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名:祝福祖国
都说你的花朵真红火
都说你的果实真丰硕
都说你的土地真肥沃
都说你的道路真宽阔
祖国我的祖国
祝福你我的祖国
我把壮丽的青春献给你
愿你永远年轻
永远快乐
都说你的信念不会变
都说你的旗帜不褪色
都说你的苦乐不曾忘
都说你的歌声永不落
祖国我的祖国
祝福你我的祖国
我把满腔赤诚献给你
愿你永远坚强
永远蓬勃
都说你的苦乐不曾忘
都说你的歌声永不落
祖国我的祖国
祝福你我的祖国
我把满腔赤诚献给你
愿你永远坚强
永远蓬勃
永远蓬勃 采桑子·重阳
此词作于1929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10月11日。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诗情画意,最为浓郁。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宏。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到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更借凄清、萧瑟、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着一“悲”字者。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难老”并非“不老 ”,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毛泽东《矛盾论》)。“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这并非“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古老格言的简单趋附,而是立足于对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认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身逢乱世的诗人,往往借写菊花表达厌战、反战之情,即菊花是作为战争的对立面出现的。但毛泽东笔下的“黄花”却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这“黄花”既非供隐士高人“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和比的特点。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尽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并不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而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此情豪迈异于东风骀荡、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这首词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诗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酝词用字都非常大气,比如“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就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 太原市第二十七届菊花展览于9月23日在和平公园拉开帷幕,以“盛世菊韵,锦绣太原 ”为主题,共摆放大型立体造型景点10个,主会场设有百菊赛展区、悬崖菊展区、艺菊展区、室内展区等4个菊花展区,并设文瀛公园、碑林公园分会场,共计摆放各色花卉200多个品种,50余万盆。展期约一个月。 本届菊展看点
本届菊展主会场继续在和平公园举办,但为了方便游客赏花,在城市中心区设有分会场。
立意新颖,时代主题与地方特色齐头并进
菊展景点紧紧围绕“盛世菊韵,锦绣太原”这一主题,通过主题景点,一方面突出展现新时代创新合作的发展和迎接国庆、十九大、中秋佳节的喜悦心情,畅想时代主题,烘托出节日喜庆的氛围;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菊花优秀的可塑性,营造出采用具有山西、太原等地方特色文化元素的主题景观,以雅俗共赏的菊花艺术表现形式,展现晋阳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祖国向世界发展的和谐图景,激励地方自信和民族奋发的精神。
实力精进,品种更新与参展队伍再创纪录
太原菊展历经年复一年的历练,人们的养菊爱菊的热情也随之高涨。太原园林人不断丰富我市菊花品种,在以往品种的基础上,又新增品种。此外,参展单位也从15家增加到了18家,菊花品种丰富,数量繁多,壮大了本届菊展的规模。景观更加丰富,除大型立体经典外,主会场道路沿线、广场、山坡、水中全方位立体布置各色花卉及小型花艺景点。
雅俗兼顾,菊花风雅与爱花生活共同品味
在去年室内菊展深受好评的基础上,此次菊花展继续设置室内精品菊展区,并由一层展区增加为两层展区。一层六个区域,每个区域独立成景。通过艺术展墙、展架、咏菊、画菊等形式摆放不同造型菊花的表现手法,彰显了特有的中国传统菊花文化,同时在此平台做一次历年来菊展图片回顾,积极宣传园林行业举办的花事活动。二层分为两个区域主要以家庭花艺布置为主,向广大游客介绍居家养花小常识,布展更加细腻,同时布置菊展讲堂场景一处,定时做与菊花相关的讲座,为不同需求的游客提供赏花爱花的趣味看点。
菊花是太原市的市花,当秋末冬初百花凋零之时,她那不畏严寒、傲霜怒放的气节,深受百姓的喜爱。太原市菊展作为太原的一项传统文化活动,由于迎泽公园封园改造,去年主会场移至和平公园,受到市民的持续关注和积极参与,好评如潮,使菊展和公园成为展示着太原深厚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品位,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第二十七届太原菊展继续以和平公园为主会场,恰逢建国68周年国庆、喜迎十九大及中国传统中秋佳节,使金秋的龙城处处菊花绽放,姹紫嫣红,花团锦簇,洋溢着热烈祥和的节日气氛。 盛世菊韵
位于和平公园东门广场,用金桥来体现一带一路,联系与沟通亚欧多个国家,寓意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用菊花来烘托喜庆、祥和的整体氛围。由园林技术指导站设计摆放。 菊舞龙城
位于茶社外广场,以集中国书韵之妙,享华夏画魂之美的扇艺术与菊花造型相结合,以立体五色草花坛搭配摆放艺菊、造型菊、多头菊、大立菊、品种菊、小菊、绿植、时令花卉,力求营造出风情万种的意境与情趣 。由晋阳街公园设计摆放。 晋商精神
位于下沉广场,通过植物造景具有代表意义的“算盘”、“古币”晋商文化元素,再现“汇通天下”的晋商文化,弘扬晋商敬业进取、义利相通、谋略竞争、修身正己的心智素养平面布置摆放各类品种菊、悬崖菊及草花,色彩缤纷,整体上形成自然、变化和多彩的效果。由动物园设计摆放。 锦绣太原
位于西门节日广场南侧,景点以“唐风晋韵、锦绣太原”为主题,以晋祠公园“晋祠胜境”牌楼为主要表现元素,由五色草和早菊扦插制作而成的四柱三门重檐、五踩斗拱牌楼高大且逼真,与塔菊、艺菊、悬崖菊及各色品种菊高低搭配、错落有致,共同营造出锦绣太原的美丽画卷。由园林水系管理处设计摆放。 祥和
位于节日广场东侧主园路旁,花坛以由五色草插制,栩栩如生的丹顶鹤群为立面表现形式。绰绰神姿,婷婷仙骨的丹顶鹤群,搭配依地形摆放的菊花花山,构建了一幅立体生动的祥和画卷,寓意对幸福、吉祥生活的憧憬和期许。由文瀛公园设计摆放。 童趣
位于儿童活动区,花坛中央五色草制作两个小孩踢毽子造型,并用五色草房子、太阳花及海棠、早菊插制的大树营造出一副充满童趣与回忆的场景,使人们仿佛在清澈的笑声中,重温“来来回回”的毽子传递着装满快乐的梦!花坛运用盆景菊、塔菊及各类品种菊组合摆放,颜色鲜艳,高低设计,错落有致,突出了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由龙潭公园设计摆放。 花好月圆
位于西门节日广场中心,以飞天仙女、菊花及圆月等中国传统中秋文化元素为素材,主体是由红色四季海棠制作的仙女和黄早菊插制的圆月造型构成,在“国庆、中秋”两节到来之际,以古典文化之美结合菊花造景之技,营造出浓浓的中国节氛围。由碑林公园设计摆放。 五福临门
位于春天广场西侧主路,设计主题围绕五福临门展开,主题结构为五座鲜花拱门,门中五个花球分别代表福禄寿喜财,寓意中华盛世,人民福寿康宁,共享盛世美好家园。由晋阳湖公园设计摆放。 绿色出行
位于瞭望塔下草坪中,花坛立面人物造型用钢结构五色草等表现绿色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用鲜花、绿草、彩虹等表现理想优美的生存环境,天空湛蓝,空气清新,阳光明媚,花草芬芳,彩虹灿烂,营造出令人向往的美好环境。由街心公园管理所设计摆放。 菊花
菊花在植物分类学中是菊科、菊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按栽培形式分为多头菊、独本菊、大立菊、悬崖菊、艺菊、案头菊等栽培类型;有按花瓣的外观形态分为园抱、退抱、反抱、乱抱、露心抱、飞午抱等栽培类型。不同类型里的菊花又命名各种各样的品种名称。
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三,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产量居首。因菊花具有清寒傲雪的品格,才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中国人有重阳节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在古神话传说中菊花还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
菊花是经长期人工选择培育的名贵观赏花卉,公元八世纪前后,作为观赏的菊花由中国传至日本。17世纪末叶荷兰商人将中国菊花引入欧洲,18世纪传入法国,19世纪中期引入北美。此后中国菊花遍及全球。 菊花的栽培历史
根据经典的记载,中国栽培菊花历史已有3000多年。最早的记载见之于《周官》、《埠雅》。《礼记·月令篇》:“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说明菊花是秋月开花,当时都是野生种,花是黄色的。从周朝至春秋战国时代的《诗经》和屈原的《离骚》中都有菊花的记载。《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说明菊花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早就结下不解之缘,在秦朝的首都咸阳,曾出现过菊花展销的盛大市场,可见当时栽培菊花之盛了。
汉朝《神农本草经》记载:“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西京杂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当时帝宫后妃皆称之为“长寿酒”,把它当作滋补药品,相互馈赠。这种习俗一直流行到三国时代。“蜀人多种菊,以苗可入莱,花可入药,园圃悉植之,郊野火采野菊供药肆”。从这些记载看来,中国栽培菊花最初是以食用和药用为目的的。
晋朝陶渊明(355-417年)爱菊成癖,曾广为为流传。他写过不少咏菊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更露摄其英”等名句,至今仍烩炙人口。当时上大夫慕其高风亮节,亦多种菊自赏,并夸赞菊花是“芳熏百草,色艳群英”。
南北朝的陶弘景(452-536年)将菊花分为“真菊”和“苦薏”两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菊;青紫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菊也。这对菊花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唐朝(618-907年)菊花的栽培已很普遍,栽培技术也进一步提高,采用嫁接法繁殖菊花;并且出现了紫色和白色的品种。如李商隐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治黄”。白居易诗:“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等就是明证。这时,菊花从中国传到日本,得到日本人民的赞赏。之后他们将菊花与日本若干野菊进行杂交,而形成了日本栽培菊系统。
宋朝栽培菊花更盛,随着培养及选择技术的提高,菊花品种也大量增加,这是从药用而转为园林观赏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的菊谱,对所栽的品种即以花色归类,并对花形也有较详细的记载。刘蒙的《菊谱》(1104年)是最早记载观赏菊花的一本专著,记有菊花品种26个。范成大菊谱(1018)记载有35个品种,其中的“合蝉”、“红二色”是管瓣出现的最早记载。其后,花色又出现了绿色的“绿芙蓉”和黑色的“墨菊”。在栽培上对菊花的整形摘心、养护管理和利用种子繁殖获得新品种等都有了进一步的经验。《致富广集五记》记载:“临安园子,每至重九,各出奇花比胜,谓之开菊会”。《杭州府志》中记载:“临安有花市,菊花时制为花塔”。可见南宋时的首都临安有了花市、花会。流传至今的菊花会是在南宋时杭州开始的。宋末史铸的《百菊集谱》记载有131个菊花品种。
明朝栽菊技术又进一步提高,菊花品种又有所增加,菊谱也多了起来。如黄省曾、马伯州、周履臣、高濂、乐休园等人都著,有《菊话》。在黄省曾的《菊谱》中记载了220个菊花品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80年)和王象晋的《群芳谱》(1630年)对菊花都有较多记载。《群芳谱》对菊花品种作了综合性研究,记有黄色92个品种,白色73个品种,紫色32个品种,红色35个品种,粉红22个品种,异品17个品种,共6类、271个品种;至少有16种花型。
清朝的菊花专著更多,有陈昊子《花镜》、刘灏《广群芳谱》、许兆熊《东篱中正》、陆延灿《艺菊志》、闽延楷《养菊法》、徐京《艺菊简易》、颜禄《艺菊须知》、计楠《菊说》、陈谋善《艺菊琐言》、吴仪一《徐园秋花谱》等等。《花镜》一书记载当时菊花有黄色的54种,白色的32种,红色的41种,紫色27种,共计154个品种。计楠的《菊说》载有菊花品种233个,其中新培育的品种有100多个,并提出了菊花育种的方法。清朝菊花品种日益增多,在乾隆年间还有人向清帝献各色奇菊,乾隆曾召集当时花卉画家邹一注进宫作画,并装订成册。在文人中画菊题诗,也蔚然成风。
中国菊花传入欧洲,约在明末清初开始,1688年荷兰商人从中国引种菊花到欧洲栽培,1689年荷兰作家白里尼曾有《伟大的东方名花——菊花》一书。18世纪中叶,法国路易·比尔塔又将中国的大花菊花品种带到法国。19世纪英国植物学家福穷(Fortune)曾先后在中国浙江省舟山群岛和日本引入菊种,并进行杂交育种,而形成英国菊花各色类型。不久,又由英国传至美国。从此,这一名花遍植于世界各地。中国的栽培菊花也就成为今天西洋菊花的重要亲本。
民国以来,菊花品种大批失散,已无正式文献可查。解放后,随着园艺事业的发展,菊花也经历了曲折历程而日益发展壮大。菊花的栽培历史,是中国花卉园艺发展的一部分。
近年来,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高栽培技术,采用杂交育种、辐射诱变、组织培养等新技术,不仅提高了菊花的生产质量,并使品种数量剧增,据不完全统计已经达7000个品种以上。大立菊一株可开花5000朵以上,案头菊、盆景菊的发展,更提高了菊花的观赏价值。一些省(市)还选菊花为省(市)花,如北京市。相继召开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或成立菊花协会,出版菊花书刊,每年举办菊花展览会,大大普及了菊花知识和交流了艺菊经验,为中国的菊花栽培、应用,开拓了广阔前景。 菊花的形态特征
菊花为多年生草本,高 60-150厘米。茎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柔毛。叶互生,有短柄,叶片卵形至披针形,长 5-15公分,羽状浅裂或半裂,基部楔形,下面被白色短柔毛,边缘有粗大锯齿或深裂,基部楔形,有柄。头状花序单生或数个集生于茎枝顶端,直径 2.5-20厘米,大小不一,单个或数个集生於茎枝顶端;因品种不同,差别很大。总苞片多层,外层绿色,条形,边缘膜质,外面被柔毛;舌状花白色、红色、紫色或黄色。花色则有红、黄、白、橙、紫、粉红、暗红等各色,培育的品种极多,头状花序多变化,形色各异,形状因品种而有单瓣、平瓣、匙瓣等多种类型,当中为管状花,常全部特化成各式舌状花;花期 9-11月。雄蕊、雌蕊和果实多不发育。
菊花为多年生宿根亚灌木。繁殖苗的茎,分为地上茎和地下茎两部分。地上茎高0.2-2米,多分枝。幼茎色嫩绿或带褐色,被灰色柔毛或绒毛。花后茎大都枯死。次年春季由地下茎发生孽芽。 菊花叶系单叶互生,叶柄长1-2厘米,柄下两侧有托叶或退化,叶卵形至长圆形,边缘有缺刻及锯齿。叶的形态因品种而异,可分正叶、深刻正叶、长叶、深刻长叶、圆叶、葵叶、蓬叶和船叶等8类。 菊花的花(头状花序),生于枝顶,径约2-30厘米,花序外由绿色范片构成花苞。花序上着两种形式的花:一为简状花,俗称"花心",花冠连成简状,为两性花,中心生一雌蕊,柱头2裂,子房下位1室,围绕花住主5孜聚药雄蕊;另一为舌状花,生于花序边缘,俗称"花瓣",花内雄蕊退化,雌蕊1枚。舌状花多形大色艳,形状分平、匙、管、桂、畸等5类。瘦果(一般称为"种子")长1-3毫米,宽0.9-1.2毫米,上端稍尖,呈扁平楔形,表面有纵棱纹,褐色,果内结一粒无胚乳的种子,果实翌年1-2月成熟,千粒重约1克。
菊花品种具有极大多样性,分类工作者们探讨菊花的原祖。或认为野菊是菊花的原始祖先,或认为甘菊是原祖,或认为它的原祖是小红菊,或者开出一系列的可能的原祖名单。中国科学工作者有的还进行过属间杂交实验,在探讨菊花真源方面做了一些推测性和实验性工作。无论推测和实验,都是试图把菊花的来源落实于该属的某一个或某两个种上,并且试图指出,在这些浩瀚的品种中,哪一个品种最为原始,即是说,想找出最原始的菊花品种。
可以肯定,菊花的来源是多方面,是多元而不是单元起源。菊花是异花受粉植物。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运用种间,甚至属间杂交的办法,来获取菊花的新性状,并通过返交、互交等有性过程来获得新性状的分离。这样如此返复的遗传重组合和性状的分离,新性状就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的人工杂交和随机的自然选择都可以同时出现或交替发生。但是,去劣择优的人工选择过程,却永远起着主导作用。菊花染色体极其有限。仅记录到菊花是6倍体,2n=54。菊花新品种产生的另一个可能的途径是体细胞的突变(芽变),用固定芽变的办法来获得新品种。 文人与菊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就反映了古人过重阳宴饮友人,赏菊的风俗。
晋朝陶渊明种植了满园的菊花,常在浇灌时对着菊花祝祷︰「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菊花彷佛听到了陶渊明的心意,那年九月九日菊花果然一起盛放,亲朋好友也不约而同在重阳节前来赏菊。在陶渊明的《九月闲居》诗序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持胶靡由,空服九华」。陶渊明一生酷爱菊花,性情恬淡,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每次到重阳节时就陶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风雅情绪中。根据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记载:
有一年重阳佳节,陶渊明在赏菊弹琴歌唱时,突然雅兴大发,但家里却没有准备菊花酒过节,遗憾之余,只好走入菊花丛中,摘了大把的菊花,坐在屋旁的篱笆旁惆怅。突然间抬头一看,一个身着白色衣服的人带了酒来,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他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送酒的使者。原来朝廷屡次要征召陶渊明作官,他都不答应,王弘想要结识他,曾多次给陶渊明送酒。这次陶渊明见酒大喜,立即打开酒坛,在花丛中畅饮,酒醉诗兴大发,吟出了《九月闲居》这一首名诗。而“陶公咏菊”、“白衣送酒”的故事,也成为后世文人喜好的典故了。在南山下,他开垦荒地,建造茅屋,大量种植菊花——不仅是为了观赏,也拿来吃。酒是陶渊明的最爱,菊花次之。史载,有一年的重阳节,陶渊明穷得没有酒喝,他就在园里摘了大把大把的菊花来吃。
吃菊不是始于东晋陶渊明,早在屈原的《离骚》中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说了;而汉魏时,人们更是广泛的吃菊花酒,喝菊花茶,因为人们相信吃菊可以长寿。但以菊花来比拟人的品格,却是源自于陶渊明。陶渊明本是一个有骨气的诗人,他很喜欢菊花,而菊花又是一种在秋天才开的花,也很有骨气,因此人们开始拿菊花比作有骨气的文人,菊花所具有的可食及药性的作用反而不被人注意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菊花一直被看作成熟而又寓意深广之花。在三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文字记载:在《尔雅》中记有"鞠,治蔷"。屈原在《离骚》中写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晋陶渊明更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古人还有重阳赏菊的风习。菊花耐寒,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在沙质壤土,忌积涝。菊花有多方面的经济价值。杭菊是很好的清凉饮料;菊花可入药,能清热散风,平肝明目。
菊花冷傲高洁、早植晚发、傲霜怒放、凌寒不凋,和梅兰竹一起被人们誉为四君子。菊之高洁,在于它傲霜独立。而名为花之魂魄,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和园艺家多用极富表现力的辞藻给各种菊花赋予形象贴切和意韵超凡的名字。或以花色命名,白色菊有:“银丝串珠”、“空谷清泉”、“珠帘飞瀑”、“月涌江流”;黄色菊则有:“飞黄腾达”、“黄莺出谷”、“泥金狮子”、“沉香托桂”;绿色菊有:“绿阳春”、“绿柳垂荫”、“春水绿波”;白 色微绿的称“玉蟹冰盘”,红色中加白的叫:“枫叶芦花”;红白绿三色的名“三色牡丹”、“绿衣红裳”等等。或借诗词典故表示菊花的颜色,如红 色的“红叶题诗”、黄色的“黄石公”、粉色的“人面桃花”,每个菊名之后伴有一段精彩动人的故事。或以花瓣来辨其形:“惊风芙蓉”、“飞龙舞 爪”、“松林挂雪”、“香罗带”、“老翁发”、“金铃歌”等等。还有以花的造型来命名的:“柔情万缕”、“长风万里”、“金线垂珠”、“墨荷”、“十丈珠帘”、“一坯雪”、“彩云爪”等,一语道破花的万种风情。也有 以历史人物和故事命名的如“出师表”、“龙城飞将”、“龙图阁”、 “木兰换装”、“嫦娥奔月”、“白西厢”、“湘妃鼓瑟”等等,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蕴含一串动人故事,启发人们的想象。尚有一种依据色、瓣、朵 综合而成“韵”而命名的,如“醉荷”,取其似荷非荷,极似微醉之人,飘洒而无羁;又如“醉舞杨妃”,取其色粉红,瓣肥厚,极似历史故事中的杨贵妃带醉曼舞。仅从名字看来,就已令人遐思不已,领悟其美了。 秋风送爽菊花香
文章出处:原创 作者:菊花所
菊为秋之花,古人谓菊本作“鞠”。鞠,穷也。《礼记·月令》云:“九月,菊有黄华。华事至此而穷尽,故谓之鞠。”在自然环境中,大部分花卉都在秋季结籽枯萎,而菊傲霜而开,洇此很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菊花的别名很多,如治蔷、日精、节花、周盈、延年、更生、阴成、帝女花等。菊花还有许多突出的特点,是其它许多花卉所不能及的。
一、适应性强
菊花在我国几乎所有地区都可以栽种,只是花期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东北地区花期在9~10月,中部地区10~11月,南方11~1 2月。尽管开花时期不同,但生长旺盛,花开绚丽在各地都是一样的,因此它能在全国各地广泛种植,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我国各大城市都有秋季办菊花展览的传统,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繁荣,各地菊展规模越办越大,水平越办越高,各种菊花精品层出不穷,已成为一项重大的经济文化活动。可见菊花之魅力早已深入人心了。
二、花色花型多
菊花的品种非常多,目前我国可查明的约有三千多种。花色丰富,有黄、白、红、紫、墨、泥金、粉、绿等色。花型花姿变化多端,灼灼传神,各具风姿,有球型、飞舞型、丝发型、管盘型、荷花型、雀舌型、龙爪型、毛刺型、疏管型、蜂窝型、散卷型、平盘型、宽带型等三十多种,每种花型又有花瓣大小的区别,大的花径有40多厘米,小的盛开时有如繁星点点,满株怒放,十分壮观。花瓣也各具特色,有修长垂丝,有反卷柔曲,有宽瓣如带,有细瓣如丝,花瓣上带钩的,有带刺的,有管状,有匙状,组成各种千姿百态的花型。
三、造型丰富多彩
菊花生长势旺盛,萌发力强,培育过程中可以塑造成各种优美精致的形式。如单株独朵、多头、塔菊、悬崖菊、大立菊、盆景菊等。据《群芳谱》记载:“如欲蕊多,至春苗尺许时,掇去其顶,数日即歧出两枝,又掇之,每掇益歧,至秋则一干所出数百千朵,婆娑团栾,如车盖熏笼矣。”这表明中国古代就己发明了大立菊的种植方法。现在种菊更发扬了这种技能,不断掇顶,使花朵成倍翻多,据我所知目前最多一棵菊花能发至三千多朵,绑扎在伞状圆盘上,组成宏伟壮丽的大立菊,气势恢宏,效果极佳,成为各类菊展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亮点。利用多株菊花组合,还可以绑扎成文字、动物、图案、建筑等大型造型,形态丰富,变化无穷,极具装饰效果,令观者无不流连忘返,赞叹不已。
四、菊花象征团结
菊花在植物分类上属头状花序,它的花朵由许多小花瓣紧紧聚集在一起组成的,而且整个菊枝在冬季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全枝从春季发芽到冬季枯萎一直是一个整体,不涣散,不解体。因此也象征着团结、和谐。传说王介甫写过一首残菊的诗,其中两句是:“黄昏风雨过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欧阳永叔(一说为苏东坡)看后续诗:“秋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呤。”阐明了菊花一般是不落瓣的常识。我们平时饮菊花茶也可以发现杯中的菊花经水浸泡仍不零散,这种团结凝聚之力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五、菊花具养生保健功效
《神农书》以菊为养生上药,说它能轻身延年,“南阳人饮其潭水皆寿”。《荆州记》也有“县北八里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极甘罄。饮此水,上寿百二十,中寿百余,七、八十者犹以为天。太尉胡广父患风赢,恒饮此水,疾遂瘳”的记载。宋代苏辙有诗云:“南阳白菊有奇功,潭上居人多老翁。”这说明在潭边、溪边种植菊花,饮其水可以长寿,古已有之。除饮水以外,用花入药,也具有多种功能,久服,可令人长生,明目,治头风,安肠胃,去目翳,除胸中烦热,四股游气,久服轻身延年。另外,日常生活中很多方面均可用到菊,菊苗可入菜,囊可以枕,酿可以饮,还能做各式佳肴糕点。《乾淳步时记》记载:“都人九月九日,饮新酒,泛萸簪菊,且以菊糕为馈。”《仙经》:“用甘菊晒干,密封收藏,间取一撮,如烹茶法烹之,谓之菊汤,暑日大能消渴,每煮酒一瓶,入甘菊五六朵,封存久愈香清。”说明了菊花的食用药用价值高,使用方便,是其它花卉无法比拟的。 菊花的雅称及其文化含义
文章出处:原创 作者:菊花所
菊花,是中国传统的名花,一直受到人们宠爱。因而,赋予它许多雅称。这些雅称有的源于它纯黄不杂的自然色泽;有的源于它金秋九月的绽放季节;有的源于它可食、可饮、可入药的实用价值;有的源于它傲霜独立、凌寒不凋的内在品格;有的源于它的文人情结。这些雅称是对菊花全方位的概括。通过对菊花雅称的解读,我们发现其背后深厚的文化意蕴。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不再是普通的自然之花,而是长寿之花、君子之花、隐逸之花,寄寓着古代文人安于贫穷、不慕荣利、独具风骨的人格理想。菊花之美,不仅在于它的自然色泽,也在于它的实用价值,更在于菊花不随众俗,独立寒秋的品德和恬淡自居的节操。正如三国魏人钟会《菊花赋》所赞颂的:“……夫菊有五美焉:黄华高悬,凖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
一、黄华、黄英、黄蕊、黄钿、金英、金茎、金蕊、金钿——黄华高悬,凖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
“菊”本字为“鞠”,又作“蘜”,后省作“菊”。原产于我国,迄今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尔雅·释草》云:“蘜,治蔷。”郭璞注:“今之秋华菊。”就是说“蘜”是秋天开放的菊花。最早的菊花应为野生菊花,多为黄色,因而得名为“黄华”、“黄英”、“黄蕊”、“黄钿”等。《礼记·月令》中记载“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又因黄色也为金色,这样又出现了以“金”为菊花的雅称,如:“金英”、“金茎”、“金蕊”、“金钿”。梁代萧统《七契》:“玉树始落,金蕊初成。”唐代刘禹锡:“碧萼迎寒秀,金英带露香”。“金英”、“金蕊”都指黄色的菊花。
这一组雅称显然取自于自然色泽。菊花两千多年前主要为黄色,除了野生菊花多为黄色之外,还因为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正统而尊贵,这决定着人们的色彩审美,所以,其他颜色菊花作为审美对象出现的相对较晚,如唐代陆龟蒙:“还是延年一种材,即将瑶朵冒霜开”。“瑶朵”就是指晶莹如美玉的白菊。到了宋代,菊花可谓五彩缤纷,我国第一部菊花专著《菊谱》问世,作者刘蒙依菊花的颜色分类定品,以黄为正,其次为白,再次为紫,而后为红。黄菊位居第一,地位尊贵,以至皇后之服黄如菊花,谓之“菊衣”。《周礼·天官·内司服》中载:“后服菊衣,其色黄也。”黄色菊花如此受到人们的青睐,占据菊花正统而尊贵的地位,这要从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阴阳五行说说起。
阴阳五行说作为我国古代哲学的基础,认为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之根源都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物质“相生”、“相克”,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五种物质分别据东、南、西、北、中五方,配青、赤、白、黑、黄五色,就形成了五行据五方配五色的传统观念。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白黑黄,据五方也。”黄色在五行之中居“中”,“中”属“土”。《论衡·符验》云:“黄为土色”。五色又有正、间之分,正色地位尊贵,间色地位卑微。这样就形成了我国传统的色彩观念,决定着色彩的等级。受其影响,黄色是自然之色,是事物相生、相互促进产生的,因而是正色、尊色。朱熹说:“黄,中央土之正色。”古人还认为,五方分别由五位大帝掌管,黄帝是中央大帝,统领四方,因而黄色象征着中央皇权和社稷,地位尊贵至极,成为帝王之色,直到封建社会结束。黄色由帝王之尊色又过渡到具有“中和”之美。“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通典》注云:“黄者中和之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谥也。”黄色,代表天德之美,也就是“中和”之美,所以为尊色。这种色彩审美观念,影响深远。
因此,我们自然就能理解钟会在《菊花赋》中对菊花的赞颂:“黄华高悬,凖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黄华高悬,凖天极也”意思是黄菊花朵高悬,有帝王风范。朱元璋就借菊花的帝王气概,抒王者之志:“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骇煞,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纯黄不杂”,其色正;“后土色也”,其位尊。范成大《范村菊谱·定品》云:“黄者中之色,土王季月而菊以九月花,金土之相应生而得者也。”纯黄菊花,在五行中是中央土的颜色,又逢九月开花,正是金中之土,与季节相应,所以最为上乘。说菊花之美,首先美于色泽,却并非颜色本身的表现力,而是它的象征性。即使传到国外,依然能看到黄菊地位尊贵。传到日本的菊花品种繁多,四季常开,但黄色菊花却始终为皇室专用。
二、九华、节华、寒英、冷香、傲霜、霜下杰、贞花、花中君子——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
菊花开在农历九月,自然又名为“九华”。陶渊明《〈九日闲居〉序》:“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菊花开在百花之后、霜降之时,古人利用菊花这一特性来记节令,如“霜打菊花开”。所以,菊花又叫“节华”。《礼记·月令》:“九月,菊有黄华,华事至此而穷尽,……节华之名,亦取其应节候也。”人们也因这一季节给人以寒冷的感受来指代菊花,如唐代李山甫《刘员外寄移菊》:“烟寒细叶交加碧,露拆寒英次第黄”。宋代姜夔《念奴娇》:“嫣然摇动,冷香飞向诗句。”“寒英”“冷香”都是指菊花。也正因菊花在深秋“华事至此而穷尽”时节迎寒霜而绽放,具有了有别于其他花卉的特质与魅力.
凌寒不凋的“气节”。菊花耐寒,大多数花朵枯败后不落枝飘零,成为忠贞节操的象征。所以,菊花也叫“贞花”。最早与菊花结缘的是屈原,他在遭谗言被放逐后,写《楚辞》以寄托理想,“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表明洁身自好、不随流俗、永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节操。“兰菊”从此就成为崇高气节的象征。后来这种崇高的气节,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时,演变为可贵的民族气节与民族精神。宋代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西北风。”朱淑贞《菊花》云:“宁可抱香枝头死,不随黄叶舞秋风”。他们都是通过赞美菊花宁肯怀着芳香枯死枝头,决不让风吹落的忠贞形象,抒发自己不忘亡国之恨,决不屈膝的民族气节。
义让群芳的“品德”。钟会《菊花赋》:“早植晚登,君子德也”,是说菊花与其他花卉一起种植,可却开在百花凋零之后,甘受寂寞,不与百花争艳,有君子之德。古代君子是指道德情操高尚之人。将菊誉为“花中君子”,固然与上文我们谈到的菊“傲风霜,耐岁寒,天赐之节操”有关,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菊花和古代君子一样道德高尚,义让群芳。清代黄山寿:“不是花中偏爱菊,迟开都为让群芳”。明代贾如鲁在《爱菊论》中也有精辟的论述:“红粉笑风,桃李茂于春矣,菊不与之争艳;朱锦映日,葵榴畅于夏矣,菊不与之而竟芳。惟恬淡以自居,镇静以俟时而已矣……是知有可爱之德,而后有可爱之容。人之爱菊,非以其可爱之容,实以其可爱之德。不爱之以目,而爱之以心。”
可见,菊花之美不是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愉悦,而是它所象征的人格魅力,给人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与升华。因为这种人格明显带有儒家的思想烙印,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共同追求的人格理想。
三、东篱、东篱客、陶菊、花中隐士——花中隐逸者也
菊花不仅被誉为“花中君子”,还被誉为“花中隐士”。这主要源于“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对菊花的偏爱。宋周敦颐《爱莲说》云:“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爱菊,把菊花视为知己,无不是因为菊花与他一样有着傲世独立的风骨,有着忠贞不屈的气节。他一生五次入世为官,但在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冲突之时,为追求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毅然弃官归隐,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气节,不也是菊花精神的写照吗?
“隐士”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缮性》:“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辞海》释“隐士”为:“隐居不仕的人”。隐士一定是有名的“士”,一般的士隐居也不能称其为“隐士”。也就是说是有才能、有学问、能做官而不去做官之人,才叫“隐士”。学者就中国复杂的隐士情形进行了归类,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道家的隐士,为了全真葆性,终身不仕;另一类是儒家的隐士,秉承孟子的“有道则仕,无道则隐”的道德信条,以政治的品德来决定自己的去留。前者以人性为依据,后者以道德为旨归。陶渊明显然属于儒家隐士,在仕隐之间最终选择了归隐。归隐在魏晋时期虽已成为时尚,而他却又不像大多数隐士那样标榜自己的超尘出世。他的归隐是真正的“心隐”,并不在乎外在的环境。只要心静,无求名利之心,即使是在闹市,也宛如南山。一句“心远地自偏”让多少无法摆脱功名利禄之人反思。彻底放弃名利心而归隐田园的陶渊明,每日以酒遣怀,与菊为伴,在菊的幽香淡雅中陶冶性情。他种菊、品菊、赏菊、咏菊,以菊花自比,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成为“田园诗之祖”。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千古名句,描绘出了他陶醉于自然,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心境。菊花也因他而又有“东篱”“东篱菊”“篱菊”“陶菊”的雅称。陶与菊已融为一体,杜甫《秋尽》:“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孟郊《秋怀》:“清诗既名眺,金菊亦姓陶”。温庭筠《赠郑处士》:“醉汝陶令菊,贫卖邵平瓜”。陶渊明借菊花升华了自己的境界,菊花也因陶渊明具有了高洁、淡泊、孤傲的隐逸之风,“菊,花中隐逸者也。”
四、延年、长生、更生、日精、延寿客、制颓龄——流中轻体,神仙食也
菊花可以食用,古人很早就已经发现。屈原在《离骚》中吟道:“朝引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不仅菊花可以食用,菊苗同样可食。陆龟蒙《杞菊赋》序中说:“皆树以杞菊,春苗恣肥,得以采撷,供左右杯案。”人们食用菊花,不仅为了充饥,而是很早就发现了菊花的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将菊花列为百草上品,更有“久服利血,轻身耐老延年”的说法。陶弘景《名医别录·上品》谓菊花“主治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将菊花称之为“延年”“长生”就源于此。
魏晋时期,由于受道教文化的影响,这种服之可以延年益寿的菊花与道教追求长寿成仙的思想观念相暗合,使菊花成为服之长生不老的“仙品”。魏人钟会《菊花赋》云:“流中轻体,神仙食也。”西晋傅玄《菊赋》云:“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
东晋道士葛洪《神仙传》云:“康风子服甘菊花、柏实散,乃得仙。”因此,道家把菊花当作仙药,认为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吃菊花就像吃太阳的精华一样,可以延年益寿,所以称之为“更生”、“日精”。《拾遗记》曰:“背明国有紫菊,谓之日精,一茎一蔓,延及数亩,味甘,食者至死不饥渴。”但在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冲突之时,为追求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毅然弃官归隐,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气节,不也是菊花精神的写照吗?
菊花韵植物文化
市花
菊花是中国北京、 太原、 德州、 芜湖、 中山、 湘潭、 开封、 南通、潍坊、 彰化市市花。
花语
菊花经历风霜,有顽强的生命力,高风亮节,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菊花由此得了“花中隐士”的封号。在日本,菊花是皇室的象征。菊花的颜色多种多样,含意也不尽同。
黄色的菊花:淡淡的爱。
白色的菊花:在中国哀挽之意,一般用于追悼死者的场合;在日本,则是贞洁、诚实的象征。
暗红色的菊花:娇媚。
菊花象征久长:菊花在秋季开放,故为秋的象征,人们甚至把九月称“菊月”,因为菊与“据”同音,“九”又与“久”同音,所以菊花也用来象征长寿或长久;并且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采的菊花更有意义,多用其精制菊花茶,更有人将这一天采的菊泡陈年米酒,或者是用菊花沐浴,皆取“菊水上寿”之意。
如果在一个画面上画有菊花和九个鹌鹑,因为“鹌”的发音与“安”相同,就有“九世居安”的意思。
菊与松树画在一起,叫做“松菊永存”,表示祝愿接受此画的人长寿。
还有人把一只蝈蝈儿画在菊花之上,因“蝈”与“官”同音,即表示祝愿别人长久(九)占据官位,其画名为“官居一品”。 1960年12月10日,中国邮电部发行一套“菊花”特种邮票,志号“特44”,全套共十八枚,至1961年出齐。这套邮票由刘硕仁设计,邮票图案是由洪怡(1907—1967)、屈贞(1909—1976)、胡絜青、江慎生(1892—1972)、徐聪佑等五名画家采用国画工笔手法绘制而成的十八个中国菊花传统名品。
邮票采用图画写实描绘菊花品种,分别为黄十八、绿牡丹、二乔、大如意、如意金钩、金牡丹、帅旗、柳线、芙蓉托桂、玉盘托珠、赤金狮子、温玉、紫玉香珠、冰盘托桂、墨荷、班中玉笋、笑靥、天鹅舞等,均属菊花中的名贵品种。画面采用中国画工笔重彩的技法,细腻地描绘出菊花的清丽和雅致。单枚面值从4分到52分不等,邮票总面值3.07元。 秋风辞
汉 · 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诗开篇写道:“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阵阵秋风卸白云而飞,岸边的树木已不复葱郁,然而纷纷飘坠的金色的落叶,为秋日渲染了一副斑斓的背景。大雁苍鸣,缓缓掠过樯桅……短短两句,清远流丽。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秋风百代情至之宗。”秋日乃惹人思情,虽有幽兰含芳,秋菊斗艳,然凋零的草木,归雁声声,勾起汉武帝对“佳人”不尽的思念之情:“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此句写的缠绵流丽乃一诗之精华,正如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三:“此辞有感秋摇落系念仙意。怀佳人句,一篇之骨……”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三句,竭力描写汉武帝泛舟中流、君臣欢宴景致。当楼船在汾河中流疾驶,潺缓的碧水,顿时扬起一片白色的波浪。在酒酣耳热之际,不禁随着棹橹之声叩舷而歌。
紧接着却出现了“欢乐极兮哀情多”。君临天下,当藐视一世,俯视天地之间,应慨然得意忘形尔。何来如此幽情哀音?王尧衢《古诗合解》卷一一语道破:“乐极悲来,乃人情之常也。愁乐事可复而盛年难在。武帝求长生而慕神仙,正为此一段苦处难谴耳。念及此而歌啸中流,顿觉兴尽,然自是绝妙好辞”原来,即便是君王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眼前的尊贵荣华终有尽时,人生老之将至,所有一切也会随着死亡不复存在,所以又怎能不因为“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而忧伤呢?
饮酒·其四
魏晋 · 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此诗写对菊饮酒的悠然自得,实际蕴藏着深沉的感伤。
秋天是菊花的季节。在百花早已凋谢的秋日,惟独菊花不畏严霜,粲然独放,表现出坚贞高洁的品格。惟其如此,作者非常爱菊,诗中屡次写到,而且常常把它同松联系在一起,如《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此诗首句“秋菊有佳色”,亦是对菊的倾心赞美。“有佳色”三字极朴素,“佳”字还暗点出众芳凋零,惟菊有傲霜之色,如果换成其他秾丽字眼,比如“丽”、“粲”、“绚”之类,反倒恶俗不堪。前人称此句“洗尽古今尘俗气”(宋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引艮斋语),并非虚誉“裛露掇其英”,带露摘花,色香俱佳。采菊是为了服食,菊可延年益寿。作者《九日闲居》就有“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之旬。曹丕《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云:“辅体延年,莫斯(指菊)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可见服食菊花,是六朝的风气。屈原《离骚》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故服食菊花不仅在强身,还有志趣高洁的喻意,而通篇之高远寓意,亦皆由菊引发。
秋菊佳色,助人酒兴,作者不觉一杯接着一杯,独自饮起酒来。《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遨以游”,毛《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又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相传杜康是开始造酒的人,这里用作酒的代称。)如果心中无忧,就不会想到“忘忧”,这里透出了作者胸中的郁愤之情。“遗世”,遗弃、超脱俗世,主要是指不去做官。明黄文焕《陶诗析义》说:“遗世之情,我原自远,对酒对菊,又加远一倍矣。”分析甚确。不过,结合“忘忧”看,这里的“遗世”,也含有愤激的成分。因为渊明本来很想做一番“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事业,只是后来在官场中亲眼看到当时政治黑暗,这才决计归隐的。
后面六句具体叙写饮酒的乐趣和感想,描绘出一个宁静美好的境界,是对“遗世情”的形象写照。这里写的是独醉。他既没有孔融“坐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后汉书·郑孔荀列传》载孔融语)那样的豪华气派,也不像竹林名士那样“纵酒昏酣”,而是一个人对菊自酌。独饮本来容易使人感到寂寞,但五、六两句各着一“虽”字、“自”字,就洗去孤寂冷落之感,“自”字显得那壶儿似也颇解人意,为诗人手中的酒杯殷勤地添注不已。“倾”字不仅指向杯中斟酒,还有酒壶倾尽之意,见出他自酌的时间之长,兴致之高,饮酒之多。所以从这两句到“日入”两句,不仅描写的方面不同,还包含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饮酒增多,作者的感触也多了起来。
再下二句,“日入群动息”是总论,“归鸟趋林鸣”是于群动中特取一物以证之;也可以说,因见归鸟趋林,所以悟出日入之时正是群动止息之际。“趋”是动态,“鸣”是声音,但惟有在特别空旷静寂的环境中,才能更加显出飞鸟趋林,更加清晰地听到鸟儿的声音,这是以动写静、以声写寂的表现手法。而环境的宁静优美,又衬托出作者的闲适心情。这二句是写景,同时也是渊明此时志趣的寄托。渊明诗中写到鸟的很多,尤其归隐以后,常常借归鸟寓意。除此诗外,他如“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天路,欣及归栖”(《归鸟》),“翼翼归鸟,戢羽寒条。……矰缴奚施,已卷(倦)安劳”(《归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还有“云无心而出蚰,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结庐在人境》),“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等等。这些诗中的归鸟,都是作者的艺术化身。趋林之鸟本来是无意中所见,但它却唤起了作者的感慨深思:“群动”皆有止息之时,飞鸟日落犹知还巢,人生何独不然?鸟儿始飞终归的过程,正好像是作者由出仕到归隐的生活历程。这里既是兴,也是比,又是即目写景,三者浑然一体,使人不觉,表现手法非常高妙。
末尾写所以归隐之故,表达了隐居终身的决心。“啸”是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是古人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啸傲”谓歌咏自得,无拘无束。《饮酒》第五首《饮酒·结庐在人境》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知东轩即在此东篱内,东篱之下种有菊花。对菊饮酒,啸歌采菊,自是人生之至乐。“得此生”是说不为外物所役使,按着自己的心意自由地生活,也就是苏东坡所说的“靖节以无事自适为得此生,则凡役于物者,非失此生耶?”(《东坡题跋·题渊明诗》)“得此生”和“失此生”实指归隐和做官。啸傲东轩,是隐居悠闲之乐的形象描绘,它是赞美,是庆幸,也是意愿。然而,“聊复”(姑且算是)一词,又给这一切罩上了一层无可奈何的色彩,它上承“忘忧”、“遗世”,仍然表现出壮志难酬的憾恨,并非一味悠然陶然。 过故人庄
唐 ·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作者“至”,文字上毫无渲染,开门见山,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是很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作者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由此运用了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园田居》)。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读者感到是田园。于是,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可以看出,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说:“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甫诗中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浩然诗中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甫的郁结与孟浩然的恬淡之别,读者从这里可以窥见一些消息。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变得自由和灵便了。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地流露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不钩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他把艺术美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咏菊
唐·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
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
金粟初开晓更清。
初降的霜轻轻的附着在瓦上,芭蕉和荷花无法耐住严寒,或折断,或歪斜,惟有那东边篱笆附近的菊花,在寒冷中傲然而立,金粟般的花蕊初开让清晨更多了一丝清香。夜里寒霜袭来,本来就残破的芭蕉和残荷看起来更加不堪。只有篱笆边的菊花,金黄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阳光下看起来更加艳丽。用霜降之时,芭蕉的新折和荷叶的残败来反衬东篱菊的清绝耐寒。此诗赞赏菊花凌寒的品格。 菊花
唐 ·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村行
宋 ·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
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古代文人被贬谪期间,难免情绪抑郁,但却摆脱了案牍之劳形,可以纵情流连于山水胜景之中,而偏远之地,美丽的大自然最能安顿迁客的心灵。商州的自然美景带给王禹偁极大的抚慰,他曾在《听泉》诗里自嘲说:“平生诗句是山水,谪宦方知是胜游”。时间久了,一方山水之美也就渐渐融化在他那颗诗心里,化作人与自然相谐的动人诗篇。这首诗是他与商山的自然风景进行心灵对话的艺术结晶。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的“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
颔联耳闻“有声”与目睹“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富有情趣。诗人迷恋山间那份宁静,然而暮色已悄然降临,还是且行且回。第三联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在山野间分外耀眼;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胭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给读者带来极唯美的视觉感受。诗人乘兴而游,胜景触目,吟咏成诗,可是吟完诗句,一丝怅惘涌上心头,诗人看见了:前面的小桥流水、原野平林,很是眼熟。似乎重归故里,那份近乡情切的感觉也许仅在刹那间一闪,便恍然回转过来,——此地并非诗人的故乡,诗人心中的那份恼意自不待言说,这次村行的情绪也由悠然转入怅然。满目山川,清晖娱人,宦途失意的异乡人却有家不得归,此情此景,真的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在前六句诗里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赠刘景文
宋 ·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宋 ·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
人生莫放酒杯干。
风前横笛斜吹雨,
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
舞裙歌板尽清欢。
黄花白发相牵挽,
付与时人冷眼看。
此词是黄山谷与甘居山野、不求功名的“眉山隐客”史应之互相酬唱之作,全词通过一个“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现了山谷从坎坷的仕途得来的人生体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苦闷和激愤。词中所塑造的狂士形象,是作者自己及其朋友史念之的形象,同时也是那一时代中不谐于俗而怀不平傲世之心的文人的形象。
上片是劝酒之辞,劝别人,也劝自己到酒中去求安慰,到醉中去求欢乐。首句“黄菊枝头生晓寒”是纪实,点明为重阳后一日所作。因史应之有和词,故自己再和一首,当亦是此数日间事。赏菊饮酒二事久已有不解之缘,借“黄菊”自然过渡到“酒杯”,引出下一句“人生莫放酒杯干”。意即酒中自有欢乐,自有天地,应让杯中常有酒,应该长入酒中天。“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着意写出酒后的浪漫举动和醉中狂态,表明酒中自有另一番境界。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头上插花倒戴帽,都是不入时的狂放行为,只有酒后醉中才能这样放肆。
下片则是对世俗的侮慢与挑战。“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仍是一种反常心理,其含意于世事纷扰,是非颠倒,世风益衰,无可挽回,只愿身体长健,眼前快乐,别的一无所求。这是从反面立言。“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则是正面立言。菊花傲霜而开,常用以比喻人老而弥坚,故有黄花晚节之称。这里说的白发人牵换着黄花,明显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看。这自然是对世俗的侮慢,不可能为时人所理解和容忍。
此词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个类似狂人的形象,抒写了山谷久抑胸中的愤懑,表现出对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无言的反抗。词中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以自乐自娱、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方式来发泄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对现实中的政治迫害进行调侃和抗争,体现了词人挣脱世俗约束的高旷理想。主人公旷达的外表后,隐藏着无尽的辛酸与伤痛。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宋 · 朱熹
江水侵云影,
鸿雁欲南飞。
携壶结客,
何处空翠渺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
况有紫萸黄菊,
堪插满头归。
风景今朝是,
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
须酩酊,
莫相达。
人生如寄,
何事辛苦怨斜晖。
无尽今来古往,
多少春花秋月,
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
何必独沾衣。
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辞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叫隐括。此词,即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诗。初读一遍,不过觉得它逐句移植原诗,仅仅清畅淡远而已。反复涵咏体会,才发觉意境精神已脱胎换骨。
且看杜牧原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笔,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重阳节,杜牧偕友登齐山,良辰美景,使这位平生抱负未展的晚唐诗人感到难得的欢愉。然而当夕阳西下时,又触动了作者人生无常的愁苦。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感慨何必要象齐景公那样独自下泪,因为人生之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谁能幸免呢!语似旷达,其实抑郁伤感。现在来看此词。一江秋水,天光云影徘徊其中。
万里长空鸿雁初飞,正值重阳。“携壶结客何处?”一问。“空翠渺烟霏。”一答。答话不著一动词,纯然景语,给人的感觉是携酒登高的人,溶入了那山色空翠、烟霏缥缈的一片氤氲之中,意境极为空灵。若用原诗“与客携壶上翠微”的“上”字,反嫌质实。平时身居尘世,难逢开口一笑。今日投入大自然怀抱,自是笑逐颜开。更何况满山茱萸紫、菊花黄,好插个满头粲然,尽兴而归呢!“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多少登高伤怀的昔人,早已成为过去(“非”),但美好的大自然却是真实的、恒常的(“是”)。作者这里所积极肯定的,不单是当下(“今朝”)的自然美景,也肯定了景中之人,当下的人生。词中增添此二句,顿时注入一道源泉活水般的新意,词情显然已同诗情泾渭分流了。
作者劝勉朋友,酬答佳节美景,尽管酩酊一醉,不要辜负大好辰光。“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人生有限,更应惜取,何苦对斜阳而怨迟暮呢。此二句虽用原诗,却非故作旷达,实为充分肯定当下人生的价值。“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此三句,移植原诗“古往今来只如此”,但全反其意,更发出新意。点石成金,脱胎换骨,尽在于此。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概括绵延无尽的时间与上下无限的空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作者精骛八极,思通千载,但觉无限宇宙之中,永远充满生机,哪有什么危机呢!作者是宋代著名儒家哲人。在儒家看来,宇宙、人生,本体为一,即生生不息的生机。这生机流行体现于天地万物人生,“亘古亘今,未尝有一息之间断。”(朱熹《中庸或问》)人生虽然有限,宇宙生机却是无限的。人生尽其意义,就是生得其所,体现了宇宙的本体,有限的人生便与无限的宇宙融为一体。心知此意,则人生充满乐趣。“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言外正洋溢着这种乐观精神。朱词与杜诗的结笔,仍是语同而意别。
杜诗以人生无常然而聊以自慰,语似旷达而实伤感抑郁。朱词却运用对人生的乐观精神,来否定人生无常的伤感情绪。而这种伤感情绪不知曾折磨过多少古代诗人。回头玩味“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意味更显,也更深长。
不妨设想一下,作者重阳结伴登高,兴之所至,于是挥洒笔墨,隐括杜牧诗而成此词。江水,云影,鸿雁,空翠,烟霏,紫萸,黄菊,作者眼中之大自然,无往而非“四时行焉,万物生焉”,“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一片生机旺然之境界。
而重阳佳节,结伴登高,返归自然,开口一笑,酩酊一醉,自己性情之舒展,亦皆充满“乐山”“乐水”,“乐以忘忧”的意趣。作者“胸次之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见于言外”《论语集注》。作者词中,已非杜牧诗中一般人生情感的境界,而是这位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这境界实无异于“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境界。朱熹此词赞美自然,赞美人生,表现出中国儒家哲学精神,宋词的境界,不失为对宋词的一大贡献。
此词抒发性情哲思,贵在深入浅出,出以优美高远的意境和清畅豪爽的格调,故深含理趣而不堕庸俗。
《历代诗馀》卷一一七引《读书续录》评云:“气骨豪迈,则俯视苏辛;音节谐和,则仆命秦柳。洗尽千古头巾俗态。”可谓知言。此词属隐括体,贵在以故推新,艺术造诣与杜牧原诗各有千秋。它虽几乎逐句移植原诗,但几处贯注新意,全词也处处意蕴翻新,而具一幅全新的面孔。比如读罢全词,再回味上阕“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就见得入山归来岂止是紫萸黄菊满头粲然,并且是满载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生趣而归。举此一例,全篇皆可连类而及脱胎换骨,只在襟怀之高。点铁成金,却在点化之妙。宋词宋诗,都不乏这种以故为新的艺术特色。这,实际上又是善于继承并创新的整个宋代文化精神的一个体现。朱熹此词,隐喻着这一文化背景。
长相思·一重山
五代 · 李煜
一重山,
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
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
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
一帘风月闲。
《长相思·一重山》这首小令,《新刻注释草堂诗余评林》在词调下题作“秋怨”。这“秋怨”,便是统贯全词的抒情中心。虽然通篇未曾出现“秋”、“怨”字眼,但仔细吟诵一遍,便会觉得“秋怨”二字确实最为简洁、准确地概括了本词的旨意。 全词写了一个思妇在秋日里苦忆离人、急盼归来,然而最终没有盼来的怨恨心绪。上片写她望中所见之景。那远行在外的征人而今身处何方呢?他是否正跋涉在返乡的路上呢?怀着这种焦迫不安的心情,她不时地企足遥望,希望能够有所发现。可是,进入视野的除了重重叠叠的山岭峰峦外,还有的就是辽阔高远的青冥和天际处的迷离烟水了。第三句描写了一幅荒寂寥廓的群山秋色图,层次极为分明:“一重山”,是近景,“二重山”,是中景;“山远天高烟水寒”,是远景。这一切都是跟着思妇眺望目光的由近及远渐次展开的。清初词人纳兰性德的名作《长相思》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写主人公越山过水,渐去渐远,很可能是受了该词的启发。需注意的是,“烟水寒”的“寒”,并非仅仅用来形容“烟水”,而且还曲折传出了思妇的心理感觉。正因为久望不见,更添哀伤,心头才滋生了寒意。如此,则目中所见,自然皆带寒意了。上片结句说她“望尽天涯路”而无所得,便收束眼光,不经意地扫视周遭景物,瞥见不远处有枫叶如火,灼人眼目。这使她猛然想起:时令又到了丹枫满山的秋天,自己经年累月的相思之情何日才能了结啊?“相思”一词的出现,使得词旨豁然显现。
下片便顺着“相思”折入,着重刻画她的心理活动,写她思中所念之事。“菊花开,菊花残”,用短促、相同的句式,点出时间流逝之速,暗示了她相思日久,怨愁更多。紧连着的“塞雁高飞人未还”,可视为她的直接抒情,也可以看作她在触景生情。塞外大雁尚且知道逢秋南归,那飘泊在外的游子为什么还见不到他的踪影呢?用雁知“归”来反衬人不知“还”,就更深一层地表现出了她的内心怨苦。怨恨尽可以怨恨,但它毕竟是产生于“相思”基础上的,如今良人未还,说不定他碰上了什么意外,或是在路途上染上了风疾。这些想法涌上心头,使得女主人公在怨恨之余,又深深地为他担忧起来了。“一帘风月闲”,刻画出了思妇由于离人不归,对帘外风晨月夕的美好景致无意赏玩的心境。柳永《雨霖铃》词写一对恋人分别后的意绪说:“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含意正与此同。
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句句写思妇“秋怨”,“秋怨”二字却深藏不露。对思妇的外貌、形象、神态、表情未作任何描摹,而是侧重于表现出她的眼中之景,以折现其胸中之情,用笔极其空灵。李煜词的语言锤炼功夫很深,他善于用单纯明净、简洁准确的语言生动地再现物象,展示意境。这个特点在该词里也有鲜明的体现,象“山远天高烟水寒”句,自然明朗,形象丰富,立体感强,境界阔远,并且景中蕴情,耐人寻味。对这首词,前人评价颇多,其中以俞陛云之说为精当:“此词以轻淡之笔,写深秋风物,而兼葭怀远之思,低回不尽,节短而格高,五代词之本色也。”(《南唐二主词辑述评》)
中国最“霸道”的三首咏菊诗
作者:冰海明月
菊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栽培历史。菊花凛然傲霜、谢不落英、死有余香、孤高绝俗,象征“斗志顽强”、“坚贞不屈”,与梅、兰、竹合称“四君子”,与兰、水仙、菖蒲同列“花中四雅”,有“国魂”之誉,是古今文人画家吟咏写意的永恒题材,留下了许多各臻其妙的名篇佳作。
在众多吟咏菊花的诗词歌赋中,有三首咏菊诗极具霸气,写出了菊花的精、气、神。其中《题菊花》、《不第后赋菊》两诗出自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之手,另一首《咏菊花》则出自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手。有人在反复赏析之后,将这三首诗称为“史上最霸道”的咏菊诗。而朱元璋的《咏菊花》,更是霸中之“霸”。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据载,这首《题菊花》系黄巢少年时所作。有一天,黄巢的祖父与一老人以菊花为题作诗续句,那老人一时未就,不到8岁的黄巢在旁见了却脱口而出:“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赭黄衣即帝王衣,触犯天条,这还了得?正当黄巢祖父惊惧万分欲教训这位黄口小儿之时,那老人却上前劝止说:“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于是,一首霸气十足的咏菊诗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从表面上看,黄巢这首诗《题菊花》托物言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并非鹤立鸡群,但联系到他后来的所作所为,将其纳入“霸道”之列,却实至名归,展现了一位旧制度叛逆者的领袖气魄与胆略:傲霜的菊花,开在寒冷的秋天,即便花开满院、姿色艳丽、幽香四溢,也难以引来彩蝶翩跹,暗喻自己是个怀才不遇的人才。但作者并未就此沉沦,反而豪情冲天,扬言他年若作青帝,一定要重新安排菊花开放的时令,让菊花与桃花一起开放,得到春光的抚慰和蜂蝶的青睐。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不第后赋菊》是黄巢当年参加科举考试落榜后,写的又一首霸道的咏菊诗。诗人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让人产生联想。“待到”二字,迸发突兀,凌厉激越,可望在即,振奋人心。“冲”、“透”二字,将菊花沁人心脾、芳贯广宇之“香”和藐视天地的雄伟气魄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满”、“尽”二字,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英雄群像”——重阳时节,满眼都是“黄金甲”,屹立在飒飒西风之中,抗霜斗寒,傲然怒放,摧旧迎新。
较之《菊花》,《不第后赋菊》无疑更显霸气。此诗不仅联想奇特,设喻新颖,辞采壮伟,意境瑰丽,而且语调斩截,气势凌厉,可谓石破天惊、前无古人,闪烁着反抗精神的火焰。因而,后世诸多演义中都将黄巢的这首菊花诗称作“反诗”。
历史上,曾有人对“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奇想出自农民起义首领之手表示怀疑。事实上,黄巢并非农民出身,而是生在一个盐商之家。《资治通鉴》载曰:“巢少与仙芝皆以贩私盐为事,巢善骑射,喜任侠,粗涉书传,屡举进士不第”。更有趣的是,黄巢姓黄,在他留下的咏菊诗中,有两处均嵌入了一个“黄”字(其中一处为“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可见,黄巢的诗功绝不是一般的了得,他能写出“我花开后百花杀”等流传千古的咏菊诗不容置疑。
有道是,没有最霸,只有更霸。此话用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身上,那是再恰当不过了。相传出身卑微,曾做过打工仔、和尚的“流氓无产者”朱元璋,视黄巢为知己和英雄,崇拜有加。据清代笔记《通幽趣录》载,朱元璋与谋臣李善长、胡惟庸等人聊天时曾感叹:“黄巢一介落第武子,后能创金甲百万之众攻陷唐都,称大齐皇帝,乃是一雄杰也。”于是,朱元璋诗兴大发,唱和得比黄巢更霸道:“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据考证,这首朱元璋咏物言志、最脍炙人口的《咏菊花诗》,大约作于朱元璋担任红巾军将领,与元军进行激烈战斗的年代。此诗无论从用语、用韵,还是寓意寄托,都酷似黄巢的作品。显然,朱元璋的诗作是受黄巢菊花诗的影响借鉴而来。但朱元璋的咏菊之作,口气更强硬,风格更凌厉,更有一种英雄气概和威慑力量。如果说黄巢的“满城尽戴黄金甲”,还仅是一厢情愿的“梦想”的话,那“遍身穿就黄金甲”,已经就是黄袍加身了。如此霸气外露,也只有朱元璋了。
黄巢与朱元璋,身处不同的朝代,时隔500年之久。虽然最终一个成了败寇,一个当了皇帝,差距迥异,其历史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不过,出自二人之手的三首咏菊诗,至今仍豪情万丈,无人能出其右,给其冠以“史上最霸道咏菊诗”称号,可说是实至名归。
收藏分享评论(0)献花(3)
《红楼梦》中的菊花诗
忆菊
薛宝钗(蘅芜君
怅望西风抱闷思,
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
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
寥寥坐听晚砧迟。
谁怜我为黄花瘦,
慰语重阳会有期。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写贾母领着众女眷在藕香树赏花饮酒吃螃蟹,欢乐非凡。宝玉和众小姐们酒足蟹饱之后,诗兴大发,分题作了十二首咏菊诗。这些诗由宝钗和湘云事先拟定,凭作诗者挑选,限用七律,不限韵脚,宝钗带头首先作了第
一首:《忆菊》。对这首诗,探春评价说:“到底要算蘅芜君沉着,‘秋无迹’、‘梦有知 ,把个忆字烘染出来了。”确实,这是最精彩的两句。 蘅芜苑为宝钗的住所,看似稀疏平常的名字却暗藏着心机。蘅芜苑亦是“恨无缘”,无缘而忆,忆菊实是忆人,所忆何人?当乃离家出走之宝玉。“秋无际”、“梦有知”道出怅惘,道出忆,心随归雁飞远是为寻你,人瘦,断肠,何日会有期?咏菊诗,把菊花拟人化了。忆菊,其实是忆人。宝钗这首诗预示了她 未来独居时的“闷思”、“断肠”的凄凉情绪。这样看,她所忆的人就是 离家出走的宝玉了。因为诗只是朦胧地表达一种情绪,不好把每一句都座 实,绝对肯定它暗示的就是什么。古人说“诗无达访”,就是这个意思。
访菊
贾宝玉(怡红公子)
闲趁霜晴试一游,
酒杯药盏莫淹留。
霜前月下谁家种,
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
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
休负今朝挂枝头。
忆之不得,故访而作。贾政外出不在家,宝玉与姐妹们少了束缚,多了几分快活,最是人生惬意时。明朗的秋天,不淹留,乘兴访菊,“情得得”、“兴悠悠”是为得意风流。墨笔之下将访菊的痴情推向高潮,诗中充满富贵闲人的情趣,一腔热情倾泻而出。 种菊
贾宝玉(怡红公子)
携锄秋圃自移来,
篱畔庭前故故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
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
醉酌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
好知井径绝尘埃。
第五回书中,警幻仙子曾赞宝玉是闺阁中的良友,并且说他可为闺阁 增光。这是说宝玉喜欢女孩子同那些玩弄女性的纨绔子弟不同,他尊重女 性、关心女性、保护女性,无论是千金小姐还是小家碧玉,也不论是奴婢 还是戏子,他都把她们当做和自己一样的人来平等对待。种花而盼花,必细心呵护。种菊,又似一种比拟,以花喻人。大观园里的姐妹们又有谁不是如花美玉?又有谁不需要护惜?如果以花喻女孩 子,那么这首诗吟诵的种菊、灌菊、护菊,就正表现了他对女孩子的态度 。宝玉自己以为他的诗写出了“访菊”、“种菊”的情景,但也心服口 服地承认不如林、薛、史诸人之诗。 对菊
史湘云(枕霞旧友)
别圃移来贵比金,
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
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
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
相对原宜惜寸阴。
在十二首咏菊诗中,这一首被评为第五,属上乘之作。史湘云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颇具男性气度。“科头”是不戴帽 子,只能是男人的形象;古代女孩子没有帽子,无所谓“科头”。但这是 作诗,是遣兴取乐,诗人尽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是男人。湘云从小就喜爱男 装,甚至有一次贾母竞把她误认成宝玉。第六十三回书中写道:“湘云素 习憨戏异常,她也最喜武扮的,自己每每束蛮带,穿折袖。”文如其人,对史湘云而言大抵如此。可以说,大观园中,只有湘云才能做出这样的诗。
供菊
史湘云(枕霞旧友)
弹琴酌酒喜堪俦,
几案婷婷点缀幽。
隔座香分三径露,
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
圃冷斜阳忆旧游。
傲世也因同气味,
春风桃李未淹留。
供菊,是把菊花插在花瓶中作摆设来赏玩。这一首被评为第六。弹琴饮酒,赏菊吟诗,蔑视富贵,佯狂傲世,颇具陶潜一类名士的风 度。黛玉很欣赏湘云这首诗,她评论说:“据我看来,头一句好的是‘圃 冷斜阳忆旧游’,这句背面傅粉。‘抛书人对一枝秋’已经妙绝,将供菊 说完,没处再说,故翻回来想到未折未供之先,意思深透。”所谓“背面傅粉”,就是用了倒插笔的手法,写完插瓶的菊花后再写原来在园中赏菊的情景。这就扩大了诗的意境,丰富了吟咏的内容,傲世而沐浴春风,实是羡煞旁人。 咏菊
林黛玉(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
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
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
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
千古高风说到今。
黛玉“魁夺菊花诗”,她的三首咏菊诗是十二首咏菊诗之冠,而这一 首又是三首之冠,被评为第一。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人美、花美、景美、情美 、诗美,合诸美于两句诗中,构思新颖,造句巧妙,确实是精彩的咏菊诗 句,造诣最深,最具才情。“满纸自怜题素怨”,写出了黛玉平素多愁多病,自怨自艾的情状; “片言谁解诉秋心”,道出了自己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一入诗便似着了魔一般,不知昏晓,绕篱推敲。写以毫端蕴秀之心,吟当对月口角之香。又转入自怜自艾之情,谁能解我情愫之问?最后借陶之志以达意,咏菊花的亮洁高风,喻自己的高洁之志。黛玉三首咏菊诗夺冠,此诗更是三首之冠,诚为理所当然。
画菊
薛宝钗(蘅芜君)
诗余戏笔不知狂,
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
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
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
粘屏聊以慰重阳。
宝钗这首被评为第七。从《画菊》这个题目说,这首诗写得很生动。“攒花染出几痕霜”、 “跳脱秋生腕底香”等句,构思和造句都不落俗套。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两 句“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有“画饼充饥”之意。“画”是承“咏”而来,“画菊”其实是较难抒发的,常有画意而乏诗意,或是有诗意而乏画意。难能可贵的是,宝钗的此作在不动声色中兼具“诗、画”两意。且末句又有“画饼充饥”之意,暗示未来宝钗与宝玉的夫妻关系有名无实。 问菊
林黛玉(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
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俗谁隐,
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
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
解语何妨话片时。
李纨将此诗评为第二,是为新颖别致,表其个性。荣府险恶,孤弱的女子陷于苦痛,如何不相思?如何不寂寞?“孤标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与其说是询问,莫不如说是控诉。湘云更是称赞说“真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对。”
在黛玉的三首咏菊诗中,写得新颖别致,并最能代表其个性的是这一 首。轻俗傲世,花开独迟,道出了她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品格。“圃露 庭霜”不就是《葬花辞》中说的“风刀霜剑”吗?荣府内种种恶浊的现象形 成有形无形的刺激,使这个孤弱的少女整天陷于痛苦之中。“鸿归蛩病” 映衬出她苦闷仿徨的心情。对黛玉来说,举世可谈者只有宝玉一人,然而 碍于“礼教之大防”,何曾有痛痛快快地畅叙衷曲的时候?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与其 说是有趣的讯问,莫如说是愤懑的控拆。全诗除头联之外,领联、颈联、 尾联全为问句,问得巧而且妙,正如湘云说:“真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对 。”按理说,这一首应该评为咏菊诗中的第一,李纨却把它评为第二。本 来李纨自己也承认“不能作诗”,也就不必苛求了。
簪菊
贾探春(蕉下客)
瓶供篱栽日日忙,
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
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
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
拍手凭他笑路旁。
簪菊,即把菊花插在头上。这一首被李纨评为第七。探春才清志高,精明干练不减于男人,因此诗中“短鬃”、“葛巾” 等字样都是以男人自况。她对荣府内部的矛盾和腐败看得很清楚,但也束 手无策,只好保持洁身自好的态度。她同乃兄宝玉最亲密,情趣相投。所 谓“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正表明了她嫉视丑恶,不随风 流俗的清高态度。 此诗同样借喻陶渊明爱菊之志,从不同的角度写出重阳节簪菊的情致。洋溢着令人神往的生活情趣。
菊梦
林黛玉(潇湘妃子)
篱畔秋酣一觉清,
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
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
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
衰草寒烟无限情。
这一首被李纨评为第三。诗题是《菊梦》,以拟人的手法写菊花的梦境,,实际上是写黛玉自 己梦幻般难言的情思,带有明显的谶语的意味。“和云伴月”,已经有些不祥 ;“登仙”,则又是“死亡”的代词。“登仙非慕庄生蝶”,则是说死去登
上仙籍,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忆旧还寻陶令盟”,等于说重结绎珠仙子和神 瑛侍者的“木石前盟”才是自己真正的意愿。颈联、尾联四句透出凄凉颓败的气氛。秋菊酣睡,梦境清幽,旧忆被打断,幽怨同谁诉。虚与实之间,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追求破灭是黛玉对悲剧命运的预感,和对黛玉结局的暗示。
菊影
史湘云(枕霞旧友)
秋光叠叠复重重,
潜度偷移三径中。
窗隔疏灯描远近,
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
霜印传神梦也空。
珍重暗香休踏碎,
凭谁醉眼认朦胧。
这是湘云的第三首咏菊诗,。 由爱菊花而爱及菊花的影子,极力描绘日光、灯光、月光下菊影的各 种形象,从现象上看,这同一般有闲文人吟风弄月的诗作也无不同。但曹 雪芹让湘云咏出这样一首情调暗淡的诗,是有其用心的。秋光之下见菊影,叠叠复重重,可见菊影之形态。透过疏窗灯影,描摹在地上浓淡不同的远近菊影。“魂应驻”却“梦空也”可谓情愁黯淡,一切成空。一个“空”字是对未来命运的暗示,结局似乎早已写好,唯有人不知罢了。 残菊
贾探春(蕉下客)
露凝霜重渐倾欹,
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
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
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
暂时分手莫相思。
这是十二首菊花诗的最后一首。 宝钗为十二首菊花诗排顺序时说:“……末卷便以《残菊》总收前题 之盛。”这就说得很明白,“盛”要以“残”作结。十二金钗恰作菊诗十二首,看似巧合,却是有意为之。诗常“借物抒怀”,“残菊”即是“残局”,明为咏物,实则咏人,咏十二钗的命运,咏大观园的命运。叶残花缺,万物同悲,一败涂地,唯此而已。《残菊》就暗含着一败涂地时群芳的最后结局,也包
括她自己的结局。“万里寒云”正是她远嫁时的况味;“暂时分手莫相思 ”也同“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的曲子对应起来 ,吃肥蟹,饮醇酩,赏艳菊,作佳诗,何等富贵风流!然而透出的气息却 是如此凄凉惨淡。这是《红楼梦》常用的手法,也是作者的高明处。
宝钗说:“起首是《忆菊》;忆之不得,故访,第二是《访菊》;访之既得,便种,第三是《种菊》;种既盛开,故相对而赏,第四是《对菊》;相对而兴有余,故折来供瓶为玩,第五是《供菊》;既供而不吟,亦觉菊无彩色,第六便是《咏菊》;既入词章,不可不供笔墨,第七便是《画菊》;既为菊如是碌碌,究竟不知菊有何妙处,不禁有所问,第八便是《问菊》;菊如解语,使人狂喜不禁,第九便是《簪菊》;如此人事虽尽,犹有菊之可咏者,《菊影》《菊梦》二首续在第十第十一;末卷便以《残菊》总收前题之盛。这便是三秋的妙景妙事都有了。”
一秋香色输菊下 ;
万种风情到酒边。 菊花茶
菊花茶,是一种以菊花为原料制成的花草茶。菊花茶经过鲜花采摘、阴干、生晒蒸晒、烘培等工序制作而成。据古籍记载,菊花味甘苦,性微寒,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和解毒消炎等作用。菊花茶起源于唐朝,至清朝广泛应用于民众生活中。
菊花起源于中国,有2500多年的栽培历史,品种达到3000以上,是我国种植最广泛的一种传统名花,除了做园林观赏外,以药用菊花和茶用菊花占较大比例。根据记载,唐朝人已开始有喝菊花茶的习惯。 菊花酒
菊花酒是由菊花与糯米、酒曲酿制而成的酒,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有枸杞菊花酒,花糕菊花酒,还有白菊花酒。重阳佳节,中国民间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美酒黄华,且喜国庆谐佳月;
异香紫气,欣逢秋夜胜春宵。 菊花糕
菊花糕在潮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有“糜饭食会饱,菊花糕孬巧”的俗语。潮汕特产菊花糕以其新鲜、清甜溢香,软脆无异味而驰名。菊花糕比一般糕点多了菊花的冷香和淡定,而且外形美观,此糕甜软酥松,入口即化,齿颊生香,有清凉去火的功用,因此格外受人喜欢。菊花糕的制作工序严谨,用料考究,以比重适当的白糖、饴糖、薯粉、糯米粉、菜油、菊花蜜或菊花精为原料,经过蒸炒、磨、筛、拌和、杆匣、刀切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色泽青绿,食之清甜爽口,细腻柔润,具有浓郁的菊花香味,清芬心田,在糕点中独具一格。据实验测定;内含多种维生素、果糖、核黄素、蛋白质、鞣质等成份,既是营养丰富食品,又有清心明目,镇静养神,降低血压和改善心血循环等作用。 清霜共酒飞菊盏 ;
冷月和诗上桂冠! 菊花豆腐汤
色泽美观,汤味鲜香。
主料:豆腐(南)300克
辅料:鸡蛋100克,黄瓜30克,香菜15克
调料:盐3克,味精2克,香油2克,淀粉(玉米)10克
制作过程:
1. 将豆腐切成丝,用开水烫一下捞出;
2. 黄瓜洗净切成丝;
3. 取一只碗,放入鸡蛋、盐和少许生粉,打散;
4. 用锅摊成鸡蛋薄饼,从中间切开后对折,在不开口的一边锲刀,顶端不要切断;
5. 然后从一边卷起,用香菜系牢,即呈菊花状;
6. 锅内注入汤,下入豆腐、蛋花、盐、味精,烧3分钟;
7. 再放入黄瓜,淋少许香油即成。 菊花工艺品 不许丹桂充前辈;
只让梅花步后尘!
菊色霜风相对冷 ;
月光秋水一时清。
霜鬓斜簪秋色艳 ;
柳眉淡抹月痕轻。
菊花石
菊花石其“花”蕴育于几百万年以前,因地质运动而自然形成于岩石中,亦可称“取日月之精华,吸天地之灵气”。其花型酷似异彩纷层的秋菊,花呈乳白色,且纹理清晰,界线分明,神态逼真,玉洁晶莹。因石头中蕴含的红柱石晶体酷似菊花而得名,又被称之为“会唱歌的石头”。 欲问秋菊陶令事 ;
先分月桂素娥心 。 画菊
明·戴进
黄花开满院前坡,
醉杀西江计汝和。
忽见钱塘著色画,
不知秋色较谁多。 题画菊
清·刘大槐
翠叶丹苞斗晚霞,
眼明真见故园花。
依稀白雁江天幕,
得眼篱边箬帽斜。 题画菊
清·陈鹤年
离离丰骨傲霜寒,
晚节谁知事更难。
最爱东篱闲把酒,
此中容得澹人看。 紫菊
齐白石
九月西风霜气清,
舍南园圃紫云晴。
看花只好朱栏外,
不惹园丁问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