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一页下马坊

范国庆

<h3>  这座城市被誉为“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它有孙权建都的沧桑历史,它有王安石图变的渊源传奇,它有明太祖雄居的磅礴霸气,它有郑和船队下西洋的盛世繁华,它有贡院科举辈出的才俊……</h3><h3> 这座城市历经变迁演进,逐渐褪去了金粉色,消散了帝王梦,成为普通百姓的宜居地,创造着属于时代的“虎踞龙蟠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伟业!</h3><h3> 这座城市毕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于它留下了太多的回忆,朱自清说过: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侵蚀的痕迹。</h3><h3> 前不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邀友闲逛,友曰:数十次临金陵,熟至后花园。谢友将这座城市比作自家后花园,不胜荣幸!另层意思,还有何处可一游?随我行也!乘地铁2号线向东出城下马坊站下车,随滚梯上地面,一处无比幽静之地:下马坊遗址公园</h3><h3> 下马坊应为明孝陵不可或缺的组成,多年来出于对明孝陵主体的保护应用的偏重,使得下马坊很少进入人们的眼帘。步入下马坊,掀开明史一页,感受明朝那些事,皇族庄严在时空中消解,当然可以在下马坊遗址公园,从斑驳的石马、石柱、无头龟跌间,脑补当年,想像着600余年前的人与事……</h3> <h3>  朱元璋(1328——1398年),原名重八,后改元璋,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人,明朝开国皇帝。元未投奔郭子兴红巾军,骁勇多智,至正十六年攻占集庆路(今南京)为根据地,改称应天府。十年后营建皇宫,修筑了号称世界第一大城的南京城墙,至正二十八年称帝,改元洪武,定都南京。他关注民生,重视经济,史称“洪武之治”。死后葬明孝陵。</h3> <h3>  朱元璋跃马横刀豪情壮志:“天边弯月是钩挂,称我江山有几多”</h3> <h3>  下马坊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是明孝陵入口处的标志性建筑,为一间两柱冲天式石牌坊,坊额横刻“诸司官员下马”六字,即批示各级官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以保持陵区的肃穆与尊崇。</h3> <h3>  栓马桩,2007年7月征集于民间,多数为青石质,桩头部均雕有猴、狮等动物形状的图案,桩体为正方形,高度约2.5米。栓马桩主要立于帝王及贵族神道和官宦宅院的院前屋后,栓马桩雕凿的纹饰和体量也是官品、爵位的彰显。</h3> <h3>  孝陵卫位于下马坊以东约800米处,是在洪武三十一年六月十六日(1398年)明太祖驾崩后设立的军事警卫机构,专门保护“孝陵”的部队。明代时,一卫有官兵5600名,一卫又分五个所,每所为1120人。目前卫所已无迹可寻,仅存有地名“孝陵卫”。2007年7月明孝陵下马坊遗址公园建设中根据文献史料,再现孝陵卫屯兵大营的场景。</h3><h3> 600多年前,这里是皇家禁地,朱元璋生前从老家安徽凤阳挑选出周、李两姓5600人组成的精兵,驻扎此地,忠诚地守着他的陵墓。</h3> <h3>  奉旨蠲免三则碑:2002年3月发现于中山门外宁杭公路小卫街段北面的民房墙壁中,碑为青石质,高221厘米,宽94厘米,厚21.5厘米,碑下部有榫卯和底座相连。碑首正上方刻有篆书《奉旨蠲免三则碑》及云纹,碑边雕卷草纹,碑文因年代久远,部分字迹已模糊不清。经仔细辩认可知,该碑刻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内容为江宁府上元县奉旨因孝陵陵户减少而获清政府允许豁免税赋银两等事宜。2007年明孝陵下马坊遗址公园建设中,将该碑迁移于园内,并建四角仿古牌亭,对该碑予以保护性展示。</h3> <h3>  龙纹石雕构件:该龙纹石雕构件稍残,呈卧碑状,现残存三块,三块总长5.1米,宽1.18米,厚0.40米,龙纹为高浮雕,雕工精美,龙纹最多突出碑面达9厘米,局部缕雕。碑面边框雕满如意云纹,中间雕有龙纹,线条流畅,形象逼真,龙纹身上满刻龙鳞纹,龙纹旁也刻有如意云纹。该构件疑为神烈山碑亭的遗物,2007年出土。</h3> <h3>  该石马雕凿风格简朴,采用写实手法,形象逼真,技艺精湛,线条圆润,在局部线条的处理上又注重着意刻划,精雕细凿,于简朴中透出华丽的艺术效果。</h3><h3> 马是古人的坐骑,明代的朝会仪式中专设“典牧官,陈仗马、犀、象于文武楼南”,是皇帝仪卫队伍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陵墓两侧的石象行列里,也有马的位置,象征着死者生前的崇高地位和显赫地位。</h3> <h3>  大柱础:柱础为古代建筑构件之一,又称磉盘,为古代木结构建筑不可缺少之垫柱基础石。能增强木柱承压能力,防潮防腐,本身也有重要的装饰作用。柱础周边采用粗阔大气的回形围合,益显大柱磅礴气势。</h3> <h3>  石阵:该组石构件共60余块,青石质,原为明代观音阁大石壁下的基础。条石巨大,反映出观音阁作为皇家敕建寺院之规模。现作石阵排列,组合与散点排列变化放置,增加人们徜徉其中的观赏趣味。</h3> <h3>  龟趺:龟趺,又名赑屃,形似龟,好负重,多为宫殿、陵墓负碑之用。传说为龙之长子。该龟趺发现于中山门外前湖北岸,头部已毁,应为明代遗物。</h3> <h3>  此为完整的龟趺,背部凹槽为放置石碑之用。</h3> <h3>  鼓凳:大、中、小三件石鼓凳,明末遗物,青石质。鼓身有连珠纹饰,还有对称的铺着图案,鼓架为仿古建斗栱形制。三鼓顺序排列,富有节奏韵律。</h3> <h3>  下两图石雕,摄于门前左右木柱,何名称不明,应为大户宅院门的装饰,其象征意义不明。望高人指点。</h3> <h3>  明代军队行军作战时使用的指南车,用于确定方向。</h3> <h3>  幽静的林道,可达明孝陵墓区,由下马坊经过的明代官员步行在这条陵道……</h3> <h3>  去往明孝陵途中休息的长廊,既威严又亲切。</h3> <h3>  观音阁</h3> <h3>  观音阁大石壁,原位于宁杭公路小卫街段,2005年2月道路施工中发现,2007年7月迁至下马坊遗址公园内保护。石壁为青石质,高450厘米,宽550厘米,上厚49厘米,下部最厚处60厘米。石壁正面上方有一排六字梵文,其下有高212厘米的高浮雕火焰纹佛像背光,背光上有八吉祥图案,浮雕背光上填红绿彩及少许金箔。石壁下部为须弥座,束腰上雕刻椀花纹饰。石壁背面中上部书“水晶屏”三个大字。观音阁大石壁现为南京市级保护文物。</h3> <h3>  江南风情</h3> <h3>  一抹暖色</h3> <h3>  大金门:大金门是明孝陵外部城的正门,也是正式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门南向,有券门三洞,门下部为石造须弥座,束腰部雕花,体现了明初国家建筑的创新风貌。门顶部为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已毁。门西侧与外部红墙相接,现仍可看到连接的痕迹。</h3> <h3>  走过下马坊,走近明孝陵,思绪飘进明史篇章,600年风雨,600年沧桑,盛世大明烙刻于这座城市的痕迹太多,太多,下马坊仅为明史厚重史籍中的一页……唉,明朝那些事!</h3><h3> 友人感慨地说:600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它仍在那里守望。顺他手指望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