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印象

书签儿

<h1><br /><br />云南印象<br />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这片富饶的红土高原,聚居着26个少数民族,因此为它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我曾在那里度过了七年的军旅生涯,走遍了滇西南的山山水水。今天让时光倒流,由我引领您走近四十七年前的这片美丽、神秘的土地,去感受那份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br /> <br /></h1> <h1><br /> 我们部队的驻地在普洱,所以我最先讲到的是普洱茶。普洱茶历史悠久,举世闻名,蜚声海内外。普洱茶产于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是傣语,其意是十二个县。清代普洱府也就是现代普洱县,周边地区所产茶叶运至普洱府集中加工之后再行运销,普洱成为茶叶集散地,普洱茶因此得名。</h1><h1><br /></h1> <h1>  最好的普洱茶应出自勐海,勐海县境内,气候温暖,雨量充足,山高雾重,适合于茶树的生长。这里出的茶,色泽褐红;香气独特陈香,汤色红浓明亮,滋味醇厚回甘,属普洱茶中的上品。</h1> <h1>  一次下部队演出,路过勐海茶场,买了上好的普洱茶,用木匣装了寄回家中,父亲极爱,每每家中来了客人才肯拿出品尝,直至若干年后,父亲在病榻上还念念不忘香醇的普洱茶,可我已再买不到那正宗的普洱茶来孝敬父亲,这事竟成了我后半生的遗憾。</h1> <h1><span style="font-size: 16px;"><br /></span></h1><h1> 我们下部队每到一处,赶街子的日子是大家的兴奋点。云南的县城与集镇,大多是石头铺就的小街。街道不宽,两旁是人家或商铺。一米高的砖墙,上面封着门板,取下门板,便成了店面。街道上多种民族的人们,身着不同的服装,聚在一起,操着蹩脚的汉话,做着小本生意。人群川流不息,以至于他们所特有的气味,也浓烈的弥漫在空气中,强调着你身处的特殊地域</h1><h1><br /></h1> <h1>  街子上卖的东西,往往是以个论数,黄果(柑橘)五分钱一个芭蕉一毛钱十个,菠萝一毛钱一个,而鸡蛋则是用稻草捆扎成串儿来卖的。直到后来听说了云南十八怪,才知道其中之怪。鸡蛋这所以要用草拴起来是因为这里多山,坡陡谷深,道路崎岖,因此主要搬运方式便是背箩、背筐、背架,一不小心,别说新鲜鸡蛋,就是熟的鸡蛋也折腾碎了。用草拴的鸡蛋则不易破损,保存完好。</h1><h1> 妇女们背负着用布、或竹制的背兜背着孩子,或是头顶着比她们身体还要宽大的竹篓,装满了上集叫买的柴米油盐,瓜果蔬菜。有的把鞋子挂在脖子上赤脚爬山,到了集市上才取下鞋子,拍打净上面的尘土,小心翼翼的穿在脚上。而男人们却悠闲的蹲在屋檐下,三五成群吸着水烟袋,他们不分彼此,常常是一只水烟袋在几个人手中,口中传递。在 这一方水土,女人要比男人勤劳、坚韧,一般家庭中妇女是主要劳动力,种田、赶集、洗衣、做饭。而男人却多在家中带孩子。所以十八怪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做"种田能手多老太"</h1> <h1><br /> 十八怪中还有一怪,是说"蚂蚱能做下酒菜" 云南人爱吃虫,有多种民族把虫当作美食享用。他们将捕捉到的蚂蚱集中起来,然后倒入滚烫的水中,蚂蚱由绿黄色变成棕色后,便捞出来进行晾晒,并摘去翅膀、刺脚。食用时,一般用植物油煎炸,据说脆香美味,是佐酒待客的一味佳肴。云南的飞蚂蚁,个大,肉肥。夜晚聚集在路灯下面,而天一亮它们就结束了短暂的生命,这时便有人拿着扫帚和簸箕在路边扫拾飞蚂蚁。拿回家除去翅膀,洗净晾干,上锅翻炒便可食用。很多云南籍的女兵都喜欢吃,但我终未敢尝试。还听说,有的民族,喜食肉芽,所谓"肉芽"是把鲜肉埋于土中,待其生出蛆虫称之为芽,一般也是炒着吃。<br />背着孩子谈恋爱,也是云南十八怪中一怪。在云南许多民族,人口稀少,姑娘结婚后不可以住婆家,等生了孩子之后婆家才接回与丈夫同居,至此才开始他们的恋爱生涯。</h1> <h1><br /> 其实要说起怪来远远不止十八怪,如爱尼族,妇女的服饰真得是比较怪,黑色裙装,点缀些许花边秀饰。上衣低胸,据说是富有的象征,结婚后的妇女有甚者裸露双乳,但因长年高原日晒,已成褐色,并不感觉突兀或性感。爱尼妇女的裙腰裉至胯下,可以说是如今露脐MM们的鼻祖。爱尼妇女的生活习性也很有特点,一次街子上,前面一爱尼族妇女头顶背篓十分吃力,看她原地蹲下,以为她有困难本想上前帮忙,被老兵拉住,待那妇女起身离开,我才明白,原来她是以裙子做围帐,就地解决问题。</h1><h3> <br /></h3> <h1>  许多少数民族有她们独特的习俗,如拉祜姑娘,不蓄发,光头,头戴一顶小帽,这帽子男人是不能随便动的,若要摘姑娘的帽子,姑娘便会跟定他,因为摘了姑娘的帽子,便要娶她为妻噢,去旅游的先生切记。<br /></h1><h1><br /></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傣族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这是一个美丽而富有的民族。景洪,西双版纳的首府,是傣族的聚居地。街道两边的棕榈伞一般撑开它的枝叶,遮蔽着热带的阳光,改良的傣家竹楼式的建筑掩映其中。傣族姑娘美丽婀娜的身姿在凤尾竹林之中穿行,一派异国情调。傣族姑娘的美丽是一种整体的美,从发型、体态、服饰都及具特点。,</font></h1> <h3><br /></h3><h1> 傣家姑娘留长发,用皂角树上的皂角泡水洗发,洗出的头发黝黑光亮。松松的在右鬓侧挽个鬏,留下撮发梢垂在耳旁。插几枝时令的花草,更突出了光洁明亮的额头。傣族姑娘从小穿筒裙,胯被约束着,所以体型都很苗条,短小的上衣,配上靓丽的筒裙,中间搭配银制的腰带嬝嬝婷婷。</h1> <h3><br /></h3><h1> 傣族姑娘爱清洁,傍晚,姑娘们在澜沧江畔洗澡,她们并不避人,手提长裙向江中款款而行,任由夕阳烧红了她们的颊、她们的肩,以至她们的全身浸润在被夕阳烧红了的江水中。走到江中,她们渐渐地把裙子向上挽卷,直到江水淹没了双肩,便把裙子包在了头顶。江中如漂浮着五彩斑斓的花蕾,而每一个花蕾下面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的生命之花。</h1> <h3><br /></h3><h3><br /></h3><h1> 四月十三是傣族的泼水节,在这一天中,不仅仅是送旧迎新,洗污净身,还有赛龙舟,热闹非常。那一年泼水节正好我们下部队驻景洪兵站,上午兵站领导正致辞欢迎我们来站慰问演出,不料大门被撞开,几十个傣族姑娘、小伙提着桶,端着盆冲了进来,政治处主任首先被兜头浇成落汤鸡,狂欢至此拉开序幕。女兵们被傣族小伙子们围住,一盆盆凉水把我们浇得晕头转向,于是大家不顾一切的冲出重围,端上洗脸盆应战了,击退傣族小伙子们的进攻,又拯救男兵于危难之中,越战越勇,直至向自己人开仗,才前仰后合乐不可支。队长宣布晚上演出任务取消,我们集体过一次傣历年。</h1> <h1>  下午我们来到澜沧江畔观看赛龙舟,江边被傣族姑娘美丽的服饰装点得花团锦簇。一把把遮阳的小伞,在其中荡漾。江面上五、六只龙舟一字排开,划船的汉子们白衣黑裤,每条船上汉子们缠着不同颜色的裹头,铆足了劲,蓄势待发。龙舟赛开始了,只听得芒锣声、号子声、加油的呼声响成一片,其实输赢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只在记忆中留下了在那个年代不可多得的,发自心底的欢快与宣泄。</h1><h1><br /></h1> <h1><br /> 让我难忘的还有那云雾缭绕的阿佤山。象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多会唱一首叫做《阿佤唱新歌》的歌曲。但真实的西盟佤族自治县在当时是十分贫穷的,曾经去过佤族同胞的家,房子是用树木枝条捆绑而成,茅草的屋顶很难遮风避雨,全家人唯一的财产就是那火塘上架着的烧饭锅和几床棉毯,晚上一家人围着火塘席地而眠。那里有良好的自然资源,没有被合理的开发利用。漫山的翠绿,播下种子就能生长,人们却吃不饱饭,山涧的溪水,清澈晶莹,人们却没有水去灌溉田地。满山芭蕉树被人们砍去喂猪。生长几十年的树木被伐了当柴烧。我们在为资源的浪费而叹息,老兵却说,五十年代初的阿佤山,烧山为田,刀耕火种,资源破坏更加严重。<br />佤族是一个重视原始民族传统的部落,在婴儿初生时,他们把婴儿放在室外,经过一天风吹日晒的洗礼,能成活下来的都是最健康的,看过中央台一个挑战自我的节目,表现突出的选手竟然大多数是佤族。</h1><h1><br /></h1> <h1><br /> 要说美,还是昆明,西山的睡美人,置身山中长发细腰,千年不变。西山角下华亭寺中美丽的朱砂玉兰、螺峰山下的翠湖,以"翠堤春晓"而闻名四方。人们称之为"镶嵌在昆明城里的一颗绿宝石"最美要属大观楼,有联为证:<br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br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br />上联描写滇池风光,下联写出云南历史,寓情于景,情景交隔,浑然一体,堪称千古佳作。</h1><h1>四十七年,岁月如流,弹指一挥,相信今天的普洱、西双版纳、阿瓦山寨,今天的云南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有生之年,一定要再去那里看一看。</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