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七古——咏蛙</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九一零年</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910年秋,16岁的毛泽东离开韶山,去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毛泽东入东山小学读书时年纪不少了,家境清寒的他穿着一件粗布旧大衫,与穿绸缎着轻裘的富家子弟格外不同。当年入学必考的题目叫"言志",毛泽东的作文独具个性,在这篇作文里,写到了人民大众的生存艰难、民族的危机、国家的前途,展示了他立志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革命志向和抱负。校长阅后,赞赏不已,说"我们学堂取了一名建国才!"</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在涟水河畔的东山学校学习期间,他写了这首诗。在东山学校学习期间,少年毛泽东心中就孕育了他救国救民的雄心大志。</span></h1> <h3>1913年的少年毛泽东</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无题</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九一三年</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毛泽东在湘乡东山学习两年后,又上长沙継续求学。临行前写给他父亲的一首诗。表达了他的凌云壮志。</span></h1><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h3> <h3>一九一九年毛泽东陪父亲到长沙</h3> <h3>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时的照片。中排左三为毛泽东。</h3> <h3>1919年在长沙的毛泽东</h3> <h3>在长沙求学期间的毛泽东</h3> <h3>青年时期的毛泽东</h3> <h3>1924年在上海的毛泽东</h3> <h3>1925年在广州的毛泽东</h3> <h3>青年时期的毛泽东</h3><h3>(纪念毛主席诞辰九十周年邮票)</h3> <h3>1927年在广州</h3> <h3>毛泽东夫人和毛岸英、毛岸青的合影</h3> <h3>1931年在江西瑞金</h3> <h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纪念邮票</h3><h3><br /></h3> <h3>毛泽东手迹——《忆秦娥.娄山关》</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忆秦娥——娄山关</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九三五年二月</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突破乌江,占领遵义。党中央在遵义会议上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此后,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和指挥下,挥师北进,四渡赤水,再次夺取娄山关。毛泽东率领红军与贵州军阀王家烈匪军展开惨烈的战斗,再得娄山关后,毛泽东站在娄山关上。看着硝烟尚未散尽的战场,远处群山黛色,日落余晖映红了天际。如此壮丽的情景让诗人毛泽东豪情满怀,逐</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以饱满的革命热情,重墨挥毫地写作了这首《娄山关》词。</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上阕 "西风烈……喇叭声碎"给我们描述了一场激烈非常的战斗:寒风冷凛,严霜残月的拂晓,马蹄声急促,军号声嘶吼而又显嘶哑,呈现了红军战士迅速而勇猛顽强的与敌拚博厮杀,战斗之惨烈可见非常。下阕:"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更是写实手法。如此险要如铁岭般的雄关要塞,在红军战士面前也不过如此,我们再从头越过。"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登上号称"雄关"的娄山关上,看群山连绵,西下夕阳余辉如殷红的热血。暗示着今后的路更难,少不了更多的浴血奋战的岁月。</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遵义会议"后,中国工农红军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红军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不断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堵追击,终于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最后胜利。所以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最后战胜和打倒蒋介石反革命统治集团的的关键环节。完全可以说,没有毛泽东的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走在一条光明正确的道路上,没有一个光明正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就没有新中国!</span></h1> <h3>遵义会议</h3><h3>(纪念遵义会议五十周邮票)</h3> <h3>遵义会议</h3><h3>(纪念遵义会议五十周年邮票)</h3> <h3>毛泽东在延安</h3><h3>(1977年毛主席逝世一周年纪念邮票)</h3> <h3>毛泽东手迹——七律.长征</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七律——长征</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九三五年十月一</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凡。</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举世震惊的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由于当时党中央的领导人王明和"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的错误领导,又剥夺了毛泽东对苏区中央红军的指挥权。在李德操控的"前敌委员会"的错误指挥下,最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逼开始了战略转移。由于王明、李德的错误指挥,战略大转移变成了逃跑主义式的行动。中央红军近十万人经在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损失和战略转移途中,为保护行动缓慢的党中央开展的激烈的湘江战役一战后,锐减到三万余人。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新回到红军指挥位置。红军纠正了大搬家式的逃跑主义路线,逐步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走上了一条方向正确的战略长征道路。中央红军撤离江西苏区,从一九三四年十月开始到一九三五年十月,历时一年的征程。走过十一个省,浴血湘江、四渡赤水,攻占娄山关,飞夺卢定桥,強渡大渡河,夺取腊子口,翻过六盘山,直到取得直罗镇大捷。一路与前堵后截、飞机轰炸的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三百八十多次惨烈的战斗。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更是千辛万苦。这场让红军流了多少血、吃了多少苦,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终于在一九八五年十月胜利到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一九三五年九月底,毛泽东率领的抗日先遣队和党中央到达甘肃通谓。得知习仲勋建立的陕北苏区的情况,决定把落足点放在陕北。这个时候,毛泽东感慨万千。作了这首著名的诗《长征》。</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这首诗,很好的诠释了这场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伟大征程。毛泽东以诗画般的手法,把红军历尽千辛万苦,突破重重阻碍,克服重重困难而取得万里长征的伟大胜利进行了热烈的讴歌。这首诗也是毛泽东一生中最经典的诗词中的一首。今天我们再读来,总是能激发我们无限的遐想和无比的激情!</span></h1> <h3>毛泽东手迹——《清平乐.六盘山》。这是1961年9月毛主席亲笔给宁夏干部题写的。</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清平乐——六盘山</span></h1><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九三五年十月</span></h1><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span></h1><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span></h1><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这又是主席的一首得意之作。同是在1935年10,红一方面军面继续北上陕北苏区。面对蒋介石调兵遣将对陕北根据地重兵围剿,毛主席率领红军在六盘山下又击败了敌人的堵截,一举翻越了六盘山。胜利到达了陕甘宁边区。这首词是毛主席在翻越六盘山时咏成的。如果说《长征》一诗则重于讲述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的艰难和险阻,那这一首更是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情感。既是对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总结,又是对中国革命未来前景的展望:"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抒发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终将战胜日本军国主义,也会最终打败蒋介石的反动统治的豪情壮志。</span></h1><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 /></h3> <h3>著名电影演员古月手抄"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h3> <h3>1937年在延安</h3> <h3>1939年在延安杨家岭与农民亲切交谈</h3> <h3>1939年在延安接见美国记者斯诺</h3> <h3>1940年在延安</h3> <h3>在延安时期的毛泽东</h3> <h3>1942年在延安</h3> <h3>1943年在延安的毛泽东仼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书记处书记</h3> <h3>1944年在延安</h3> <h3>1945年8月在"重庆谈判"时的毛泽东</h3> <h3>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和蒋介石的合影</h3> <h3>1945年8月赴重庆谈判</h3> <h3>毛泽东在延安</h3><h3>(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纪念邮票)</h3> <h3>毛泽东手迹《沁园春.雪》</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沁园春——雪<br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九三六年六月<br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br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江山如此多娇,引多少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br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此诗成于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取得了中国革命史上最艰难又辉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建立和发展了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是年二月,毛泽东居住地陕北清涧,一场端雪把山川河流装扮得分外妖娆,毛泽东心情格外愉快,挥笔写下了这首词。<br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亲自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遇到了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柳亚子向毛泽东索诗。毛泽东手抄这首《沁园春.雪》赠给了他。柳亚子先生也作和一首,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这首词在重庆各阶级及全国各地引起巨大反响。当时的国民党反动当局还组织御用文人填写多首"沁园春"词,可是,无论从诗境、诗情、诗意上都无法与毛泽东的这首词相比。<br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该诗的革命激情和浪漫情怀引人遐想连篇。一句:数英雄人物还看今朝。更是有着巨大的感染力,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民众去改造世界,创造奇迹! </span></h1> <h3>毛主席在陕北</h3><h3>(纪念毛主席诞辰九十周年邮票)</h3> <h3>在延安时期的毛泽东</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七律——忆重庆谈判<br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45年<br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尔民。<br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br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br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遍地袞鸿満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br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这首诗描写了正反两个政权的情况。腐败没落的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为了夺取抗战成果,打压坚持长久抗日的共产党解放区政权,一面假谈判说"团结",一面炸桥挖路搞"内战"。而国民党在重庆的政府官员贪污腐败,只急于接收所谓"敌产",捞取胜利果实。在"国统区"内搞得民不聊生,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以共产党领导的延安和解放区,则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与"重庆有官皆墨吏"相对比,延安没有粪土不变成黄金的。共产党的干部处处为了革命事业发展而努力,时刻为人民服务,都是克己奉公的好干部。赢得了解放区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使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求解放的斗争不断取得辉煌的胜利。<br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中国历史上,任何 一个反动腐败的政权是不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护的。蒋介石的"一党之领袖、一军之统帅"的所谓"中国最高统帅"的"吾主"之梦,终被"无法无天"的广大劳动人民打破了。他所代表的封建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集团也被无产阶级的革命洪流所摧毁。<br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一个人腐败的政府和腐败的政党是永远不会在人民的"沃土"上生存的!毛泽东同志为首的新政权之所以一直坚定的反贪污、反腐倡廉,就是基于历史的经验教训!一个不为老百姓办事,不为人民服务的政权,迟早会被人民抛弃的,打倒的!</span></h1> <h3>1946年与江青在延安</h3> <h3>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明信片)</h3> <h3>人民领袖毛泽东</h3> <h3>毛泽东手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br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九四九年四月<br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br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br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br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br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向全军发出了震惊中外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是日,"渡江战役"全面打响。4月23日毛泽东从《人民日报》上看到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消息,立即给指挥"渡江战役"的刘伯承和邓小平发去贺电。又写下了这首诗。随后,这首诗通过电台发至全军。极大的鼓励了全军指战员。<br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毛泽东用"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充满英雄气概的诗句,描写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摧枯拉朽的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反动派吹嘘的"长江天险"。解放军在五百余公里的战线上,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突破了长江防线,占领了国民党的首府南京。把红旗插上了南京伪"总统府"。毛泽东指出要"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告诫全党全军,对残息尚存的蒋介石反动集团不要心存侥幸。决不能学西楚霸王图虚名丧王业弄个自刎乌江的悲剧重演。回答了当时国际国内一些人主张与蒋介石反动集团"划江而治"的糊涂主张。也也以项羽的历史悲剧作为借鉴教育全党全军,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要坚定"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彻底革命的意志,将革命进行到底!<br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毛泽东的诗词从来都充满着激情和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该诗也一样。尾联用"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神话般的描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苍海变桑田多少次不是在剧烈的运动中产生的?毛泽东坚持"造反有理"的观念,率领着他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这个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伍,始终坚持不懈的奋斗,为寻求建立一个富強民主的新中国,与国民党的黑暗反动统治集团作着生死之斗争。毛泽东说过:"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这场他亲自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惊天地泣鬼神的"暴烈行动",终于推翻了这个反动腐朽的蒋介石反革命的统治政权。从此一个新兴的,䇄立于世界之林的新的人民民主共和国诞生了。</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们今天国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好日子,都不敢忘记——中国人民的大救星!不能忘记毛泽东!</span></h1> <h3>1949年在北平</h3><h3> 解放前北京又叫北平</h3> <h3>毛泽东在北京(明信片)</h3><h3> 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决定定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h3> <h3>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h3><h3>(1977年纪念毛主席逝世一周年邮票)</h3> <h3>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的毛泽东</h3> <h3>毛泽东手迹《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h3> <h3>毛主席和柳亚子先生在一起</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br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九五零年十月<br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一九五〇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因步其韵奉和。<br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长夜难眠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br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合更无前。<br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950年国庆,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党和国家及军队领导人与来自全国42个兄弟团聚一堂,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文艺演出。柳亚子先生和和许多民主人士也参加了。毛主席提议柳亚子先生填词以志盛会。柳亚子先生当即填《浣溪沙》一首:"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良霄盛会喜空前。"一个伟人与一介书生,却因梦想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从不同的道路走到了一起。当他们为之努力奋斗的新中国建成后,是多么激动和高兴。一个革命的领袖,一个民主的斗士几次相逢,情感至深,惺惺相惜。于是,两人之间有了多少次的吟诗作赋和答的佳话。<br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毛主席于次日也填了这首词以和柳亚子先生。<br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一个描述"火树银花难眠不夜天,兄弟姊妹舞翩跹"。非常写实的给人们展示了那个各族人民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焰火绽放,月色美好的不眠之夜。一个讲述"长夜难眠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指明了旧中国的深重灾难社会,在新中国诞生前的漫长黑夜里,赤县神州却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后,百余年来,中国人民外遭受帝国主义烈强的欺辱和掠夺。内被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集团的剥削和压迫,五亿中国人民深受水深火热之中,祖国的大好山河四分五裂。<br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一个说:"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柳亚子对蒋介石这个独裁统治者把中国社会带入一个黑暗的世界,对内,坚持搞消灭异己维护其独裁统治地位,对外,面对日冦的猖狂侵犯不予抵抗,丧失半壁河山。使国家深陷亡国灭族的危险之中,中国老百姓饱受日冦蹂躏的社会现象深为哀恸。而对蒋介石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大地主阶级严重的剥削民众、欺压百姓。造成中国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重重矛盾认识很清透。所以,柳亚子先生特别佩服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共产党,一心一意为国谋光明、为民求福祉的崇高行为。对毛泽东本人更是崇拜之极。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斗争,终于建立了一个新的光明的且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真正由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的新中国。在这场中国历史从前没有过的民族大团结的盛世空前的良宵盛会上,两位诗人作词唱和,真是一个佳话。而主席描述了一个光明新兴的新中国的无比美好的愿景:"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努力不懈的与反动统治集团作了英勇的斗争,终于迎来了新的曙光。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一个国家光明強大,人民自由平等的新中国。成就了史无前例的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我们的诗人(柳亚子先生)和中国所有的诗人能不为光明的新中国讴歌吗?</span></h1> <h3>1958年毛主席视察河南农村</h3> <h3>1958年在成都</h3> <h3>1959年回韶山与"韶山学校"小朋友在一起</h3> <h3>1960年与贺龙亲切交谈</h3> <h3>1961年在江西庐山</h3> <h3>毛泽东手迹《贺新郎.读史》</h3> <h3>1964年10月6日与周恩来一起观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h3> <h3>1964年周恩来访苏从莫斯科归来,毛泽东亲临机场迎接</h3> <h3>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在一起</h3><h3>(1977年"纪念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逝世一周年"邮票)</h3> <h3>1964年11月,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到北京东郊机场,迎接从莫斯科回国的周恩来。</h3> <h3>1966年身穿军装的毛泽东</h3> <h3>1966年10月在武汉畅游长江</h3> <h3>1966年7月16日在武汉畅游长江</h3> <h3>1966年8月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红卫兵</h3> <h3>1966年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红卫兵</h3> <h3>1966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与前"国民党总统"李宗仁热情交谈</h3> <h3>1966年国庆节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游行队伍</h3> <h3>1969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h3> <h3>1966年9月15日在天安门城楼检阅红卫兵</h3> <h3>1970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h3> <h3>开国大典</h3> <h3>人民领袖毛泽东</h3> <h3>赴重庆谈判后返回延安</h3> <h3>毛主席和"八三四一部队"(中央警卫团)战士在一起</h3> <h3>毛主席和战士们在一起</h3> <h3>毛主席和工作人员在一起</h3> <h3>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主席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h3> <h3>1972年毛主席会见美国总统民克松</h3> <h3>1973年2月17日毛主席和周恩来会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h3> <h3>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接见红卫兵</h3> <h3>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纪念邮票)</h3> <h3>毛主席纪念堂(明信片)</h3> <h3>毛岸青在韶山滳水洞和题词。</h3> <h3>毛岸清(青)题词</h3><h3>(2015年9月29日摄于詔山滴水洞)</h3> <h3>滳水洞的题词壁刻。</h3><h3>薄一波题词:永远按你所诠释的实是求事的思想路线前进</h3><h3>(2015年9月29日摄于韶山滴水洞,以下壁刻均为同时所拍摄)</h3> <h3>毛泽东思想是亿万人民革命和奋斗和实践的结晶,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贺新郎——读史<br />一九六四年春<br /> 人猿相楫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br />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黄钺。歌未竟,东方白。<br /> 这首词最早出现于毛主席逝世的1976年年底和1977年初前之间。且都是手抄本式的,又是稍稍的流传开来的。我印象中,正是我一九七六年的春节期间从娄底杉山人民公社经济场回家过大年时,从兄长处读过。后来还得到过其他版本的手抄诗词。那个时候,社会上有传言说毛主席临终前把这首诗亲手交给谁谁的。而当时的"革委会"和公安部门也正在追查这个东西。因为当时所有公开发行的《毛泽东诗词》各种大小版本的书册中是没有收录的。所以有人也怀疑是不是借托主席的名义散发出来的。就是这个手抄版的诗词,也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譬如"五帝三皇"抄成了"三皇五帝"。"骗了无涯过客"改成了"无数过客"。直到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刊登发表了这首词,才彻底解了我的疑惑。<br /> 定稿于国庆节凌晨三点三十九分。</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湖南湘中劭之秋色</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主席的这首《贺新郎.读史》词,是四十余年前读过的。结合当时的社会局势,各种诠释的也有。我几十年来反复读主席的这首词,也还是不能真正完全理解其中的深意。随着时间的和年龄的增长,看问题和事物自然而然地也随之改变了一些观点。毛泽东思想也好,主义也罢,也许在各种人的心里或世界观都会有不同的认知。就是对那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也有人持不同的评判。所谓"千人有千个哈姆雷特"。这首词就留待"美篇"朋友们去自己体会吧。 </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再次誊正于2017年10月1日中午。</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最后,让我们"美篇"诸友们一起祝——伟大的祖国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中华民族万岁!祝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繁荣昌盛富強!</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