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洛阳城

榛子

<h3> 7月初的一天早上,吃完洛阳有名的李记三品羊肉汤配烧饼后,洛阳城普降暴雨。旅店小巧干练的女主人乐呵呵地对我们说,拜托你们南方人的到来,这是洛阳城一个多月来的第一场雨。可这场雨却愁坏了我们,游还是不游,龙门石窟就在那里。在10驴的忧愁中雨却渐渐地小了……</h3> <h3>  洛阳,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中国十三朝古都、世界文化名城。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称,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h3><h3> </h3> <h3> 一 、龙门石窟</h3><div> 来洛阳,必去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97000余尊佛像,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div><div> 虽然下着雨,但龙门石窟仍游人如织,恰逢暑期,学生成群结队。景区内到处都有二维码,扫码即可听讲解,还有免费wifi全景区可连,应是很人性化的,这在国内应该也是首创吧。</div> <h3>  景区主要有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白园等四个景点。顺着河岸前行,首先看到的就是西山石窟了。石窟大小各不相同,很多石窟中的佛像早已不知所踪,很多则是失去了头部,也有极少的保存完整的佛像依旧静静地守侯着这静静的山,静静地看着这熙熙攘攘的游人。虽然大小不同,情态各异,却个个栩栩如生,雕刻之精细,形态之优美,你可以想象出当时雕刻之艰险耗时之久。<br></h3><div> 在各大石窟之间都有栈道相连,栈道上到处是簇拥的人群。雨越下越大,青石板的台阶也越来越滑。有一研学团的学生也许鞋底滑的缘故,已连摔了两次,由两个老师搀扶着。一摸随身包,自带的创可贴还落在旅店里,看着他可怜兮兮的样子,爱莫能助。</div> <h3>  石莲花座上,装B的人群排起了长龙。</h3> <h3>  最小的2厘米的石刻雕像,拍照放大的</h3> <h3>  卢舍那大佛最为壮观,通高17.14米,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令人震撼。</h3><h3> </h3> <h3>  大约走了二三里,前面又是一座石桥。到此西山景点也就差不多看完了。过了大桥就是东山石窟了。这里的景色和对岸的风格差不多,但规模却小得多。此时风雨交加,伞被风吹得人跟伞走。</h3> <h3>  再往前行走,拾阶而上,绿树丛中一座碧瓦红墙的庙宇隐约其间。香山寺整个寺庙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一座座殿宇雕梁画栋,飞碧流丹。令人诧异的是在这寺院中居然还有座现代欧式建筑,据说是当年为蒋介石建造的蒋宋公馆。<br></h3><div> </div> <h3>  进了白园依旧是茂林修竹。白园其实就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墓园,白居易号称香山居士,曾在香山寺一住就是十几二十年。下得山来就是白园的出口了,而时间也将近中午1点。由于雨势非常大,取景又难,图片都是灰蒙蒙的,白园没拍照,驴们却都个个成了落汤鸡。</h3> <h3>   二、白马寺</h3><h3> 北方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上午滂沱大雨,午饭过后就停了,不像南方的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由于衣服、鞋全湿透,中午旅馆的电吹风被折腾得够呛。按计划下午游白马寺,这也是洛阳行必须要到的一站。</h3><h3> 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h3><h3> 公交车很方便,只是略慢,从龙门石窟这边过去大概一个多小时,穿越了整个洛阳城区,路两旁是高大的法国梧桐,整齐划一。<br></h3><div> 白马寺,一直在耳边,终于得见真容。 门口,两只铜马镇守着庙门,据说这就是驮着唐僧前住西天取经的白龙马的造型。</div><div> 傍晚时分,是僧人的朝暮课诵时间,大殿内众僧们鱼贯而入做起了晚课。</div> <h3> 三、古街</h3><h3> 出得白马寺,一行众驴前往古街。古街在洛阳市中心,异常热闹和繁华。走进古街,你会发觉古街像披上了节日的盛装,街上飘拂着五颜六色的彩旗,大红灯笼高高挂。美食一条街比在客家缘举办的美食节还丰富多彩。夜幕降临,街道两边的店铺亮起了各色各样的灯,霓虹灯放射着夺目的光芒,一个个彩色大字闪闪发光,街上各种乐曲和嘈杂声混在一起,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h3><h3> 烩面不知是否河南的美食名片,晚餐驴们又吃起了烩面,仿佛烩面成了此次河南行的标配。</h3><h3> 逛荡久了,不知夜已深,为赶最后一班公交车,众驴们狂奔在深夜的洛阳街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