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我们是中国民用航空高级航空学校第三训练团,五大队一中队第三飞行小组,教员是杨信站,阳茂华,学员有李相贵(组长),朱铁记,戚连生,潘毅。</h1><h1> 我们是1970年3月9日开飞的,初教六是我们的初学机型,飞行训练75小时,于70年底毕业。</h1><h1> 这是我们的毕业合影。 </h1><h1> 回顾我们47年前教学员相处的日日夜夜 ,我们感恩教员的苦口婆心,同时也感恩学员之间的真诚相待。期间所建立的感情是真挚的,友谊是长存的。</h1><h1> 47年后,我们都是近70的人了,想想我们这些从农村出来的孩子,能够当上飞行员,为祖国的民航事业做点贡献,退休后能够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我们都是托毛主席的福啊,我们感恩老人家。</h1> <h1> 潘毅,山西河曲人,51年出生,是我们组的年轻人,也是最帅气的,小伙子。非常聪明,心灵手巧,不光是飞行员的好材料,还写一手好字,又爱好乐器,真是个小文人。</h1> <h1> 戚连生,河北安平县人,51年出生,是比潘毅大九天的哥哥。学习刻苦,善于钻研,毅力超人,从不服输,爱好文艺吹拉弹唱,是个多才多艺的人。</h1> <h1> 李相贵,山东禹城人,49年出生。学习认真,为人老实,待人诚恳,感情朴素,是个有心的热心人。</h1> <h1> 朱铁记,河北肃宁县人,49年出生,比李相贵大十一天,是我们组的老大。老朱学习刻苦认真,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善做好事,是个内心有数的聪明人。</h1> <h1> 多么神气的飞行员啊。</h1> <h1> 戚潘二位和教员阳茂华高兴的合个影。我们组的每个学员,都永远不会忘记教员的教育之恩。</h1> <h1> 戚连生和潘毅,哥俩的合影。这是留教后在79年的合影,也充分说明同学情谊的深厚。</h1> <h1> 老李和小戚,在学员期间的合影。这是一张多么珍贵的照片。从那清盈透明的眼睛可以看出思想的单纯,感情的真挚,当然也可以看出积极向上的活力。</h1><h1> 当年我们是一个团结向上的小组。互相关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这当中李相贵是最大的受益者。困难的时候,是同学在鼓励,伤感的时候,是同学在安慰。永远忘不了在我情绪低落的时候,小戚和我谈心顺便抽支烟,被抓到的情景。</h1><h1> 当年我们组有敲扬琴拉二胡的,还有拉小提琴的,两个给人理发的,抽空还要晒橘子皮的,写个大字,办个板报,除正常飞行之外的这些活动,可谓是热闹非凡啊。当年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值得回忆,值得怀念。</h1> <h1> 田立友虽和我们不在一组飞行,也都是好兄弟。潘戚田三个人长期共事,退休后又默契合作,同学,同事,兄弟,这都是打不散的伙计呀。这才是立下的永久友谊。这缘分,让我们走到了一起,又是这缘分,让我们建立了这个小群,也才有了这个群的昵称,友谊联想记。我们要感谢田立友的加入,他的参与加深了内涵,增添了光彩。</h1> <h1> 田立友和李相贵,97年在北京的合影。这两兄弟从五大队到六大队,80年分别后一直保持着经常的联系,又积极创造机会多次见面。田对李的帮助,终生难忘啊!当然,那俏皮逗乐也使人难以忘怀。</h1> <h1> 97年5月下旬,王献斌老团长的爱人病逝,给我们创造了见面的机会。我们小组四个人,乐呵呵的合了个影。</h1><h1> 这一年,潘毅已在总局,戚连生在国航,朱铁记在上海,李相贵在山东,东航的济南基地。这都是正在努力做工作的时候,所以都显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h1> <h1> 借王团长家里这个事情,也算是一个小型的同学聚会吧,你看,王二命,张占峰,也都过来了。那是在潘|毅的家里着实闹了一天。同学到一起就是这样随意。让当家的们都见笑了。</h1><h1> 现在都退休了,也都往70上数了,有机会还是多聚聚吧!</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