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历时16天(其中骑行13天),行程3600公里,9月10日中午自成都双流机场出发,经川西、滇北、藏东、山南地区,于9月23日抵达拉萨,顺利完成"九月屋脊"的骑行。</h3> <h3>九月屋脊西游,双流机场,准备出发。</h3> <h3>顺利抵达圣城,西藏拉萨!</h3> <h3>说到西藏,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会向往。N多年前我就一直有去西藏的想法,不只是对于西藏自然风光和人文的向往,也是对于藏传佛教的好奇,更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挑战。</h3> <h3>这次西藏之行也是临时起意。从说起到成行,中间也没有多少准备的时间。2017年初,曾给自己制定了骑车进北极圈的计划,由于同行伙伴们因故取消了行程,我也不得不放弃,很是遗憾。既然不能去最北边,那就去最高处吧。</h3> <h3>现在进藏的条件比起十年前已经好了太多,原本以为挑战多多,可是一路下来并没有想象中的艰难。当然,周密的计划和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此行收获很多。由于事前的攻略、计划做得好,路上虽然经历了突发状况,也改变了行程,但基本上一切顺利地完成了骑行。由于林芝到拉萨修路断行,我们不得不绕道山南地区前往拉萨,路程增加了200多公里。不过,这也让我们看到了藏族文化的发源地,领略了更美丽的西藏山水。</h3> <h3>精选一小部分照片在此分享。这些照片基本都是用手机拍的,大相机用的不多,也还没来得及整理。</h3> <h3>人文篇</h3> <h3>在观音桥寺庙里看见一位老喇嘛独自一人坐在那里,很想给他拍个照,但又怕太唐突,便走过去跟他问了一个好,老人家很温和地点头微笑。经他同意后坐在他身边聊了起来。他已经75岁了,1958年就来到观音桥镇。老人家非常和善,在聊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听不懂他说的是什么,但你一定可以读懂始终挂在他脸上的笑容。</h3> <h3>在桑耶寺大殿门前坐着的转经老人。</h3> <h3>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在课堂门口交流的喇嘛。</h3> <h3>在寺院中休息娱乐的年轻喇嘛。骑行途中,看到江对岸有一座寺庙,特意绕道过去参观,看到了喇嘛们的日常生活。</h3> <h3>拉萨大昭寺门前磕头参拜的众人,以及转庙的喇嘛和信徒。</h3> <h3>纯真的藏族小姑娘。</h3> <h3>在稻城亚丁景区里面等车时遇到的一位当地藏民。他要把父辈留给他的一颗天珠卖给我们,东西不知真假,但笑容还是蛮可爱的。现在他们基本上靠出租祖产为生,民房大部分都租给外来人开客栈了。</h3> <h3>从羊卓雍措回程的路上,遇见一位老奶奶带着两个小孙子在割草。估计操劳了一辈子,腰都直不起来了。语言虽不通,但能感觉到她的和善。</h3> <h3>在田地里收割青稞的农民。现在是藏区收获的季节,经常会看到劳作的藏民。出发后的第四天,从色达南下到新龙的山路上骑行,转过一个弯,看到一个藏族装束的农妇在收青稞。当时正在赶路,只是稍一犹豫的功夫已经几百米开外了。错过这一画面让我很后悔。后来几天,那个场景一直出现在眼前,因此告诉自己一定要拍到类似的画面。可是很多青稞已被收完,有些收割的场景因人物、光线、远近等各种原因也无法拍摄。骑行结束的前两天,当我看到这个景象时,毫不犹豫地煞停了摩托车!</h3> <h3>在进藏的路上,特别是318国道上,有许多骑自行车的人,更有徒步前往拉萨的勇者。</h3> <h3>建筑、文化篇</h3> <h3>如果某种文化可以被传承,那她一定是信仰和习惯。文字、绘画、戏曲、音乐、口传、建筑……,等等,都是文化的载体。其中建筑又是持久和直观的代表。</h3> <h3>亲临布达拉宫,远比在书上、影视上的感觉震撼得多!即便你对西藏一知半解,也会因为置身在此而对藏文化肃然起敬。</h3> <h3>大昭寺。修建于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王朝时期,藏传佛教文化氛围极其浓烈,也体现着藏汉文化的交流。它的修建与文成公主有着直接关系。没有预留更多的时间,一个多小时的参观眨眼就过去了。可惜事前功课做得不够,留着下次补课吧。</h3> <h3>典型的黑白相间藏式建筑,配上匆匆行走的喇嘛,我喜欢这张。大昭寺内的游客川流不息,为了等到恰当的快门时机,在那里蹲守了一刻钟,终于捕捉到稍纵即逝的机会。</h3> <h3>大昭寺内具有上千年历史的一扇木门。</h3> <h3>桑耶寺,藏语意为"难以想象之建筑"、"无以伦比之寺院",离山南地区首府泽当镇约50公里。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也被誉为"西藏第一座寺院"。画面右下方的那个老人,就是前面提到坐在寺院门前转经的那位老人。</h3> <h3>桑耶寺内精美的壁画。</h3> <h3>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发展于八十年代初期。山谷两侧漫山遍野的红色小木屋,有好几万人的喇嘛和觉母在此进修、学习。这张照片涵盖的只是五分之一不到的景色。</h3> <h3>观音桥寺庙,供奉着莲花生大师。绛红色外墙,金色、黑色、白色装饰其间,煞是好看。</h3> <h3>夕阳下的观音桥寺佛塔。</h3> <h3>这是一座旧时大土司宅院的窗花。</h3> <h3>背影。拍摄于新龙县措卡湖景区的早晨。</h3> <h3>风景篇</h3> <h3>"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川西、云南、西藏,融汇了中国绝美的山水,是一生必去的地方。</h3> <h3>金沙江大拐弯。</h3> <h3>怒江。</h3> <h3>林芝地区的山中,野花美得不行!</h3> <h3>经幡。</h3> <h3>坐落在海拔4400高原上的羊卓雍措,西藏三大圣湖之一。蓝绿色的湖水、青色的山、白色的雪峰,甚是美丽。等我们从海拔4998的观景台下来不到20分钟,白云就把雪山给遮住了。</h3> <h3>川西新龙县,秀丽、精巧的措卡湖风景。</h3> <h3>雅鲁藏布江的秋色。雅鲁藏布江是西藏的母亲河,最宽处有7公里,最窄处只有36米。</h3> <h3>骑行篇</h3> <h3>西藏是一个骑摩托车的天堂(除了给摩托车加油)。蓝天白云,地广人稀,空气新鲜,高反对骑行的影响也不是很大。这一趟下来,经历了各种路况和险情,翻山越岭、风雨无阻。好在有惊无险地按时抵达了目的地。</h3> <h3>平均每天要骑行8个小时左右,既辛苦也很有乐趣。路况好的时候,也允许你放飞一下思想。在弯道骑行时,新手往往过分注意脚下的路况而忽视了远处的危险,因此当危险到了眼前时,已经没有时间处理了。</h3> <h3>其实,生活中何尝不是这样呢。只有习惯了做好长远计划,才能避免临时应急处理。看近是本能,看远是习惯。本能出于自发(比如贪婪、逃避、懒惰…),习惯来自培养(比如奉献、远瞻、勤奋…)。习惯改变了行为方式,行为方式决定了人生结果。我们的进步和成长,无不是习惯战胜本能的过程。</h3> <h3>雨后的彩虹是那么的近。</h3> <h3>西藏到处都会见到骑摩托车的。他们的骑行技术还很棒。有一次下雨,途中遇见一穿着西装的藏民骑着小排量摩托车飞奔,无头盔、无护具、无风镜、无手套、无雨衣,衣服早已湿透。跟他比起来,我们这些全副武装的骑手真有些相形见绌呢。</h3> <h3>从稻城亚丁景区至香格里拉市有多条线路。里程、难易程度各异,听当地人介绍后,我们从三条线路里选了一条里程中等、难易"中等"的路线。结果这条线路在导游图上标注的却是"极其艰险"。全程300多公里,90公里纯烂路,土坑、水坑、石块、沙子、泥路、接着就是30公里连续弯的山路,后半程还是冒雨骑行。不过对于爱好骑行的人来说,这算是一种奖励吧。这样的路况前后遇到过很多次,不光要应付糟糕的路,还要翻越5000米的山口。不过乐趣也在其中。</h3> <h3>好玩儿,真的很好玩儿!</h3> <h3>这不算最脏的。</h3> <h3>海拔4910的布丹拉山,老306国道上365公里处的路碑。(难道是想一年骑行365天吗?)</h3> <h3>烂泥路上走了一遭。</h3> <h3>到了色达佛学院山脚下,离宾馆还有最后两公里的爬山路。就是这点路却用了一个多小时。刚下过雨,又赶上修路,有的地方大车压的泥坑有一尺深。遇到窄路错车,不得不把车子放躺下。</h3> <h3>著名的怒江七十二拐。摩托车人都喜欢压弯的感觉,这是骑行的一大乐趣。可是在这个七十二拐的地方,路面条件差,发卡弯太多,而且还有大量的汇车。骑到后来,真盼着快点结束。</h3> <h3>猪马牛羊狗,路上悠闲走。在藏区的路上,遇见牠们在路中间溜达是很正常的。有好几次因为躲避牛羊而急刹车。</h3> <h3>这次本计划好好拍些照片,可是因为时间、行程的原因,大部分照片都是在骑行的途中拍的,很少深入到景区、村镇拍摄。更没有实现拍星空的计划,多少有些遗憾。</h3> <h3>"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这是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说过最著名的一句话。可是,有时候你还需要俯的更低。</h3> <h3>有时候你还要登的更高。</h3> <h3>最后,要感谢家人、好友的支持和牵挂,这也是时刻提醒自己要谨慎驾驶的原因。要感谢彬哥、小辫儿一路的关心和迁就,帮我扶车、拿包,真心体会到了兄弟情义。希望你们不嫌我拖累,以后还一起出远。要感谢喝点儿临行前送的更适合西藏路况的新车胎,为安全抵达给予了更多保障。要感谢周扒皮等前辈们的指点和经验分享,这些内容给我们增加了极大的信心。要感谢林芝的朋友,在需要帮助时给予的关照。感谢你们,我的朋友们,你们的关注也让我有更多的动力去完成这一挑战。谢谢你们!</h3> <h3>有梦想一定有希望,有勇气一定有奇迹。这是一次难忘的旅行,相信它会改变我对事物的一些看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