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纪行(嘉峪关篇)

泉城宛兵

<h3>  <font color="#808080">纵情著就诗章,逐梦方能致远。翻开征西的历史画卷,无论是大气磅礴、豪情满怀的边塞诗篇,像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从军行》、王之涣的《出塞》、徐陵的《关山月》等,还是忠于职守、不辱使命的戍边将领,如张骞、霍去病、卫青、左宗棠等,无不生动展现了他们崇高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font></h3> <h3>  <font color="#808080">正是这些边塞诗人、边塞诗章,在我的孩提时代就嵌入了记忆、打下了烙印;正是这些爱国志士、爱国壮举,让我对河西地区产生浓厚兴趣与深情眷恋。一直以来,我切切期待着能有机会去一趟守望已久的远方,行走大漠戈壁,找寻昔日征战的狼烟,静听早已远逝的驼铃。有时,幸福总与人们不期而遇,美好的期冀终会成为现实。9月11日,我从西安乘机,直飞张掖,至此,我的西游之梦终于成真,心中的欣喜与快慰也油然而生。</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  河西走廊地处黃河西岸,南连祁连山脉、北接戈壁荒原,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百余公里,海拔1500米左右,形如走廊,故称河西走廊。地域上包括甘肃省河西五市,即武威、张掖、金昌、酒泉和嘉峪关。汉武帝时设武威(凉州)、张掖(甘州)、酒泉(肃州)、敦煌(沙州)四郡,是我国通往西域的要道,丝绸之路就从这里经过。</font></h3> <h3>  <font color="#808080">在河西走廊的中部,有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古因“中外钜防、边陲锁钥”而建关,今由“西部明珠、戈壁钢城”而设市,享誉西北,闻名天下,她就是西部雄关所在地嘉峪关市。</font></h3> <h3>  <font color="#808080">嘉峪关市是甘肃省下辖的地级市,东临酒泉市肃州区,距兰州776公里;西连酒泉市玉门,至新疆哈密650公里;南倚祁连山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接壤;北枕黑山与酒泉市金塔县相连。</font></h3> <h3>  <font color="#808080">嘉峪关则位于市区西南5公里的祁连山脉嘉峪山麓,因山得名。这里是我河西之行的第二站。9月13至14日,我先后游览了嘉峪关关楼、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等景点、古迹。这些都是过去御敌入侵的军事设施,古道遗迹和征战烽燧依稀可见,地势之雄险,规模之宏伟,历史之悠久,令人叹为观止。</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 style="line-height: 24px;">  一是关隘雄伟险要。嘉峪关位于丝绸古道要冲,明长城西端起点,地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又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难怪</font><font color="#808080" style="line-height: 24px;">清代林则徐因禁烟获罪,被贬新疆,路经嘉峪关,见此雄关,大发诗兴,“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足见,嘉峪关的威严险峻和雄伟壮观。</font></h3> <h3>  <font color="#808080">二是工程宏大绝妙。嘉峪关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公里。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99999块砖包墙。东西城垣开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均筑瓮城。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是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据说当年建造这一关隘时,匠师计算用料特别精确,最后建成时竟只剩下一块砖,堪称关隘建筑史上的奇迹。至今,这块“定城砖”还存放在西瓮城门楼的后楼台上,供后人观摩,让人钦佩直至。此外,在建造过程中,还演绎出冰道运石、山羊驮砖、击石燕鸣等感人故事,至今还广为传扬。</font></h3> <h3>  <font color="#808080">三是历史悠久古老。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四年,即公元1372年,到公元1539年建成,历时168年,距今已有645年的历史,比万里长城东端关隘山海关还要早9年。当年,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征西凯旋,班师回营途中,几经勘察,决定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这一选择有其深远的战略考虑,一方面是为了守土卫疆、防范异族入侵的军事需要,同时,也起到了确保丝绸古道畅通,加强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可以说,这里是中国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河西长城与丝绸之路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我国西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河西长城与丝绸之路相伴而生,共同开通了中西文明直接对话的渠道,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作出了重大贡献。</font></h3>