席的最高指示——"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看着这些话语,象我们50年代的人,思绪万千,就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一样。</h3> <h3>  每个兵工洞,就是一个生产车间。兵工厂象这样的洞还有很多。</h3> <h3>  看了一圈后,返回原路,从进来的斜洞再爬上去。</h3> <h3>  从半山腰的入口下来,正好是一排崭新的卫生间。这是有开发商新建的公共卫生间。还未投入使用。</h3> <h3>  乘车再往前走不远,见到一块刻有"靶场"的巨石。在这里下车,徒步上山。</h3> <h3>  眼前是一个天幕和十多个双人帐篷,原来这是部分驴友昨天晚上就来这里露营的,今天与我们同行上山。</h3> <h3>  大家一起合影留念后整装出发。</h3> <h3>  下面是我和老陈同行登山的照片。老陈是我在吕梁参加户外登山活动时认识的第一个驴友,此后我们曾多次一同参加户外活动。</h3> <h3>  行走在秋天的大山里,清新的空气使人心旷神怡,放下了诸事,放空了心绪,这也许就是户外活动的魅力吧。</h3><h3>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热至秋风冷至春分"。放眼望去,满山翠绿之中,已有一簇簇泛黄泛红的树叶,好像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秋色美了,秋意渐渐浓了。</h3> <h3>  前行了一会儿,只见林海中又呈现出几树红叶,地上落满了红的黄的色彩斑斓的各色树叶,一阵阵秋的气息扑面而来,如此美妙的秋天景色,真是一种视觉与心灵的美的享受。</h3> <h3>  秋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进入秋分之后,就意味着进入了秋天的中期,秋分也是大家比较喜欢的节气,而秋天也是古代文人非常喜欢吟诗作赋的季节。我喜欢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喜欢宋代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更喜欢唐代刘禹锡的《秋词二首》中的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给人以积极向上的乐观开朗活泼的感觉。</h3><h3> </h3> <h3>  置身遍地红叶🍁的美丽秋色,大家争先恐后在此拍照留念。</h3> <h3>  大家沿着山沟行进了一段路程后,向左拐离开大路,走小路开始爬坡。</h3> <h3>  你看,8岁的小驴友也紧紧跟在大伙的后面登山。虽然嘴上直叫累,但还是没停下脚步,大家一直给他鼓励。</h3> <h3>  上了一道坡,沿着山梁继续前行。</h3> <h3>  路边一棵大树长的好像木橙,男驴女驴都想坐一坐。</h3> <h3>  茂密的森林中灌木丛生,有的长的好似一道拱门。</h3> <h3>  终于走出密林,沿着林间道路继续登山。</h3> <h3>  大约走了快到6公里的时候,来到了位于木弧台山上的电视转播台。高高的电视转播铁塔直插云端,别有一番风景。</h3> <h3>  我们在电视转播台稍事歇息,吃点午餐,补充能量。电视转播台的人员非常热心,为我们提供了热水和临时歇脚的地方。</h3> <h3>  杨台长还热情地送我们出来,给我们指明了登顶的路线,并且介绍在木弧台西边山下还有&quot;没胡洞&quot;,东边山下还有两个古墓,等等。</h3><h3> &nbsp;</h3><h3> 这是老陈夫妇、我、杨台长合影留念。</h3> <h3>  大家钻过树林继续前行。</h3> <h3>  沿着山梁刚刚推开的道路,向木弧台顶前进。</h3> <h3>  抬头望去,木弧台顶就在眼前。顶峰的西侧生长有茂密的森林,而东侧却是悬崖绝壁。</h3> <h3>  来到木孤台石崖下,首先发现了一个小石洞,石洞不大,可以钻过一个人。</h3> <h3>  绕过小石洞,眼前一亮,只见山顶巨长的石崖下面,向里凹进去很大的一个弧形石窟及平台,遮风避雨,可以容纳百十多人驻足此地。</h3> <h3>  难怪古籍记载此地可以避难。《汾州府志》载,没胡台,乃当地人躲避胡人侵扰而寻找之洞窟。</h3> <h3>  离开弧形石窟,继续向顶峰攀登,发现一个系着彩条的登山标记。</h3> <h3>  再往前走数十米,终于登上了顶峰。忽然,看到了山顶的地理坐标高程点的标志物,整个人突然又兴奋了起来,上前仔细查看,上面刻铸着"三角点"和"黄河管理委员会"字样。这与我们在骨脊山顶峰看到的地理坐标高程点标志一样,只不过把黄河管理委员会简写为黄委会。看起来我当时对骨脊山上高程标志上黄委会三个字的猜测是对的。</h3> <h3>  站在木孤台顶峰往下望,再次感受到心旷神怡、心胸舒展、视野开阔、"一览众山小"的感觉,</h3> <h3>  真乃是:群山起伏,层林叠翠,簇簇红叶,秋意渐浓,随处是景,美不胜收。</h3> <h3>  下山路旁,有正在施工的挖掘机,据说是这个位置要安装一部装有巨大叶轮的风力发电机组。</h3> <h3>  站在山上往下看,欢呼雀跃各种摆照。</h3> <h3>  返程路是沿着架设电线杆的小路下山的。</h3> <h3>  确实是上山费时下山快。不一会就走到了沟底的大路。</h3> <h3>  西沉的太阳,此时正照射到两棵大树之间,抓紧时间抢拍了一张。</h3> <h3>  你看,8岁小驴友真厉害,一路没有叫人背,坚持走到现在,终点已经不远了。</h3> <h3>  路边小溪边的拖着长长的树根的栎树。</h3> <h3>  沟中青青的草坪上,已经落叶片片,充满了秋的味道。</h3> <h3>  路旁护坡上的暗红色的小石头与路面上的黄红相间的落叶🍂景色溶为一体,十分动人。</h3> <h3>  下午5点左右返回到出发地点靶场,完成了今天的全部行程。</h3> <h3>  此次徒步木孤台,共行程12.7公里,爬升高度653米,强度适中。</h3> <h3>  这次徒步活动有不少感受,用几组图片加以映证:一是林间红叶,二是山涧小溪,三是树奇石异,四是野果飘香,五是景美人嗨。</h3><h3><br /></h3><h3><br /></h3><h3>下面的图片是"林间红叶🍁":</h3> <h3>下面的图片是&quot;山涧小溪&quot;:</h3> <h3>下面图片是&quot;树奇石异&quot;:</h3> <h3>下面图片是&quot;野果飘香&quot;:</h3> <h3>下面图片是&quot;景美人嗨&quot;:</h3> <h3>  徒步木孤台游记草就初稿后,总觉的还少了点什么。其实,还是对杨台长说的"没胡洞"未能亲眼所见而遗憾。因为得知老陈认识杨台长,所以通过老陈得到了杨台长的电话号码。与杨台长联系后,杨台长非常热心地提供了他多年前所拍摄的没胡洞的照片。据说没胡洞距木孤台(没胡台)大约一公里,但海拔最度比木孤台顶要低400多米。没胡洞人迹罕至,洞内阴森吓人。崖壁上还有悬棺遗迹,20几年前有人曾见过死人骷髅。我选几张图片在此让大家共享。</h3><h3><br></h3><h3> 下面这张照片是没胡洞的正面照。洞口石碑尚存,洞内建筑无存。</h3> <h3>这张照片是没胡洞全景。</h3> <h3>这张照片是《建修没胡洞三教殿碑记》石碑。</h3> <h3>这张照片是《改建三教殿记》石碑。</h3> <h3>这张照片是崖壁下拍照的,自己看吧,不用介绍。</h3> <h3>  这张照片应该是道观。现存一通石碑,三孔破损倒塌一半的窑洞。我想,这个道观也许是宁乡县志中记载的修真观。</h3> <h3>  这次登顶木孤台,既参加了徒步健身,又欣赏了秋季红叶🍁;既领略了林海美景,又登临了悬崖奇峰;既品味了自然风光,又了解了人文历史。虽然没有亲自探寻没胡洞三教殿和修真观,留下一些遗憾,但也觉得收获满满,不虚此行。</h3><h3> &nbsp;</h3><h3><br></h3><h3> </h3> <h3>  在这里要再次感谢杨台长提供的资料图片和热情帮助。</h3><h3><br /></h3><h3> 回望木弧台顶峰,有缘下次再见!</h3> <h3>注:个别图片选用同行驴友,在此一并感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