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人们都向往着诗与远方,远离喧嚣、亲近自然,清晨当鸟语将你在睡梦中吵醒,推开窗扇便有清新醉人的空气,睁开眼那满目的斑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许这就是"诗",那么你与诗的距离就是"远方"了。</h3> <h3>大家好:我来自你们的远方,这里有"诗"一样的生活,也有不一样的远方。</h3> <h3>赤峰市喀喇沁旗小牛群镇烧锅地村,一个平凡的小村庄,植被丰富,小溪流淌,全原生态的山林,四季都有镜头中美丽的图像,全村254户人家,96户贫困户,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安静的生活着。</h3> <h3>喀喇沁亲王,贡桑诺尔布的祭祀敖包就坐落于烧锅地村空中草原之上,这里是喀喇沁王爷大风水的一块宝地。是赤峰地区现存历史最久,尺寸最大的敖包之一,默默见证着岁月的变迁。</h3> <h3>小敖包</h3> <h3>烧锅地村一组,"荷包洼"与世隔绝的小村庄,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感,全村11户人家,9户贫困户,都靠着山腰间的一口旱井生活,石头房子、石头瓦都演绎着山里的艰辛。</h3> <h3>老村长陈广明一位七旬老人,诉说着"诗与远方"的区别,他那健硕的肌肉,绝对让你自惭形秽。</h3> <h3>我们的孩子好像比我们更喜欢亲近自然,更喜欢帮助别人,让我们的孩子在爱的包围下健康的成长。</h3> <h3>也许这就是"诗"吧!</h3> <h3>这个秋天我在他的窗前放了一盆鲜花</h3> <h3>他叫刘显军一个人过着"诗"一样的日子。墙上唯一挂着的是这幅四季变化的图画,独占着窗外的风景已经很久了。</h3> <h3>每天牧羊在家门口的画卷里。</h3> <h3>这里只有两户人家,那一户离开了,水需要翻过一个山包才可以挑回,电更没有,那盏油灯不知道晚间是否点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他的生活方式吧。</h3> <h3>那些石墙、石磨取自自家山上,就地垒砌、凿磨而成,承载了几代人的风雨。</h3> <h3>两年前偶遇他与他的宅子,自那时他就有点火了,成了摄影爱好者镜头下的常客,不过生活依旧。北京的车友"蝈蝈"也带着"蝈蝈说车"栏目组来这取景,在他家炖了一锅肉,那一顿他们吃的都很香。10.1假期我们也会来这里大吃一顿!</h3> <h3>"蝈蝈"荷包洼遇险记</h3> <h3>航拍穿越敖包山--"蝈蝈说车"</h3> <h3>航拍穿越敖包山--"蝈蝈说车"</h3> <h3>航拍敖包山空中草原,海拔1650米----"蝈蝈说车"</h3> <h3>记得那一年初次来他家,他有些手足无措,走的时候说了许多遍慢走慢走……</h3> <h3>那一年来到了婆婆家,杏花刚刚开放,房子虽破败不堪,可婆婆的笑容是那样灿烂。</h3> <h3>他瞅她的眼神一直都是那么甜蜜,她对他可是有点粗暴!哈哈</h3> <h3>成不了网红也有好多人见证了什么叫:相濡以沫。这一年婆婆的危房改造了。</h3> <h3>偶然走过的大叔,我仿佛看到了他年轻时候的样子。</h3> <h3>如果你觉得生活苦就看看他,他叫石六月,140高,一级伤残,说不了话,60多岁,每天必须上山砍柴一次,柴草比人还高,早晨出发下午不知几点回……</h3> <h3>我觉得他并不傻,只是不知道什么是他的幸福。</h3> <h3>这里的景色很美</h3> <h3>需要用心去体会</h3> <h3>这里的人很淳朴</h3> <h3>需要有人聆听他们的故事</h3> <h3>这里很贫困</h3> <h3>但最需要的是人们的关爱</h3> <h3>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灵气</h3> <h3>等待你来沾染</h3> <h3> 现在的农村,在国家的努力下基本已经没有了绝对的贫困,贫困户的区别是清贫或者特别困难,有因病的、有因学的、有因丧失劳力的,他们过着非常匮乏的物质生活,一点点收获都特别满足,对于向往"诗"一样生活的人,他们也是另一种远方,你的生活在这里已经成为了他们的"诗"。</h3><h3> 可以让"诗"与"远方"链接在一起的那便是:爱</h3><h3>其实他们最缺的是人们得关爱。</h3> <h3>这里的秋天更美</h3> <h3>南岔</h3> <h3>村里的位置,由于山里路况不好需要SUV车。</h3> <h3>位置</h3> <h3>朋友们我的电话:18648126688 </h3><h3>也可以添加微信。</h3> <h3>也可以直接加爱心出游群!</h3> <h3>如果你也喜欢就传递给朋友们,谢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