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年代的特殊兵__我与77年那批内招兵

心路驿站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川藏线上战友情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系列之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背 景 诵 读: 心 路 驿 站。</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追忆生命中</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那段珍贵的青春芳华!</b></h1><p><br></p> <h3><b>  1977年(准确的讲是1976年12月开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兵役史上非常特殊的一年。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约到了1976年,地方上开始有了政策,上山下乡的子女可以接父母的班即顶替父母回城工作。部队子女仍然是没有出路。军委某重量级领导提出“我们部队的孩子也可以当兵嘛”,这样就掀起了一个部队送自己子女入伍的高潮,“内招兵”就是在那个特殊时期的一个特殊事物。</b></h3> <p class="ql-block"><b>  我所在的成都军区37陆军医院一夜之间就接受了近百名“内招兵”,绝大多数是女兵。院领导派一名65年入伍的男同志、协理员担任新兵队的队长,派我担任新兵队的指导员,那年我23岁。</b></p> <h3><b> 内招兵”在当时社会反响很大,被指责为“后门兵”,有人告到当时的军委主席华国锋那里,华主席下令退兵,有的部队招的兵被退了又叫回去,回去又退,反复好几次,有的退回家后就没有再去部队。可想而知,我的这些小战友当时的压力有多大,不知道自己将会是个什么样的结果,不知道路在何方。他们中间有的不仅是上山下乡的知青,还是知青中的先进模范,即便是女孩子,手上也长着厚厚的老茧!好在这些在军营长大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川藏线、三线的部队工作,有的还在西藏工作,环境艰苦,工作繁重,孩子们从小就很难享受到父母的顾及,他们都不是温室的花朵,他们的身上流淌着军人的血液,遗传着军人的坚韧骨气,也许在心底早就植根了“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致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的种子——很多 年之后,当我第一次听刘欢唱《从头再来》这首歌时,很自然的就联想到了他们—— 无论压力有多大,从未显露过茫然和颓丧—— 一切有待于上级的决定!</b></h3> <h3><b>  我带着他们一起训练、学习、劳动 ,他们是那样的纯洁、天真、聪明、能干,无论是训练还是劳动,都是那么的不惜汗水,那么的认真。闲暇之时,宿舍里总是洋溢着歌声与笑声,没有任何矫情造作,一切都是那么本真!多年后,在参加他们的聚会中,我依然看见了这种本真!</b></h3> <h3><b>  后来,军委终于对这批兵有了正式说法.....。新兵训练结束后,他们被分配到37医院的各个科室;再后来,他们中的一些人,又被分配到甘孜、康定、巴塘等地,那都是气候恶劣,环境艰苦的藏区!</b></h3><h3><b> 也许正是由于这批1977年入伍的战友们是“特殊时期的一个特殊事物”,所以,战友的含义会比通常的战友多了一些成分……。</b></h3> <h3><b>  如今四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幼苗已长成大树;当年的小兵们散发着青春芳华,迈着岁月的步履香飘天涯.....。那一段刻骨铭心的青春芳华记忆地老天荒!</b></h3> <h3><b>  2017年5月,我应邀参加了他们在成都举行的"入伍四十周年"聚会,与当年的小兵们欢聚一堂!感悟着他们的感悟:这些终生难以抹去的痕迹,记载着我们的军旅生涯,让我们成为一生一世不会忘记的朋友;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怀念那段军旅生涯;军旅无悔,战友是天,战友是地,拥有战友,顶天立地;一个人当几年兵,就足够受用一生、感悟一生、回味一生;一个人打上兵的印记,就永远是兵,刚当兵是新兵,一年后是老兵,退役后是复员兵;生命中怀有和享受过战友情是幸运的;这种情意只有那些穿过军装的人才能心领神会,这是天地之间最纯真的感情!</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