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首先,世界上有个各种各样的小吃,每种小吃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有一种小吃令我回味无穷,一想起来我就垂涎三尺。那就是湖北的特色小吃——臭豆腐。</h3><div>“臭豆腐”在湖北是有名的小吃,闻名天下。当然,臭豆腐在湖北也特别受人们的欢迎 。</div><div>“臭豆腐”闻起来很臭,但吃起来却很好吃。在卖臭豆腐的地方,往往会臭气熏天,当朦胧的烟雾散去时,会看到许多人在排着队卖臭豆腐。可见,不只我一个人爱吃,还有许多的人也非常喜欢。</div><div>“臭豆腐”在还没炸出来前,还是乳白色的,当出锅时,已经金光灿灿,颜色由白变黄,非常好看,从外表上就吸引来许多人。 “臭豆腐”闻起来臭,但吃起来可香啦!吃完还想吃。没有尽头,吃不烦,吃不厌,因为太香了。</div><div>我光说你又体会不到它的香味,还是带你去尝尝吧。 你先去拿根竹签,扎一个尝尝。啥?太香啦!看,我说的没错吧,我再给你来一碗,别吃太多,给我留点……</div><div>虽然“臭豆腐”很好吃,但它毕竟是一种小吃,只能解解馋,吃太多会对身体不好的。 最后,请大家一定记住,湖北的有名小吃——臭豆腐。</div><div>【2】我记得读书时,老师给我们出的周记题目是《我爱上海》,说心里话,这让我太惊讶了,上海实在有好多东西可以让我写。</div><div>说起上海我就控制不住我的这张小馋嘴,上海的风味小吃特多,有些在国内外享有非常高的声誉,大家知道,上海老城隍庙是汇集各地小吃精华的地方。老城隍庙,现在名叫豫园,这里的小吃富有特色,品种多、花色全,享有“小吃王国”之称,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小吃,春季有炸春卷、糖年糕,夏季有冷面、冷混沌,秋季有蟹粉小笼、南翔小笼及糖桂花山芋,冬季有排骨年糕、羊肉面和宁波汤圆等。</div><div>每当爸爸,妈妈带我去老城隍庙的时候,我都要他们帮我买一点梨膏糖,因为我特别爱吃梨膏糖,梨膏糖久享盛誉,但是知道它的来源的人可不多。据说,梨膏糖还有一段故事呢!唐朝名相魏徵的老母患病,久咳而有怕药太苦,不愿服用,魏徵知道老母平时喜欢吃梨子,就将治咳嗽的草药磨成粉,同梨子一起煎,母亲品尝后,觉得香甜可口,十分爱吃,服用日久,疾病痊愈。后来,竞相流传,成为治疗食品——梨膏糖,这样梨膏糖名扬四海。</div><div>嗨!我又要想去老城隍庙了……</div><div>【3】</div><div>又比如,我国的小吃有很多:北京的冰糖葫芦、云南的过桥米线、天津的狗不理包子......</div><div>今天,我就给你介绍一下我最喜爱的小吃:上海的小笼点心。</div><div>上海的小笼点心花色繁多,有蟹肉馅儿的、有笋肉馅儿的......</div><div>这些且不用说,吃起来最可口、最香甜的要数肉馅的了。肉选那最好的,加一点儿糖和油,蒸得白生生的,热腾腾的,在它的上方轻轻地咬一小口,那热乎乎的汤汁就会流进你的嘴里。你会感到无比的美味,一直鲜到你的心里。过一会儿,嘴里还会流下一丝儿余味,让你还想咬第二口,真是回味无穷......</div><div>每次到点心店,我这个来自北方的女孩儿,也顾不上吃相,总是忍不住狼吞虎咽,三下五除二便把小笼点心给吃了个精光。虽然我不是上海人,但是我总是会说:“我是新上海人!”</div><div>听到这儿,你是否也馋涎欲滴了呢?</div><div>【4】</div><div>我的家乡——车头,有许多特色小吃。我记忆最深莫过于家乡的米果了。</div><div>我最喜欢做米果的这一天了。我盼呀盼,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早上太阳公公和我招手见面,我到了奶奶家,便看见桌子上有大团像球似的米果。小姨、姑姑她们围在一起,我见她们每人从那大团米果里挖了一小团,搓了几下后,就捏成一个个圆圆的球,再用那个“机器”一压,就压出一块块铰子皮似的小圆饼来。我见小姨做了一个好像鞋子一样的米果,我就把它称为“鞋子米果”。还可以把米果搓成一根根手指模样。全部做好了,就可以放在灶上蒸了。</div><div>我最感兴趣的还是炸的米果。是用香芋磨成的。外婆最爱做炸米果了。一进她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外婆手里提的桶,里面是像泥浆一样的米果浆。只见外婆用手捏到再用手用力舀一下,那个泥浆似的小球就会掉到锅里炸了。</div><div>两家的米果很快就熟了。我吃着又软又香的米果,心里有说不出来的快乐。一边吃一边想:“真好吃,我还想再要一点儿。”</div><div>虽然米果不是最好吃的,但是,米果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了。还听说过年吃了米果可以消除你在以前的所有倒霉事,可以把它们吃得干干净净! </div><div>[5]</div><div>麻婆豆腐</div><div>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我对这句话非常赞成。我可以封自己为“小小美食家”,因为我对菜颇有一番研究。光菜名,我就可以滔滔不绝的说上百种。北京的烤鸭、内蒙古的小肥羊、西安的羊肉泡馍、山西的刀削面……在这么多香甜可口的美食中,最让我喜爱的,便是山城重庆的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不仅吃起来麻辣鲜香而且颜色五彩缤纷。嫩白的豆腐丁排着整齐的“队”站在盘中,穿上了用鲜红的辣酱做成的“衣服”,看上去火红火红的一片,就像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红色火焰,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外酥里嫩的肉沫,绿色的葱花散落在盘中,就如同一片片绿叶,沾着辣酱的豆腐丁成了一朵朵盛开的红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不时,从盘中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真令人垂涎三尺!</div><div>看上去,麻婆豆腐的做法是十分复杂的,其实非常简单:把豆腐切成一个正正方方的小块,让它们一个个“跳”入热气腾腾的水中热热“身”,再把它们捞出来,一会在用。接着,把肉切成极小的块,用植物油把肉块抄酥。然后,向锅里倒入适当的油,打开开关,向油中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干辣椒、花椒和姜片,等油在七、八十度时放入豆腐丁,再加上适量的淀粉,翻抄几下,再加入适当的盐、黄豆酱、豆瓣酱,点上一点白酒,最后用小火慢慢烧两分钟,在快起锅时加入少许的味精,这道色香味俱全的麻婆豆腐就大功告成了!</div><div>吃麻婆豆腐也是很有讲究的。吃时,先夹上一块豆腐,多沾一些盘中的辣酱,把它轻轻地放入嘴中慢慢地咀嚼,吃上去,麻麻的,辣辣的,这种味道一下充满了嘴的任何角落。我吃的时候,喜欢先把豆腐上的辣酱舔一舔,顿时,辣酱的麻和辣味一下“扑”入嘴里,再吃豆腐,嫩嫩的豆腐从嘴里一过,顺滑爽口,这样的吃法,吃到了麻婆豆腐别具一格的风味。如果你幸运的话,还能够吃到一点点的肉沫,外酥里嫩,更一步增添了麻婆豆腐的风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怎么样,听到了我的介绍,对麻婆豆腐有了一定的了解吧。它算不算是一道美味佳肴呢?唉哟,不跟你聊了,一盘麻婆豆腐出锅了,我这个“小小美食家”要去品尝品尝了,再见!</div><div>我觉着第五个好一些,但我不知道哪个更适合你。</div> <h3>又如,吃的境界 《中庸》有言在先:“人莫不能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吃饭是件容易的事,但能吃好的人极为稀少,不知其味,吃了白吃,白痴就是由白吃一词演化而来,所以,您每白吃一顿,就离白痴狠狠进了一步。清代袁枚说的好:“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那么这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味呢?我可以肯定没有人能说全了,就是发扬寓公移山的精神,子子孙孙挨着辈连轴转地吃也说不全、说不完,为什么呢?</h3><div>自然界能产生气味的物质有20~40万种,一般人所能辨识的有200~400种。中国烹饪采用的调味品可达500种左右。味可分为基本型和复合型两种。基本型有9种:酸、甜、苦、辣、咸、鲜、香、麻、淡。复合型则难以胜计,目前可归纳为50 种左右:一、酸味型:辣酸、甜酸、姜醋、番茄汁。</div><div>二、甜味型:香甜、咸甜、蜜甜、水果。</div><div>三、咸味型:香咸、酸咸、辣咸、椒盐、黄酱、腐乳、怪味。</div><div>四、辣味型:胡椒、辣椒、芥末、生姜、大蒜、大葱、鱼香、家常。</div><div>五、鲜味型:咸鲜、甜鲜、蚝油、蟹黄。</div><div>六、麻味型:咸麻、辣麻。</div><div>七、淡味型:淡香、本味。</div><div>八、苦味型:咸苦、香苦。</div><div>九、香味型:酒香、糟香、五香、十香、花香、清香、果香、奶香、烟香、糊香、腊香、孜然、豆豉、桂皮、陈皮、咖喱、芝麻、冷香、臭香。 这么多味,大家肯定晕了,不要紧,有一条线索可以作为救命稻草来抓住,这就是本味。要想知味,先得知道什么是本味。本味就是真味,是自然味,是味的基础。其他味是人为可造的,随心所欲,巧夺天工,曲意奉承,瞒天过海。但是,追求味的本意,追求味的真善美,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味,是要从娃娃开始抓起的。 明代陆树声在《清暑笔谈》中讲道:“都下庖制食物,凡鹅鸭鸡豚类,永远料物炮炙,气味辛浓,已失本然之味。夫五味主淡,淡则味真。昔人偶断羞食淡饭者曰:今日方知真味,向来几为舌本所瞒。” 这意思大有点迷途知返的精神,我们不是反对大鱼大肉地死吃,也不是一味地要求大家严守清汤寡水的戒律,而是希望大家在混乱中追求一点真味,油腻时讲究一点清纯,不为所惑,不为所动,心存一点平淡。 清代袁枚说:“使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因此他提出忌火锅的理由也有一定的道理:“冬日宴客,惯用火锅,对客喧腾,已属可厌;且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难差。今一例以火通之,其味尚可问哉?近人用烧酒代炭,以为得计,而不知物经多滚,总能变味。”因此要想探索本味切不可去吃火锅,否则会南辕北辙。 在四大菜系中对本味相对比较重视的是淮扬菜,一个初学者最好是从淮扬菜开始吃起,有了这个基础后,再吃其他菜才能有对比,无论料怎么花,味怎么变,就能逐渐体会“有味者使其入,无味者使其出”的道理。 明代陈继儒在《养生肤语》中讲道:“日常所养,一赖五味,若过多偏胜,则五脏偏重,不唯不得养,且以伐矣。试以真味尝之,如五谷,如菽麦,如瓜果,味皆淡,此可见天地养人之本意,至味皆在淡中。今人务为浓厚者,殆失其味之正邪?” 这位先生的境界就更高了,他老人家把知味和养生联系起来了,真令人佩服得五股投地,其实何止是养生呢,哲学、伦理、生物、文化、卫生、宗教、科技,等等,哪一门学科不和知味紧密相关呢?只有我们尚未发现的的内在联系,而绝没有实际不存在的客观规律。 还有一些在野的好吃鬼,对味知不全,辨不清,评不出,但是能赏味,自我陶醉,钻牛角尖,他们的理论基础是“食无定味,适口者珍。” 也就是说,不管什么味,好吃就行,没必要研究味是怎么来的,怎么构成的,到了我的口里,我说好就好,不好你别吃。他们仅代表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以自身感觉和经验为是非标准的,或许也创造了一些灿烂的文化。 对味的认识是一种技艺,是古老的,无止境的,而它又不同于一般技艺,因为它有一定的思想性,历史性。艺术的饮食活动最核心的内容是提高人们对味的认识,通过知味、辨味、评味、赏味的过程,丰富了精神生活,创造出一种舌头上的世界观,用它比较现实生活中的善味,恶味,臭味,香味,霉味,美味,没味,酸味,甜味,苦味,辛辣味,腐败味,邪恶味,清新味,清高味。</div> <h3>我的朋友,最喜欢吃,所以,每去一个地方,都会品尝当地小吃,顺便拍张美食照回来。</h3> <h3>这个是七夕节,在家嫂子和哥哥一起做的。</h3> <h3>这个也是。</h3> <h3>这个也是。</h3> <h3>都是</h3> <h3>都是</h3> <h3>侄子秀吃</h3> <h3>舅妈与蟹照</h3> <h3>表哥张嘴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