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至今流传多少年,我不大清楚。只知道在远古就有“秋暮夕月”的习惯,尊月为神,设香案,焚香祭拜。<br></h3><div>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中秋月圆,是一卷清新秀美的写意,是一笺醇洁无瑕的诗铭。</div> <h3> 每逢中秋,想到的是那一轮圆月。那圆圆的月亮,似乎满载着亲人团聚的其乐融融。</h3><div> 一轮灿烂的满月,高高挂在深蓝的天幕,它那圆圆的脸上,挂满慈祥。温和的笑容,静静的望着大地。几朵灰白色的,薄薄的云萦绕在它的身边。宛如仙女舞动凌绡,翩翩起舞。皎洁的月光,给大地披上了银白色的纱裙,照在那红红地花瓣上,花儿也显得更加娇艳。</div><div> 月明中秋,让多少合家团圆的亲人在月光下,品尝着新鲜的水果和月饼,花好月圆共赏秋色。良宵美景怎能虚设?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月明无需西窗烛,耳鬓厮磨夜雨时。人生自古有情痴,悲欢离合吆亦关风和月。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div> <h3> 中秋之夜,月圆如盘,月色皎洁,碧空如洗。</h3><div> 坐在自家的小院,围着一张大圆桌,桌上的果盘里,有规则地放摆着各式各样的月饼、水果,一杯清明的绿茶、一盅浓香的酒、一群欢喜的人,一边吃着月饼,一边赏着月亮。似看见了嫦娥在和玉兔玩耍,后异在打猎。吴刚在喝团圆酒。这真是一幅幅和谐、宁静的画面。</div><div> 沐浴着月的清辉,夜空繁星点点似遥远的灯火。仿佛身在童年的梦境,那片金黄的菊花在小院里飘香。中秋月下,一个清贫而快乐的家庭,几个兄弟姐妹,簇拥着父亲母亲,全家人围坐在庭院的桌旁,一起品尝香甜的月饼和满桌的水果。弟弟妹妹们吃光了桌上的东西,在院子里捉起了谜藏。这仿佛是昨天的事情,耳边依稀还荡漾着童年的歌谣……</div> <h3> 中秋节,历代的文人墨客对赏月吟诗也颇有雅兴。其中有李端的《拜新月》:“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问,北风吹裙带。”又有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h3><div> 秋之洁爽,月之铅华,夜之思意,心有泥泞。睹洗尽繁华的冷月,寂寥怀春伤秋,中秋月之伤情,月难长明,情更难以久留,感叹嫦娥奔月的凄美,沉湎唐诗宋词的缠绵。</div><div> 有史料记载,苏东坡的那首最负盛名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他41岁时,在山东诸城(宋为密州)作的。那个中秋节,他喝得酩酊大醉。他在醉卧半醒中,怀着豪迈悲凉之感,为中国的文学史上留下了千古绝唱的佳词。让后人在心灵愉悦享受的同时,也带来广阔的想像空间。</div> <h3> 中秋夜,人们仰望圆圆的月亮,品着圆圆的月饼,连那思念的情怀也是圆圆的。</h3><div> 圆圆的月亮,寄托着人们多少美满生活的梦想。怀揣着远隔故乡的离愁别绪。如鼓满了诗情画意的帆,遨游在广袤、幽蓝的中秋夜空。已习惯了将满满的思念与祝福,遥寄于中秋的故乡或有着自己牵念的远方。隔着遥远的时空相互对月倾诉。</div><div>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啊,如今的中秋之夜,往往更多赋予了思念亲人的色彩,而显得那么亲切、那么深沉,又那么朦胧。尤其,当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高高挂在宁静深沉的夜空时,可不要忘记和错过,用手机或电话,向亲朋好友,送出那一份份温馨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div> <h3> 田文华,甘肃庄浪万泉人,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现供职于甘肃省某委员会。业余时间笔耕不辍,自娱自乐,有百余篇小说、散文等在《人民文学》《十月》等报刊发表,部分作品被收编入《读者》《神州魂》等书籍,先后发表新闻作品千余篇,出版书籍2部,多次获各类新闻、文学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